基于DBD的煤燃前脱硫机理和脱硫模型
2014-02-09许允之严家明
许允之, 王 臻, 严家明
(1. 中国矿业大学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2. 华中科技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 言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煤炭的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和SO2等有害物质,研究有效地煤炭脱硫方法对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控制SO2污染的途径可分为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燃烧后脱硫以及煤转化过程中脱硫。目前世界各国90%以上采用的脱硫方法是石灰石-石膏法[1-2]。
近些年,随着等离子技术的发展,等离子技术的应用也渐渐应用到脱硫当中,但利用等离子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煤燃前脱硫的研究在国内外罕见。本文利用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等离子体在常温、常压、不加催化剂和吸收剂前提下,进行煤炭燃前脱硫,并直接将硫元素氧化为H2SO4等可利用物质[3-4],从根源上减少硫的污染。
1 DBD机理
DBD[5-6]是有绝缘介质插入放电空间的一种非平衡态气体放电,由于阻挡介质的存在,限制了放电电流的自由增长和阻止电极间火花和弧光的形成。当两电极间加上足够高的交流电压时,电子从外电场获得能量,通过碰撞将能量转移给其他分子,使其激发或解离,产生电子雪崩,生成大量空间电荷。它们聚集在雪崩头部产生很高的自感应电场叠加在外电场上,使雪崩中部分高能电子加速向阳极逃逸,由逃逸的电子形成的击穿通道使电子电荷有比电子更快的迁移速度,形成往返于电极间的两个电场波。这样一个通道能迅速通过放电气隙,形成大量细丝状的脉冲微放电。空间电荷通过放电通道传送到介质上,在介质表面建立电场,消弱外电场,导致放电中断。研究表明,DBD的电子雪崩,流注过程在几纳秒内完成。在交流电每个周期内有多次击穿和熄灭的动态过程,因此放电在时间和空间上随机分布的微放电组成。
DBD放电空间的气体电离后,放点空间发生物理化学过程丰富的活性粒子和自由基。在一定湿度的空气中DBD主要产生原子氧、臭氧、烃基、氮氧化物、紫外线辐射等[7-8]。
2 玻璃介质放煤对DBD放电效果的影响
2.1 实验装置
实验电路图如图1所示。放电选择板板放电,介质选择玻璃。利用DBD脱除煤中的硫,通过化学实验测量煤中硫的含量。脱硫效果的影响因素很多,本文考虑外加电压大小和电极的形式,为此设计两组数据:① 介质贴在电极上(见图1),施加电压分别从5 kV逐渐升至25 kV;② 把介质放在两电极中间,外加电压变化同第1组。实验条件:温度24.6℃,湿度47%,间距2 cm,原煤含硫量0.34。
2.2 加煤对DBD放电的影响
在DBD玻璃介质上加煤粉本质上是双层的DBD,即一层是玻璃介质;另一层是煤介质。厚度为ld,放煤前空气气隙为lg,放煤后空气气隙减小为lg1,把碳介质等效为一个厚度为lg2的介质。由于放煤粉后,两极板间的距离不变,即lg=lg1+lg2,等效图如图2、3所示。
图2 加煤等效图图3 不加煤等效图
设玻璃介质、煤介质和放电间隙间的电场强度分别为Ed、Ec和Eg,其反比于相应的介电常数(电容率)εd,εg和εc,即,
(1)
于是有:
U=ldEd+lgEg
(2)
得到气隙场强,
(3)
在介质上加煤粉后,气隙场强变为
(4)
DBD过程中电子取得能量的表达式为[9-10]
(5)
式中:σ为生成等离子的电导率;k为波尔兹曼常数;ne为电子浓度;me,mh分别为电子和和重力子的质量;Eg气隙间电场强度;υe为电子碰撞频率。
由于煤介电常数εc=1.2~1.8>1.0,比较式(3)和式(4),可以看出在同一外加电压下,在介质上加上碳粉可以使气隙场强增加,同时,由式(5)知加煤碰撞电子获得更大的能量,微放电更剧烈。图4、5是基于DBD的微放电模拟和等效的基础上得到的15 kV放电波形。很明显,加煤粉之后微放电数量更多,更剧烈。以上说明加煤粉不会抑制DBD放电强度,反而大大促进DBD放电效果,为实现DBD产生活性基团来脱硫提供了条件[11]。
图4 15 kV不加煤放电波形
图5 15 kV加煤放电波形
3 DBD煤燃前脱硫机理
3.1 DBD活性基团的生成
煤中硫可以分为无机硫和有机硫两种:无机硫以硫化物和硫酸盐形式存在,约占全硫的60%~70%;有机硫以硫醇(R-S-H),硫醚(R-S-R)等形式存在,约占30%~40%。据统计,我国煤中硫的主要成分是硫铁矿(FeS2)。
(1) OH*的形成。O2分子电离、分解电离和电荷交换过程:
O2+ e → O2++ 2e
O2+ e → O++ O + 2e
强电场下,O2+和H2O分子形成水和离子
式中, M是加入的气体分子或原子。
水和离子分解产生OH*
H3O+(OH) +H2O→H3O++H2O+OH*
(2) 臭氧形成过程中有十几种组分和几十个动力学反应方程式,其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其中氧原子的存在(式(6))是非常重要的,氧原子、氧分子与其他的分子或原子三体相互碰撞,形成臭氧[13],方程式为
O+O2+M → O3+M
3.2 DBD脱硫机理
臭氧是一种仅次于氟的强氧化剂(分子中氧原子具有强烈的亲电子或亲质子性),可以和水生成羟自由基(OH*),而且易使分子结构中常有的-SH,=S化学键断裂。OH*化学性质极为活泼,可与多种有机物或无机物反应,反应速度快。 由于羟基自由基的亲电特性,OH*的反应发生在目标电子密度最大的位置上,故打断C—S键,同时,O3也与C=S键发生亲核反应。 由于强电场的极化作用和活性氧、自由基的共同作用,FeS2(S—Fe—S)中Fe—S键会发生劈裂,释放出S2-和SO2,硫离子不断向表面扩散,使除硫反应不断进行[14-16]。
(1) 无机硫(主要是黄铁矿)可能发生的反应为:
(2) 有机硫发生的反应原理:
R—S—R +O3→H2CO+SO2+H2O
R—C=S+O3→ H2S +SO2
(3) SO2被OH*或O3直接氧化为:
通过以上分析,在常温常压下,通过DBD的OH*和O3经过一系列的碰撞和化学变化,可以将煤中部分硫元素为H2SO4,从而很好地实现废物的再利用。
4 改进多元回归模型(二维脱硫模型)
4.1 多元回归模型的原理
两因子线性回归函数与相对应的样本回归函数形式分别为:
(8)
4.2 改进多元回归模型的形式确立
由实验测得数据得到在两组脱硫数据(见图6)。首先考虑直接建立两因子回归方程[17]:
Z=β1+β2X+β3Y
(9)
图6 实验数据
式中:Z为脱硫效果;X为外加电压;Y为电极因子。
此时,由多元回归的残差杠杆图(图7)和外加电压对脱硫影响的非线性(图6)可知,直接建立回归函数模型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因子与脱硫效果的关系,故利用外加电压-脱硫效果一维模型,改进多元回归模型的函数形式。假设外加电压-脱硫效果一维模型形式:
Z=β1+β2X+β3X2+β4X3
(10)
图7 改进前的残插图
利用最小二乘法作多项式拟合可得:
Z=2.886 0+0.664 0X-0.009 0X2+0.000 26X3
(11)
由图8观察得出,外加电压-脱硫效果一维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实际脱硫效果。结合式(11)和图6,在各变量无共线性的前提下,得到改进多元回归模型的形式:
Z=β1+β2X+β3X2+β4X3+β5Y
(12)
图8 电压-脱硫模型效果
4.3 改进回归模型建立
数据归一化预处理:介质放在电极上规定1,放在两电极中为2(1.5代表介质放在靠近电极的1/4处);施加最小高电压5 kV作为1, 则电压无量纲值X=U/5。
设置显著性水平α=0.05,利用表1数据和Matlab求解各参数β1=2.302 0,β2=0.032 9,β3=-0.240 9,β4=0.396 2,β5=0.272 0,则:
Z=2.302 0+0.396 2X-0.240 9X2+
0.032 9X3+0.272 0Y(1≤X≤5,1≤Y≤2)
(13)
4.4 模型检验
(1) 拟合优度用于检验回归方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R2的取值在(0,1)区间内, 越接近1,回归拟合的效果越好; 越接近0,回归拟合的效果越差。其中R2=ESS/TSS(总平方和TSS等于解释平方和ESS+残差平方和RSS)。由残差杠杆图(图9)显示,残差均匀分布在0点线附近,区间几乎都位于[-0.15,0.15]之间,且[-0.03,0.03]之间,R2=0.945 8,说明模型拟合的很好。
(2) 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值)。置信度95%,F检验值21.828 2>0.002 3,说明回归方程总体具有显著线性关系。
图9 改进后的残插图
综合回归函数拟合曲线效果很好。由式(13)得X=3.834 6,Y=1时,Z最小,与图10结果相当,即根据回归模型可得,当外加电压19.173 kV,介质放在极板上时,得到最佳脱硫参数,此时的脱硫效果为2.406。
图10 二维脱硫模型效果
5 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一下结果:
(1) DBD介质上放置煤介质使电极间的气隙场强增强,电子获得更大能量,对放电有促进作用,为DBD煤燃烧前脱硫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2) DBD脱硫机理主要在于在常温常压下,介质阻挡放电可以产生丰富的活性物质,利用这些生成物的强氧化性、断裂化学键的能力,将煤中硫元素氧化成可再利用的硫酸。
(3) 利用外加电压-脱硫的一维脱硫模型改进多元回归模型,从而建立外加电压和电极形式对脱硫效果影响的二维脱硫模型。
利用此模型,得到当外加电压19.173 kV、介质放在电极上时得到最佳脱硫效果2.406。此二维脱硫模型为将来实现工业应用、实验研究、更高维脱硫模型上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 燕 丽,杨金田,薛文博. 火电机组湿法石灰石-石膏烟气脱硫成本与综合效益分析[J].能源环境保护,2008,22(5):6-9.
YAN li,YANG Jin-tian,XUE Wen-bo. The cost- benefit analysis of wet FGD for power plant units[J].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8, 22(5):6-9.
[2] 杨 彪,沙 杰.煤炭燃前脱硫方法及其应用现状[J].矿山机械,2010,38(20): 9-11.
LI Biao,SHA Jie.Coal desulfurization before combus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status[J]. Mining Machinery,2010,38(20): 9-11.
[3] 李善评,姜艳艳,阴文杰,等.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甲基蓝染料废水实验[J].研究室研究与探索,2013,32(2):17-20.
LI Shan-ping,JIANG Yan-yan,YIN Wen-jie,etal. Degradation of methylene blue dye wastewater by low- temperature plasma[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3,32(2):17-20.
[4] 汤 红,白希尧,沈欣军,等.介质阻挡放电模拟烟气脱硫[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3,29(2),57-63.
TANG Hong, BAI Xiao-xi,SHEN Xin-jun,etal. Removal of SO2from simulate flue using a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J]. 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2003,29(2),57-63.
[5] 赵 青,刘述章,童洪辉.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 :117-125.
[6] 屈马林,吕良东,周九茹.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PIC-MCC数值模拟[J]. 研究室研究与探索,2012,31 (2):12-14.
QU Ma-lin,LV Liang-dong,ZHOU Jiu-ru.Particle- in-cell simulation of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2,31 (2):12-14.
[7] 白敏菂,张芝涛,白希尧,等. 产生臭氧的等离子体过程及其特性[J].核聚变与等离子物理,2001,21(3):183-188.
BAI Min-di, ZHANG Zhi-tao, BAI Xi-yao,etal.Plasma process of ozone gener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J]. Nuclear Fusion and Plasma Physics, 2001,21(3):183-188.
[8] 章 程, 方 志,胡建杭,等. 高频介质阻挡放电传输电荷影响因素的研究[J]. 绝缘材料,2006,39(6):42- 46.
ZHANG Cheng, FANG Zhi,HU Jian-hang,etal.Study on the factors influence in the transported charges of high frequency DBD[J]. Insulating Materials,2006,39(6): 42-46.
[9] 蔡忆昔, 刘志楠, 赵卫东,等.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J].江苏大学学报,2005 ,26(6):476-479.
CAI Yi-xi,LIU Zhi-nan,ZHAO Wei-dong,et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J].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2005, 26 (6) :476-479.
[10] 符斯列,陈俊芳. Langmuir探针测量低温等离子体特性实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4-6.
FU Si-lie,CHEN Jun-fang.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diagnosis of low temperature plasma by singnal Langmuir probe[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0,29(3):4-6.
[11] 翁 明,徐伟军,郑 华,等.介质阻挡放电过程的计算[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1,35(8):799-802.
WENG Ming,XU Wei-jun,ZHENG Hua,etal. Comput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J].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2001,35(8): 799-802.
[12] 依成武, 陆从相, 解幸幸,等.等离子体资源化模拟烟气脱硫的实验研究[J]. 高电压技术,2006,32(7): 81-87.
YI Cheng-wu,LU Cong-xiang,XIE Xing-xing,etal. Study on plasma technology of simulating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06,32(7):81-87.
[13] Yanzhou Sun,Feng Zhang. Investigation of influencing f actors in ozone generation using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C]//IEE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Dielectric Materials, Harbin ,China,2009: 614- 617.
[14] 赵德明,张建庭,金宁人,等. 微波强化臭氧氧化降解苯酚动力学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2011 ,45(4): 770-774.
ZHAO De-ming, ZHANG Jian-ting, JIN Ning-renetal.Kinetics of phenol degardation in water using micrawave/O3system[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2011 ,45(4): 770-774.
[15] Changl J S,Masudaz S. Mechanism of pulse corona inducted plasma chemical process for removal of NOxand SO2from combustion gases[J].IEEE Industry Applications Society Annual Meeting Hamilton, 1988 ,1628-1635.
[16] Hyun Ha Kim, Xin Tu,Whitehead J C. Microscope- ICCD Imaging of an Atmospheric Pressure CH4and CO2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J]. 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2011,39(11): 2176- 2177.
[17] 依成武,陆从相,徐 玮,等.等离子体脱硫运行参数分析[J].环境工程, 2006,24(5):34-37.
YI Cheng-wu, LU Cong-xiang, XU Wei,etal. Analysis of parameter of plasma 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y[J].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6, 24 (5):34-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