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辅行诀》天行病经方管窥张仲景论广汤液

2014-02-09楠,高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桂枝汤经方张仲景

李 楠,高 飞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原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该书保存古佚书《汤液经法》部分内容,以确切资料证明《伤寒论》是张仲景在《汤液经法》一书基础上撰成[1]。书中记载治疗外感天行病经方13首。据陶氏言:“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多尊奉之。”[2]28可知此13首方皆录自《汤液经法》,被张仲景纳入《伤寒卒病论》中。比对两书记载内容异同,可探寻张仲景论广《汤液》之脉络。

1 《辅行诀》与天行病经方

《辅行诀》:“外感天行之病,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2]28具体包括大小阳旦汤、正阳旦汤、大小阴旦汤、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鸟汤、大小玄武汤。笔者将其13首方剂总名为“天行病经方”,以便论述。

《辅行诀》为陶弘景入山修道所备,他认为“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2]3于是从《汤液经法》中“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2]25因本书为“修真之辅”,故名《辅行诀》。按陶弘景选录方剂特点,全书可分三部,一为辨五脏病证方药,二为天行病经方,三为救卒死方。各部行文体例又不尽相同,辨五脏病证方药部分皆引《内经》章句说理于前,附证候、方药于后;天行病经方则不然,无理论探讨内容,径载证候、方药及煎服方法等,与张仲景方证同条体例类似。所异者张仲景多先谈病证,后言“某方主之”;此则先出方名,后论“治某病证”。如“小阳旦汤。治天行病,发热,汗自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脉弱者”。

陶弘景于13方后附有1篇小结指出:“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2]34可见当时在治疗外感天行病方面,已具备升阳、扶阴、宣发、收重、清滋、温渗等系列方法,而这6种方法又为张仲景六经病证奠定基础,所以陶弘景认为张仲景“依此诸方,撰《伤寒论》一部”。

2 天行病经方与仲景方之比较

表1显示,天行病经方与张仲景方既有明确对应关系,又有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方剂名称、组成及应用范围3方面。据陶氏言:“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药名之,亦推主之义也。”《伤寒论》第30条提到“证像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该条为张仲景师门讨论之记录,言谈间仍用阳旦汤之名,可见当时此方正名即为阳旦汤,桂枝汤之名则为张仲景所设。又经方仅白虎、真武、小青龙汤方名尚存,余皆不见,可知张仲景确于方名有所调整。在方剂组成方面,除小阳旦汤、小朱鸟汤外,其余诸方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具体表现在药味与剂量之加减变化。

3 张仲景论广《汤液》探讨

3.1 方名变更探讨

陶弘景认为,张仲景变更方名是为“避道家之称”,恐不尽然。但他提出“但以药名之,亦推主之义”则切中要害。如小阳旦汤桂枝为君,故更名桂枝汤,其余如黄芩汤、小柴胡汤、黄连阿胶汤等皆以方中主药命名。

青龙、白虎等名称初为中国古代天文学所使用,后逐渐引入医学等各个领域,与时间、方位、阴阳、五行等形成对应关系,如东方青龙、西方白虎等,成为古代阐释医学理论的重要工具。这种命名方法虽整齐划一,却有不足。一者因其涉及古代天文学、哲学等多方面内容,对学者知识储备要求较高,不易入门。又因道家亦常用这类名词,使学者易流于玄学,忽略方剂本身。二者如“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但三阳旦汤中,仅大阳旦汤中有黄芪,通以阳旦命名,方名涵义不够确切。张仲景以方中主药命名,则无上述弊端,同时有助于理解方剂结构,便于学习与记忆。

表1 天行病经方与张仲景方对照表

注:*各版《辅行诀》记载不同,或有干姜或无干姜,今从王雪苔先生意见去干姜

总体上看,“推主”为张仲景方主要命名方式,反映出张仲景对于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药物的重视程度。

3.2 组方变化探讨

组方变化包括药味与剂量增减两方面,其变化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白虎汤中石膏由如鸡子大改为一斤。如鸡子大之石膏究竟重量几许,诸家说法本就不一,或多或少差距悬殊,且鸡蛋大小有异,更难衡量。张仲景改石膏为“一斤”,是否意在精确用量?《伤寒论》大青龙汤所用石膏“如鸡子大”,亦出张仲景之手。为何在白虎汤则定量一斤,大青龙汤仍含糊采用“如鸡子大”?则精确用量之推测需进一步考量。对于这类组方变化,笔者主张审慎对待,在发现确凿证据以前可存而不议。

另如大阴旦汤去芍药化为小柴胡汤,其变化依据可通过证候分析略见端倪。《辅行诀》:“大阴旦汤,治凡病头目眩,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闷,胸胁支痛,往来寒热者。”小柴胡汤条文则较多,《伤寒论》15条,《金匮要略》5条,除去重复2条,共计18条。所涉及之证候有发热(往来寒热、身热恶风、日晡所发潮热、四肢苦烦热等),头痛,头汗出,颈项强,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呕,不大便或大便硬、大便微利,口苦,咽干,目眩,手足冷,心烦,脉象可见弦、沉紧、弦浮大等。两相比较,大阴旦汤诸证中,除“胸胁支痛”外,均为小柴胡汤证所涵盖。可否推论,芍药是与“胸胁支痛”证对应的药物,其加减变化以有无疼痛为准?由《本经》:“芍药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益气”,可证芍药确为止痛之品。而张仲景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96条曰:“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提出的加减方法,抑或受大阴旦汤证之影响。可见张仲景在论广《汤液》之时,依据临床证候对方药组成进行调整,意在适应繁复之临床变化。

3.3 扩大应用范围之探讨

张仲景扩大“天行病经方”应用范围,为其论广《汤液》之核心内容,亦是其主要贡献之一。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首先,结合临床实践对经方的适应证进行扩充,前文小柴胡汤证便是1例。此外如《辅行诀》:“小阳旦汤。治天行病,发热,汗自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脉弱者。”而桂枝汤证则包括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头痛,汗出(汗出恶风、自汗出),身体疼痛,脉浮弱或迟等。其次,补充禁忌证内容,强调临床用药安全。以桂枝汤为例,《伤寒论》中提出“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等使用禁忌。第三,明确加减方法,体现临床处方规范。具体形式包括:①方后注,如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等;②方证条文,如“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第四,成方合用,应对复杂变化,如“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技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第五,将经方运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如“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上述五方面体现了张仲景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在内容上补充大量临床实践经验,使仅能治疗外感天行病的方剂焕发新活力,适应更为复杂的临床环境。在形式上补充禁忌证、加减法等,使方剂知识立体化,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与效仿。

4 小结

《辅行诀》记载的天行病经方出自《汤液经法》,通过其与张仲景方之比对,可知其在引用《汤液经法》内容的同时,对方剂名称、组成及应用范围进行过创新。这种创新又是建立在临床实证基础上,体现出严谨、客观的科学精神。后世医家悉尊仲景,于经方有进一步发挥。从本质上讲,也是张仲景论广《汤液》精神之延续。今天,当我们探索中医创新之路时,不妨回顾张仲景论广之历程,“以古为鉴”而后“古为今用”。

[1] 钱超尘.《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待续)[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6):311-315.

[2] 王雪苔.《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桂枝汤经方张仲景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善良的打劫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运用经方治疗疼痛验案举隅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经方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