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沙家浜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14-02-09徐耀良

大江南北 2014年10期
关键词:沙家浜纪念馆革命

□ 徐耀良

让沙家浜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 徐耀良

革命老区沙家浜镇原名横泾,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的1928年4月,就成立了中共横泾农村支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解放战争时期是武工队十分活跃的地区。现代京剧《沙家浜》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片段,也是沙家浜人民革命斗争史的一个缩影。这里的红色基因,已经融化在人民群众的血液里,深深扎根于泥土中,永不褪色。这几年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从原来的每年10万人次,逐步增加到200万人次,成为全国“5A”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抢救资料——只为那段历史不容忘却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人去叙事,就没有历史。”也许是一种红色基因的驱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形成了一支抢救和挖掘革命斗争历史的队伍。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经常讲述石楚材烈士背叛地主家庭,带领贫苦农民进行抗租斗争的故事;在社员大会上,新四军老战士经常讲述“江抗”司令夏光和“民抗”司令任天石的抗日斗争故事;在饭后茶余或乘凉晚会上,老农民们经常讲述武工队员卢毅钻芦荡、睡荒坟,在白色恐怖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故事。这些民间流传的故事,后来被有心人整理成文,汇集成《沙家浜人民革命斗争故事》一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自从现代京剧《沙家浜》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前来参观沙家浜的人络绎不绝。1970年11月16日和23日,苏州军分区司令员刘金山、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杨广立先后到沙家浜地区视察,两位军区首长临别时嘱咐当地领导“把今日沙家浜建设好”。与此同时,曾经是新四军36个伤病员之一的费介成从上海警备处副处长岗位上离休回乡,时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的刘飞听说费介成是常熟人,特地嘱咐费介成:“回到常熟后,帮助地方上办个纪念馆。”根据几位老将军的嘱托,当时的公社党委立即行动,于1970年11月25日召开了“建设今日沙家浜”誓师大会。同时,县里成立了“沙家浜抗日展览筹备小组”,下设“资料征集办公室”,由费介成任办公室主任。同年,公社党委确立了7个参观点,分别是修枪所、后方医院、弹壁洞、歼敌弄、擒敌处、庆功场。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建,于1971年11月,一个以革命文物展出为主的“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正式对外开放。

精心打造——只为那份责任常在心中

为了把沙家浜这个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沙家浜历届政府在新老交替时,都把这一精神食粮当作第一要务移交给新的领导班子。

1988年7月22日,移地重建的“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展出面积48平方米,展出内容有:农民暴动、江抗东进、芦荡养伤、重建武装、后方基地、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迎接解放、今日芦荡9个部分。展馆虽然简陋,但图文并茂,受到参观者的好评,一时人满为患。上海《新民晚报》曾刊文:“大上海挤垮了沙家浜!”

沙家浜的人气越来越旺,惊动了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老将军、老战士。1990年5月5日,77岁高龄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战地重游,并留下了“沙家浜的意义”的著名题词。紧接着,吕正操、江渭清、李强、夏光、陈焕友等老领导纷至沓来。地方政府乘势而上,决心把这块红色基地建设好。当地全体共产党员,纷纷捐资捐物,筹款集资80多万元重建新馆。1991年7月1日,新建成的“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正式落成,主体工程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

2001年6月28日,教育馆迁移至芦苇荡,新馆更名为“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2006年9月16日,纪念馆第三次重建,新馆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492平方米,布馆面积2400平方米。

从陈列室到纪念馆,在40多年时间里,经过历届政府的精心呵护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关爱,纪念馆终于初成规模。从1971年至2006年间,纪念馆先后走访了500多位当事人和知情者,征集到革命历史照片和文物800多件,积累第一手文字资料达1000多万字。

广泛传播——让红色基因永远发光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具有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无论是纪念建筑或革命文物,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争取和平统一的爱国情怀,体现了革命前辈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她所体现的红色基因,有着鲜明的思想性、时代性和群众性,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2005年,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投入1亿元,在建成新馆的同时,充实馆藏实物。其中有谭震林用过的笔筒、刘飞体内取出的子弹、夏光的文件箱、任天石的军用皮包、张贤的日记本、朱凡的蚊帐、赵健缴获的日军刺刀,以及新四军的军帽、绑腿带、子弹夹、挎包、米袋等。馆内采用虚拟成像和模拟电动等现代化展示手段,再现了当年战斗场景,提升了展出效果。纪念馆新辟了军事武器展示区、成人拓展训练区、户外野营帐篷区等,与此同时还分别打造了《让子弹飞》、《芦荡烽火》两场实景剧和纪念馆创作的微电影《心动沙家浜》、《一块银元》,使展出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正是由于沙家浜每年赋予新的内涵,实现了“沙家浜”的不断升华,使“沙家浜”进入了全国红色旅游第一方阵,在全国人民心中成为名牌。

“提起太行山,想起八路军;提起沙家浜,想起新四军”,沙家浜已经成为新四军的代名词。沙家浜的红色基因,不但在本地代代相传,而且在全国得到发扬光大。沙家浜,已经成为一个不朽的名字,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熠熠生辉,永远发光。

(作者系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原馆长)

(编辑 秦明)

猜你喜欢

沙家浜纪念馆革命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沙家浜、蕈油面:传承常熟精神与文化
沙家浜、荤油面:传承常熟精神与文化
萧军纪念馆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Shajiabang: 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沙家浜:风景如画的天堂水乡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最后一棵“青松”忠魂永驻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