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可穿戴数据化媒体服务
2014-02-07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曹三省
◎ 中国传媒大学 新媒体研究院 曹三省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总体背景
2014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构成了国内传媒行业的主要关注热点。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媒体融合由此成为我国传媒行业深化改革、推进面向新兴媒体转型的核心路径。
1.媒体融合的技术性阐释
传统意义上,媒体融合是一个偏向于技术层面和学术层面的问题,代表了信息传播媒体领域自然发展的趋势,在过往的十几年里,媒体融合在传媒系统实现数字化的过程中一直渐续发生着。由此,可以在技术层面将媒体融合理解为:1)媒体融合是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类媒体系统和媒介形态在内容制作与集成、内容与服务、传播与分发、受众体验、服务机制等层面产生的趋同与汇聚的趋势;2)媒体融合是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必要途径,也是形成未来具有泛在性、无缝连通性和身心服务特性的媒体信息环境的历史性阶段。
2.三网融合与媒体融合的联系与区分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5号文”提出了近年来我国推进三网融合的新政策,其核心精神为:1)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2)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3)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4)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5)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6)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7)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4年来的推进,三网融合在行业内形成了真正有效融合进展的,以务实、服务、惠民、协作、共享为核心的“根本合作意识”,要放低局部利益、寻找共同支点、转向用户中心、协力有效服务,才能够实现以服务为本的跨界融合,克服壁垒效应,实现更多实效。
三网融合和媒体融合的目标指向在一定意义上是有所区分的。三网融合重点解决通信运营商、广电、互联网之间的信息网络载体和信息服务方式的融合。而媒体融合针对的是媒体机构,包括新兴媒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既然同为融合问题,则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以“融合”和“协作”为核心的思维、技术与体制,对于媒体融合和三网融合而言同样是最为重要的方向、路径与变革。
媒体融合的思维观念与技术策略
1.媒体融合所牵引的思维观念与认知
2014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刘奇葆部长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指出:1)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2)努力形成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观念和认识;3)瞄准和利用最新技术推动融合发展;4)进一步增强媒体信息内容的核心竞争力;5)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在这篇文章中,体现了中央对于传媒领域内引入和树立互联网思维的充分重视,文章明确提出要在思维方式上实现转变(见图1),这就需要:1)观念引领行动,认识推动实践;2)克服滞后认识和偏差,包括满足现状、患得患失、畏难情绪、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而其根源是尚未跳出传统媒体的本位和思维;3)要解放思想,形成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观念新认识,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借力发展意识,发扬攻坚破难精神。这种思维观念和认识的改变,构成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基础。
图1 面向媒体融合的思维方式转变
2.媒体融合所带动的新技术应用与发展
技术是融合发展的引领。媒体融合要实现突破,其关键在于要顺应当前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发展趋势,“把当今可用的技术都囊括到我们的视野中来”,及时跟进所有的新技术发展趋势,使融合发展的效能实现最大化。根据当前的技术总体趋势,可确定媒体融合在技术层面的三个主要战略:一是在新闻生产层面充分引入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二是在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上实现“弯道超车”;三是在传播渠道的拓展上加强对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利用。
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当前若干新技术趋势也均应进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战略视野之中。其中,已开始商用的4G网络技术存在搭载媒体融合新业务的巨大潜力,实验室中的5G网络技术也将为未来媒体的复杂信息交换与深度互联互通创造可能,可折叠电子纸将创造平面媒体的新一代变革,而可穿戴技术则引领着移动媒体设备的未来发展趋势。紧盯技术前沿,瞄准发展趋势,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技术体系可划分为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和支撑技术三个层次(见图2),除上述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社会化媒体和4G/5G、可穿戴、电子纸等技术外,目前已明确提出的“基于统一指挥调度的多媒体采编平台”,可被视为构建融合媒体业务体系的支撑技术平台之一。
图2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技术体系
媒体融合趋势下的可穿戴媒体
1.可穿戴技术概况
可穿戴技术是继掌上便携式终端技术之后的移动终端技术的自然演进阶段。当前已经有一系列可穿戴设备逐渐步入应用与市场,具体如图3所示。可以把当前已进入商业应用的可穿戴设备大体分为四个类别:1)运用于头部的设备,包括智能眼镜和智能头盔等;2)基于人体上肢的应用,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戒指等;3)智能跑鞋;4)应用于躯干部分的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腰带、服装等。
图3 当前主要可穿戴设备类别
在技术演进层面,可穿戴技术目前仍然在感知能力、微型化、材料优化、交互能力和续航能力等方面存在持续提升的广阔空间。
2.可穿戴媒体的特性与模式
在各类可穿戴设备之中,眼镜、头盔、手表等可穿戴智能装置都具有较强的媒体服务功能,它们构成了“可穿戴媒体”的终端技术基础。
由其技术特征所决定,可穿戴技术所产生的媒体形态将具有三方面的特性:1)有更强的个体伴随性,与公共媒体和家庭媒体实现互补;2)与时尚文化的结合,可穿戴媒体不止是技术装置,而且能够作为配饰与服装相结合;3)与健康需求密切关联,很多可穿戴设备具备采集个人健康数据的功能。
目前已逐渐成熟的可穿戴媒体的主要模式与形态包括:1)基于智能眼镜、手表的个性化新闻和资讯服务;2)基于智能眼镜的第一视角全媒体新闻采集;3)基于可穿戴用户行为数据的智能舆情监测与危机预警;4)移动互联环境下基于智能眼镜、头盔的伴随性沉浸式视听娱乐;5)支持社会化用户参与的互动可穿戴媒体;6)基于可穿戴用户数据采集与分析的个人健康与生活方式媒体服务。
可穿戴设备普遍互联环境下的数据媒体服务
1.大数据及其媒体效应概述
当前,信息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可以说,大数据是社会深度信息化的必然结果,其本质可概括为“巨量高速增长的复杂数据的广泛互联”,而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用户需求所驱动的信息服务的价值聚焦,从宏观上看,大数据也构成了智慧信息技术进展的必然趋势。
大数据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其在技术应用上的定位是与用户需求的密切结合,其应用服务目标是通过大数据的支撑技术(无论是数据的采集分析,还是各种可视化数据媒体形态)来充分满足针对特定用户群体或个体的服务功能。
大数据技术作用于传媒领域的技术创新所产生的“大数据媒体”,具有大数据支撑、知识驱动、可视化增强、精准化导向和数据化内容等特性。而在大数据环境下,为能够支持高效的数据化内容呈现,需构建“基于大数据可视化的泛在媒体平台”,其架构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大数据可视化的泛在媒体平台
2.基于可穿戴技术的数据媒体服务
可穿戴设备与数据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目前有超过2/3的可穿戴装置在功能上的优势体现在对数据的采集上,例如智能手环,其不仅能够进行媒体内容的分发及交互,更重要的是作为时刻伴随用户、采集用户生理特征数据的传感器发挥着独特作用。
应当说,可穿戴技术与大数据技术之间的关联是紧密而深远的。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进行持续的、伴随性的人体动态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这必然使得与可穿戴技术相关的媒体形态具有更显著的数据化特性。
可穿戴技术在数据化媒体场景下,可以发挥两个方面的关键作用,一是作为数据的来源,二是作为最终媒体投放的目标媒体装置。
现以数据新闻为例,说明可穿戴技术对数据媒体服务的增强效应。数据新闻是近年来获得普遍关注的一种大数据媒体形态,其特征是把传统的新闻模式和大数据结合起来,利用专业媒体的故事化策略,将数据可视化所生成的视觉媒体内容呈现一个具有逻辑性的叙事表达结构,从而实现大数据可视化对于公众服务价值的增值。如果有了可穿戴设备的支持,在数据新闻的制作与传播场景之下,数据新闻记者就获得了一个更为丰富的数据来源,即来自可穿戴设备的、真实而相对完备的动态用户个体行为数据(获得这一数据的前提是解决隐私问题,需要通过特定的技术与商业策略获得可穿戴设备用户的个人数据采集许可,并设定相应的技术红线,对于过于介入个人用户隐私的数据不得采集)。更丰富的数据来源也就意味着数据新闻内容更为详实可信且贴近用户,使这一媒体内容的价值及其用户体验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未来,大规模的基于普遍应用且普遍互联的可穿戴设备应用于数据化媒体内容的生成,将需要构建一个基于可穿戴数据来源和可穿戴媒体终端的大数据可视化泛在媒体平台,采用大数据可视化先进平台解决日益复杂的大数据深度分析问题,实现大规模可穿戴设备普遍互联环境下的数据媒体服务应用。
基于可穿戴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的数据媒体服务如图5所示。
图5 基于可穿戴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的数据媒体服务
结束语
当前,消费电子、传统媒体及其他传统行业领域都在面临着互联网等新技术趋势所带来的颠覆效应,这种颠覆效应在使得既有的模式和体系不再成立的同时,在新的模式构建上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断层。这一形势即是当前传统媒体亟待实现与新兴媒体的有效融合的必然性所在。事实上,在看似十分严峻的挑战面前,一个具有决定性的规律仍然清晰地存在着,那就是,用户的需求和用户的群意志是一种技术和服务获得有效应用和长足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用户体验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心要素。可穿戴技术为数据化媒体创造新颖的用户体验,带来了新的可能,也由此代表着智能化的媒体内容服务在未来所展现出的一项最值得期待的探索方向。
本文受到中国传媒大学与广州市番禺区政府合作共建中国传媒大学广州研究院项目“大数据可视化媒体业务支撑平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