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应对高考的对联教学
2014-02-07高明华
高明华
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近年来又以其不朽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中高考中,再次引起世人的瞩目。因其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吉林省采编为校本开发教材,深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经过笔者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获得了对联教学理论上的一些肤浅认识,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教。
一.什么是对联
对于初中生来讲,对联是一组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文字相别(一般情况下,上下联的同一位置上不允许出现相同的字)的对偶句。对联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联具有以下特点:
1、字数相等。即上下联的字数相等。无论是短联,还是长联,概不例外。如二字联:月圆,风扁。
2、内容相关。即语意连贯,上下联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意思顺承,主题鲜明。要表现出事物的相关和相反特征,以及性质、状态乃至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态度。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结构相同。写对联要求词语结构相同。
其一,即对联的短语结构及构成方式要相同,上下联的词语结构和词性必须相同。比如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名词对名词等。例:
其二,对联的语音结构要相同,对联要有音乐性,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即音韵和谐。例:读——万卷书,拜——一字师。
4、运用修辞。对联可以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幅对联讽刺了那些没有任何才学,却硬充才高八斗,到处出洋相的人。
二.对对联的方法
1、正对。其上下联角度不同,意思相互补充。例: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上下联表现了一种“似有实无,若即若离,飘忽不定,虚无之至”的感觉。
2、反对。其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例:书中有美玉,脑外无白金。上下联表现了“书本和头脑中的思想与智慧价值连城”的内容。
3、流水对。其上下两联,一脉相承,分别独立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往往存在假设、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三.对对联的捷径
1、联系书本,有的放矢。我本着从模仿到创造的原则,先鼓励学生模仿书本及成联,即先从“爬”开始。实践中我先是让学生运用书本中的句子仿写对联,即每学习一篇文言文都要根据文章内容或主题等方面写出对联。现摘录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所拟对联如下:
《童趣》:癞虾蟆拔山倒树,誓吞二虫;
沈公子呀然一惊,鞭长莫及。
《口技》:一桌一椅一扇,全靠一张伶俐嘴;
醒乎梦乎火乎,只凭三寸不烂舌。
《核舟记》:王叔远运匠心,巧夺天工;
苏东坡游赤壁,赏心悦目。
《记承天寺夜游》:积水空明夜,
超凡脱俗人。
2、联系生活,大胆表达。生活就是源头活水,不断为学生注入灵感,当学生经历了由一篇课文写对联到联系两篇课文写对联,便过渡到了“走”的阶段。现摘录学生在比较阅读课文时所拟对联如下:
浩浩洞庭风光无限好,
泱泱中华前程似锦红。
山中四时全悦目,
林间朝暮尽赏心。
陶渊明独善其身皆因安贫乐道,
欧阳修随遇而安只为与民同乐。
陶渊明写文自娱真隐士,
欧阳修与民同乐好太守。
浩浩洞庭八百里,
泱泱大国五千年。
七百里三峡风光无限,
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
3、联系实际,矢志创新。当学生们能熟练地掌握对对联的技巧后,我便引导学生广泛地联系实际,写出富于个性的对联,即完全独立地“跑”的阶段。笔者采取了写一篇作文,拟一幅对联的方法,即自拟一幅对联给自己的文章写一个内容提要或概括主题。例:
凿壁偷光,点点灯光映学子;
拨云见日,缕缕艳阳照人间。
总之,教师在对联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广泛地联系书本、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大胆表达,从模仿到创造,激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全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上便是笔者在对联教学实践中点滴积累与感悟,难免认识肤浅,希望方家不吝赐教,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