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大思路
2014-02-07
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大思路
张国祚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围绕文化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思路。主要包括培育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等。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文化强国 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 文化软实力 意识形态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围绕文化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凝魂聚气:培育核心价值观
当今中国所有信仰信念、思想道德、党风民风、国家认同、社会治安等文化和社会问题,说到底,都与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从长远来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是攸关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反复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习近平同志为什么如此强调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呢?他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一是因为核心价值观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没有精神追求的民族和国家就没有信仰,没有敬畏,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激情,难免停滞和沉沦。二是因为核心价值观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非曲直、真假善恶、正谬美丑的价值判断标准:一个没有价值判断标准、莫衷一是、行无依归、不讲原则、不知取舍的民族和国家,势必浑浑噩噩、良莠不分、无真理正义可言、无风骨、无血性,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可能赢得国际尊重。
因此树立全民族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尤其具有重要启迪和警示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国情复杂,发展不平衡、矛盾积累多,正面临社会转型、变革激烈的时期。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蜂拥而来、真假难辨,使中国社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难度越来越大,非常需要确立一个能够反映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否则就很难确立共同理想信念、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动国家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从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借鉴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吸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兴国之魂。如果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认同并自觉践行这24字核心价值观,13亿中国人将迸发出何等不可战胜的巨大能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将得到顺利推进而更早实现。这正是习近平强调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要义所在。
固本培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人格扭曲、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尊自信失落的现状,习近平敏锐地意识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因此,他在一系列关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讲话中,频频提及中华文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
习近平这些强调是非常必要的,抓住了文化强国战略的根脉。事实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包括很多可以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例如《礼记·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其实也是一种核心价值观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积淀,中国古代渐渐形成了全民族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恕、廉、勇等一系列的表达,虽然主要是围绕着个人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但同样影响着社会与国家,对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先秦以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至少有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至今仍然富有生命力。一是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二是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三是做人要有信仰、有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四是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主张积极入世、报国救世;五是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制天命而用之”;六是厚德仁民的人本精神:“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七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八是包容多样、尊重他人的民主精神:“君子和而不同”;九是尊重规律、“道法自然”的哲理智慧:主张“天人合一”、无为而治 。
当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远非仅仅以上九个方面,围绕治国、理政、统兵、作战、励志、勤学、礼贤、智谋、实践、哲理、文艺、体育、中医等方面还有很多深刻的思想,都是文化强国建设重要的文化资源。只要遵循习近平的思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充分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文化强国建设必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魅力。
多措并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任何国家都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另一条腿则是文化软实力。物质硬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一打就败;而文化软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不打自败。习近平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他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他提出稳固“根基”的大思路,主要包括“一条道路”、“一项改革”、“四个自信”、“四种形象”、“树立四观”。
“一条道路”,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解,要追溯到中共十五大。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走这条文化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遵循方向是“三个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内涵要符合“三个属性”(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目标是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偏离这条发展道路,就会动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一项改革”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没有这项改革,国家文化软实力就会缺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造血功能,也会缺少传播工具、平台和渠道。
“四个自信”,就是“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习近平强调:“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他之所以强调文化自信,首先,因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永恒魅力;其次,只要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就能使全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这正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四种形象”,就是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习近平分别从历史文化、国情特色、外交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四个角度强调,我们要建设好、向世界展示好中国的国家形象:“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这“四种形象”的提出,是习近平独到的理论贡献,果真能塑造起这四种“大国形象”,中国文化软实力必然大大提升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树立四观”,就是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习近平强调要用好新兴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段话切中时弊,抓住了文化强国建设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要害。只有实实在在地引导国民特别是青年,正确看待历史、正确看待民族、正确看待国家、正确看待文化,才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无论对内对外,“骨气和底气”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强大的文化基因。
清醒坚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面对思想文化领域错误思潮和有害信息不断衍生和泛滥的局面,习近平同志围绕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一系列旗帜鲜明、思想深刻的论述。①
一是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地位和意义。他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他还进一步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习近平这一论断是清醒而及时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所出现的政治动荡和政权更迭,具体原因虽然不同,但手法很相似,反对派毫无例外都是从街头革命舆论战开始,首先把意识形态搞乱。
二是强调党员、干部都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他有针对性地指出:“在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坚定的信仰始终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党的领袖,能够实事求是,敢揭自家之短,敢于直面问题,这需要政治勇气和魄力,这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更为可贵的是,习近平敏锐地意识到:信仰是一切思想问题的根源,解决思想道德问题不能忽视信仰原因。
三是强调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针对党内存在的“党不姓党”、“党不言党”、“党不管党”的现象,习近平强调,党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大张旗鼓讲、理直气壮讲、坚持不懈讲。不要躲躲闪闪、含糊其辞。“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鉴于极少数党员干部心无群众、忽视人民、甚至以人民为对立面,习近平对全党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人民性”,“必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的确抓住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只有解决好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问题,我们党才能更好地带领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
四是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对于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一切媒体、一切平台“都不能为之提供空间”、“都不能为之提供方便”。“作为党的干部,不能用‘不争论’、‘不炒热’、‘让说话’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决不能东西摇摆、左右迎合!”习近平这些严肃的告诫,恰恰是击中了近些年来宣传思想工作的软肋。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当然要提倡民主讨论、求真务实、包容多样、鼓励创新,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一定要区分开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对学术问题,就应该宽容、包容、保护;但对政治问题,必须清醒坚定,对心怀叵测的恶意言论当然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否则会误导舆论、扰乱人心、危害国家发展。
(作者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注释】
①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责编/周素丽 美编/于珊
G1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