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14年的世界

2014-02-07刘军喜媒体人

支点 2014年8期
关键词:殖民地欧洲德国

刘军喜(媒体人)

1914年的世界

刘军喜(媒体人)

和平、发展、合作日益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2014年不是1914年,以对今天负责的态度解读昨天,才能避免再次陷进历史的泥淖。

100年前的1914年是个发人深省的年份,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00年后,国际社会再次掀起了一股反省一战历史的思潮。与此同时,一种“2014世界格局很像1914”的言论甚嚣尘上,有海外媒体称,现在的世界格局和历史的相似性值得忧虑。

历史经常很相似,但是不会完全重复。如今,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让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从区域型扩展为全球型,整个世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种与100年前截然不同的世界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

正如《经济学人》杂志所判断的那样,全球目前的各种威胁都还不会导致1914年那样的惨剧,因为人类总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2014年不是1914年,唯有研究历史,建立一个将潜在危险最小化的机制,才能避免再次陷进历史的泥淖。

两颗子弹引爆一场大战

一个世纪前的欧洲,尽管仍有些区域性的争端,但自从滑铁卢战役之后,整个欧洲大陆已远离大规模战事40余年之久。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太平的黄金时代”,“正走向最美好的世界”。

然而,谁也没想到,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却给茨威格描述的欧洲彻底画上了一个句号。这场被称作“一个无能的学生恐怖分子在欧洲大陆被遗忘一角的行动”的暗杀事件仅仅过了四五周,那颗射向斐迪南大公的子弹便引爆了整个欧洲大陆。

1914年秋,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 格雷伯爵的预见很有道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确实使这个当时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沦为一片废墟,4年里造成三千多万人的死伤。战争毁灭了4个已经存在数百年之久的王朝,标志着曾在19世纪完全支配全世界的欧洲时代的没落和衰亡,用马丁·沃尔夫的话来说,这是“一战开启了持续30年之久的残暴和愚蠢”。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同盟国的侵略”引起的。随后,这一结果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众说纷纭,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叶,这场论战才平息下来,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战争背后的起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一场争霸战争,其真相可能更接近于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所说的:“一战是根源于一种越来越恶化,而且逐渐超出各国政府控制能力的国际形势。”

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至一战爆发前,欧洲力量格局重新洗牌,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秘密结盟,将欧洲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而英德作为一战前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其紧张的国际关系对一战爆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0.3%的优势

把时间从一战往前推150多年,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得英国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先发优势,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助其一路过关斩将,打败了众多同类。当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之后,英国人便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场。

但地域狭小的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因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于是就通过海外殖民扩展来掠夺财富。这个“日不落”帝国打败了当时强国西班牙和荷兰的海上霸权,走进了崛起时代。

在英国已经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同时,德意志民族还处于分裂状态,并一直遭受着宿敌法国的侵扰,从1675年到1813年,法国入侵德意志不下14次,平均每10年就发生一次战争。最后,1870年,双方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最终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德意志获得了大量的赔款,战争同时促进了德意志的统一。从地缘政治上讲,德国的统一本身就打破了欧洲几百年由英、法、俄、奥等列强主导的均势局面。统一的德国,人口有4100万,面积54万平方公里,是当之无愧的欧洲(俄国除外)第一大国。不过,此时的英国奉行“均势政策”,乐见列强相互制衡,以最大程度维护英国的世界霸权,德英分踞陆海,利益冲突不大,矛盾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就在普法战争爆发的同一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促进了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潮。

真正让英国和欧洲其他强国惴惴不安的是,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开始从农业走向工业,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积极采用新技术,经济实现跳跃式发展,垄断资本快速积累,迅速赶超英国。

而此时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广阔的殖民地,资本家把大量资本投往国外,而不愿用于更新设备和采用新技术,逐步失去了“世界工厂”地位。

特别是在19世纪后期,德国工业化速度异常迅速,英德之间展开了最为激烈的经济竞争。1800年,德意志的发展水平只相当于英国的1700年,落后整整100年;1870年,德国工业产值占世界13.2%,相当于英国的41%;而到了1914年,德国工业产值上升为14.3%,仅次于美国的35.8%,虽然仅领先英国工业产值0.3%的优势,虽然在贸易、金融、对外投资和殖民地经济上,德国与英国之间尚有不小的差距,但这股崛起的势力足以对英国构成威胁,为日后双方矛盾的爆发埋下伏笔。

“草地”争夺战

从殖民地低价获得原料→投入生产→产品倾销殖民地→资本扩张→生产规模扩大→获得更多殖民地→提供更多的原料和市场,这样的循环模式可以说是对欧洲列强殖民地经济模式的简化理解,一大批崛起的新兴国家,如德国、奥匈帝国、美国、日本等,都选择了与“国际接轨”——走的是和英国完全相同的发展路线,即在亚欧大陆争夺殖民地,然后搞殖民地经济。

19世纪后期,欧洲大多数强国都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以保证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的输出。例如,1888-1889年意大利和法国之间、1879-1894年俄国和德国之间、1906-1910年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之间爆发的关税战,也反映了欧洲列强对海外市场的争夺。

如果把列强比作兔子,殖民地比喻为草地,那么,在19世纪后期则出现了“兔多草少”的局面,兔子胃口越来越大,而草地却越来越少。

在1914年前,英国占领的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占各帝国主义国家掠夺的殖民地总和的一半,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00多倍;其殖民地人口共3亿9350万,相当于英国人口的9倍,而且英国的殖民地多是资源丰富、人口稠密的地区或者战略要地,例如印度和埃及。由此可以看出,先发优势对英国殖民地扩张的利好一面,不过,一家独大自然会引来其他列强的羡慕嫉妒恨,尤其是新兴崛起的德国。

经济的竞争必然会激起对殖民地的争夺,德国工业总产值的激增意味着其在海外市场同英国的竞争十分激烈。在统一之前,德国首相俾斯麦极力维护欧洲大陆的均衡,避免德国因过多参与世界事务而与英国的利益发生冲突。但德国统一后,经济迅猛发展,对原材料进口地和制成品出口市场的需要与日俱增,俾斯麦执政后期,不得不对国内新兴的制造业利益集团让步,德国也开始参与全球殖民竞争。

特别是在俾斯麦去职后,德皇威廉二世登基,推行争霸全球的“世界政策”,图谋争夺“阳光下的地盘”。德国直到1871年统一之后才参与到殖民地的争夺之中,然而,他们发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自私鬼。

德国推行的殖民政策已经让英国生疑,其后来开展的紧锣密鼓的军备竞赛,更是彻底激怒了英国。1898年,为了保障德皇的扩张政策,德国国会通过了一个决议案,决定扩充德国海军,其附带的说明中明白地指出:“这种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这一炮正是对着英国而发的。

依照传统国策,英国无力也无心和德国争夺欧洲大陆的“陆权”,双方在此并无原则性矛盾。问题是,德国竟然在20世纪初启动了大海军战略,这显然直接威胁到了英国数百年的海上传统霸权,英国外交官更声称“德国在海上的领先地位同大不列颠帝国的生存是不相容的”。

于是,双方展开了一战前最为波澜壮阔的“海军竞赛”。英国更是提出了所谓的“双强标准”,即吨位数要大于另外两强的总和。例如,1908年,德国决定每年建造4艘当时最先进的战舰,英国就决定每年建造8艘,彼此毫不相让,最终各自成为两大军事集团的龙头老大。

“该死的联盟体系”

当然,殖民地竞争绝不只限于英国和德国。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卷入了这场对绝对统治权的争夺,因此,它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区再三发生冲突:英国和德国在东非和西南非、英国和法国在尼罗河流域、英国和俄国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国和法国在摩洛哥和西非,都相继发生了冲突。

殖民地竞争转而又促成了互相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联盟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

说到联盟体系,就不得不提德国首相俾斯麦,他不仅通过“铁血政策”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并且清楚地意识到要保持欧洲强国的地位,须走和平扩张的道路。他通过一系列政策阻止英法、俄法的接近,孤立法国。

1879年10月2日,德国与奥匈帝国缔结了一个防御性的条约,即“两国同盟”,旨在保护德国免受法国的攻击,保护奥匈帝国免受俄国人的攻击。因为法国人想收复1871年失去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而俄国人则在巴尔干半岛同奥匈帝国接连不断地发生冲突。1882年,“两国同盟”因意大利的加入而变成了“三国同盟”。它的目的还是防御,即保护意大利免受法国的攻击,因为意、法两国在突尼斯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当时,三国同盟无论就其宗旨或盟约条款来说,都绝不是侵略性的,它们主要感兴趣的是维护欧洲大陆的现状。俾斯麦也很清楚法俄建立友好关系的危险,但是他能施展狡猾的外交手腕阻止它的实现。然而,1890年俾斯麦去职之后,他的继任者没有能力继续他那巧妙的外交花招,再加上德皇威廉二世推行的“世界政策”公然挑衅英国的霸权地位,英国不得不与法俄调整在殖民地上的冲突,一致对付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同地点今昔对比

这样,列强都加入了两大敌对的联盟体系,而这种同盟的一大特点就是相互绑架,一旦有事便骑虎难下,这给国际关系带来了种种灾难性的后果。每当发生重大的国际争端时,两大同盟体系的成员就不得不支持各自直接参与争端的盟国,因为它们担心自己的同盟会瓦解,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危险境地。

力量的平衡终于被打破,所有的大小盟国被巴尔干的局势所左右而得到了“最后的审判”,以至于战争爆发之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该死的联盟体系,它们是战争的祸根。”

2014不是1914

这场大战造成三千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无疑,欧洲人是不幸的,四年的战争使得各国的社会精英丧失殆尽。同样不幸的是,这场冲突预告着欧洲人统治世界的优势已在下降,尽管要等到1943年,美国人才确凿无疑取代了欧洲人的霸主地位。

无可否认,一战前的英德矛盾是当时特殊历史阶段和国际环境的产物,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当今世界格局、力量构成和国际秩序已与百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尽管结盟与对抗作为一种国际政治现象依然存在,但面对纷繁复杂的全球性问题与挑战,各大国更倾向于通过加强沟通、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

和平、发展、合作日益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2014年不是1914年,以对今天负责的态度解读昨天,才能避免再次陷进历史的泥淖。

猜你喜欢

殖民地欧洲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狗邪韩国是倭人之地——兼论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
十二、什么是“殖民地近代化”论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