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想中的城镇实践
2014-02-06杨金水孙国琴
杨金水 孙国琴
作者分别为余杭区发改局局长、副局长
余杭坚持生态文明引领中心镇建设和转型发展,把生态经济作为中心城镇发展的主导方向,坚持田园乡村与美丽乡村建设双轮驱动、扩权强镇与综合改革协同推进、中心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建设,把生态环境优美作为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生态田园城镇。
以地域文化为灵魂,突出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心镇”。余杭区三个中心镇分别依托运河文化、良渚文化、禅茶文化,坚持生态文明这条底线,实施差异化的特色定位,提高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塘栖围绕“京杭运河旅游首位镇,杭州休闲农业之都、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三大功能定位,打造“京杭运河水乡文化”,打响“京杭运河文娱休闲之城”名片,构建“一体两翼”(名山、名湖、名镇为一体,产业西进、城镇东扩为两翼)发展格局:南以超山“十里梅花香雪海”为主旋律集聚旅游综合体,北以“运河综保”为根建设历史与未来融合的旅游景区,东定位为低碳科技城,西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中以丁山湖湿地凸显秀丽山水美景。瓶窑立足良渚文化和以稻竹为核心的“农耕文化”,构建“一心两轴四区多带”的发展格局,一心是生活服务中心,两轴是瓶仓大道城市发展轴、观山路城市生活发展轴,四区是凤都工业区、创新创业功能区和东西两个居住区,多带是由连琪塘港、李家港等多条生态休闲带。径山传承“禅茶文化”,借助佛教的修身养生理念,以全域景区化为目标,以一心(双溪风情小镇)、两翼(径山寺和小古城村休闲之窗)、三边(路边、水边、山边美化靓化)、多园(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将现代农业、文化产业与养老休闲旅游相结合,实现一产、三产融合发展。
以特色产业为本,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富裕中心镇”。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特色明显并具有差异性的主导产业。塘栖打响以枇杷等金名片为载体的休闲农业品牌,成立小城市开发建设公司,引进全省首家本部在镇级的浙江德商村镇银行,国家盲人门球基地开创民间资本参与残疾人运动事业的先河,宝鼎重工成功上市、忆江南茶叶和海皇饲料2家企业进入上市培育阶段;引进新加坡卫星城镇规划建设和运作管理先进模式,依托湖南浙江商会、携手中国国投、光大金控等企业共同成立的“光大浙商小城镇基金”。瓶窑凭借山水秀美和竹木市场等优势构筑商旅产业,引进彭公竹制品交易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竹制品交易中心;成功引进鼎盛轻合金材料项目。径山利用径山寺和径山茶之美誉,营造养老、休闲旅游等健康服务产业。
以释放红利为要,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和谐中心镇”。探索农村“三权”改革,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换城镇住房机制,承包权转换为股权,集体经济经营性产权推行股份制改革,确保集体资产权益清晰、保值增值。实施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落户城镇,凡在城镇建成区落户的农民,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享受原所在村的村级集体资产权益及承担相应义务,在子女教育、就业服务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加快扩权强镇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赋予中心镇部分与区级政府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对塘栖镇下放10个部门50项权力事项。高标准建设中心镇公共服务平台,塘栖镇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城市综合执法中心、就业保障服务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应急维稳中心”五大平台;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建立148个村(社区)、55个村级公共服务站;三个中心镇行政服务中心均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立项、工商企业注册、公安户籍等190项行政审批和便民事项集中办理。深化城管体制改革,建立城市综合执法中心,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予塘栖小城市“地方财政收入超收区级留成部分全额留镇”的政策;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区留成部分和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予以全额返还;按照与省财政不低于3:1的比例落实小城市培育专项扶持资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推进重要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截污纳管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升社会保障标准和覆盖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建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从每年360元提高到1000元;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提高360元,幼儿园规范化建设推进顺利;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年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