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的创新路径

2014-02-06辛香玲

职教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定性定量

□吴 松 辛香玲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加大了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学科建设的发展也壮大了科研队伍。 与此同时,高校科研成果的数量不断增大, 这种变化对于科研成果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为在科研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科研信息,科研管理就是要对这些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从而保证科研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 “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衡量高职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1]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的创新显得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特点及分类

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的社会应用性较强,且注重实际操作。因此,科研成果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在进行科研成果管理的创新时,要把握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对科研成果进行科学分类。

(一)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特点

1.应用性研究成果较少。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依然存在。 ”[2]高职院校科研成果与一般高校相比较,较为重视基础性研究。 由于学科的社会应用性较强,而科研活动产生的科研成果大多却为基础性研究成果。在各类专项科研中,国家级科研项目较少,大多为省部级科研科技项目及部分横向项目等,其应用性研究成果则体现为科技论文、科技专著,大部分应用性成果的质量及其层次较低。

2.技术水平较低。 高职院校注重基础性研究,缺乏应用性研究成果,这与高职院校的专业社会适应性强的特点相违背。虽然部分科研成果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但不是直接应用于产业开发,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大部分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倾向于实践的操作性,忽略了技术发明研究。 对一些理论性研究及其重大攻关项目却很少突破。 从整体上来看,高职院校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很少,且重视应用性研究忽略基础研究,造成科研水平不能向纵深发展。

3.科研成果转化投资规模较小。 由于经费不足,高职院校对科研投入较少,一些需要大量的设备和经费投入的科研成果,无人来做,没有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科研成果转化的资金,只对一些投资小的项目可供转让或合作,科研成果转化投资规模较小是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最为明显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分类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分类应该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依据一些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编制的索引工具目录所收录期刊及其影响因子来确定科研论文的类型,并以国家、省、市的出版社或科研机构为阶梯划分确定科研的级别。 从科研的总体上来看,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分为四大类:学术期刊论文成果、著作、应用成果、科研项目。

1.学术期刊论文成果分类:根据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特点,尝试分为五级对科研成果进行量化管理。第一级为A1 类期刊,包括SSCI、SCI、A&HCI 收录期刊;第二级是A2 类期刊,包括EI、SCIE、ISTP、ISSHP 收录期刊;第三级为B 类期刊:自然科学类包括CSCD 核心库收录期刊,社会科学类包括CSSCI 收录期刊;第四级为C 类期刊,是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及CSSCI 扩展版;第五类为D 类期刊, 是指有国家统一刊号的其它正式出版刊物

2.著作分类:著作可简单地划分为三级:第一级为A 类, 是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和高校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第二级为B 类,包括译著、编著、国家级以下级别的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和高校教材; 第三级C类,包括工具书、科普读物、参考书、书画集、音像制品、摄影集、习题集等。

3.应用成果分类:应用成果在高职院校中所占比例较大。 应该进行细化分类,以便进行科研成果的科学管理。 一般为说,可分为四级:第一级为A类,包括技术转化费30 万元以上的各类科技成果;第二级为B 类,技术转化费10 万元以上的各类科技成果专利、植物新品种、实用新型专利;第三级为C 类, 包括技术转化费10 万元以下的科技成果及外观专利;第四级为D 类,包括由省科技厅的函审科技鉴定成果及地、市级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采纳或使用的咨询研究报告。

4.科研项目分类:高职院院的科研项目成果大多为省部级科研课题,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较少。 因此,在分类时应该细化省部级科研项目,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五级。 第一级为A1 类,包括国家专项项目和重大项目及其子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教学研究项目;第二级为A2 类,包括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类项目、全国文化艺术科学研究文化部项目、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项目、 国家古委会项目等; 第三级B类,包括省社科规划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第四级为C 类, 包括国家级或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其它厅局级项目等;第五级D 类,包括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市州科技计划项目、其它市厅局级项目等。

二、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的创新路径

(一)科研成果管理系统设计

“数字化校园信息传播具有网络化、虚拟化与无限复制性等特点就对科研成果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3]科研成果管理也采取了网络智能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需要完备的系统软件支撑。 从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科研成果管理软件来看,主要是建立在办公、教学、日常管理的综合性软件之上。这些软件虽然有科研管理模块,但只是针对大多数高校,尤其是一些教学研究型大学设计的,很少量身定做一套适合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软件,从而使这些科研管理模块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因此,要针对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现状,设计其系统软件,以适用于其科研成果管理需要。这里只讨论科研成果管理的系统设计,对于系统软件设计的实现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1.科研成果管理系统设计要实现三大功能。 首先,要具备信息交换功能。 即科研成果管理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录入、查询、打印、汇总功能,如科研人员基本档案信息、科研成果(已发表的论文、已出版的专著教材、已申报获批及完成的科研项目、科研获奖情况)的信息录入、查询、打印和学术科研成果的综合查询、报表汇总等。其次,要具备保密机制和至少四级使用权限。学术科研成果的管理中因不同管理人员应该具有不同的权限,对于一些学术研究成果设置保密权限,保证各级管理的有序、安全的正常运行。 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一般使用教研室—院系—科研管理职能部门—学校的四级管理模式,对于科研成果的管理同样适用于这种管理模式。 最后,要具备软件的更新、维护功能。 科研成果的管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等变化而不断发生着新变化,因此,科研成果管理的软件也应该根据新形势不断进行更新维护。 尤其是一些科研成果评价、鉴定、奖励等机制的变化会对科研的管理软件提出新的要求。

2.科研成果管理系统设计实现数据表实体化。数据库设计是科研成果管理软件系统设计的关键,针对科研成果管理的特殊性,数据库设计必须采用汉字定义和E-R 方法,即实体与实体的联系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到系统软件的设计中体现为数据表的实体化,即以汉字定义为基础的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科研成果管理系统设计的数据表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科研成果管理的一般名称字段数据表,如部门名称、学历名称、职称名称、职称级别、项目鉴定结果、刊物性质、刊物级别、出版社级别、出版社性质、编著职务名称、撰文职务名称、项目级别名称、项目评审结论。第二类,科研成果管理的实体数据表,如人员档案、出版社档案、刊物档案、论文档案、论著档案、项目档案等。 第三类,科研成果管理的联系数据表,主要包括人员与论文、论著、项目联系及其相应的论文视图、论著视图、项目视图,具体而言有人员、论文、论著、项目编号、承担任务、撰写字数及其得分等内容。

(二)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的创新

“高校科研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科研成果形式的多样性, 这些成果已经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成为科研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可见科研成果评价实际上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从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评价中存在的难点即是在定量评价中无法确定学科之间定量评价、科研成果之间的权重取值问题。 因此,创新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最重要的是实现定量评价、定性评价的方法创新及其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1.定量评价。 对于同一学科的科研成果的定量评价比较简单,可见定量评价中的方法创新主要是运用文献计量对学科间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文献计量方法的评价方法可以弥补定性评价在内容上的局限,因为各个学科领域存在着不同的学科知识和特点,对其进行数据描述有较大的困难。 可以尝试以下方法使定量评价更具有科学性。 第一,以(CSCD)、(CSSCI)等大型综合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数学文摘》等专业数据库为主,建立数据来源基础;第二,制定合理的计量评价指标。计量评价指标的制定一定要依据本学科的特点,参考学科评价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计量指标,如较为成熟的CWTS,比利时MEC、美国ISI 公司推出ESI。要将这些指标综合起进行参照,寻找适合自身学科计量的标准, 建立规范的学科计量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科研管理部门针对评价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学科评价参照模板, 提供学科差异及学科评价的信息、规范计量评价过程,从而提高学科评价的规范性、可用性和可信性。

2.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虽然操作较为复杂,但与定量评价比较,对于某些学科的科研成果评价较为适用。可尝试建立同行评议、专家评议、领导督察三级定性评价机制。第一,补充同行评议。同行评价是最为常规化的评价方式, 在此过程中去行政化,充分发挥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消除评价主体的差异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和行政职务对评价结果的干扰,使同行评议发挥其应用的作用。第二,加大专家评议力度。高职院校定性评价中最大的局限即是专家评议力度不够,因同行评议中的感情加分会影响评价结果,此时,可加大专家评价的权重取值,以增加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第三,渗透领导督察。在定性评价中,因制度的不完善、缺乏监督机制从而导致评价结果失去真实性。此时可将领导督察渗透至定性评价过程中,领导督察虽然不参与评价过程中,不占有评价结果分值,但是可以督促同行和专家按照相应地程序客观地进行评议,监督评价的整个过程,使评价向着更为客观公正方向发展。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科研成果评价时,定量评价容易操作,可由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科研成果的分类进行计量,其关键是制定合理的定量评价方法和制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相比,定性评价较为困难,其关键是完善三级定性评价机制。首先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要制定合理的制度,规范监督评价过程,如评价中要坚持同行评同行、匿名评议、无行政干预的原则;其次,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即是定量与定性后的权重取值问题。根据学科差异及专业的特点, 科学合理地权重取值,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机会结合。

(三)科研成果的管理模式的创新

科研成果的管理模式关乎整个科研管理的质量。因此,创新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显得十分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管理模式主要采取了三级管理模式,即学校——科研职能部门——院(系)。在科研成果管理运行中,往往存在着,院系与科研职能部门的职责不清的问题。对于一些工作双方互相扯皮,最终由第三方、学科或专业的相关教研室介入并承担了其责。 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管理模式应该由三级管理模式向四级管理模式转变,即转变为学校——科研职能部门——院(系)——教研室的四级管理模式。 这四级在行政上相互隶属,在业务上却是纵横交错,对于一些业务或日常管理,可转变为学校——院 (系)——教研室或科研职能部门——教研室等。 这样既可以节约管理成本,又可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以重要的科研成果的评价为例,一般的模式有四步:第一步,依据科研成果的学科与专业,将其划分在相应的教研室内,让其组织同行进行评价,称之为初评阶段;第二步,由院(系)根据专业特点按一定的权重取值组织进行再评,称之为二评阶段;第三步,由科研职能部门提出相应的意见及建议,确立其评价的合理性,称之为三评阶段;第四步,由学校的学术委员会进行定评,全程评价都应该由让领导督察参与其中。 当然,在其他科研成果的管理中,同样可运用四级管理模式。

[1]欧阳旻.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方法及途径创新[J].科技信息,2011(14):32.

[2]顾健.浅析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后程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1(4):101.

[3]董艳芹,陈发美.数字化校园的科研成果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7):199.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定性定量
科研成果转化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基于力控制的机器人磨抛定量去除研究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共同认识不明确的“碰瓷”行为的定性
殴打后追赶致人摔成重伤的行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