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数学课前预习对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4-02-06赵伟舟王惠珍景慧丽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22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课前预习大学

◆赵伟舟 王惠珍 景慧丽

作者:赵伟舟,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数学与军事运筹教研室讲师,从事大学数学教育研究;王惠珍、景慧丽,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数学与军事运筹教研室(710025)。

1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数学课程是工科院校必修的基础课,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教学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如:多数学员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缺乏主动性,课堂听讲时思维活动较少、动手能力较差。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大学数学教学,教的方面主要以增强知识传承效果为目的,学的方面主要以考试及格获得学分为目标,严重忽略了“仅仅依赖教学过程决不能满足解决所有问题的需要”这一事实。教学目的不应以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目标,而应在知识传授中教会学员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考虑到教学过程中难于兼顾讲授内容和自主学习,因此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表明,课前预习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而且长期的课前预习能培养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数学课前预习对自主学习的作用

课前预习既是学习方法,又是学习习惯。课前预习就是要倡导学员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意识[1]。大学数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课前预习对于学好大学数学课程、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课前预习有助于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为基础。课前预习通过巩固旧知识,深刻认识旧知识,有助于发现旧知识的薄弱环节,从而催生发现新知识的兴趣,而这种兴趣能进一步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长期的数学课前预习不仅能激发学员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之不再对抽象的数学课程产生畏惧情绪,更能培养学员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课前预习有助于形成自主学习的方法。课前预习作为探求新知识的自主行为,不是简单观察知识,而是借助已有知识尽力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发现过程中,需要旧知识和新知识充分结合,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面对新知识,需要结合自身知识结构,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读、写、记、思;面对新问题,需要自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查阅文献、网络搜索等,这些都将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法。针对数学课程的部分知识点,可以在预习过程中借助计算机编程实现,既能在预习中提高编程能力,又掌握了用计算机验证数学结论的自学方法。这些自学方法尽管是在预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获得的,但同样适用于其他理工类课程的课前预习。

3)课前预习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员在引导下进行课前预习,是独立阅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获取新知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2]。课前预习的高效实施,是在预习过程中通过对内容读、写、记、思等行为达到理解目的,寻求解决方案的文献整理、网络搜索、工具书使用等常见自学方法,一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针对各种问题能作出快速反应,而这种快速反应不依赖于具体问题的学科特性,是能力素质的外在体现。

大学数学课前预习,既能实现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衔接,又能进一步促使学员在自学和听讲中激发出丰富的数学思想[3],同时为自学其他课程提供可能。

3 课前预习的有效实施和检测机制

有效实施针对一定的数学内容,结合学员的知识基础,需要对课前预习这一环节进行有效组织。

1)明确预习章节,有的放矢进行预习。教员通过说明即将讲授的内容,使学员在有效时间内进行必要的阅读,从而实现课前预习的基本功能。只有课前对内容有所了解,才能在课堂上紧跟教员的分析思路。不少学员由于各种原因,在数学课程中缺少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加之数学课程的自身特点,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为避免因缺乏课前预习导致的系列问题,授课结束时通常会提出某一思考问题或指出将要讲授的具体内容,对学员明确要求需要预习的章节。

2)细化预习内容,提高预习效率。问卷表明不少学员普遍感觉预习效果不明显,原因在于缺乏自学和预习的有效方法,只是简单阅读材料,缺乏深入思考。为确保课前预习效果,可结合学员的已有知识给出详细的问题列表,要求在预习后能自行给出答案。对大学数学课前预习,问题难度不宜过大,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定义到性质,要求学员通过自学将理解结果整理成笔记形式。

3)灵活预习方式,渗透自学方法。预习内容通常具有灵活形式,例如搜集分析工程数据,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借助计算机进行编程等。通过这些预习方式,学员将逐步养成利用网络搜索资料、利用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等学习习惯,而这些又构成了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法。

4)建立检测机制,促进顺利开展。通常情况下,短期的课前预习行为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应当使学员长期通过课前预习获得训练。另一方面,当前学员的课程压力普遍较大,课前预习或多或少会占用学员的休息时间,当缺乏检测机制时,难免有学员对课前预习应付差使。因此,需要对课前预习效果跟踪检测,及时了解学员的课前预习情况,也能根据检测结果进一步调整课前预习的具体实施方案。

检测机制课前预习要获得预期目标,必须建立严格的检测机制,通常有三种形式。

1)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及时获得学员是否进行课前预习的相关信息,也可将课前预习的测试结果纳入平时分,以此督促学员认真进行课前预习。具体实施时可以向学员提问数学定义和简单性质的理解,以此了解学员最为基本的课前预习效果。

2)知识考查。通过学员对知识点的信息反馈,了解课前预习的效果并调整课前预习的组织形式。如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简单的数学结论,要求学员进行分析并指出课前预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教员对学员的自主学习方法、态度和习惯进行点评,要求学员对其进行必要调整。

3)问卷调查。通过一定时期的课前预习训练,需要检测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员课前预习的具体做法、对问题的态度、寻求答案的途径等,教员需要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逐步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到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

4 课前预习的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

笔者通过某学期对所带班级严格要求课前预习的尝试后,课堂气氛较以往更为活跃,绝大多数学员能跟上教学进度,并对课堂提问能积极做出响应。近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员遇到新问题,从以往的消极转向积极并通过多种方式寻找答案;数学建模时,对实际问题从以往的过分依赖教师逐渐转变为队员之间相互协作。这些都说明了学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能否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使理论讲授和自主学习有效推动教学进程;课前预习能否定量给出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1]王强强.“课前预习单、课后分层作业”双作业模式的整合与研究[J].中国数学教育,2014(3):60-64.

[2]杨燕,王程程.引导学生做好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J].科技信息,2013(8):148-149.

[3]刘虹.反思从课前预习开始[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3(5):39.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课前预习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大学》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