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实务与我国职业技能教育刍议
2014-02-06陈烈胜
□陈烈胜
一、 引言
“艺术设计实务”即设计职场或业界项目的实际设计事务,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即要从事的工作和事务。培养学生从事这项工作的能力是艺术设计职业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将其理念和理论、实操和经验融入专业的主体教学之中,并由此而建立起科学和完善的现代设计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与社会、职场融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运用课程所学解决设计实务中种种项目和专业实际问题:学会沟通、协调关系、明白道理、磨练意志、积累经验、掌握设计创新技能等等,使他们获得真才实学,毕业后较好对接社会和职场工作。这如同工科教育很强调工厂实习,医学教育注重临床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具备了入职的基本条件和能力。而事实上,我国艺术设计职业化教育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出现了严重问题,其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情况还不尽人意。因此,改变当前设计教育现状,寻求改革路径是当务之急。
笔者通过长期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社会需求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试图换个角度,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职场艺术设计实务与当前教育教学之间的现状和差异,从当前设计企业的人力资源HR (Human Resource)、项目设计管理、创新思维等职场视角,明确人才需求规格和要求,明晰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和执业准备,进一步优化调整学校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目标,为探寻我国设计教育改革路径和人才培养新方法提供一种可能性或有益参考。
二、 实务化设计教学是设计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
(一) 问题与困境
应用、实践、动手能力是设计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但实际仍有很大差距。
概括地讲我们的现代设计职业教育有三个特点:既起步较晚,发展迅速,问题很多。 三十多年来,设计教育经过了20 世纪80 年代的良性起步,经历了90 年代以来各地各校争先恐后开办设计专业和非理性扩招的所谓“大学教育产业化”过程。设计教育因此“催生”而过度膨胀,使原本脆弱根基不深的设计教育体系在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问题。当下,从数量和规模来看,可谓是全球最具规模的设计教育大国,但距离真正的设计教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远未真正形成自己的设计教育理论和教学体系。事实上,我们的教育教学一直滞后社会及市场需求,落后于现代产业发展,设计施教及产出与中国产业需求错位的状况非常严重, 设计艺术学专业毕业生刚入职就不适应、厌倦、甚至改行的现象还十分普遍。三十多年来,尽管不少专家学者针对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解决的办法和路径,有些人甚至大声疾呼:起步30 多年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职业化教育,正在以不成熟的设计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为中国的现代产业提供着滞后的服务[1]。国家及相关部门也发文强调重视和优化设计职业教育,在教育人才引进、教学楼及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均有较大投入和改善。但毕业生的专业质素和能力与社会职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有些问题且越来越严重,如许多学生尚未毕业就决定不再从事设计工作。这究竟是为什么? 究其原因,还在于我国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应的教育体制造成了设计教育的一系列问题。
(二)思考与改变
该如何改变?美国艺术设计中心学院王受之先生谈到中国设计教育的改变很有见地,他说“要收拾和整顿,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从系统改起,不过目前看来希望不大;二是各个院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不声张的试验,按照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从适应于自己面对的就业市场入手,与本地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只要大家同心协力,以办好中国设计教育为己任。我想,用这种“分片蚕食”的方式,最后改掉那个早已经不适合中国经济发展形式、不符合中国设计发展要求的大一统体系,还是有可能的”[1]。 这个设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际并可操作的路径:在教育基层甚至是教学环节改革试验,做出成果逐步推开形成示范,波及和影响全局,让我们的设计教育最终回到正常轨道。我当年刚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任教时,艺术设计学院有个新办专业因师资短缺,教学方法及内容陈旧,学生学不到东西而反映强烈。学校和学院由此高度重视,大力引进双师型有经验有影响的教师领衔和主导学科发展。那时全系教师们都众志成城、锐意改变,努力对接社会需要,修订教学计划,坚持“实务设计”教学,精心辅导学生且日夜苦战,硬是做到连续几年学生艺术设计作品在国际国内专业评比中大面积获奖,取得在全国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中人人瞩目的成绩,2002 年该专业被上海市教委确定为“上海市公共艺术重点(培育)学科”,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并对专业的发展影响广泛且深远。 那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毕业生很受社会及用人单位欢迎,教学由此步入了良性轨道。这个事例说明在基层改革的路不仅可行而且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教学计划和方式上瞄准社会职场的“设计实务”要求,让学生在解决项目具体问题中体验设计方法,合理构建知识体系,重视团队合作,全方位磨练自身。设计教育决不能纸上谈兵。
(三)实务与教育
设计教育既然具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就应该扎实研讨并努力使教学对接社会和对应设计实务的职场要求,传授给学生在做人和做事相互融合的真知。在当前情形下,学校和学院一级应下决心制定政策形成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校企融合,引入社会实际项目进课堂。为此,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和工作室对接社会项目的功能作用,花大力调整师资结构,梳理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模式和内容,将受教育者带入一个活生生“真实世界”,而非“虚拟世界”。在社会项目的实际事务之中,在项目及设计团队错综复杂的关系情境中,学生跟着教师或项目负责人真刀真枪地练,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同时学会自我规划、克服困难和综合养成,努力使设计成果获得社会的采用和认可。设计教育应该真实和鲜活生动起来,让师生兴奋起来。如此,学生才会生发兴趣,增强自信并自觉学习吸收知识,系统接受设计教育的由从业态度、项目理解、团队合作、调研定位、设计目标、方案创作,到物料预算、工艺实施,再到社会实效评估和跟踪优化等设计管理全过程的专业训练,完成从心智模式到专业能力的锤炼。 以良好的综合质素“无缝”对接职场,迎接社会的挑选。
三、 人力资源视角:培养务实明理的高质素设计人才
(一)质素与明理
人力资源HR,既“人事”,研究对象主要是构成企业发展的人。设计企业的人事认为:设计实务是指事,做事的终归是人。在现代企业的诸多资源中,人是最关键最特殊的企业资源。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和其他所有资源相比较而言,唯一的区别就是它是人”,企业经理人必须考虑的具有“特殊资产”的资源。 德鲁克认为,人力资源所拥有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优秀设计人才就是兼具了这些特殊质素的人。具备这些能力的前提基础是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WSR)。人欲成事,必先明理,既:明晰和掌握WSR 系统方法。“物理-W”是指所设计产品的客观特性以及应用原理、材料、设计技术等特性等, 需要的是真实性, 研究客观实在,指“是什么?”。“事理-S”是指做事的道理,做事的规律和规矩,通常用到运筹学与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来回答“怎样去做”事情。 “人理-R”指做人的道理,很大程度上是对道德的约束,“人理” 所要解决的是“应当怎样做”、“最好怎么做”的问题。人与人的关系最难处理,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素养和宗教信仰皆不同,对事物认识也不同,“人理” 是WSR 系统方法论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方面。“物理”、“事理”和“人理”是系统实践中需要综合考察的三个方面。仅重视“物理”和“事理”而忽视“人理”,做事难免机械,缺乏变通和沟通,没有感情和激情,也难以有战略性的创新,很可能达不到系统的整体目标,甚至走错方向或者提不出新的目标;一味地强调“人理”而违背“物理”和“事理”,则同样会导致失败[2]。例如视觉传达设计:设计师造型能力很强,绘画功底很扎实,也知道设计与印刷技术的结合,他懂“物理”。但设计师如不研究、不明白设计要传达谁,也不知传达产品的什么价值才是消费者期待的, 更不知道传达用什么媒体什么频率传递,做了不准确传达设计和无效广告,不明晰“事理”造成客户广告投入的浪费。又如,设计师花了很长时间设计产品或建筑,有创新且形式效果很美,客户很满意,设计在“人理”和“事理”上都有了。但随着技术及扩初设计的介入,发现当下技术无法实现,即便勉强造出来造价也很高,客户接受不了,忽视了“物理”,客户最后还是忍痛终止了设计项目,之前团队在方案设计中所投入的精力、物力和财力都归“零”了,教训很惨痛,设计师也很“受伤”。这种在设计中的非系统性工作,非WSR 方法的“夹生”设计例子很多,在校学生中更多。所谓“做事学生腔”就是指不明事理,而明白这个理必须在不断的设计实务中历练,而且必须在实际“处事”中成就。俗话说:处事为人,相辅相成,就是这个道理。
(二)执业与准备
在设计职场,就“事”而言,设计艺术作为横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现代综合学科和专业工作;就其知识交叉的复杂性,设计成果的有机性,利益诉求的多样性,项目运营任务的时间性,设计价值的创新性等都需完美协同在项目体内。 为此,设计工作在整体观念、创新思维、协调技巧及管理水平上要求很高。学成不易,执业更难。在当代设计业职场中,优秀的设计成果应该满足三个条件和要求:一是满足客户及消费的要求;二是满足人类社会的良知及规范要求;三是满足设计企业的经营发展及项目管理的目标要求。当代设计事实上已成为一项“人化的自然”与“生命体构建”的系统工程。就“人”而言,能担此重任的设计师必须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功底、良好的人文修养、健康的身心素质的,具备良好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整合能力、协调能力、动手能力、抗挫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的优秀人才。设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认为,刚毕业的设计师即便不能达成优秀,也应该在实务设计中有相对多的案例经历,认识设计师职业应具备的以上综合素质基本要求,热爱并规划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处事的整体观并努力做到通情达理,主动融入社会、项目和团队,为下一步提升自身创造条件。
每个设计企业都希望找到综合素质好的设计师,但如今要到学校寻找到合适的毕业生是件困难的事,优秀的设计毕业生真是凤毛麟角。由于笔者长期从事设计教育,深感到现在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学校虽然重视毕业学生就业情况,关注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甚至在教育基层每年都提出倡议,希望教师积极向社会推荐毕业生,尽管全员努力但也于事无补。在征询设计企业经理人及人力资源管理人士对当下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看法时他们普遍认为:当今优秀与合适的设计毕业生不多,稍微懂得几个设计制图软件就认为自己是设计师的人很多,真实完整的项目经验太少,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不够,多数缺乏沟通能力和营销意识。刚毕业的学生对专业与社会需求关系在本质上还认识不清,文化艺术修养不够,专业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勉强就业也因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完整、意志品格薄弱导致职场受挫而半路改行。更为严重的是他们中许多人并不热爱自己的专业,没有职业规划。客观上,我国设计职业教育资源存在极大浪费,不切实际的设计教育已实际造成设计领域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包括:企业很难找到既能解决设计问题又能处理各路关系的设计师,设计师及设计类毕业生很难找到理想职业而埋怨职场和社会。设计师常常与企业、客户相互对立,长期恶性循环,必将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身心健康。面对今天教育机构向社会所输送不合格的人力资源“产品”,企业也在呼吁:我国设计教育必须改变,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有用的专业人才!就中国当今发展的现实的人才需求而言,在设计实务情境中培养“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设计师是中国设计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四、项目管理视角:项目整体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
(一)项目与操作
设计实务中,设计师对企业项目认知和操作的一致性,这是项目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可是,在学校的教育中,因为没有真实项目,设计专业学生的“项目策略意识”、“项目商业技巧”等并未受到更多的训练。教育与职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情景,自然导致学生错误和不完善的设计过程,从而造成双方期望都未被满足。在“项目为王”的今天,成功运作项目是企业获得效益的根本,关乎经营实体的生存发展和事业成败。设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都会高度重视和珍惜项目资讯及项目机会,认真研究项目承揽的可行性,审慎项目设计团队成员的组成,并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投入与产出、时间和机会成本分析中反复权衡其利弊,对项目的前景和风险进行预判评估。一旦设计企业决定承接某个项目,对项目成功运行及设计团队的每个人将寄予厚望,挑选合适的项目经理组织设计团队及系统管控项目运营,从客户沟通到市场调研,从设计程序安排到时间、质量状况进行实时控制,设计过程充满了未知变数与问题解决的方案设计评估与选择,设计在不断的肯定与否定中由夹生走向成熟,设计需求及事理由无形到有形,其过程和情景是极其生动的。设计师不经历这样的项目操作,不融入项目设计团队,专业是不可能成熟和建树的。我们的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由于长期难有真实的设计项目进入教学体系,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实务性质的项目管理及团队合作训练。而设计师有一定的案例经验却是职场最客观具体的要求,项目团队及设计师成功有效运作项目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学校设计师培育必须要重视这个现实。
(二)团队与时效
关于项目团队与时效。企业设计项目来之不易且举足轻重,而设计项目的成功也绝非易事。团队必须在项目管理中思想高度一致,并在一系列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并相互关联的设计活动中,在企业、客户一个或一组明确的设计目标及目的之下,在特定的时间、成本、质量、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和程序完成设计任务。这是一个复杂又整体的系统,项目团队每个成员的职业道德、事理意识、沟通能力、意志品格、团队精神、专业技能等个人综合质素如何,将接受项目的检验,由此设计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设计实务中,设计师如果没有对项目整体充分理解,没有对企业价值的充分认同,没有一个良好的执业态度,没有协调和沟通技巧,没有团队设计的整体观念,甚至没有合理的设计程序、时间和质量概念,设计师想完成好项目或一个局部的工作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他的从业过程因此变得曲折和痛苦,设计之路也走不长远。学校为社会输送对接职场的人才,必须加强项目意识的培育。
每个客户都很重视时效性,很少有客户会这样告诉设计企业说:我们这个项目不急,你们公司可以慢慢做设计。实际上,即便客户有充裕的时间给公司,设计企业从效益出发也不可能让项目团队或设计师“迈着方步”慢慢做设计创作,因此,就国内设计界在项目的时间周期上基本都偏紧。一般来说,项目管理或设计团队会根据项目目标和程序编制设计形象进度,“按时、保质地完成项目”是每一位项目经理最希望做到的。因此学校教育也应强化在“第一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观念。“第一时间”观念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在规定时间段内的“起始点”相对满意地完成任务;二是充分地利用时间,不占用、不浪费任何一段时间;三是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实务项目设计是包裹在真实的系统环境与实际问题之中的。 在校设计专业学生或毕业生,没有系统的社会实际项目的参与,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从业者意识,项目认知及时效观念极其淡薄。学校设计专业训练基本是“虚拟题”,没有现实问题,没有紧迫感,项目运行意识存在较大差别。如:项目从哪里开始? 到哪里结束? 设计协同中有哪些专业参加?公司的项目策略?操作程序及时间节点设定?学生不明白这些具体要求,自然慢慢养成非项目的“自我”为中心,从而离开了设计“为他”的本质立场,远离了职场项目意识及设计实务“时效性”这个要义。
五、 设计管理视角:综合创新与跨界设计思维
(一)创新与妥协
在职场设计管理者的概念里,设计创新的价值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是设计构想能够被生产和实现;其次是设计服务性价比最优,再是设计成果必须经市场及消费检验。这个设计的基本概念,在我国设计职业教育中却是短板。由于没有实务设计教育体系,学生虚拟的设计课题不可能与实际生产和市场要求对接,创新止步于个人遐想,缺乏对完整设计链的认知。而创新的真知和价值收获恰恰在于生产与市场环节的考量之中。设计链的复杂性表现为:创新的路径往往是一根“曲线”,而不是一根“直线”,对此学生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实务中,设计师及其设计成果常常是“创新与妥协” 的统一,“妥协”就设计项目的整体而言,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创新能力。就设计成果而言,一方面,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设计的价值。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永远滞后于人类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现成的技术、材料,工艺等有相对的局限性,设计创新必须结合科技条件要素,以相对合理的投入并能够生产实现为根本。通常一些外在条件不能满足设计创新时,成熟的设计师们常常会用折衷的方案来进行技术妥协实现设计,否则就会导致整个项目设计工作的停滞或失败,这是客观事实。当然,不能否认设计的创新和想象反过来会刺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从而实现设计创新和人们梦想,但最终都须统一在项目实施的可能性之中。所以,实务设计的“创新”是指兼顾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创新,否则,创新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二) 综合与跨界
在设计界,“综合既创造”、“跨界设计、 整合与创新”是设计创新与创造的新思维,也是设计创新的方法论,更是当代的文化观念。设计的“综合”:即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吸取,相互联系;或有型,或无形,或复合,或化合,都是“综合”的体现[3]。综合设计并非将要素简单相加,而是按某种联系通过分析将不同事物的各组成部分重新构建为一个有机整体,成为新的事物或现象。设计的“跨界”:是指让原本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对立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会,从而产生新的亮点,即新思想、新风格、新行业、新模式等。“跨界设计”不是单指某件具体的设计,而是对那些整合不同专业、学科和社会分工的综合设计行为的统称。“跨界”的精神特质是探索性,综合性是“跨界设计”的主要形式,它是诸多“它者”之间的综合。古人云:“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跨界得其道者成就最昭彰的莫过于设计领域。设计本来先天就具有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性质,而现代设计越来越多地具备文化意义,美学、文学和工程学等,无不是在建筑、室内设计、产品、平面等范畴跨界探索、思考、发现、融合、构想行动方案。今天,跨界已经成为国际潮流意识并被广泛关注和研究。随着跨界合作的广泛和深入,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从硬件到软件、从有形到无形,跨界博采众长,凝聚成自身独特优势。设计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从来都不是独立的事件。随着当今技术的进步和融会具体生活的能力的提高,平面、产品、空间、环境、服饰、装饰艺术、媒体艺术等相互交叉,整体建构了时代物质文化生活面貌,以品牌消费、流行文化为特征,设计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复杂又感性的艺术综合体。而设计研究工作,从单向转为多向,从多角度想问题,从更开阔的领域来研究一个目标,这是现代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现代艺术设计实务与设计教育的重要方法。
创新这个词,在今天的资讯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了,如国家的体制创新、经济创新、金融创新、服务创新等等。在我们设计教育中“创新”口号更是不绝于耳,创新成果跃然于“纸上”,呈现在学校每届毕业设计展览中,满足于一片“欣欣向荣”的虚拟的“想象”文本中,似乎设计文本已然实现其社会价值,这种“自娱自乐式”的脱离实际的“设计创新”,是非常危险的。 张道一先生说的好:画画不等于设计,画家的工具是画笔,而设计师的工具就是机器。我国的设计教育,半个多世纪以来,却习惯于纸上谈兵,在学生四年的学习中,即使搞出几件实物,也处于“蜻蜓点水”的状态,并没有在产销和消费的环节经受检验,至于有利于生产实习的设施及效用,更是几近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培养人才又怎么不能脱离实际和脱离生产呢[4]?
六、结语
客观地说,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实际,本质上还停留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之中,设计与艺术有关,但绝不等同艺术。对现代设计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及其教育认知, 还很不科学和实际。由于诸多原因,长期以来设计职业化教育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正视,只有面对现实,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本文探讨的是将艺术设计实务教育和社会实际项目引入学校,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 构建艺术设计实务的工作情境。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设计项目,按照艺术设计实务的程序与方法,展开实际的设计工作和学习。通过艺术设计实务课程的设计实践,学生们对设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全景把握。在设计实务中学生主动与企业、生产部门、设计协同部门联系,搜寻并落实设计实践项目的可能性,深入明确企业需求、熟悉生产工艺、销售及市场调研方法,提出设计计划,从中使学生的社会交际、组织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能力和协作精神, 逐步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从业能力,从而改变当前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的被动状况,或许是一个实际并可操作的设计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
[1]王受之.中国设计教育批判(上)[EB/OL].http://blog.sina.com.cn,2008-10-10.
[2]顾基发, 唐锡晋, 朱正祥.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6).
[3]高中羽.包装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22.
[4]张道一.设计观念,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