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走向深刻:写作教学引领的方向

2014-02-06傅登顺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2期
关键词:体式情感作文

傅登顺

(建德市电大教师进修学校 浙江 杭州 311600)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写作教学”部分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这段话基本上沿用了多年来的写作教学要求,它也是引发教师对生活真实与写作真实关系混淆不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厘清。“关于写作教学”部分同时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它明确告诫我们,写作在表达和交流的同时,它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世界、自我和表达的本质,促进学生成长。很显然,生活真实是外显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写作真实是本质的、内隐的,要在不断的认识、实践、再实践、再认识中探索。因此,习作教学引领的方向是从生活真实走向写作真实的深刻。

一、生活的真实与写作的真实

多年来人们习惯用“这篇作文是真实的”或“这篇作文是不真实的”来评判学生作文,这种模糊评判很容易导致作文内容就是生活真实的误会,因而用生活真实来过分地苛求写作真实,这是不对的。其实写作真实和生活真实有原则的区别。首先,写作是一门艺术,它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绝不是感官的现实。写作源泉虽然来自于生活,但写作的直接起因是作者对生活的意识。所以,虽然语言符号所指的是生活对象,但它的存在依据,却是与客观实践相对应的精神思维,即生活意识指导下的对生活内容相对应部分的有针对性的汲取和提炼。人们都知道,思维创造了语言载体,语言系统又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展,而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有其表达的局限性,常常是抽象和指代生活现实,不可能再现生活。写作过程需要在大脑中对生活真实经过一系列的取舍、变形、分切和组合等思维处理,最终变成意识形态的现实。写作,实质上便是这种意识化现实的文字物化活动。其次,我们说某篇作文真实,只是说作者主体意识的真实外露,而主体意识又如实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即所谓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而就某篇作文不真实,是指作文没有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或者所表达的意识没有真实地抽象或指代生活,或者两者兼有。写作对于生活的忠实只能是相对的。意识的主观性,及其个体、历史等局限的特点,决定了体现在文本中的生活和意识中的生活真实一样,具有某种虚伪性。也就是说,写作在主观和文字的束缚中无法做到对生活的绝对真实再现。尽管这样,写作真实除了忠实于作者的真情实感之外,在具体的写作中还是要有忠实于生活的要求,因为写作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其终极意义都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

文章大致上可分为实用体式和非实用体式两大类。由于两类体式的目的和作用都不相同,因此它们所追求的写作真实也就各不相同。

一是实用体式写作。实用体式的写作主要是指新闻、广告、书写、说明书等“非连续性文本”,其作用与目的主要是让人们了解生活的真相,知道人的生活实践,影响和改革我们身边的社会等。因此,它的写作真实着重于忠实生活的这一面,如实反映生活现象,揭示生活本质,不允许对事实的夸张和虚构,行文中的概念要能够与生活现实一一对应,符合生活实际,为生活所承认,否则就不能对现实实践起指导作用。实用体式的写作真实讲求观察反映的客观性、整体性和穿透性。尽管这样,在与客观存在的比照中,实用体式的写作真实的非生活实在的一面还是很明显的。其一,受到作者认识生活局限的限制,其二,作者认识世界的实践中无法超越时代认识水平。受作者观念、立场等因素影响,认识活动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忽略和偏差,难以客观地反映生活。同时受认识的时代局限,使作者无法更进一步地接近真理。因此,实用体的写作真实与生活的实在真实无法等同的事实就显而易见。所以,衡量一篇实用文章的内容是否忠于生活,并不是只在生活的本身,而是评判者关于生活的理性认识。只要不违反人的关于生活的真实认识的文章,就是真实地反映了生活的文章。

二是非实用体式写作。非实用体式写作其直接目的,不是参与现实的实践,而是针对人的审美需求,以情动人,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影响读者的情感形式,或是苦闷得到排解,或是卑俗得以净化,或是寂寞化为清风,或是相思有所寄托,等等。非实用体式和实用体式的不同之一,实用体式侧重传达的是感受到的生活实践,而非实用体式侧重表达的则是关于生活的感受。实用体式的写作真实要客观化,不能违反人的关于生活真实的认识。非实用体式所表达的,是由生活而来的个体感受,是一种主观意识的本身,所以,非实用体式的写作真实忠实的并不是意识的出处,而是意识的本身。因此,非实用体式写作具有创造的心理和不受时空限制的权利,写作灵活自由,但其想象、变形、虚构以及夸张等活动,都要服从“合情合理”的法则。简单地说,就是符合情感真实。只要作品的情感形式得到读者的承认,作品的叙描无疑便是真实的,如《聊斋志异》《西游记》等。由此可见,只要合乎读者社会情感需要,合乎读者社会审美趣味,作品就是成功的,其内涵也由此具备了一种写作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也就是艺术的真实,这是非实用体式写作真实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另外,还有两者兼有的体式。在实用体式和非实用体式之外,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体式存在,所谓“寓教于乐”的作品便是这种类型。这类作品,既有从利害功用出发的一面,也有审美创造给人愉悦的一面,因此,测定这类作品的写作真实的尺度应有两条,一条是忠实生活,一条是真情实感,再现生活部分,要求它忠实于生活的真实,表现情感的地方,要求它符合人之常情。其实,在所能见到的作品中多数是两者兼有的。

关于生活真实与写作真实的关系处理,看似简单,其实在作文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写作真实的要求是客观存在的,且有不同的要求,实用体式要求和生活真实对应一致,而非实用体式要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笔下的情感亲切自然,两者都和生活真实有联系,但两者都不是生活的真实。在具体评判中用生活真实作为参照系分析比较写作真实是可以的,但若是替代,那是绝对不行的。

二、真实走向深刻的策略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确定了写作的特性。人类表达与交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口头表达,二是书面表达。书面表达明显高于口头表达,与口头表达相比,它通常缺乏情境性和随意性,但更具缜密性、简洁性和传承性。书面语言表达必须观点明确、认识深刻、表达准确和读者易于接受,否则就是指代不明,胡言乱语,达不到交流的目的与效果。观点明确、表达准确和易于接受关键依赖于对现实、自我、语言表达的本质的把握程度。因为无论是生活真实也好,还是写作真实也罢,其最终取决于认识与思维的深刻程度。

1.主题:从意识走向深刻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写作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只有围绕主题而展开的表达和交流,写作才有意义。主题分自发与自觉两类:自发的主题是因个人观察、经历、体验、感受以及对信息的分析、提炼,而形成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倾向,是表达和交流的动力源;自觉主题,即受命或选择某一现成主题而进行的表达与交流。无论是自发主题还是自觉主题都是从意识开始,然后透过现象走向本质,从模糊走向清晰,写作就是一个在主题引领下不断走向深刻的过程,从而达到表达与交流的最终目的。

一是丰富主题素材。作文教学时学生准备不足是多年的通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事先有指向性地布置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相关素材,在写作前要安排学生进行素材交流、比较,从而进一步明确素材与主题关系的密切性,提炼生动、有效素材,对素材中的不足进行补充、改造和完善,实现素材向题材的转变。对非实用体式写作要鼓励学生事先从主题出发展开多元联想与想象,“合情合理”地虚拟情境、过程和细节,为抒发真情实感服务。

二是训练思维品质。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往往出现事先想是一回事,具体写的时候又会突发奇想,产生灵感,对原有的主题和题材调整、补充,甚至推翻,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的表现。因此,在鼓励学生一气呵成写作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边写作、边琢磨、边推敲、边修改、边完善,使内容更为集中,主题更为明确,表达更为贴切,结构更为合理,并养成自我修改的习惯与能力。同时,还要注重作后评改。评改是作文走向成熟与完美的必经环节和手段,作文评改不足也是作文教学的多年通病。因此要开放作文评改,把学生自改、同学互改、家长和教师评改等相结合的评改落实到位,同时,要开辟作文评改新阵地,通过各种渠道展示学生的作品,或鼓励学生投稿发表,或在教室开辟作文园地,或开展班际校际间交流,或定期不定期举办作文比赛和交流活动等。

意识的开始阶段往往是肤浅的,只有通过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发展发散与聚合思维的能力,这是提升认识,深化主题的必经之路。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抓住事物本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一定要引领学生从生活真实、主题意识走向主题深刻、写作真实。

2.情感:从感受走向审美

“表情达意”是写作的主要目的,除了典型的实用体式写作外,多数文章是“表情”与“达意”并驾齐驱的,更多时候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人借事抒情,目的是以情动人、传达美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审美是从感受起步的,作文教学要努力让学生从对美的感受走向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是丰富感受,激发情感。作文教学中多数教师习惯丰富素材,而忽视学生对素材的感受,这也是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缓慢、个性表达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在组织素材中积淀情感。具体做法,要求组织素材时对一事一物、一地一景及时记下自己的第一感受和选择素材时的出发点、落脚点,对哪些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最喜欢有明确个性观点,从而深化素材感受。其次,综合感受,结合主题,亮明自己的看法与主张,并与同学交流、比较,变感受为情感。“知之深爱之切”,只有对主题和题材感受深切,学生才会对主题以及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与信息“情有独钟”。

二是表达情感,走向审美。审美,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判断。它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写作教学是“情蓄而辞发”,也是创造美的过程,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去。”而写作是语言的物化事实并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写作不仅是审美的过程,更是一个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如,散文为了展示自然美,记叙文为了展示社会美,说明文为了展示科学美,议论文为了展示逻辑美,等等。首先,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美。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通过定向、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注意力和审美感知能力。定向就是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审美要求,要求学生在组织题材过程中发现自然美、社会美、语言艺术美等。点拨就是根据审美对象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注意其美的因素。引导就是教师在讲解中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教师为审美中介,把题材作为审美的客体,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其次,以饱满的激情展现主题,表达内容。作文时选择什么、关注什么、用怎样的文体、用怎样的语言风格表达等,都包含着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作文时哪些内容详写,哪些略写,联想到什么,想象什么,怎样议论与评价,采取怎样的结构和语言风格,用哪些修辞方法等都与学生个人的审美喜好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情感真挚、审美高尚,才能提高写作品质,才能不断提升学生欣赏、判断、评价的审美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动于衷更感人。对任何事物的偏爱是与个人情感分不开的,对事物认识或态度也是与情感投入分不开的,因此,写作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事物、素材、主题的激情,是写好文章的第一要素。

3.表达:从普通走向艺术

文章是语言表达的艺术。语文课标(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两大基本任务是阅读与写作,阅读重在语言的学习,写作重在语言的运用,“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语言表达能力是衡量语文素养的最重要指标。

一是熟悉文体规范语言。文体,指文章、文学作品的体裁。不同文体有其不同的语言范式和结构模式。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之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熟悉和运用不同文体语言,使书面语言逐步走向规范。如记叙文的语言特色,分五种形式,即:叙述性语言、对话性语言、抒情性语言、描述性语言和议论性语言。叙述性语言要客观化,对话性语言要个性化,抒情性语言要情感化,描写性语言要细节化,议论性语言要深刻化。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要求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无论是事物说明还是事理说明,或是科学小品,都不例外。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特征。从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来看,说明文主要是传播知识的。要使说明文传播知识准确无误,就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冷静客观地解说事物,阐述事理——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先决条件;要使传播知识的说明文让读者一读就明白,说明文的语言就必须简洁。议论文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上。议论文是说理的文章,要讲清道理,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必须准确。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常常体现在句子中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上。规范、准确的语言主要从不同文体例文中“学得”,从写作中“习得”。

二是需要发展艺术语言。在所能见的文章中很大一部分属非实用体式的范畴,其目的是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给人以美的享受,揭示生活的真善美。追求一种艺术的情感真实,所表达的内容是对生活真实的改造和情感真实的虚构,其语言更具艺术性。艺术性语言除对规范语言的重组外,就是对语言规范要求的“反叛”,起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一是明确阅读对象。学生作文中空话、套话多,表达无力。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写作阅读对象不明确,学生习惯于把教师锁定的写作阅读作为唯一对象,为了迎合教师,矫揉造作,这严重影响学生艺术语言的发展。因此,写作教学中要“盘活”读者,进行相同主题、多元读者的写作练习,多元主题、同一读者的写作练习,主题明确、读者模糊的写作练习等,“在什么山唱什么歌,看什么人说什么话”,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寄宿学生艺术性语言的发展。二是从情感出发组织语言。鼓励为了抒发与宣泄情感的需要自成语言风格。如人教版五上《慈母情深》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分散动作放慢了节奏,以及呼喊的语气,宣泄了对母亲的崇敬之情,催人泪下。六上《穷人》一文,课题是穷人,而全文没有一个字提到渔夫一家是穷人,采取的是大量的描写省略,激发读者想象,起到了特有的表达效果。四上《搭石》一文中“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普通的过搭石在作者笔下却成了令人羡慕的一道风景线,作者的思乡之情可见一斑。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从表达需要出发,采用个性化语言,提升语言的艺术性。

从生活真实的自然性走向写作真实的深刻性是写作教学的核心,然而这是一个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与推进,它必将成为写作教学引领的主攻方向。▲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潘新和.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4]朱华贤.不该漠视文本体裁[J].小学语文教师,2012(11):21.

[5]陈成才.略论写作的真实[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98-100.

猜你喜欢

体式情感作文
对当代诗词体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六言绝句体式概说
绝句体式多变化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律诗篇法体式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