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好效益获得好经验中农控股2013双丰收
2014-02-06徐明宇
□徐明宇
2013年,规模化种植成为中农控股依托主营业务,不断延伸产业链,改善盈利结构,实施转型升级的重点探索方向,该公司漯河中农泥河洼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黑龙江中农海北规模化种植项目相继展开第一期项目,经过一年的努力和摸索,在取得粮食丰收和良好收益的同时,也为将来进一步扩大规模化种植积累了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
科学种植确保“好开局”
2013年,进入农业规模化种植之初的中农控股,海北种植基地的玉米每公顷产量平均达到了10吨,实现收益110多万元;泥河洼农业示范园因遭遇强降水及内涝的影响,第一季种植的玉米和大豆受到一定影响,但第二季的冬小麦已经种植完毕,前景看好。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3年,东北地区年初遭遇罕见的低温雨雪天气,导致播种期推迟,作业时段拉大,播期较往年推迟了20天左右。尽管漯河泥河洼农业示范园开局良好,但后期却与黑龙江海北种植基地一样,遭遇持续多雨的天气,造成内涝灾情。
针对种植项目地天气变化、农业生产条件等情况,中农控股种植技术人员团队反复调查和研究,制定出了富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种植方案,并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全程进行指导,确保种植工作做到万无一失。其中,海北种植基地在播种前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的前提下,整地、播种做到适耕一块地,作业一块地,抢早整地,尽早播种。同时,采用1.1米大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的技术方案,在品种上选择了早熟品种德美亚1号,该品种成熟期脱水快适合机械直接进行脱粒收获。在田间管理方面,海北种植基地及时进行杂草防除,在玉米喇叭口期进行追肥,保证后期养分供应充足,并且定期对病虫害进行监测,确保病害及时发现有效防治,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好效益还获“好经验”
对中农控股来说,2013年的规模化种植,除了经济效益的丰收以外,更大的成果还是所积累起的包括项目选址、土地流转、作物种植、应对天气、田间管理、护秋收获、粮食销售等一整套的规模化种植经验,为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供了参考,对企业转型探索意义极为深远。
首先,在项目选址和土地流转上,中农控股已经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2013年,黑龙江中农与当地农机合作社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在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黑龙江绥化海北镇完成土地流转1万亩的同时,也锁定了农业机械作业的保障。而漯河中农也是选择农业发展条件较好的泥河洼地区,以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四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解决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地价有高有低难于流转、争取政策项目支持的问题,并总结出了一套从土地丈量、面积确认到资金发放的完善操作办法。
其次,中农控股在种植和田间管理上形成了作物品种选择、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农机作业管理等的一整套办法。比如,2013年,漯河中农在规模化种植中,根据新的经营模式的需要,将种植基地打造成推广新型化肥、生物农药、种子、农机具的示范基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农药等新型农业技术以及新型种养、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以此带动区域内种植专业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绿色农业建设进程。
再次,在做好种植环节的同时,中农控股在粮食销售上也做起了文章。在积极开拓销售渠道,保证粮食有稳定销路的前提下,中农控股已经在着手建设粮食烘干和仓储设施,以及深加工项目,稳步提升规模种植的效益水平。通过建立这样的粮食仓储设施等,中农控股不仅可以保证收获后粮食的存放问题,提高粮食品质和销售价格,同时还可以针对外部粮食开展烘干和收储业务,赚取从田间到加工环节的利润,目前这一块的利润也是非常可观的。
在经济效益之外,中农控股规模化种植项目同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带动了项目当地农业种植技术、施肥水平和效益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起了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其中,一些项目还被列为当地重点工程,如漯河项目是当地实际流转土地面积最大的公司、当地最大的粮食烘干中心,农机合作社建设被列为当地政府农业工作一号工程。
中农控股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计划,2014年中农控股规模化种植还将进一步发展,除了现有的项目要创新经营模式、增加土地种植面积以外,还将有更多的公司下属企业逐步加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