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世纪猜想”
2014-02-06中国农资评论员赵光辉
□《中国农资》评论员赵光辉
中国农业的“世纪猜想”
□《中国农资》评论员赵光辉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正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读书、当科学家是太多人的梦想。老作家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既推出了一位数学家偶像,也把国人引向了一个猜想-实证-实现的理性轨迹,融合着激情与理智、浪漫与笃行。那个时代的气质回味起来至今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猜想,关于中国农业的猜想——谁将成为未来中国农业的主力军、生力军?难道不是现在的农民吗?难道现在的新型农民不能够担当未来现代化农业的大任吗?
我猜想——中国农业集约化的速度会非常快。快是中国人的特色。西方人从自行车到汽车用了小百年,中国人用了二三十年;美国人从原子弹到氢弹用了7年,中国人只用了两年;这种“中国快”造就了未来中国农业经营主体,不会像法国大革命后几百年形成并固化的中小农场格局,也不会像美国西部大开发时代奠定的大农场架构。
这种“中国快”注定农业变革需要并一定会迅速吸引来大量的社会资源,这也注定家庭农场很快会被更有优势的经营主体超越。在可以想见的未来,中国农业的规模化一定不会花费一两百年时间。
我猜想——中国农业集约化的南北差异会主导形成两种经营规模和特色。东北、西北等适合大规模、超大规模经营的地区会形成数千、几万亩体量的大型农场,堪与美国牛仔拔枪比试;在中原人口稠密和南方丘陵地区,会以家庭农场为主体发展起具有法国风格的中小型集群。
我猜想——大规模农业经营模式一定会寻找到最适合它的主人。他们不是传统的农民、农户,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工商企业,必定是与农业有着血肉联系,又比传统农户拥有更多农业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物质资源的主体。说到此,想必谁都清楚了,它就是农资企业。
从近年来对东北、西北、中南、两广的专题采访和调研中,中国农资传媒得出结论:适应中国未来农业规模经营“双核”互进共赢格局的需要,一大批农资流通企业已经投身到中国农业这场世纪变革中。农资企业的转型与土地流转的集约化推进几乎是互为因果、同步进行。更确切点讲,中国城市化造就农业集约化,农业集约化导致农资行业变革转型。这种历史力量如此巨大,以至于农资企业如果不能跟进,就会被边缘化,最终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内在的转型压力、外在的机遇召唤、参与的逐步推进,形成了目前全国上下,以农资流通企业为主体,囊括国有、民营体制,以直接流转、土地托管、社会化分工服务多种模式并举的向农业领域的大进军。这种大进军不是行政命令的结果,也不是简单的分羹淘金,它是农业与农资行业相互吸引、融合的过程,符合农业发展的规律和利益;它是在国家农田集体所有制不变条件下,在市场平台实现的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在政策上得势,在经济上得分。
大进军的号角已经借助东风吹响华夏沃土。今天的农资企业,明天的农业栋梁,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把大猜想变成必将实现的大梦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