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为孩子种梦
2014-02-06蒋风
蒋 风
(浙江师范大学 校长办公室,浙江 金华 321004)*
第三届世界儿童文学暨第十二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为全球儿童文学界提出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论题:“儿童文学:为孩子种梦”。值得我们儿童文学工作者好好地深入研究。笔者仅从其中一种文学样式作些粗浅的探讨,请与会学者指正。①
一、为孩子种梦:儿童文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梦,就是梦想,就是希望。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坚强地活着,就需要精神的支撑,需要梦想的激励,需要希望的指引。要不,失去梦想,失去希望,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一个人只有时时心怀美丽的梦想,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不断地感受着未来的美好。未来的美好从来就存在于我们美好的想象之中。请看休斯的《梦》: “紧紧地把握梦想吧,/如果梦境消逝,/生活就会像断翅的小鸟/再也不能飞翔!//紧紧地把握住梦想吧,/一旦梦境隐遁,/生活就会像荒芜的土地/覆盖了冰霜!”(张洪平译)诗人把失去梦境的生活,想象成断翅的小鸟,比喻成荒芜的土地,深含哲理的蕴昧,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种梦,就是放飞梦想。放飞孩子的梦想,就是点燃孩子的希望,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起美好的理想。在孩子们成长过程屮,唯有美好理想的指引,学习才会有动力,生活才会乐观向上,感到快乐。有美好的理想指引,孩子在成长的人生道路上,才不会迷失方向,走好自己脚下的每一步。
有人说放飞梦想是孩子的事,其实未必。对每个人来说,无论是人生哪个年龄段,对未来都充满憧憬,追求光明,追求快乐,追求幸福,也是孩子们永恒的希望和梦想。
孩子是世界的未来,是人类的希望。任何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代,都是明天社会的中坚力量,建设美好未来的艰巨任务将落在他们的肩上。所以,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也关系着整个人类的前途。
成长中的孩子,对文学有着一种天然的需要。文学既可帮助他们从文学中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理解生活,获取成长所需的知识和教育,还可从中获得一种维系心理健康所必需的精神享受,得到快乐,得到愉悦,陶冶情操。儿童文学在孩子成长中的意义,已成世人的共识,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儿童文学工作者,为孩子们种梦,就是我们神圣的职责。
二、诗:文学中最富感染力的一种文体
(一)什么是诗
这真是很难回答的难题。千百年来,不少学者都作过诠释,但至今没有一个能为大众都接受的完美的答案。例如:
雨果在《论文学·译本序》中说:“人的每一响心声都可以成为诗。”
黑格尔《美学》三卷序论中说:“诗,是语言的艺术。”
雪莱《诗辩》中说:“诗是万象化成美丽;它使最美丽的东西愈见其美;它给最丑陋的东西添上了美。”
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说:“诗是人们在心里燃烧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
以上列举了几位著名诗人的解释,真有点五花八门,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我倒欣赏美国诗人弗洛斯特说的:“读起来愉快,读过以后会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的,那就是诗。”虽不完整,但简单明白。他点出了诗是真、善、美的化身,它通过人的美感体现出来。凡是令人感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说是物化的“诗”。越美的事物,诗意就越浓。
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也具有同样诗质,只是它是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创作的,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它具有着更受孩子欢迎的艺术魅力。
(二)儿童诗的艺术魅力
1.发人之未发的新鲜感
诗的本质就是发现。在古希腊文中,“诗”的本义就是给世界万物命名。
我国诗评家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优秀的儿童诗诗人,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发现,而且是发人之未发,显示出诱人的新鲜感。
星星是人们常见的事物,但它充满神秘感。古往今来,多少著名诗人描绘过,吟叹过,留下无数名篇,让人们一代代吟哦、咏叹、欣赏。芬兰诗人伊迪斯·索德格朗的这篇为孩子写的儿童诗《星星》却别出心裁,用听觉来想象,请看:“当夜色降临/我站在台阶上倾听;/星星蜂拥在花园里/而我站在黑暗中。/听, 一颗星星落地作响!/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孩子对星星总是充满着奇特的想象。诗人用听觉来想象,发现了一个新的夜色花园:星星蜂拥在其中,还会落地发出声响!在安静的夜色气氛中,我们仿佛真的听到了星星发出的声音。“我站在黑暗中”感受着这一切,是一个孩子用奇特眼光幻想出的独属于他的秘密世界。“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孩子对这片幻想中的星星花园感到无比神秘,充满了童真的美感;诗给小读者留下了一种独特美妙的新鲜感。正如中国古代诗论中推崇的“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也是因为它的新鲜感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2.丰富多彩的想象
诗人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他认为: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他把互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象,像一条线串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如果把一连串的想象,用一条彩色线串连起来,就会更具艺术魅力。如诗人绿原的《小时候》:“小时候/我不识字,/妈妈就是图书馆。/我读着妈妈——//有一天,/这世界太平了;/人会飞……/小麦从雪地里出来……/钱都没有用……//金子用来做房屋底砖,/钞票用来糊纸鹞,/银币用来飘水纹……//我要做一个流浪的少年,/带着一只镀金的苹果,/一只银发的蜡烛/和一只从埃及国飞来的红鹤,/旅行童话王国,/去问糖果城的公主求婚…… //但是,妈妈说:/‘现在你必须工作。’”
诗中充满多姿多彩的想象,如果有一个“人会飞,钱都没有用”的世界该多美好啊!带着一只象征着梦想的金色的苹果,一支银发的蜡烛,还有埃及来的红鹤,走进童话王国向糖果城公主求婚,多么美好、甜蜜的想象啊!不仅是孩子向往的,也是成人向往的。可是,现实是残酷的,除了做梦还得生存。尽管,这是一个梦,但通过这一连串色彩绚丽的想象,迸发出强烈的艺术魅力,让读者着迷。
有时想象也不在多,一个奇特的想象就令人倾倒。如艾米莉·狄金森 (1830-1888)的《要造就一片草原……》:“要造就一片草原,/只需要一株苜蓿,/一只蜂,/再加上白日梦。/有白日梦就够了,/如果找不到蜂。”(江枫译)
一株苜蓿,一只蜂,怎么算得上一片草原?诗人出人意外地补上一笔,“再加上白日梦”的想象,读者读到这里就会出现一个美感,莞然一笑,一株目宿,一只蜂,经过“白日梦”的扩展,已经帮助读者想象中得到无尽的呈现,而接着下一节突然再来个“变动”,“有白日梦就够了,如果找不到蜂”,让读者觉得诗句在这里产生了力量,有梦就可以造就自己的草原了,自己仿佛就是一只蜂,而一只蜂的世界里,一株苜蓿就是一种信念。 这首诗看似很简单,但如果仔细品味一下,诗味隽永,好似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这是想象的艺术魅力。
3.动人心弦的真挚感情
情感是诗的生命,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的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 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儿童诗也不例外,诗是表现情感的,当然也要表现思想,但感情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有思想,也不是诗,而且感情要真挚,才能动人心弦。而且儿童诗还需要融合童真,就是儿童诗诗人要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心灵去感受,例如圣野的《手套》:“一只手套不见/另一只手套哭了/不知藏在袋里好/还是戴在手上好/觉得/非常的清冷”。
在这里诗人写出了 “一只手套不见了”,另一只手套的感觉。“不知藏在袋里好,还是戴在手上好”,这时,它会感到非常清冷,伤心得哭了。这表现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间最真挚的友情,而且是真正的孩子的感情,才写得如此扣人心弦。这才算得上真正的儿童诗艺术魅力。
4.鲜活灵动的意象
诗是意象的表现。诗要是没有鲜明灵动的内涵丰厚的意象来呈现美,也就没有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儿童诗也不例外,儿童诗人同样需要借助鲜明独创的意象,使读者读了之后,有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才能吸引读者去读它。例如我们读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读着这首小诗,读者眼前仿佛出现成千上万的小姑娘,穿着雪白的连衣裙,在粉妆玉砌的世界里翩翩起舞,多么美丽欢快的雪花啊! “飞扬,飞扬,飞扬”多么欢欣、多么喜悦、多么潇洒的脚步!假如你也是一朵雪花,你该不该在欢欣中认清自己的方向呢?诗中呈现的意象,具体的可感性和鲜明的灵动性,产生一种审美的愉快和喜悦,就是它的艺术魅力。
5.凝练又富有乐感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它具有简洁、明快的一般文学语言必备要求外,它还应该是通俗凝练的语言,最富音乐感的语言,悦耳动听,朗朗上口,请看吴少山的《小蜡笔》这首儿歌式的小诗:“画苹果,苹果香。/画小鸟,小鸟唱。/画星星,星星亮。/小蜡笔,你真棒!”
它虽是首三字句的儿歌,但儿歌也是诗,应富有诗意。童趣的想象,丰富多彩,童真的语言,悦耳动听。童心的赞美,是诗人感情沸腾的自然流露,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小蜡笔散发出内在生命的旋律。
儿童诗由于蕴含着无尽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孩子们的心灵,成了点燃孩子向往美好的火把,树起孩子追求崇高的旗帜,因此,我们儿童文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为孩子用包括诗在内各种文学样式,去为孩子种梦。
三、如何为孩子种梦
(一)儿童文学作家要为孩子们创作更多更美好的具有诗美的作品
尽管诗是文学中最具感染力的文体——其实所有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应该具有诗的美感,不仅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李耳的《闲扯的书》、莫里斯·卡列姆的《善良》、斯蒂文生的《一个孩子的诗园》、萨·雅·马尔夏克的《笨耗子的故事》等儿童诗的名篇是诗,其实所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诗。例如在《安徒生童话》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作家从笔尖流淌出来的浓郁的挚爱情感,在字里行间呈现的鲜亮的诗情画意,一篇篇童话无不像一首首诗。马克·吐温的《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以他童年时代长期生活过的密西西比河为背景,描写的尽是他魂牵梦萦的童年时个人经历,童趣可掬,气势磅礴,可以当作一部长篇叙事诗来读。又如普利什文的散文《金色的草地》,更是一种独特的诗体,淳朴清丽,意境隽永,作家描写的大自然的随笔散文,不论鸟兽虫鱼,还是花草树木,都赋予它活生生的个性,处处流淌出诗情韵味,令人沉醉。因此,不管从事什么文体写作的作家, 只要尽心写出优秀的作品,都可以为孩子种梦,培养孩子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二)社会、学校、家庭协同作战
为孩子种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件关系着国家民族命运,人类未来的伟大事业,不应仅靠文学工作者单独完成,还应依靠社会方方面面协同作战。
首先从家庭出发,以我国为例,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又以独生子女为多,父母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但大多数家长缺乏儿童文学知识,面对浩如烟海的儿童读物,不知该如何为孩子挑选书报杂志。同时,因受应试教育的毒害,家长们往往忽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而更多地只关注课业的辅导资料。
其次是学校。中国应试教育带来的极负面影响,或多或少还存在功利主义思想跟着那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在转的现象。因此,亟待进一步端正教育观,让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参与到“文学:为孩子种梦”这一活动中来。
再次是关键性的一方——社会。我国政府正在为全社会创造一个决定性的伟大力量,就是在倡导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为我们儿童文学工作者为孩子种梦创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大环境。全社会都积极参与营造中国梦,正是一个儿童文学工作者为孩子种梦的大好时机。但要为孩子放飞梦想,就得根植大地。只有将未来的憧憬落实于包括我们儿童文学工作者在内的全社会耕耘者的践行中,美好愿景才会在全球的广袤大地上落地生根。全世界儿童都能放飞梦想,健康茁壮成长,才能创造美好的明天,世界才能持久和平,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
注释:
①本文系作者在第三届世界儿童文学暨第十二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上的主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