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下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浙甜糯615产量的影响
2014-02-06王桂跃卢德生赵福成谭禾平韩海亮
包 斐,王桂跃,卢德生,赵福成,谭禾平,韩海亮,苏 婷
(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浙江东阳 322100)
高密度下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浙甜糯615产量的影响
包 斐,王桂跃*,卢德生,赵福成,谭禾平,韩海亮,苏 婷
(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浙江东阳 322100)
通过在较高的密度下,将鲜食玉米浙甜糯615与鲜食大豆间作,比较浙甜糯615在4种间作模式下的产量情况。结果表明,在田间667 m2间作玉米密度3 400株水平下,3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产量最高,该配置模式的行距、株距搭配较合理。
鲜食玉米;浙甜糯615;高密度;间套作;产量
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一直在栽培模式中被研究和应用[1-3],在粮食产量被广泛重视的今天,为了在间作模式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潜力增加产量,一些研究表明[4-5],适当增加玉米的间作密度是一个可行的方法。然而对鲜食玉米在提高间作密度条件下的产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试验通过对浙甜糯615和鲜食大豆4种间作种植模式的比较,考察浙甜糯615在较高间作密度下不同模式的产量水平,以期获得最优的间作模式。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鲜食玉米品种浙甜糯615,由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选育。鲜食大豆品种为浙鲜豆4号。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4个间作处理,667 m2玉米密度3 400株,以纯作为对照,667 m2玉米密度4 660株。小区面积46.8 m2,9 m×5.2 m,分为4畦,畦宽1.3 m。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重复3次。处理1,3行大豆间作1行玉米,第1,3畦各种植3行大豆,第2,4畦各种植1行玉米,玉米行距2.6 m,株距0.075 m,每穴留苗1株。处理2,3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第1,3畦各种植3行大豆,第2,4畦各种植2行玉米,玉米行距1.3 m,株距0.15 m,每穴留苗1株。处理3,6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第1,2畦各种植3行大豆,第3,4畦各种植1行玉米,玉米行距2.6 m,株距0.075 m,每穴留苗1株。处理4,6行大豆间作4行玉米,第1,2各种植3行大豆,第3,4畦各种植2行玉米,玉米行距1.3 m,株距0.15 m,每穴留苗1株。对照(CK)4畦种8行玉米,行距0.65 m,株距0.22 m。
玉米均采用育苗移栽方式定距种植,其他田间管理按当地习惯进行。
1.3 考查与统计
处理小区玉米全部收获计产,对照小区收中间6行计产。分别用Excel和SPSS进行数据统计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浙甜糯615在不同间作处理下的产量(带苞产量,下同)如表1所示。由于对照是玉米纯作,不存在其他间作作物,所以株数比间作小区高,因此玉米产量无法直接和间作小区进行比较。4个间作处理的667 m2产量以处理2的892.5 kg最高,显著高于处理3的647.0 kg。
表1 玉米品种浙甜糯615不同间作模式产量表现
玉米的单株产量也以处理2最高,显著高于处理1,3;并且与对照差异也不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浙甜糯615与鲜食大豆的4种间作模式中,处理2的玉米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处理3;同时处理2的单株产量显著高于处理1,3,并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表明,在较高密度的间作模式中,浙甜糯615在2行玉米间作3大豆模式下,产量最高。与单行种植模式相比,双行种植模式的行距、株距搭配更加合理,植株在行间、株间存在的阳光、水分、养分等竞争关系和较高密度的纯作相比基本相当,更利于植株产量潜力的发挥。
本试验是以尽可能小的株距为条件设置玉米间作的密度,以该玉米品种纯作能达到最高产量的密度设置为对照密度所获得的结果,是否存在更合理的间作密度水平及其对应的间作模式,还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
[1] 李志贤,王建武,杨文亭,等.广东省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效益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3):627-631.
[2] 王小春,杨文钰,任万军,等.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体系中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差异[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4):803-812.
[3] 王竹,杨文钰,伍晓燕,等.玉米株型和幅宽对套作大豆初花期形态建成及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2):323-329.
[4] 刘晶,陈颖,袁远峰,等.光、风、气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产量及生态效益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8(2):13-15.
[5] 焦念元,赵春,宁堂原,等.玉米-花生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光合作用光响应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5):981-985.
(责任编辑:张才德)
表1 广两优9388与汕优10号(CK)在浙江省杂交晚籼稻区试中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表现
表2 广两优9388与汕优10号(CK)在浙江省杂交晚籼稻区试中的稻米品质分析结果
3.2 合理密植
一般种植密度为16.7 cm×26.0 cm,或13.3 cm×30.0 cm,种足落田苗60万~90万·hm-2,力争有效穗达到240万~255万·hm-2。
3.3 合理施肥
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配施磷钾,保证早发,切忌后期氮肥过量,以防倒伏。
3.4 做好种子处理和病虫防治工作
播种前用浸宝等农药进行种子消毒,大田主要抓好稻飞虱等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 杨振玉,张国良,张从合,等.中籼型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S的选育[J].杂交水稻,2002,17(4):4-6.
(责任编辑:张才德)
S 513
B
0528-9017(2014)11-1687-02
文献著录格式:包斐,王桂跃,卢德生,等.高密度下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浙甜糯615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4(11):1687-1688.
2014-09-15
浙江省旱粮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基金(2012C12902);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CARS-02-69)
包 斐(1984-),男,江苏海门人,助理研究员,从事玉米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王桂跃。E-mail:zjdyg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