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区别词的研究述评
2014-02-05吕荣荣
吕荣荣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现代汉语区别词的研究述评
吕荣荣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区别词是指“男、女、金、银、初级、超级”等一类词,表示事物的属性,属于加词。区别词具有不同于其他词的独特的语法功能。区别词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和其他词是否存在兼类问题也引起了语法学界的关注。由于区别词本身的词类地位、语法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使得它会向动词、形容词、名词游移,尤其容易向形容词游移。
区别词 语法特征 兼类 功能游移
“区别词”是指“金、银、正式、高级、初级”等一类词,表示事物的属性,这是由朱德熙最早提出。黎锦熙(1924)和赵元任(1979)都曾使用过“区别词”这一名称,但黎锦熙的“区别词”是形容词和副词的统称,赵元任的区别词是指“粘着的单音节语素”,如“这、每、前、后、全、满”等,他们的“区别词”都不同于朱德熙的区别词。本文所研究的区别词指朱德熙提出的区别词。语法学界对区别词的研究很全面,对前人的研究做出梳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区别词。
一、区别词名称的确定
“区别词”这一名称的确定,在语法学界有过争议,还有称作“属性词”、“非谓形容词”。吕叔湘(1981)在处理“小型、慢性、现行、亲生”等词的归类时,认为两种方法可以考虑:一是把它们另立一个词类,表示事物的性质,叫做“属性词”;二是把这类词暂时安顿在形容词里面,但为了和一般形容词有所区别,就叫做“非谓形容词”。他采用了第二种方法,把这类词归入了形容词中。
后来,赖邵鑫(1982)、赵玉玲(1983)、李东锑(1985)、李宇明(1996)、王保东(1998)等人沿用“非谓形容词”这一名称;缪小放(1988)、程泱(1999)以及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等沿用“属性词”这一名称,把它归为形容词的附类,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具有区别或分类作用。
语法学界也有很多人使用“区别词”这一术语,如:齐沪扬(1990)、宋玉柱(1994)、向莉(1997)、沙平(2000)、邵敬敏(2001)、庞可慧(2003)、张谊生(2006)、张素玲(2006)、徐蕾蕾(2007)等。
前人使用“属性词”或“非谓形容词”术语,本质上是把它们归入了“形容词”。“谓语性是形容词的特点。区别词只能作定语,不能作谓语,如果硬要把它称为‘非谓形容词’,和形容词的‘谓语性’就会发生冲突。”①因此,把“男、女、西式、大型、慢性、彩色”这些词归入到形容词下并不恰当,有必要给它们另立一类。这类词是用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词语,表示事物的性质,单独只能作定语,不能作谓语,即“区别词”。区别词单独作主语或宾语时是有限制条件,既然区别词不能自由地作主语或宾语,也不能作谓语,因此,不能把区别词归入体词或谓词中。我们把区别词看成是一种“加词”(齐沪扬,1993),加词与谓词、体词并列,具有一定的词类地位。区别词和方式词、副词一样都只能作修饰语,同属于加词,这样,区别词的性质和语义特征就显现出来了。
二、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语法学界对区别词的语法特征有过专门的分析,存在着一致性,也有分歧之处。刘庆伟(2009)对前人研究区别词的成果做过梳理,得出前人对区别词的语法特征较为一致的六条结论:(1)句法功能是作定语,都可以直接修饰名词;(2)不能单独主语或宾语;(3)不能受数量词修饰;(4)不能做谓语;(5)不能受一般程度副词的修饰;(6)否定一般不用“非”,很少用“不”。②另外,他还指出关于“‘区别词+的’用在‘是’后面”的问题存在争议。我们发现区别词具有以上功能外,前人还对区别词的其他语法特征进行过分析:
(1)区别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须和其他词组合一起使用。郑红明(1988)和缪小放(1988)都认为区别词是粘着在其他词上的,从不把它作为一句话来说。
(2)区别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不能带趋向动词“起来、下去”等,以此来区别于形容词和动词。张素玲(2006)和姚志勇(2010)都指出区别词具有这一语法特征。
(3)区别词不能作补语。缪小放(1988)、曹保平(2010)和张素玲(2006)都把这作为区别词的语法特征之一。
区别词的语义特征还有两方面有所争议,比如:
(1)区别词能否重叠。张素玲(2006)认为不能重叠,而徐蕾蕾(2007)认为极少数的区别词能重叠,把这看成是区别词的语法功能的特例。
(2)区别词能否作状语。张素玲(2006)把“区别词不能作状语”作为其语义特征之一,而缪小放(1988)、周刚(2007)、曹保平(2010)、于晶(2010)等人认为大部分区别词不能作状语,但少数区别词可以作状语。这一问题产生争议和区别词的词类地位有关,上文我们把区别词作为加词,区别词和副词、方式词同属一个层级,并有所区别,如果区别词和副词有区别,那区别词应该不能作状语,否则就具有了副词的语法特征。
三、区别词的兼类问题
对于区别词是否存在和其他词的兼类现象,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以朱德熙、陆俭明、齐沪扬等为代表,认为区别词和其他词之间存在兼类,特别是区别词与副词的兼类;另一种以吕叔湘、钱乃荣等为代表,认为不存在区别词的兼类现象,区别词本身就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存在区别词和副词的兼类。
1.区别词存在兼类现象
区别词存在和副词之间的兼类。朱德熙(1985)和齐沪扬(1990)都指出区别词和副词的兼类只在三种位置出现:一是状语;二是定语;三是“的”字前头,比如“临时、正式、专门、硬性、高速”是区别词和副词的兼类词。缪小放(1988)分析出区别词兼副词有67个。陆俭明(1994)也把“正式、临时、长期、高速”等词归入区别词和副词的兼类。张素玲(2006)经过分析得出34个区别词和方式词的兼类词,5个区别词和副词的兼类词。张谊生、杨一飞(2006)分析了106个副词和区别词的兼类词,试图揭示区别词的词类地位和发展趋势。
但在区别词是否存在和形容词或名词的兼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区别词和名词、形容词之间的兼类是不存在的。齐沪扬(1990)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由于区别词和名词或形容词在分布上不是互补的,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兼类同区别词与名词的兼类一样,都是不存在的。郭锐(2002)也根据自己提出的划类策略,把有些可以直接作定语的形容词可以看成有区别词性,如“干净、大”等,应采取优先同型策略归入形容词,而不看作是兼类词。另一种则认为存在区别词和名词、形容词的兼类。徐蕾蕾(2007)在讨论区别词的兼类时就列举了10个区别词和名词的兼类词。
2.区别词不存在兼类现象
吕叔湘(1981)、钱乃荣(2001)、高更生(2001)、庞可慧(2003)等都把区别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作为它本身就有的语法功能。高更生甚至把区别词分为“定语区别词”和“定状区别词”,说明区别词不仅可以修饰名词,还可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它的词性没有发生变化。庞可慧认为最好不让“正式”等词兼类,还主张把区别词分为“惟定区别词”和“兼状区别词”,她的观点和高更生不谋而合,在区别词的分类上持有相同的观点,只是名称有所不同。
区别词和副词是否存在兼类现象归根到底是区别词是否具有作状语的功能。在上文中我们把区别词看成是一种加词,和方式词、副词同属一个层次,而区别词是只能作定语,修饰体词;方式词和副词只能作状语,修饰谓词。那么,区别词和副词之间存在兼类。
四、区别词的功能游移
区别词和其他词类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瓜葛,比如区别词用来修饰体词,作定语,形容词也用作定语,二者之间有着相似的语法功能。在语言发展变化当中发生功能的游移也是正常现象。我们主要从区别词向形容词、名词、动词游移及其原因来总结前人的研究。
1.区别词向形容词、名词、动词游移
区别词较容易游移为形容词。吕叔湘(1981)指出像“主观、客观、具体、抽象、封建、高级”等词,原来都是区别词,现在已经变成一般形容词了,虽然区别词和一般形容词之间存在差异,但应该认识到区别词非常容易变成一般形容词。李宇明(1996)在张伯江提出的词类连续统的基础上,认为区别词较为容易向形容词游移。郭锐(2002)认为区别词有形容词化的倾向,对吕先生列举的较通用的344个区别词进行统计,已有27个区别词形容词化了。
区别词也可以向名词游移的,只是不如区别词向形容词游移的情况多。李宇明(1996)指出区别词不但可以向形容词游移,还可以向名词游移,可能比游移为动词更自然、更常见。张素玲(2001)和罗曼(2008)都以《试论非谓形容词》中的区别词为研究对象,探讨区别词的游离情况,张素玲找出这一文章中有21个已经游移为名词了,而罗曼则认为更多的非谓形容词向名词方向发展,其中已经超过10%的区别词名词化了。但张伯江(1994)在讨论名词的活用时,描绘了词类的连续统:“名词--非谓形容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他认为词类是从左向右的游移,只存在名词向区别词的游移,不存在区别词向名词游移的情况。
区别词不仅可以向形容词、名词游移,还可以向动词游移。张伯江(1994)和李宇明(1996)都认为距离远的词类之间的游移不自然,但还是能游移的,区别词是可以向动词游移的,并举出“正式、优先、编外”等例子。张素玲(2006)分析出吕叔湘列举的476个区别词中有12个已经游移为动词。
2.区别词游移的原因
第一,区别词的词类地位决定了区别词容易向形容词、动词、名词游移。张伯江(1994)描绘的词类连续统说明区别词处于名词和形容词之间,和动词处在一个连续统上。李宇明(1996)在张伯江的基础上也认为区别词在空间性、时间性、程度性这三个维度上的值几近于零,处于形容词、动词、名词的临界点,最容易发生游移。张素玲(2001)、陈翔飞(2010)、仝国斌(2011)等人也都认为区别词的词类地位决定了它的游移。
第二,区别词的语法功能对其发生游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李宇明(1996)指出区别词作定语的功能不是其专有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也都具有。副词的功能发生变化,修饰范围不断扩大,副词逐渐能修饰名词,那么修饰区别词也能为人所接受,那么也就为区别词向形容词游移提供的重要条件。陈翔飞(2010)也提出“区别词向形容词的游移首先表现在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上”。区别词逐渐能被副词所修饰,使得它向形容词游移。
第三,区别词的构成成分对区别词的游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张素玲(2006)就指出了“构词成分特别是最后一个构词成分的语法性质对区别词的游移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第四,区别词的语用机制也对区别词的游移产生影响。张素玲(2006)认为会话时要遵循“经济原则”、“合作原则”,也会使区别词产生游移。
综上所述,区别词的家族正在不断的壮大,既有新的区别词不断的产生,又有一些区别词由于功能的游移而成为别的词类,区别词处于动态地发展中。正是由于区别词不断发展变化,一些词是归入区别词还是归入其他词类会产生较大的分歧,需要我们不断地关注与探讨。
注释:
①齐沪扬.谈区别词的归类问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
②刘庆伟.现代汉语区别词研究述评.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李宇明.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J].中国语文,1996(1).
[3]缪小放.说属性词兼说其他词类的区别[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8(1).
[4]刘庆伟.现代汉语区别词研究述评[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5]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陆俭明.关于词的兼类问题[J].中国语文,1994(1).
[7]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吕叔湘.试论非谓形容词[J].中国语文,1981,(2).
[9]庞可慧.区别词兼类问题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6).
[10]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附录:论区别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11]钱乃荣.现代汉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2]仝国斌.区别词的语义类聚与功能游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6).
[13]王保东.论汉语非谓形容词[J].北方论丛,1998(6).
[14]徐蕾蕾.现代汉语区别词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7.
[15]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6]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7]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8]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中国语文,1995(5).
[19]张素玲.现代汉语区别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20]张谊生、杨一飞.副、区兼类词的句法分布及功能发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