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研究综述

2014-02-05王银洁

文教资料 2014年31期
关键词:戏曲史作家群昆曲

王银洁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研究综述

王银洁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继明末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作家群之后,清中叶苏州地区又产生了包括沈起凤、石韫玉等在内的一批具备深厚戏曲理论素养的戏曲作家群体。二十世纪以来,对这一戏曲作家群的研究有逐渐深入之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亦十分明显。

清中叶 苏州戏曲作家群 研究综述

自明中叶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后经梁辰鱼、沈璟等人的努力,昆山腔一跃为全国性声腔,而昆山腔的发源地苏州也随之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昆曲创作、演出中心。明末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作家群的出现,更是将苏州昆曲创作推向了顶峰。清中叶在戏曲史上多被认为是昆曲发展由盛转衰的时期,(日)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将康熙中叶至乾隆、嘉庆之际这一段时期称为“昆剧的余势时代”,郭英德在《明清传奇综录》中将从康熙五十八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719-1820)共102年的时间称作“传奇的余势期”。而本文的“清中叶”则具体指的是以乾隆元年为上限至嘉庆二十五年这一段时期。清中叶苏州府治下辖:太湖厅、吴县、长洲县、元和县(雍正二年、1724年析长洲县置县)、昆山县、新阳县(雍正二年、1724年析昆山县置县)、常熟县、昭文县(雍正二年、1724年析常熟县置县)、吴江县、震泽县 (雍正二年、1724年析吴江县置县)。本文的“苏州”从地域范围上则指的是以上一厅九县。而本文的苏州戏曲作家群除了包括土生土长的苏州本籍戏曲作家外,还包括清中叶外籍流寓苏州的戏曲作家。根据以上标准,据笔者梳理与统计,清中叶苏州地区共产生了包括袁栋、石琰、许名仑、张玉谷、夏秉衡、张埙、周昂、徐爔、顾森、潘炤、沈起凤、瞿颉、石韫玉、袁廷梼、朱云翔、宋凌云、王基、周淦、蒋培、言尚炽等在内的二十余位戏曲作家,他们之间或为知己好友,或有亲缘关系,交往频繁。这一曲家群体不仅数量庞大,所涉领域亦十分广泛,包括传奇、杂剧、散曲的创作等,其中有些戏曲作家如沈起凤、石琰、周昂、瞿颉等创作的戏曲作品在当时还曾风行大江南北,流播艺林。据现有文献资料统计,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创作传奇名目可考者49种,杂剧作品9种,其中传奇全本存世者26种,杂剧存6种。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戏曲成就较为突出、戏曲活动十分活跃的曲家群体。二十世纪以来,对这一戏曲作家群体的研究有逐渐深入之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研究过程中亦存在着不足。

一、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研究的进展

(一)二十世纪上半叶

二十世纪上半叶,学界对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关注还比较少,一些戏曲史偶有只言片语涉及。如1926年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1935年卢前的 《明清戏曲史》、1936年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1938年徐慕云的《中国戏剧史》,略微提及沈起凤、徐爔、石韫玉三人,其中只有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将沈起凤单列一小节,但也只是对其戏曲作品《沈氏四种曲》的故事情节作了介绍。

除此之外,严敦易1948年在《文史杂志》第6卷第1期上发表《石恂斋传奇四种》一文,对石琰的传奇创作进行了提要式地介绍。另有吴梅先生将沈起凤《沈氏四种曲》收入《奢靡他室曲丛》,并对沈氏剧作艺术特色给予了高度评价,成为后来学者研究沈起凤创作的起点。

总体来讲,二十世纪上半叶学界关于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的研究显得比较寂寥。

(二)二十世纪下半叶

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学界关于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就笔者所知,仅60年代初周妙中在《文史》杂志第二辑上发表《江南访曲录要》(1963)一文,涉及周昂《西江瑞》传奇、瞿颉《雁门秋》、《桐泾月》、《元圭记》传奇的简单介绍。80年代后,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才开始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如周妙中先生的 《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陆萼庭的 《清代戏曲家丛考》(学林出版社,1995)、邓长风于90年代问世的《明清戏曲家考略》、《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三部著作,都有关于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的研究。

单篇论文则有王永健的 《沈起凤和他的 〈红心词客四种〉》(《剧艺百家》1986年第3期),郭英德的 《才人福分从来少——沈起凤〈才人福〉传奇的审美趣味》(《名作欣赏》1988年第4期)及《半世轻狂,一生情种——谈沈起凤〈才人福〉中张幼于和朱希哲形象》(《古典文史知识》1988年第1期)三文。

总体来讲,建国后至二十世纪末,关于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的研究较前有所进步,但还未形成规模,研究者只有极少数几位,研究对象也比较单一。

(三)二十一世纪以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关于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的研究,所涉领域越来越广,研究学者队伍不断壮大,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如袁栋、沈起凤、徐爔、周昂、瞿颉、石韫玉等都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此时还以传奇作家沈起凤为中心以及杂剧作家袁栋、徐爔、石韫玉为中心形成了研究上的热点。

1.沈起凤以文言小说集《谐铎》著称,研究者不乏其人。伴随《谐铎》的研究,沈起凤作为戏曲家所取得的成就也越来越为研究者重视,从而开启了对传奇作家沈起凤研究的热潮。此一时期仅研究沈起凤的学位论文就有4篇,分别是:洪子薇《论〈沈起凤红心词客四种〉的类型书写与追求》(国立台湾大学文学戏剧学研究所2008年硕士论文)、金文《沈起凤戏曲小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赵星《沈起凤研究》(安徽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贺文婷《沈起凤戏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单篇论文则更多,主要有:陈方《沈起凤的戏曲创作》(《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才志华的《关于沈起凤生平的两个问题》(《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金文《从小说到戏曲——论沈起凤传奇〈文星榜〉对〈聊斋?胭脂〉的改编》(《文教资料》2007年第32期)、王瑷玲《“泥傀儡逢场作戏,也只与人同善”——论沈起凤《红心词客四种》中之文人主体与社会视野》(《文化遗产》2009年第2期)、戴云《清代戏曲家沈起凤和他的剧作 〈云龙会〉》(《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3期)、赵星《明清江南曲学家族辑考——吴江沈晵家族述略》(《四川戏剧》2010年5期)、赵星《〈薲渔杂著〉中的戏曲资料述评》(《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另有林叶青的论著《清中叶戏曲家散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将沈起凤作为清中叶重点作家进行了研究。

2.随着学界对清杂剧地位的重新考量,一批以前遭冷落的清代杂剧作家成了学界研究的热点。清中叶苏州杂剧作家如袁栋、徐爔、石韫玉也在这股热潮中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单篇论文有:杜桂萍的 《写心之旨·自传之意·小品之格——徐爔〈写心杂剧〉的转型特征及其戏曲史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戏曲家徐爔生平及创作新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及《徐爔〈写心杂剧〉版本新考》(《文献》2007年第4期)三文。学位论文有:邹锋《石韫玉戏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赵婷婷《清代中期戏曲家袁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袁睿《石韫玉戏曲研究》(黑龙江大学2014硕士论文)。

二、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研究的成就

从研究的寂寥到研究小有进展到热点研究的出现,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的研究整体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研究领域逐步拓宽、研究内容逐渐深入,尤其是对一些热点问题、热门作家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研究。

(一)研究领域的整体拓宽

对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的研究有开拓之功的应是周妙中和邓长风两位前辈学者。周妙中的《清代戏曲史》(1987),以作家为纲,以作品为目,所涉清代曲家一百多位,其中便包括清中叶苏州地区的曲家石琰、夏秉衡、徐爔、沈起凤、瞿颉、石韫玉等6人。作者于每位曲家下都附其生平简介及作品的详细介绍,并对有些曲家的戏曲创作给予了比较中肯的评价。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全编》一书,是作者长期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埋头苦读、涉猎原书的结晶,故全书内容丰富、考证翔实,且多篇发前人所未发,受到业内人士的激赞。全书涉及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多达十几位,包括沈起凤、石韫玉、石琰、周昂、瞿颉、许名仑、袁栋、徐爔、周淦、王基、朱云翔、宋凌云、顾森等。邓先生或考订曲家生卒年,或考其家世、交游,或论其作品特色,为后人研究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的生平和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越来越多开始走入研究者的视野,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还属一大批学位论文的出现,如研究沈起凤的硕士学位论文有4篇、石韫玉有3篇,周昂、瞿颉、袁栋各1篇等。这些戏曲家个案研究的深入开展及日趋成熟不仅为整体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也为整体研究的学术价值提供了依据。

(二)对热点问题作了多角度、多层次深入地研究

首先,研究者从文献学的角度,对传奇作家沈起凤生平、家世、交游、著述等进行了全面地考证。

在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中,沈起凤无疑是最受学界瞩目的一位,不仅研究者众多,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沈起凤早在80年代就已进入少数研究者的视野,但研究多立足于对文本的艺术特色、主旨内涵、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角度比较单一,对沈起凤生平、家世、交游等方面的史料也鲜有涉及。

对沈起凤生平资料进行发掘,最早的是90年代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丛考》中《沈起凤年表》一文,该文钩沉史料,对沈起凤一生行迹作了比较详细地勾勒,用力甚深,有筚路蓝缕之功。进入新世纪,有才志华的《关于沈起凤生平的两个问题》(2005)即在陆文的基础上对沈起凤生平资料作了补充。赵星《明清江南曲学家族辑考——吴江沈晵家族述略》(2010)一文,对沈起凤家世作了研究。再有戴云的《清代戏曲家沈起凤和他的剧作〈云龙会〉》(2009),对沈起凤《云龙会》传奇的版本面貌、故事情节、艺术特征、后世演出情况等作了详细地介绍,此文为研究沈起凤的戏曲创作提供了新的材料信息,有助于戏曲家沈起凤研究的深入开展。另外,洪子薇《论〈沈起凤红心词客四种〉的类型书写与追求》(2008)、金文 《沈起凤戏曲小说研究》(2008)、赵星 《沈起凤研究》(2009)、贺文婷《沈起凤戏曲研究》(2010)4篇硕士学位论文都列专章对沈起凤生平、家世、交游、著述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考述,丰富了前人有关上述几方面的研究成果。

其次,研究者立足文本从创作学、美学、文体互通、主体意识等多角度对沈起凤戏曲创作作了深入研究。

如金文《从小说到戏曲-论沈起凤传奇〈文星榜〉对〈聊斋·胭脂〉的改编》(2007)一文,从创作学的角度,通过小说《聊斋·胭脂》与传奇《文星榜》在情节、人物性格、主题思想三方面的比较研究来探讨《文星榜》改编的得失问题。王瑷玲《“泥傀儡逢场作戏,也只与人同善”——论沈起凤《红心词客四种》中之文人主体与社会视野》(2009)一文,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传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表露出的主体意识与整个社会审美风尚之间的关系及沈氏创作在艺术层面的追求。从文体互通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则有金文《沈起凤戏曲小说研究》和赵星《沈起凤研究》两篇学位论文,两者都将沈起凤小说集《谐铎》与戏曲创作结合起来分析,前者探讨了沈起凤小说创作对戏曲的影响,后者主要突出沈起凤小说、戏曲创作之间的互动及精神内核的贯通现象。洪子薇《论〈沈起凤红心词客四种〉的类型书写与追求》立足文本,设专章探讨了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作家自尊自恋意识、表演意识、性别意识及对外在世界的思索与互动意识等。

值得注意的是,对清中叶苏州杂剧作家的研究,学界不仅采用文献学的方法对杂剧作家的生平、家世、交游、著述等进行全面地考证,一些研究者还已经开始从戏曲史的角度对杂剧作家进行研究。如杜桂萍的《写心之旨·自传之意·小品之格——徐爔 〈写心杂剧〉的转型特征及其戏曲史意义》(2006)一文,将徐爔《写心杂剧》放在整个杂剧发展史历程中进行考量,对《写心杂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袁睿《石韫玉戏曲研究》亦从戏曲史的角度,肯定了石韫玉杂剧集《花间九奏》的创作对“闲适剧”的示范作用。

三、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研究的不足

综上所述,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虽然逐渐引起了学界的注意,研究成果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学界的研究几乎全是个案研究,整体研究还比较薄弱,未能将各个作家视作作家群体进行整体关照,故研究显得比较零散、孤立;

二是个案研究多只注重表面、大家,而忽视暗流不著名的作家,而对这些作家的忽视往往便支撑不起整个作家群体的整体面貌;

三是对个别研究比较多的大家如沈起凤,研究依然还不是十分透彻,还有可供研究的空间和角度。如处在“花雅争胜”的特殊时期,沈起凤本人对花部戏曲态度如何,他的戏曲作品与花部戏曲又是否有关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

四是研究多侧重戏曲家生平、家世、交游的考证和作品艺术成就的分析,对剧作家作品的演出情况则鲜少涉及。

故笔者认为,将清中叶苏州戏曲家视为一个群体,在“花雅争胜”的特殊时期,在昆曲发展的大本营,对此群体进行整体研究,不仅具有比较大的研究空间,同时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一)可以借此考察乾嘉时期戏曲创作的客观环境。乾嘉时期,随着清朝统治的日益稳定,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采取文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学术界考据之风盛行,这种整体的客观环境与戏曲的创作息息相关,戏曲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二)能窥探这一时期苏州曲家群体在“花雅争胜”激荡时期的创作心态及他们对振兴苏州昆曲所作的艰难努力。苏州作为昆曲的大本营,其创作、演出活动一直影响着全国,明末清初“苏州派”作家群体的出现,更是将苏州昆曲的创作推向了顶峰。面对前人在昆曲创作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目睹昆曲创作衰微的现状,此一时期的苏州曲家为振兴昆曲也作了不懈努力,如沈起凤、石琰等人对传奇创作的革新等。虽然他们的努力并不能扭转昆曲衰微的大势,但也不乏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值得我们为此书上一笔。(三)可以窥一知万,了解明清传奇发展、演变的历程并丰富戏曲史中关于“花雅争胜”历史这一薄弱环节。与明末清初的传奇创作相比较,乾嘉时期的传奇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郭英德称其为“传奇内容的道德化”与“传奇艺术的诗文化”,而这种变化也正与传奇的命运紧密相连。而关于乾嘉时期“花雅争胜”这一段历史,戏曲史上多用较短的篇幅笼统概括之,本论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则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使整个戏剧史的研究更为全面。(四)亦可以为当下的昆曲传承、保护工作提供某种程度上的启发、借鉴意义。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昆曲作为中国古老的优秀传统艺术如何传承与保护,是当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乾嘉时期的昆曲与近代昆曲密切相关,本论题期通过深入系统地研究,尽可能地揭示历史原生态的本相,探寻戏剧艺术的生存规律,为当下的昆曲传承、保护工作尽绵薄之力。(五)考察清中叶苏州戏曲创作成就,进而完善中国古代戏曲史的研究。

猜你喜欢

戏曲史作家群昆曲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寿椿园》戏曲案”及其所蕴含的戏曲史价值
王古鲁译著《中国近世戏曲史》修订补充手稿辑录
蒋星煜:一位“较真儿”的戏曲史家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民国戏曲史家历史撰述的诗人身份实践
巨大的翅膀和可能的高度——“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创作困扰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