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山林文化资源特征及其开发
2014-02-05李健
李健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江南山林文化资源特征及其开发
李健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江南山林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审美资源,不仅具有一般名山的优美风景,更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江南旅游文化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江南山林文化资源是以优美的天然山林为基础,与宗教、文化、历史相融合而形成的空间综合体,既有丰富性,也有多样性;既有宗教文化性,又有审美独特性;经济文化发达,消费能力强,都成为江南山林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整体形象不突出、体量小、功能单一、吸引力不强等问题。为了科学合理开发江南山林文化资源,应提炼核心价值、打造旅游标识,不断整合旅游资源,多种开发,满足不同游客需要。
江南 山林文化 宗教 文化旅游
一、江南山林文化资源概况
江南的地理范围,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变化,根据目前学者的考辨,“江南”广义上指涵盖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岭、武夷山脉以北;狭义上是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李伯重曾提出“八府一州”之说,即明清时期的应天、苏州、常州、松江、镇江、杭州、嘉兴、湖州八府以及苏州府的仓州,刘士林也指出,“作为江南区域在历史上自然演化与长期竞争的结果,‘八府一州’不仅圈定了江南地区的核心空间与主要范围,其在江南经济社会与文化上的主体地位,也是很难被其他相关的地理单元‘喧宾夺主’的。”①因此本文所指出的江南,其范围将沿用这一观点,对“八府一州”范围内山林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和论述。
江南地区以平原为主,占总面积的近一半,水面占1/6,其余为丘陵和山地。江南山林以低山丘陵为主,如钟山、虎丘、惠山、金山、天目山、普陀山等一百多座,海拔多在200米到500米之间,星罗棋布,散布江南。受亚热带季风影响,江南地区雨水充沛,河网密布,常为依山环绕,植物多样茂盛,形成了空灵幽静的江南山林自然景观。在江南地区风景取胜的山林,有诸如洞庭西山、天池山、玉峰山、四明山、龙泉山等三十多处。江南山林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资源,不仅自然风景清丽迷人,而且还具有极其浓郁的宗教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宗教名山寺院有诸如栖霞山栖霞寺、牛首山普觉寺、清凉山清凉寺、北高峰灵隐寺、灵峰山灵峰寺等近四十处;古迹遗址和碑刻诗文较多的山,如北固山、燕子矶、兰亭山、天姥山、焦山、瀛山、桐君山、玲珑山等六十多处。
二、江南山林文化资源的特征
江南山林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有的自然风光秀美,以景色取胜;有的宗教文化影响深远,以宗教闻名;有的文化底蕴深厚,以文化传诸后世。
(一)浓郁的宗教气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江南山林的一个显著特点。江南山林成为宗教的栖息地,尤其是佛教、道教。佛、道之所以向山岳发展,不仅出于其宗教教义和活动的需要,更是因为远离尘世的清幽寂静有利于参禅悟道。“经过佛、道两教势力的长期竞争,最终形成了以佛寺为主的佛教名山,以道观为主的道教名山,以及寺观并存、佛道共尊的佛道名山。而佛教、道教也因名山风景与自身影响势力越来越大”②。江南山林在这一点上更为明显,寺观因山而建,山因寺观而名。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③,江南山林如果没有千余年佛教思想的浸润,或许其意蕴会消淡许多。佛教东传到中国以后,僧侣们很快寻觅到了苍润空灵的江南山林,山色青翠的林岚之色为僧侣们提供了幽栖冥思之所、焚香负炉之地。遍览江南山林,可以说出一大串寺庙之名:灵岩山灵岩寺、天台山国清寺、钟山灵谷寺、虎丘山岩寺、北高峰灵隐寺等等,可见江南山林中寺庙之多。
如果说佛教在江南山林中寻觅安然静谧的美以参悟真谛,那么道教则是在江南山林中寻找超然物外之情以求羽化而登仙。《释名·释长幼》对仙字解释为:“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传说仙人在陆地上居住的地方为仙山、神山,而道教信徒往往将风景秀丽的山岳幻想为仙人栖息的地方。慕道者进入山林建造宫观,采药、炼丹,修道者在山林中结庐而居,清心、无为,渐渐地在江南地区形成了诸多道教的洞天福地和道教名山,如茅山、孟峰山张公洞、葛岭抱朴道院等。
(二)高洁的诗人隐士文化
据《后汉书·逸民传》记载,“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噪,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隐士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在东汉时期已得到世人的公认。而江南山林清幽空灵,自然成为隐逸之人修身避世的最佳场所,如严子陵隐居富春山、米芾隐居招隐山、焦光隐居焦山、林逋隐居孤山等,历代诸多隐士的隐居山林为江南山林增添许多高洁与飘逸之气。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江南士人在仕途失意时,便会将目光转向山林,或吟啸在山林之中,或登高吟咏山林之美,亦或谈玄说理,在灵化自然的玄悟中追求与自然山林的融合。东晋的谢灵运好游山水,制作出一种“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木屐,后人称之为“谢公屐”。谢灵运与族弟谢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水之游,时人谓之四友。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亦由谢灵运始,最著名的是《山居赋》。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林,启迪了文人墨客的灵感,他们在山林中吟诵性情,赞美自然,抒发怀抱,写出了无数璀璨的诗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④,空灵、幽静的山林成为诗人诗意的栖息之地。诗人这种情景交融、物我两浑的山林审美,不仅使中国山水诗走向了顶峰,成为古典诗歌最高艺术成就的一个门类,更使江南山林的文化底蕴深厚了许多,成就了诸如敬亭山、孤山、天姥山、天门山等江南名山。
(三)丰富的碑刻书院文化遗迹
左思曾说“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千百年来,空灵、幽静的江南山林吸引了无数文人来此竞相吟咏,他们或登山游览,或题诗碑刻,或书院静读,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文人墨客面对如此美景陶醉其间,体悟人生,在江南山林中留下大量的书法、碑刻,如在江南碑刻之山中,最负盛名的是“焦山碑林”,其中还有“书家冠冕”、“大字之祖”之称的《瘗鹤铭》;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燕子矶”,邀请今世书法家赵绪成、张仲林等将康熙、乾隆和历史上文人雅士歌咏燕子矶风光的诗词,以各类书法字体刻于岩壁上,将长江与山色装点得更加宜人;其他的还有会稽山、飞来峰、凤凰山、桐君山、玲珑山等。
一些博学之士在山中隐居的同时,置田建屋,聚书收徒,从事讲学,宣讲文化。僻静的江南山林不仅远离尘世的喧嚣,而且符合“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有些书院又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道解惑,如明末的东林书院还培养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济世胸怀。较为著名的书院还有东坡书院、蕺山蕺山书院、龙泉山阳明书院、瀛山瀛山书院、方岩山五峰书院等,书院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培养了许多鸿儒之士,还活跃了思想,使江南山林的文化更加丰富和多元。
三、江南山林文化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
江南山林文化资源是以优美的天然山林为基础,与宗教、文化、历史相融合而形成的空间综合体,既有自然美,也有人文美;既有实用性,又有审美性;既有独特性,又有丰富性。随着江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江南山林文化资源作为江南地区的重要资源,有待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
(一)江南山林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
1.山林资源丰富,具有多样性。
江南山林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多雨,气候适宜,山林中物产丰富、花草丛生、空气清新,是天然氧吧,有助于人们健身、健心和康复元气,是良好的修养之所。从历史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宗教思想的孕育,还是历史名人的游历、文人雅士的歌咏,都使得江南山林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其意蕴也更加深厚。秀美的江南山林可观、可赏,诗意的江南山林可读、可品,徜徉在江南山林之中即可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又可以体味古人的雅兴和志趣。而且江南山林中有许多寺庙道观、古迹遗址、摩崖题刻等,这些人文资源是开展宗教旅游、文化旅游、历史旅游的重要条件,也为不同文化需求的游客提供了多样的审美,为江南山林的多种开发提供了可能性。
2.文化功能强,具有自身特色。
江南山林在历史中不断受到佛教、道教、文人、隐士等各家文化的熏染,使江南山林摆脱了纯自然的风景审美,更多地融入了文化思想的品性,登览一座山,游览的更多意义上是一种文化,如敬亭山,因为李白著名的一首《独坐敬亭山》而名声鹊起;北固山,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词而扬名海内,这些山岳给与了诗人歌咏的灵感,而山岳也因这些或优美或豪迈的诗词而蜚声海内。还有栖霞山的栖霞寺、普陀山的普济寺、雪窦山的雪窦寺等,都作为佛教的圣地而著称于世。可以说,江南山林的每一处古迹都有一段历史,每一座山都有自身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底蕴深厚和文化特点突出的山林就有了吸引力,为江南山林的开发带来了便利。
3.生活方式转变,消费能力强。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均收入已达到世界中等国家水平,消费能力大大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在物质上已经得到满足的江南居民,需要在精神上也得到提高,而且江南人在历史上就是追求精致生活,从江南地区的饮食就可见一斑。随着我国休假制度的调整,除国庆长假外,都属于短假期,所以周末出行和短假期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新的休闲方式,而这种休假方式在出游方面,往往表现出出游时间短、消费能力强、重游率高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长三角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为江南山林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江南自古是名人辈出的地方,江南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当下的江南也是延续了江南文化的意蕴,科教文化也是最为繁盛的地区,总体来说,江南地区的居民文化水平较高,需要更多精神文化的享受,而且作为地道的江南人,更能理解江南山林文化的内在意义,在情感上更加接近。
(二)江南山林文化资源的问题
1.整体形象不突出,单个雷同。
江南山林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虽然山林很多,但是整体形象不突出。虽然江南山林受到文化浸润,但是各家文化都有影响,一座山可能集儒、道、释各家思想,很难提炼出某一种文化作为标示,并且整体形象不突出。单个山林之间雷同性大,比如江南山林中的寺院,寺院很多,但是特点不突出,江苏山林的寺院和浙江的寺院基本相同,差异性过小,这就导致南京地区的居民想去山中的寺庙,不会前往杭州的寺院,而是去南京的寺院即可,所以在文化挖掘方面还有所欠缺,应在景区建设中更加突出和打造其经典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另一方面,江南地区文化的多元化致使文化独特性不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挖掘只能停留在表面,很难有深的挖掘,这就会导致游客对旅游地只能停留在表面,而缺少对旅游地文化的整体把握和独特审美。所以只有区别于其他景点而又自身文化魅力或自然景观,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更远的游客。
2.体量小,功能单一。
江南山林进行开发时最大的天然缺陷是体量小。江南山林大多属于分散式的“孤丘”,每座山都是比较低矮的丘陵,和北方华山、恒山这些险峻高大的山岳有明显的区别。体量小就导致旅游景区小、景点少,游览价值降低,即便周围山林多,但是目前并没有进行集中开发和利用,不能将周围的山林有效组合和优化利用。景区的开发也存在旅游功能单一的问题,不能深入挖掘山林的文化、休闲、探幽、静修等其他价值。目前对江南山林的旅游多是旅游团式的观光,应根据不同旅游者的要求而设计旅游路线,不能将游客的认识停留在“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老式旅游上。一个景区或者景点通过文化挖掘和资源整合,不仅仅只有表面的自然景观和古迹遗址,它更有很深的文化内涵,需要游客放慢脚步,精心体会和回味。要针对山林不同资源特点进行有效组合,合理设计路线,满足不同旅游主体。
3.山水分离,吸引力不强。
江南山林在开发过程中不合理,导致山水分离。江南的山林因为水方显灵动,山林文化很大程度上和山泉流水相关,过度的开发导致水量减少,甚至山中的溪流消失。有的临江的山林因为城市的不断扩张,而使得山林远离了江河,如南京的清凉山。江南山林对外地人的吸引力也不强,同为南方的山林,黄山、庐山的吸引力大大超过了江南地区的山林,除了自然景观差异外,还存在宣传不到位,景区打造不全面等问题。不仅国内游客方面缺少吸引,也没有能很好地利用方便的交通,使外国游客深入到江南山林之中,流失了大量的外国游客。江南山林的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新产品开发缓慢,依旧存在“吃老本”的现象,部分景点老化、退会严重,加上体制等原因,多部门管理,缺乏统一布局,导致资源整合困难,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三)对江南山林文化资源的开发
1.提炼山林核心价值,打造旅游标识。
江南山林文化资源要避免资源的相似性,就必须提炼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所在,并打造成标示。核心价值提炼的得当和精准,就能反映旅游地的个性特点,从而能吸引更多游客,人文资源在这一点上尤其重要。一方面是对自然景观资源的整合和打造,另一方面是对山林人文资源的挖掘和核心提炼,以突显景区的别致和独特,成为标示性的旅游名片。
人文资源的提炼和挖掘。江南山林总体上来讲,自然景观区别不大,其主要特质是人文资源的差异,所以要加强对山林文化资源的挖掘,提炼山林文化的核心,并将其突出,并通过现代传媒和营销方式对其宣传。如招隐山不但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更突出招隐山的隐士文化;牛首山抓住“牛头禅”的发源地做文章,突出其禅宗地位和佛教思想,不但吸引了大量朝圣者,还吸引了很多其他游客,这些都景区都是抓住了人文资源的核心和独特性,并将其突出,成为这个山,而不是那个山。除了文化内涵的挖掘,也可以修复和抢修名胜古迹,通过突出其建筑特色、摩崖石刻、名人故居等方式,增强山林的文化意蕴。
2.整合旅游资源,提高景区吸引力。
江南山林的旅游发展应立足于江浙沪,放眼于国内、国外。首先,要抓住江南本地的居民。随着休假制度的改革,大多数居民热衷于城市周边景点的短途旅游,这就为江南山林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江南地区居民收入水平高,旅游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是一个巨大的客源市场。其次,江南地区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在国内的优势突出,影响力大,到江南地区的客流量很大,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和宣传手段,积极宣传江南山林的旅游资源,既要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整体性,又要把握旅游资源个体的本质特征,突出其独特性,扩大其影响力和提高知名度。最后,应利用江南地区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将江南更多的城市建设成旅游必经城市,充分利用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的交通优势和经济影响力,发展成为国外游客旅游首选地。
江南山林旅游资源丰富,如何整合资源以发挥其最大功效其实是问题的关键。第一,对景区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实行统一管理,各部门应联动合作,在体制上保证景区的科学合理发展与规划。第二,充分利用传统的旅游项目,对老化的景点和设施及时维护和更新,并积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比如,修葺名人故居、抢修名胜古迹等。第三,充分整合景区内的各种景点,并将附近的旅游景点纳入到大的景区之中,提高景区自身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3.多种开发,满足不同客源。
江南山林文化资源丰富,应针对不同的旅游资源进行多种开发:
(1)隐逸之山:历史上归隐的山林一般都是环境幽静的地方,在远离喧嚣的山林中可以充分放松自身,是休闲、锻炼、探幽的好去处;对于风景优美、原生态保持完好的山林,也可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农林等观光产业。
(2)宗教圣地:以宗教而出名的山林,可发展宗教旅游,通过宗教朝圣、庙会等形式吸引朝圣者和游客;也可以利用寺庙幽静的特点,为朝圣者、市民提供静修的机会,如南京栖霞寺为修禅体验者提供免费食宿,在佛寺中静心、感悟,市民们报名踊跃,受到极大欢迎。不但使栖霞寺名声更大,也开启了挖掘和发展江南山林文化的新方式。
(3)文化名山:名胜古迹众多、文化故事有名的山林,可以充分利用名山的文化,进行怀古,体味文化。
根据旅游者的不同动机和需要,并结合江南山林文化资源自身特点可以设计不同的旅游线路,满足不同的旅游者。在设计旅游线路时突出知名旅游景点的带动作用,并抓住旅游景点的文化一致性,合理设计特色线路,如,佛教旅游线路可设计为:灵隐寺—灵峰寺—净慈寺—天竺三寺—梵天寺—法相寺—育王寺—天童寺—报国寺—普济寺—国清寺—大佛寺—千佛岩窟—惠力寺—雪窦寺—云岫寺;登山探险的旅游路线可设计为:幕府山—狮子山—烽燧墩—木山—独松岭—仙霞岭。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旅游主体的特殊旅游需求,推动江南山林旅游业的发展。
江南山林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并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是江南旅游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江南山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江南旅游业的发展,更有助于丰富江南文化的内涵;对江南山林文化的挖掘和探讨,不仅可以为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提供一个休闲放松的旅游景区,更能为当下的人找到可供心灵栖息的一方净土。
注释:
①刘士林.江南与江南文化的界定及当代形态.江苏社会科学,2009,5.
②韩欣.中国名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③杜牧.杜牧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④王维.王维诗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刘士林.江南与江南文化的界定及当代形态[J].江苏社会科学,2009,5.
[2]单树模.中国名山大川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3]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范成大.吴郡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石高俊.江苏省名山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5.
[6]张黎等.城郊型宗教名山的旅游转型[J].襄樊学院学报,2011,5.
[7]张惠等.试论江苏区域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J].江苏商论,2005,(3):94-95.
[8]滕春惠等.江苏省旅游资源的文化构成及其开发[J].人文地理,2006,6.
[9]章必功.中国旅游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10]朱珊.江苏百处名胜[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1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