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现状与挑战
2014-02-05宋灵青邸妙词
徐 乐,宋灵青,邸妙词,高 婷
(1.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北京 100875;2.中央电化教育馆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北京 100031)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现状与挑战
徐 乐1,宋灵青2①,邸妙词1,高 婷1
(1.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北京 100875;2.中央电化教育馆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北京 100031)
21世纪,随着数字化学习内涵和实践的极大丰富和发展,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新概念被提了出来,即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每个学生都拥有数字化计算设备(如电脑)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地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主动的进行个性化学习模式。它既保留课堂教学的形式,又充分地注意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该文在介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理论来源,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教育的变革以及其所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旨在对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做铺垫。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教育改革;研究项目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不管是企业还是学校都不断进行着信息技术的改革,我们有了电脑、有了网络环境,学校的网络平台,数字化资源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可是当前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多为基于 PC 的固定机房,很多学校计算机教室太少,只能用来上信息技术课,要想真正将计算机用于常规教学、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还不够。鉴于此,英特尔公司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了基于一对一学习理念的“移动电脑教室解决方案”,使计算机不再是被学习的对象,而真正成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帮助培养发展学生的 21 世纪技能[1]。
在这样一个新型学习环境中,学习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家长可以关注每个学生,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成长历程,帮助学生发展探索性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同时发展学生的 21 世纪技能和素养。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变革,不管是学习方式,学习环境还是教学策略,教学资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模式的有效整合,作为培养学生21 世纪技能的创新数字化学习模式,它的根本和核心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即利用信息手段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 21世纪技能,培养在全球经济新形势下更具有竞争力的学生[2]。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教育改革的要求,它带来了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引领着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全球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凭借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很可能成为21世纪替代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主流学习方式[3]。
二、概念及特征
一对一的概念最初来自北德克萨斯大学研究员凯斯·诺里斯(Cathie Norris)和密歇根大学学者艾略特·梭罗维(Elliot Soloway),他们在2002年IEEE关于无线和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际研讨会所作的主题演讲中表述了这一概念[4]。英特尔提出的“一对一”是指让每位学生拥有一套数字化设备,并享受这个设备提供的各种平台和资源,从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效学习的理念、技术和方法[5]。简单的说,即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拥有一部自己的、可移动的,通过无线联网的信息与交流技术设备来进行教与学的活动[6]。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应用在学习中的数字化学习设备越来越多,而且价格越来越低廉。比较有代表性的终端设备有笔记本电脑(如英特尔的Classmate PC、OLPC项目的XO、苹果的eMac等)、平板电脑、掌上电脑(PDA)、学习机(如复读机、点读机、电子词典等)、电子书包、图形计算器、智能手机、手持游戏机等。从应用现状来看,目前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设备主要以笔记本电脑或者便携式电脑为主(特别是在美国,已经出现了全州每人一台便携式电脑的教育行动规划),而近几年平板电脑、电子书包则发展迅速,其廉价、轻便的特性大有超越笔记本电脑的趋势[7]。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定义,可以很好体现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特征:(1)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首先体现为人与设备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每人拥有一台数字化学习设备是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2)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移动学习,所用的电脑不是摆放在机房或者固定在教室里,而是由学生随身携带;(3)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必须有无线网络的支持,或者是能够通过其他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例如掌上电脑,全球定位系统或卫星信息通讯等;(4)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的反映,即个性化教育、差异性教学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教师应针对性指导每位学生,学生要拥有各自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步调;(5)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必须是支持教与学活动,是有效的,是教学最优化的选择。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有两个:个性化与移动性,其他特征都由此衍生而来[8]。
三、理论来源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可以很好的说明学习是如何发生、如何建构、如何认知的。知识不是通过别人传授而来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同伴、专家、老师的帮助获取资源、工具,获得支持而主动意义建构而成的。所以情境、会话、协作、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四大要素。不管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还是学生和家长之间,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学习过程的记录、反馈,学习结果的分析和评价都需要协作。会话又称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通过交流获得教师或同伴的指导和帮助等。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是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的诞生地。
(二)学习共同体与分布式认知
学习共同体由最初的知识建构团体发展为学习者群体,最终发展为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是由共同体成员、共同实践活动、共同对话、共同资源工具、共同文化等组成,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习者可以获得来自多方面的支持,并有机会通过支持他人的学习来促进自己知识的增长和建构。在共同体中牵涉到共同的任务,相互的协作,彼此的支持,成果的分享交流等。它的基本功能有社会强化(团体的归属感、集体感、认同感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归属需要以及增强他们的参与程度)和信息交流(从不同的侧面看问题从而发展发散性思维以及反思能力)两大方面[9]。
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在个体内、外,环境、媒体、社会、文化、空间时间等物质之中[10]。分布式认知不仅强调认知主体的作用,也强调认知环境的重要作用,单一的认知元素不足以支撑复杂的、重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分布的认知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让学习变得有意义。
(三)联通主义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被称作是数字时代的联结观。George Siemens[11]系统地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认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联通主义是一种经由混沌、网络、复杂性与自我组织等理论探索的原理的整体。学习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动态交互的过程。有了网络和便捷的终端设备,联通将变得无所不在,联通主义学习不管是作为一种理论还是一种观点都将为我们学习提供新的可能。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组成一个知识网络并和别人建立起网络连接。通过自己形成的“网络”不断拓展自己的“管道”,不断扩充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学习发生的条件[12]。
四、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许多国家己经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实践和研究,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这些西方国家,以及中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亚洲国家,法国,还有一些非洲国家等。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有:美国十几个州的学校加入的One-to-One Computing Initiatives (一对一计算项目,也叫做Laptop Progra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发起的百美元笔记本电脑“一童一机”项目(OLPC);英特尔公司的“学友电脑”计划(Classmate PC);英国的约克圣约翰大学的移动博客;伦敦城市大学的混合移动学习解决方案;法国的电子书包项目;德国的“笔记本大学”项目;日本德岛大学基于PDA的u-Campus项目等。国外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面向范围很广,包括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而且已经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融入到各个学科中。
1.美国缅因州的MLTI行动(Maine Learning Technology Initiative)
最早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笔记本电脑项目)应用的是美国缅因州,在 2001 年秋末制订项目计划,从2002年秋季开始实施,旨在为中学教师和学生提供人手一机的数字化学习设备,探索技术如何融入课堂实践的策略与途径。缅因州MLTI行动的内容包括:(1)为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提供计算设备,并且设备带有适合不同年级学生使用的学习软件;(2)获得基本的研究数据和信息;(3)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多样化评价标准,为试验学校提供多种评价选择;(4)教师专业发展;(5)对技术的全面支持;(6)更新、替换设备的开销;(7)一套项目评价体系[13]。该项目的研究发现,为学生提供笔记本电脑进行学习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行为问题相对减少,对社群的支持增加,学生的数学成绩以及数学教师对于教学的理解都有所提高。
2.美国德克萨斯州欧文独立学区的高中笔记本行动(High School Laptop Initiative,HSLI)
该项目是高中层面利用一对一技术促进教学的典范[14]。HSLI行动认为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具备改变教学和学习的潜能,学生一旦学会利用技术进行学习,那么将会增强他们未来生活的能力。欧文独立学区的HSLI行动始于1996年,最初为所有高中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后来又把笔记本电脑逐步扩展到了学生群体当中。至2004年,欧文独立学区已经为该地区内的所有高中生配备了笔记本电脑。HSLI行动的开展基于四个方面的设想:(1)整合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2)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地融入到学习当中,那么他们将获得更多的成就;(3)在未来教学实践改革中,教师需要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机会;(4)利用新的教学实践去提高学生的成绩。他们通过教师访谈了解了一对一班级管理的基本情况,并对访谈过程进行录像,作为一手资料进行分享。欧文独立学区探索了技术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整合,并已有了许多成功的整合案例,包括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历史和一些选修课等。他们认为,当学生利用无线笔记本电脑进行学习时,其关注点将是信息管理和获取,而非单纯的记忆。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未来生存所必需的分布式认知能力非常重要。
3.STaR(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评估量表
美国教育技术C E O论坛开发了著名的STaR(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评估量表,该评估量表已经成为美国一些州及学校衡量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标尺[15]。STaR 评估量表根据技术的整合程度将学校分为四类:低技术使用水平型学校、中等技术使用水平型学校、高技术使用水平型学校和理想级技术使用水平型学校。STaR 评估量表中各类型学校的评价指标以及学校的技术准备情况与潜在的教育产出之间存在着对应(量表略)。根据 STaR 评估量表得知,生机比是一对一的理想级技术使用水平型学校可以提高学生成绩。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符合理想级技术使用水平型学校的要求。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应用在范围和数量上发展非常迅速,有些学校能够对学生提供每天二十四小时的数字化学习设备的使用。但是因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因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精细,稍微有些粗糙[16],William R.Penuel[17]曾对 30 项研究做过元分析,发现只有四组研究进行了准实验研究,七组进行了对照组研究,但是都没有进行前测。大多数研究都总结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教学应用在不同的方面具有积极效果,例如有助于培养计算机素养和写作能力在教学应用方式上,学生主要运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设备与同伴或老师进行交流、写作、记笔记、完成作业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01年,国内提出“电子书包”概念[18],尽管“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概念正式提出相对“电子书包”晚了6年,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却可追溯至2002年,该年先后有多种不同技术尝试融入课堂教学环境,如手持式图形计算器(TI)、互动反馈系统(IRS)、笔记本电脑、PDA式的手持学习设备(好记星、诺亚舟的学习机等)。有了技术的支撑,人们开始探索科学技术作用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教学效益问题,由此我国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也相继展开。
较早的是2002年教育部课程教材在美国德州仪器(TI)公司提供的图形计算器产品支持下开展的基于手持式图形计算器的数字教学改革研究。后来,影响较大的研究主要有“利用互动技术发展社会化学习网络的研究”“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宄”“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些研究都为我国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早期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我国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发展进入正式发展阶段应当起始于2007年11月英特尔公司在中国开展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该项目是英特尔公司一对一数字学习技术的全球信息化实验的一部分,也是“英特尔世界齐步走计划”的一部分[19]。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是一个全球教师专业化发展计划,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支持培训,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转变教学观念,并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扩展思维从而发挥创造力摆脱课堂的束缚,使学生能够掌握并全面提升 21 世纪技能[20]。它利用小电脑,电子书包等创造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创设了新的学习方式,明显提高了高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该项目最初选取北京、上海、广东、成都四地9所学校作为试点工程,由英特尔公司免费赞助ClassMate PC (学生电脑)给试点的学习者,进行教学效果研究。随着试点结果不断彰显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与效益,项目也逐渐由最初的摸着石子过河的尝试阶段逐渐进入到专业化发展研究阶段。在教育部总课题的引领下,我国各省市也相继开展与“一对一”有关的各项子课题,形成了全国上下共同研究的发展局面。其中,上海市、北京市的项目发展比较具有代表性,例如,2008年试点之初,上海市“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应用研宄”子课题同时启动,同年1月,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和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便承担了“上海CMPC在中小学数字化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子课题。2009年,由上海师大领衔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对一数字学习技术的教学应用有效性实证研究”也开始实施。这些课题的开展对“一对一”在上海的发展具有巨大研究价值,同时也为全国其他省市提供经验借鉴。2010年在上海启动的电子书包项目就是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全面推广的强有力助推器。目前,参与尝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试点学校己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市近百所学校,而这一数字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还将会不断被突破[21]。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这一全新的学习理念是引自于国外,要想真正做到本土化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加之国内多个非教育产业的联动,使得当前关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研究更多倾向于学习设备的研制,教学资源的开发,学习环境的架构以及对教师开展专业培训等方面[22]。
1.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23]
该项目是在我国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开展的一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实践,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探索网络课堂环境(即学生人手一机的课堂)下的教学改革。该试验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双主教学结构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大幅度提高试验学校的教学质量。该项目始于2000年,现在已经经历了理论方法初步建立、理论方法逐渐完善、试验探索日益深入以及试验领域逐步扩展等四个发展阶段,试验规模也由重点学校、专用教材扩展到了普通学校、一般教材。该项目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设计和开发专门的教学平台和学习资源,进行整合技术的创新教学实践。该项目在英语、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论是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还是学科考试成绩都有了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与创新理论进行教学改革的“跨越式”发展。
2.手持式移动学习项目[24]
该项目是指采用手持式移动学习设备进行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探索试验,于2006年由中央电教馆、北京师范大学与深圳诺亚舟公司联合启动。研究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如推广手持式设备、建立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教学资源、探索课堂应用模式与策略等。例如,该项目利用诺亚舟的图形计算器进行的数学教学改革试验,经过几年的探索,提炼了一套利用手持式图形计算技术促进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发展的策略体系。另外,该项目还利用诺亚舟网络学习机进行了英语一对一教学试验探索,通过学习资源的整合和设计,将学生的课外学习与教师的教学辅导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5]。
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教育的变革
(一)对课堂的变革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实现必须要有特定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这也决定了基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课堂必然不同于以往传统课堂的模样。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我们的课堂早己从最初“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课堂过渡到多媒体教室的网络课堂,正在向“人手一机”的移动课堂进军,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在发生巨大变化。例如,学习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从单一的文本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资源转变;学习空间也在不断延伸,从局限的课堂向课堂、社会、网络的全空间学习环境过渡。
(二)对学习内容的变革
一对一环境下的学习内容最显著的特征即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设备上和网络环境下运行。在一对一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内在结构发生了转变。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和学习资源中获取多方面知识。由教师作为单一知识来源的局面被打破,同时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教师可以用各种丰富资源来充实封闭、孤立的课题教学,极大地扩充了学习的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随时随地根据个人需要获取个性化资源。同时,一对一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由原来的文本、线性内容转变为包含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的电子化结构形式。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化重组重构,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及课程内容的特点,可以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教学内容,同时也丰富了学习者的感官感受,激发学习热情,促进知识建构。
(三)对教学理念的变革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现了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一对一模式首先转变了教学观念,即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强调知识传授逐渐转变为能力培养,从关注教师如何使用技术逐渐转变为师生共同使用技术。“一对一”更强调自主、合作、项目的学习,因此,要选择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平台的合作学习、基于空间的项目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也必然促进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对于未来新的教学模式,Intel全球教育总监Brain Gonzalez提出了“颠倒的教室”这一新概念。所谓颠倒的教室,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四)对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后,学习变得无处不在,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会发生学习,这也意味着该环境下学习方式变得更为灵活多变,学生会根据具体情境和需要进行自主探究的独立学习、协作探究的同伴学习、小组学习等。也就是说,在课堂学习中,利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开展学习,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并向自主探究和协作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转变,即学习者利用数字化平台和资源,与教师、学伴之间开展讨论、协同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自主利用,以探究、发现、创造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教与学。在一对一环境中,学习不仅局限于常规课堂,每个学生手中都配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计算设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结合。教师的角色也由原来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助学者。这种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英特尔企业解决方案部教育行业中国大区经理贾晓明曾指出"一对一"环境下教师面临的两大问题,即教师观念问题和教学习惯问题。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的身份是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最先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一切挑战。其中包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这些都涉及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教学关系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简单形式,教师和学生都有各自的计算设备,这为学生通过无线网络获取相关资源创造了可能,教师由一名讲授者转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的将内容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进行设计以培养学生创新及问题解决能力。
在“一对一”环境下,教师要做好几方面转变的准备。在教学素养方面,教师要做到同时关注教法、教材和学科;在教学能力方面,教师要兼具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能力;在教学态度方面,教师要从“完成任务”的心态上升为“追求理想”的思想高度。教师始终是教学模式最先的体验者,也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只有教师真正接受并领悟教学本质,才会用正确的教学意识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教学方式方面,要尝试着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问题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为学生构建以问题为主导的自主学习环境;在教学技术方面,教师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尽早实现新技术与教育更高层次的整合,为应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新学习方式开展课题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要发展创新必须要有新的教学理念的推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在信息化学习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它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以及在实践中体现出的教学优势证明这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新方法。当然,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难免会在初期存在适应融合的难题,如何克服各种教学困境、实现普及任重道远。
[1]何菊.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协作学习研究与设计[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2]牛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培养中小学生21世纪技能的教学活动支架设计[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3]胡晓琼.基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中小学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林建祥.增强学习技术创新应用的可能性思考:探究“1对1”增强学习技术内地发展前景[J].信息技术教育,2006,(2):9-13.
[5]余胜泉,陈玲.一对一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革命[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25-29.
[6]雷静,赵勇,保罗·康威.一对一数字学习的现状、挑战及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19-24.
[7]刘俊生,余胜泉.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的领域与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19-24.
[8]张浩,祝智庭.一对一环境下的学习变革[J].远程教育杂志,2008,(4):25-28.
[9]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0]周国梅,傅小兰.分布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2):147-153.
[11]George Siemens.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and distance learning,2005,2(1):3-10.
[12]邱崇光,高安邦.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新进展:关联主义[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9(3):2-7.
[13]A One-to-One School District for Laptop Integration[EB/OL].http://www.irvingisd.net/one2one/,2013-01-12.
[14]Maine Learning Technology Initiative [EB/OL].http://www.maine.gov/mlte/,2013-04-29.
[15]汪琼,陈瑞江,刘娜,李文超.STaR 评估与教育信息化研究[J].开放教育究,2004,(4):10-14.
[16]王丽.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案例研究和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17]Penuel,William R.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s Of One-to-One Computing Initiatives: A Research Synthesis[J].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06,38(3):329-348.
[18]刘颖.电子书包已然十年[J].教育旬刊,2010,(8):19.
[19]孟綺,潘裕翼.一对一数字学习的实践研究:对学生笔记本电脑教学实践应用的案例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8-31.
[20]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项目课程[DB/OL].http://www.teachfuture.com/main_page.aspx,2011-06-12.
[21]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案例集锦[DB/OL].http://wenku.it168.com/d_000118985.shtml,2009-06-12.
[22]肖玉敏.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课题研究回顾与展望[R].上海: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现场交流会,2009.
[23]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8):5-11.
[24]刘军.运用手持式图形计算技术促进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25]Brian Gonzalez.教育变革-全球趋势和经验[R].大连:聚焦教育变革—2011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2011.
徐乐: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bnuxule@gmail.com)。
宋灵青:博士,编辑,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songlingqing@126.com)。
2014年2月22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The Areas and Challenges of One-to-One Digital Learning
Xu Le1,Song Lingqing2,Dimiaochi1,Gao Ting1
(1.School of Psych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2.the Journal of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Beijing 100031)
In twenty- fi rst Century,with the abund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nt and practice of digital learning,a new concept which has great signi fi cance is proposed,namely one-to-one digital learning.The core idea of one-to-one digital learning is studentcentered.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each student has digital computing devices (such as computers) and he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rich resources of learning on the network to get personalized learning on his own.It retains the 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ays suf fi cient attention to features of students’ individual learning.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concepts and features of one-to-one digital learning,we analyzed theoretical sources of one-to-one digital learning,compared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summarized its in fl uences on current education and challenges,in order to make guidance to the following study.
One-to-One; Digital Learning; Educational Reform; Research Projects
G434
A
1006—9860(2014)05—0058—06
① 宋灵青为本文的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