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通性思考

2014-02-05梁晓迪

枣庄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

梁晓迪

(山东师范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在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由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传承力不断地发展着、延续着,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土壤和民族形式,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现代化的变革,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转型。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通性,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将寸步难行。

一、全面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文化。《辞海》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思想、风俗等。毛泽东说过:“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体现。”[1](P663~664)这里的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相对的概念,是一种观念形态,属于精神的范畴,是从狭义角度理解的文化。我们一般所提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多是从狭义方面来理解的,即观念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为传统的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着规范作用的观念、价值和知识的体系,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种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2](P17)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中惟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它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内倾性、务实性与伦理道德至上性的特征。

中国在历史上经历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经济上长期以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为主;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集中制,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无论本民族内部之间还是对外交流都很闭塞。表现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和评价事物过程中,就不像西方文化以外向的探索为重点,而偏重于人的内省,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体现在文化心理结构上,追求现实生存、肯定世俗生活并服务于它的实用理性。除此之外,在封建社会,道德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尺度,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社会根基,决定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这种内倾内省、务实、道德伦理至上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已积淀在作为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2](P6)毛泽东曾经明确提出要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形式的思想,他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1](P203)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某种外来文化的传播和输入,从来不可能是全面移植,而必须与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才可能在本民族的土地上生根,才能根深叶茂地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面对中国的文化背景,经过检验、过滤和选择,不仅要更新和丰富原有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要从中国的民族文化中提取素材,吸取营养,重新塑造自己的结构和形式,真正实现向中国形态的转化;另一方面又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面向西方的先进文化体系,推陈出新,综合创造,找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的途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意义所在。”[3]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消解,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机械移植,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创造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化也必然要借助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掌握程度,也取决于人们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与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状况的认知深度,它也是构成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两者缺一不可。”[4]虽然这里表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关系,但是它们分别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直接表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通性的具体表现

汪澎白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相同或相近的先天素质。诸如辨证的思维方式;实用理性的致思路线(实事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治国平天下’的忧患意识;追求均等与‘大同’的社会理想等等,这些先天素质,正是促使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以后迅速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观原因。而马克思主义一旦在中国落户,也必然要被迫改变自己的形式,从而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5](P212~213)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性的相通。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整个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消灭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门批判、改造社会的学问。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也是放在研究和解决社会主要问题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念,提倡以国家利益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最早接受的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这本身就是由中国革命现实、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此外,在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二是革命性的相通。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为突出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坚持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事物否定的理解,从现存事物中看到事物的灭亡。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崇尚变易的思维哲学。《易经》中所体现的原则就是“变”,宇宙中没有不变的人,没有不变的事,没有不变的东西,而且随时随地都在变,无一而不变,也不可能不变,认为变易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而变易的实质又是生而又生,不断地产生新事物。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积极否定、革故鼎新的变易哲学,为中国历代的政治改革和革命运动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是实践性的相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实践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最显著的标志。他强调认识依赖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是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共产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也必然会随着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充实、丰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进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有着注重践行和实事求是的传统,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范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各种见解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所谓知行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上的知行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相结合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6](P296)他把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同中国古代“知行统一”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四是开放性的相通。理论的开放性是指理论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一种开放的体系,能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看成是完成了对世界认识的终极真理,而是看做与社会历史一道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创造性科学。它始终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创造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不断抛弃陈旧的、过时的观点和结论,从而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开放、包容、创新的功能与特点,在古代吸收了印度的佛教文化,在近代吸收了西方基督教文化,在当代则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自从在中国传播开始,就植根于中国文化内在的创新机能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介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领域,绝不是文化发展在内容上的先后延续,而是文化传播学上的一种质的变迁,是一种创新。

总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要实现成功的移植,都必须从本土文化中找到结合点,而前提就是,必须与外来文化具有某些相通性。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为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作原材料去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

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通性的意义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为中国人所接受,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有着各方面的相通性。“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中国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的传统,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会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7](P190)中国社会原有的均平思想、人学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和敢于斗争的思想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民主性精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也是中国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发展,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改造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改造、创新的丰富素材。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创造性的改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以文化系统的整体转换为基本内容,以文化整合与创造创新为主要方法,以内外矛盾的运动变化为根本动力,以文化主体的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8](P35)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时代性的差异;前者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化时代产生的科学体系;后者主要是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里形成的文化传统。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指导思想,促成了中国文化新模式的建构。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9](P332),因而具有超越民族和地域的世界性意义。近代中国,面对先进的西方文化,经历了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等模式的构建,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问题。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此指导下,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文化模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造。”即“辩证的综合创造”模式。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中国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客体结构的整体性转化,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可以有不同的指导思想,但实践证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才能够真正实现。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通性,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将寸步难行。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薛学共.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张冀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冲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4]毕国明,许鲁州.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汪澎白.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程宜山,张岱年.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王国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列宁.列宁全集(第39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