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4-02-05杨金磊王迎建
杨金磊,王迎建
(1.枣庄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 枣庄 277100,2.南四湖水利管理局,江苏 徐州 221000)
一、引言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产品的品牌建设显现成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但是,文化产业占山东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仍然较低,吸纳就业能力仍然有待加强。据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山东省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8.5%上升至32.2%[1](P11~15),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日益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依然过低。势必成为山东省今后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另外,山东省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及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份比较,仍然存在对GDP贡献偏低,呈现为“大而不强”的特点。因此,深入研究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对于进一步促进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则通过SWOT分析法,以山东省内文化产业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指出促进山东由“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蜕变的方法。
二、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1.文化资源丰富
山东作为文化的发源“圣地”之一,前人留下的鲁文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山东,历史名人、文化遗产、文化典籍、文化特色等宝贵的文化财富十分丰厚[2]。古代名人圣贤“孔子、孟子、孙子、管子、李清照、蒲松龄、王羲之”等层出不穷,“夏朝车正奚仲、商朝贤相仲虺、墨家鼻祖墨子、地百工圣祖鲁班、招贤纳士的孟尝君、凿壁偷光的匡衡”等历史名人数不胜数,因此,山东省的文化遗产也是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据统计资料显示,山东省拥有国家级文化名城6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7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07处,古建筑、古遗址13万多处,馆藏文物60多万件。另外,118个县级以上专业表演艺术团体,75个各类博物馆。全国文化先进县23个[3](P6~23);文化特色各地区“百花齐放”。据统计,济南市突显“泉城文化”特色;青岛突显“帆船、影视”文化特色;临沂突显“沂蒙文化”特色;聊城突显“水浒文化”特色;淄博突显“齐文化”特色;济宁突显“孔子文化”特色;菏泽突显“红色文化”特色;枣庄突显“运河文化”特色;泰安突显“泰山文化”特色等。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给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先天的禀赋。
2.政策支持明显
山东省为全面繁荣文化,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出台许多措施,把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以提到议事日程。其中,在2007年,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7~2015)》全面介绍山东省文化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区域布局,并提出“遵循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发挥优势、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三大文化产业集聚区、三大文化产业园区、三大文化产业带”的基本思路。据统计,为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山东财政结合中央财政,投入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30624万元[3]。另外,《专项规划》并指出,山东“打造品牌文化、进军国际文化市场”的奋斗目标。据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5月16日,山东省连续五年参展中国文博会,并正式出版卡通双语《论语百句》、《学而时习之》经典名句笔记。显然,这一系列文化产品的推出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3.区位优势突出
山东省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黄河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区、淮海经济群“一带一区一群”的中心地带,也是承接“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经济文化的中央腹地。并具有独特交通优势。其中,“京沪高铁、京台高速”全境通过,为山东“文化产业、休闲娱乐、旅游”等的带动潜力巨大。另外,山东省属于环渤海文化产业圈的核心区域,也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同时,山东省与一衣带水的文化发达的日本、韩国国家隔海相望,文化交流频繁,经济合作依存度高,进而有利于实现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国际化。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劣势
1.地区间的经济不均衡
山东省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跃至全国第二位。其中,山东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速,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既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升级,也严重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健康性和持续性。从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来看,东部沿海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较好于鲁西南地区。据有关资料显示,青岛的“啤酒节、帆船运动”、济南的“文博会、泉文化”、潍坊的“风筝文化”、威海的“鱼文化”、烟台的“海洋文化、葡萄酒文化、黄金文化”、东营的“石油文化”等地市的文化产业收入占全省的一半以上。这与省内的东部沿海地区比较,鲁中、鲁西、鲁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很多成绩。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小、品牌影响力小、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因素,使得相对滞后于东部沿海城市。显然,山东省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省内文化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2.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缺乏
文化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特征。尤其是文化产品的巨额投入生产与文化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使得文化产品的经验者较难把握。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大量“人力”的投入,特别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生产人才、策划人才”等人力资本的投入;也离不开巨额“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山东虽然是过亿的人口大省,但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不仅总体偏少,而且综合能力相对不足,特别是省内的广大农村地区仍然以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为主,文化产业的高科技人才相对匮乏。据统计,如今在鲁西南地区“唢呐”仍然被农村地区用于“儿娶女嫁”的主要乐器[2]。显然,传统的文化艺人远远满足不了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文化产业的人才“瓶颈”问题也成为制约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3.文化产业品牌价值不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山东省的文化品牌建设虽然取得很大成效。其中,《闯关东》、《南下》、《大染坊》、《孔繁森》、《铁道游击队》等富有文化特色的电影上映后,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但是,城乡文化消费需求不均衡现象普遍。据2012年《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统计显示,山东省城乡文化消费年均增长10.18%,低于全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的16.7%的增幅。显然,这与省内各地方打造文化品牌的超前意识缺乏、顶层设计随意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据2012年《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发布的国内33个年度文化品牌中,湖南占四家,而山东无一家上榜。因此,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品牌集中度还不高,文化品牌价值还有待提高。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1.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给山东提供了很多机遇。中央政府并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系统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扶持政策,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标志着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显然,党中央的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对推进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城乡居民文化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国人民群众对于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据统计,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4.7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7916.6元。而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现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2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快速增长之势。显然,随着城乡居民经济条件的宽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追求精神层面的文化消费、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3.“一带一区”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外部环境
当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发展规划》为打造山东经济新增长极,通过实施山东西部经济带隆起计划,构建省内中西部区域经济新版图。同时,在产业定位方面,形成“一圈以一个核心、两个圈层、两条轴带”的发展格局。显然,通过区域经济的高度融合,既有利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有利于省内各地区文化的融合。另外,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二十个地市组成的淮海经济区,其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交通便利。其区内“京沪、京九、陇海、新石形成“二纵二横”的框架;“京福、京沪、连霍、日东高速公路”形成密集的运输网络。显然,便利的交通,拉近了各地区的空间距离,较少了时间,进而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提供有利条件。
(四)文化产业的发展威胁
1.发达国家文化企业所带来的冲击
近年来,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科技、信息、人才、营销、策划”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大量出口文化产品。再加上,网络和电视制造业的发展,全球电视剧市场已经进入了“大航海时代”。据统计,2011年美剧在欧洲市场。其电影和电视节目的总出口额是143亿美元[4]。2012年英国电视节目全球出口额达到约20.35亿美元。而韩剧市场以亚洲为核心,覆盖亚洲、美洲、欧洲的3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011年则达到了1.58亿美元。显然,大量外来文化产品进入中国,抢占文化市场份额,也给山东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
2.国内文化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省市意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各地市文化资源相继被开发,文化企业快速发展。但是,在这种多元化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大量文化产品竞争愈演愈烈。甚至有些省市出现恶性争夺人古迹历史渊源的现象。一方面,造成“旱地拔葱”式的复古,“人造工程、人造文化”拔地而起,浪费大量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管理水平不到位,地方性文化古迹人为性破坏严重。因此,大量文化资源存在过度开发、超负荷使用的威胁。
另外,山东省地处文化产业发达的上海与北京的中轴线上,而北京、上海两地也是文化开发的前沿阵地。因此,山东文化产业存在“腹背受敌”的两难局面。再加上,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使得山东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较强竞争对手的威胁。
三、促进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通过SWOT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具有很多的优势。山东省在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方面,已经做出很多的成绩。但是,针对山东省文化产业面临的劣势和威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文化开发、文化保护、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准入政策。尽早出台《山东省文化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完善文化产业的投资标准和经营方式,形成系统的文化产业的准入标准和行业标准。另外,尽早出台保护非遗族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进一步鼓励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发展,并且在民间资本注入文化产业方面也予以法律保护。
(二)加大培养更多的文化方面的专业化人才
加快山东省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步伐。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迅速培养地方性的文化产业人才。一是努力发挥山东省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作用,开设相关的传媒专业。同时,发挥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山东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及地方职业学院的建设,加大对文化产业配套的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二是组织更多的文化选秀的电视活动。更好的推广山东省《我是大明星》等节目的选秀做法,多方位选拔更多的“民间草根型”艺术人才。
(三)重点发扬本土化文化特色
重点打造山东省内本土化文化特色,做大做强本土化文化产品。一方面,鼓励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大力开发和生产各类富有“齐鲁、孔孟”等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和工艺性产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省内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不断开发、重点保护原生态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假日游”活动。
(四)塑造本土化文化产业品牌
山东省应快速组建大型文化企业集体,并发展一批龙头性文化企业。同时,根据各地区的文化特点,充分发挥本地文化特色资源,重点塑造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一方面,可以充分借助市场的职能作用,通过开发“曲阜、泰安、济南、崂山”等各地市的文化特色,打造“孔府家酒、泰山香烟、大鸡香烟、青岛啤酒”等一批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品牌。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开展“文化节、文博会、博览会、艺术节”等活动,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塑造省内富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五)促进省内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通过有效促的进山东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真正的让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全面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实现的和谐发展。真正的把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全面转化为产出,让人民群众分享精神生活。一方面,通过发挥政府功能,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尤其要重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宫、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的投入力度,让群众真正享受“文化所带来的快乐”,进而有效引导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市场功能,引导文化产业的产出。尤其要对于省内文化予以“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因此,政府投入和市场产业的交织融合,才能推进山东省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1]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李冠青,何翠凤.关于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东岳论丛,2010,(6).
[3]山东省统计年鉴(2013)[M].济南: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齐鲁网.山东连续5年参展中国(深圳)文博会[EB/OL].http://news.iqilu.com/shandong/zhengwu/zwxw/2014/0516/1991098.shtml,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