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利·波特成长历程分析

2014-02-05叶皓然

镇江高专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布利罗琳哈利

叶皓然

(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徐州 221116)

哈利·波特成长历程分析

叶皓然

(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徐州 221116)

成长小说起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它并非简单的冒险故事,而是聚焦主人公寻找自我,完成心理和精神的蜕变,最终变得成熟这一历程的文学作品。《哈利·波特》无疑是一部难得的成长小说佳作。主人公哈利在对于信仰的认识不断改变直至最终坚定信仰的过程中一路成长,不仅收获了友谊、家庭、爱所带来的感动,还有更深层的蜕变和成长。

J·K·罗琳;哈利·波特;成长小说;信仰

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堪称当代最有市场号召力的文学作品之一。在过去的20多年里,7部小说共售出了4.5亿册,被翻译成67种语言。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系列电影也风靡全球,创下惊人票房。就连比尔·盖茨最近出席一个国际展览会时亦以哈利·波特的化妆形象出场,罗琳作品的巨大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哈利·波特》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不仅因为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玄幻、魔法等流行因素,而且在于她选取了一个颇具吸引力同时也极有意义的主题——成长。“成长小说”这个概念源自德语Entwicklungsroman和Kunstlerroman,意为“塑造”、“修养”、“发展”和“成长”。近年来,也有学者采用英语Initiation Story指称成长小说。Initiation一词来源于人类学,指青少年经历了生活的一系列磨炼和考验之后,获得了独立应对社会和生活的知识、能力和信心,重在强调从童年向成人转化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取舍。而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成长小说“涉及的是个人在性格发展时期的经历”,是“关于一个笨孩子离开家到社会上寻求冒险,经过一番艰难终于获得智慧的传说故事”。

成长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中颇重要也常见的一个类型,很多著名作家都创作过这一类型的小说: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年时代》是以小说形式来发展这个主题的第一部作品,也是这类题材中的经典。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也是著名的成长小说,讲述了大卫从儿童时期的痛苦直到取得个人成功的历程。

从主题的角度来看,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可以视作是一名少年在勇敢追寻爱的信仰中成长的故事,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对哈利的成长过程进行分析:

1 寻找爱的信仰

瑞士学者弗朗索瓦·约斯特在《启悟小说在德国、英国和法国》一文中指出成长小说有三大特点:“成长”“启悟”“教育”。其中“教育”强调的是外在的人和事对主人公发展的作用[1]。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主人公哈利的成长与改变也离不开外在环境的“教育”。最初的哈利只是一个天赋异秉却不知道生活方向的孩子,是周围各色的人给了他不一样的历练,让他寻找到自己认可的生活目标和人生信仰。

《哈利·波特》中,那个自负、强大、不可一世,为了追求权力、长生不惜背弃光明的伏地魔,拥有一众食死徒,恰似弥尔顿笔下那个堕入无垠深渊的,在地狱中建筑起万魔窟的撒旦,哈利对抗伏地魔的过程也恰恰是他追寻爱的信仰的过程。

魔法的力量来自于爱所包含的仁慈、正义或者真理,但绝非象征着权利和利益。自负的伏地魔,忽视了莉莉·波特伟大的母爱。聪明绝顶的莉莉用生命作为代价,在生命的最后,用古老的咒语给了哈利保护。伏地魔,这位一百年来最强大的巫师并没有看出这样的保护,杀死莉莉之后他将魔爪伸向只有1岁的哈利,但这曾经让很多强大巫师毙命的咒语反弹到伏地魔身上,刹那间他的身体被撕裂了,魔力消失了,生命奄奄一息的他逃之夭夭,不知所踪。

邓布利多是在哈利身旁,给他指出一条路的人,他代表着光明和正义。也是邓布利多使哈利了解:一直在他身边使他安心的氛围是一种叫做爱的力量。在哈利进入魔法学院接受黑暗严苛的挑战时,失去双亲的他孤单无比,一如没有翅膀的鸟儿,这时候是邓布利多告诉他,其实爱一直在他的身边没有逝去。在《魔法石》结尾处,奇诺碰到哈利也被灼痛,哈利觉得不再孤单,勇气也渐渐增长起来,邓布利多解释说:

“……你的母亲是因为救你而死。如果伏地魔有什么弄不明白,那就是爱。他没有意识到像你母亲对你那样深深的爱,是会在你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的。不是伤疤,不是看得见的痕迹……被一个人这样深深地爱过,尽管那个爱我们的人已经死去,也会给我们留下一个永久的护身符。”[2]

在邓布利多的帮助下,哈利奋力与可怕的伏地魔对抗,并最终战胜了他。在这一过程中,他也发现了他可以寄托身心的信仰——爱。

2 坚定爱的信仰

罗琳曾在《今天》节目的访谈中宣称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关于她的“信仰的挣扎”。她告诉广大读者:“我的挣扎其实就是关于坚持信仰。”[3]

这种关于信仰的挣扎在《哈利·波特》系列中表现得很明显。哈利在与黑暗力量的搏斗中,曾多次怀疑过邓布利多。例如在《阿兹卡班的监狱》一书中,邓布利多预见到伏地魔作为法力强大的巫师复活后,会设法控制哈利对付自己,并且借自己的手除去哈利,在这样两难的境地中,为了不让哈利受到伤害,他决定隐藏一切,“不告诉哈利他本就不需要知道”,并且刻意避免与哈利的一切接触。因为这个阶段的哈利是易怒和冲动的。哈利想要立刻弄清楚和解决一些问题,年轻而冲动的他实在无法理解邓布利多的隐忍和无奈,无法领会邓布利多这么多年精心的呵护,却误将邓布利多的保护看作是看管和利用。

随着怀疑和埋怨占据上风,爱的信仰在哈利身上悄然消失,他也因此在面对伏地魔和死亡灵时变得脆弱无力,甚至多次被吸走快乐和灵魂。

柏拉图曾经提及一个著名的“洞穴寓言”:一些人的头颈被卡住,在深深的洞穴里,只能看到对着洞口的墙壁。他们不知道自己住在洞穴中,他们的光不是来自洞口,而是来自在他们身后燃烧的火堆。火堆前面有一道矮墙,像是木偶戏的台子。一些生物拿着假人假物从台子前面走过,投射下影子,影子是洞穴中的囚徒唯一可以看见和知道的东西。影子就是他们的实在。这些人会认为真物就是人造之物的影子[4]。

这个寓言可以说是对处于怀疑彷徨阶段的哈利的一个极好注解。伏地魔就如同那墙上投射的影子,他的力量貌似强大实则虚无,因为这种力量本身就源于邓布利多所代表的光明,自己无法独立存在。这一时期的哈利因为被失败遮住了双眼,看不到真正的光明,绝望逐渐占据他的心头,最终他在戈德里克山谷一败涂地,信仰与魔杖一起折断后,哈利决定了他再也不相信邓布利多和他必须要做的事情:

对邓布利多的愤怒像岩浆一样喷发出来,灼烫着哈利的内心,湮灭了其他的感情。他们纯粹是处于绝望……这都是邓布利多安排的秘密路线,要他们去那里,然而没有地图,没有计划。邓布利多让他们在黑暗中摸索,独自对付未知的、想象不到的恐怖,没有援助。什么都没有解释,什么都没有提供……[5]259

邓布利多说“哈利,表现我们真正的自我,使我们自己的选择,这比我们具有的能力重要的多”,选择爱或者相信脑海中的东西显然是全系列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但是选择相信什么?他们要的是真相。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坚决不让他们去了解呢?对于这个阶段的哈利来说,“选择”爱的信仰意味着抛弃了事实的真相。

他想要知道真相而不是选择信仰。

3 坚持爱的信仰

“成长”强调的是在某个特定阶段主人公身心的变化;“启悟”突出的是主人公性格的发展以及促成这一发展的主观因素,强调的是自我教育;通过了一系列严酷的考验,经历了怀疑和彷徨,哈利最终悟出犹豫不决会让自己的生命像悬在一根钢丝上一样危险,于是他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仰。

在马尔福庄园地下室的经历之后,哈利·波特终于决定他要选择相信邓布利多,因为他没有办法得到也无法得到他想要的全部事实。在复活节的早上,他为了纪念多比牺牲而选择亲手挖多比的坟墓,此时他选择相信邓布利多,抛开自己的怀疑“他不愿意再去怀疑,他不想听到任何会使他偏离目标的东西。”[5]413

如果说邓布利多带给哈利信仰感性的一部分,那么斯内普让哈利明白了信仰理性的部分——坚定不移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斯内普是《哈利·波特》中唯一一个从一而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就算不被理解也从未放弃的人。他原本是伏地魔最忠诚的仆人,但是自从伏地魔杀死了莉莉,违背了对他的承诺,斯内普对黑魔法的兴趣和未来食死徒身份的追求就中断了。他对莉莉怀有持久不渝的爱情,这种爱情使他成为高超的封神闭念师和双重间谍。对莉莉的爱情是他至死不渝的信仰。

19年后,哈利为唯一一个和斯内普一样有着绿色眼睛的孩子取名为阿不思·西弗勒斯·波特。哈利对他的孩子说,“你拥有我见过最勇敢的男人的名字——西弗勒斯·斯内普。”如果说邓布利多带给哈利信仰感性的一部分,那么斯内普让哈利明白了信仰理性的部分——坚定不移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斯内普的死亡最终给了哈利完整的信仰。哈利从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他也明白了邓布利多曾经说过的那段话:“不要怜悯死者,哈利。怜悯活人是最重要的,怜悯那些生活中没有爱的人。”逝者已斯,但是他们在人世的牵绊没有死去,坚定自己的爱的信仰,即使他舍弃了关爱,舍弃了荣誉,舍弃了幸福,舍弃了信任,也要独自一人承担着受伤的痛楚,只为让那份心底的那份爱的信仰继续延续。而凭借着这种对爱的信仰的坚持,哈利最终独立战胜了伏地魔:

“我不想要其他任何人的帮助,”哈利大声地说,在寂静中,他的声音亮如洪钟,“这是注定的,注定了是我来和他决斗。”

伏地魔嘘了一声。

“波特不是这个意思,”他说道,睁大了红色的眼睛,“那不是他的作风,是不是?你今天又要利用谁来作你的挡箭牌呢?波特?”

“没有任何人,”哈利简单地说,“魂器已经都被消灭了,这里只有你和我。一个人必须死在另一个的手上,我们两个人中将有一个活着……”[5]545

这时的哈利在邓布利多等正面力量的“教育”下,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通过“启悟”,坚定了信仰,最终完成了他的“成长”,实现了生命历程中质的飞跃。

4 结束语

自面世以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及由此改编而成的电影风靡全球,广受好评。罗琳无疑是一位出色的畅销书作家,她成功地把握住了大众的阅读心理,在其作品中将魔幻、历险、青春等时下流行的元素出色地融合在一起,使这些小说极具可读性和娱乐性。然而,仅仅将《哈利·波特》的成功归结于此,未免有失肤浅。在收获欢笑和惊叹的背后,读者更应该看到,罗琳试图通过《哈利·波特》向我们传达的深层信息:这7部小说清晰揭示了一位少年的成长之路,小说中的哈利历经艰险和挫折,在一路追寻信仰的过程中不断克服来自自身和外部的种种困扰,最终破茧成蝶,成为了一名信仰坚定,充满勇气和担当的男子汉。哈利的坚韧和勇气令人感动,更令人振奋,激励着千万名青少年读者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勇敢前行,奋斗不止——而这才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取得巨大成功的真正原因。

[1]张栋栋.冯唐成长小说的嘲讽和写意:论《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J].大众文艺,2012(2):1.

[2]罗琳JK.哈利·波特与魔法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85.

[3]约翰.格兰杰.哈利·波特的书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97-98.

[4]柏拉图.理想国[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7.

[5]罗琳JK.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59.

〔责任编辑:胡 菲〕

Analysis of Harry Potter's grow ing process

YE Hao-ran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Bildungsroman began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in Germany.It is not a simple adventure story,but a story in which the heroes complete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and ultimately becomemature.Harry Potter is a realmasterpiece in Bildungsromans.This thesismainly aims to reveal Harry's growth and the way in which he achiev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aith.In the process,Harry gains notonly friendship,family and love but also a deep change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J·K·Rowling;Harry Potter;bidungsroman;faith

I106.3

C

1008-8148(2014)04-0029-03

2014-07-31

叶皓然(1993—),女,江苏镇江人,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布利罗琳哈利
读《哈利•波特》有感
《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魔杖就绪 魔法世界回归
好脏的哈利
勇敢的哈利·波特
罗琳 从自杀阴影中走出的哈利·波特
诡辩获罪
诡辩获罪
布利丹效应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