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研究
2014-02-05李敏明
李敏明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江苏 无锡 214053)
30多年来,中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江苏高职教育的各项指标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江苏推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我先进经验,实现我省高职教育现代化。可以认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江苏省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国际国内办学美誉度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江苏省高职教育的发展。
1 内涵及其意义
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之间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的交流活动。高职院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校际友好互访、聘请外籍语言教师、学分互认、师生互换、师生互访、国际合作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与跨国企业的深度合作等。
首先,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承担者,是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较高的职业类院校相比,江苏高职院校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水平、行政管理水平、办学经费投入规模、图书资源建设、国际学术影响力等各方面。要想尽快缩小差距,江苏高职院校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发达国家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建立广泛的、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吸取先进的办学理念,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习先进的行政管理经验,拓展视野,力求在各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其次,江苏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中除了要“引进来”外,也要“走出去”,充分展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所取得的发展与成就[1]。
2 面临的问题
2.1 缺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的政策支持,高职院校各自为战
江苏省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没有短期或长期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规划,或者只是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有简短陈述。对于国际交流合作的目标、实现途径没有明确的规定或者保障措施,学校内部各部门缺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动性。因此江苏省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出国考察”、“师生交流互访”等形式上,从表面看,国际交流活动开展得井然有序,但实效性不强。从实质上讲,这种国际交流与合作仍然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游离于高职院校主体工作之外。这反映了省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高职教育宏观指导政策时并没有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理念自觉内化[2]。
2.2 交流与合作模式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高职特色不明显
一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为了追求教育利益而制定的教育发展战略以接收留学生、举办境外办学点作为主要的交流合作运作模式。但是根据目前国内政策,高职院校不能够直接与境外本科院校合作举办“专升本”学历合作教育项目。因此,高职院校基本上只能选择“1.5+1.5”、“2+1”、“3+0”等同层次合作模式,成为了发达国家的生源地和教育资源输出市场。首先,这些合作模式基本上没有教学层面的实质性合作(仅停留在学分互认层次),既无法借鉴教学经验,也无法引进先进理念。其次是课程模式引进,照搬课程资源的确会对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产生一定积极影响,但是由于中外文化底蕴和教育体系的差异较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无法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终目标[3]。
2.3 高职院校的自身因素限制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
影响高职院校办学的最基本因素即教师因素与学生因素,作为高职院校办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最基本的因素也可理解为生源因素与师资队伍因素。
一是生源因素。在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停办原因调查”中,几乎所有停办项目的高职院校给出的答案都涉及“生源不足”和“生源质量差”。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生普遍被安排在专科第二批次录取,实行“高收费、低门槛”的录取政策。录取分数偏低,决定了生源质量相对较差;高收费又有“以钱换分”的嫌疑,再加上高职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有学历层次的限制,导致吸引力进一步下降。
二是师资队伍因素。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外籍教师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中方借助本院校聘外资质进行聘请。由于需求量大,高职院校通过这一途径选聘外籍教师没有成熟的综合能力测量标准,选聘的外籍教师可能良莠不齐。二是外方直接选派外籍教师。此类教师来源复杂,并且流动性较大。中方教师与外籍教师教学合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不对称,中方教师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所占用的时间和精力远大于母语教学,缺乏内在积极性,且学校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4]。
3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的建议
3.1 各级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
首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高职院校自身很难承受大规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财务负担。省市两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在财政政策、资金投入上给予高职院校充分的支持。同时,在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审批过程中,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简化繁琐的审批手续,适当建立“绿色通道”,鼓励实施更多的项目。在给予资金支持和简化审批手续的同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对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监管,定期组织检查,对于开展情况较好的案例应进行通报表扬[5]。
其次,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方面,建议省级教育行政审批部门适时取消合作对象教育层级的限制。允许省内高职院校与境外高水平本科院校合作,建立起“海外直通车”和“升学立交桥”,这一方面能够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乃至江苏省高职院校本身的社会吸引力和美誉度,另一方面能促进高职院校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第三,省市两级政府应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和资助的高校教师境外培养计划中为高职院校单独设立培训项目。同时,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全面实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在确保质量的情况下做到与国际接轨。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预评价,建立“能上能下”的退出与惩处机制,以彻底扭转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公信力不强的局面。
第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主动指导江苏省各所高职院校联合起来,创立目标一致、资源共享、手段有效的教育平台,共享各院校间的合作信息与交流经验,真正起到凝聚力量、交流沟通的作用。同时,教育平台在外籍教师聘请上也能发挥巨大作用:一方面能够提升整体效应,节约用于宣传的资源与经费,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外籍教师资源库,并共享教师评价,给合作学校选择优秀外聘教师以更大的空间。
3.2 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路
首先,江苏省各高职院校的领导要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念自觉内化,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充分认识开展多样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国内国外两个教育市场、两种教育资源对于提升本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性,把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消化、吸收最终纳入学校的战略规划之中,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促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扩大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6]。
其次,江苏省各高职院校可以采取长期与短期教学项目相结合的形式,加强与国外综合性大学或高水平职业类院校的合作与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专升本、专接本项目,满足现今学生越来越强烈的出国留学、接受更优质教育的愿望;同时可寻求与境外知名、连锁企业或职业培训机构联系,尝试开展短期职业培训项目,为师生提供更多的跨国、跨文化的学习交流机会,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积极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社会声誉和效益,更好地承担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扩大院校的国际影响。
第三,江苏省各高职院校应重视内涵建设,为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打下良好基础。一是加强专业建设。各高职院校应当坚持“面向国际、共享资源、提高效益”的原则,以重点专业为引领,全面推动各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要着重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相关专业的建设水平。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江苏省各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注重加强专业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师的外语应用和教学能力。三是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高职院校应出台或完善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学分认定或奖励政策,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优秀学生参与到各项目中去。
[1]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创新发展 优化提升: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56.
[2]贺继明.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5中):26-28.
[3]刘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应对高职教育国际化[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37-40.
[4]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09年度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项目人选的通知[EB/OL].[2010-01-09].http://www.jsjytgov.cn/html/zwgk/tzgg/56321.html.
[5]李毅.高等院校国际性资源的探析[J].高教探索,2007(4):70-71.
[6]李延成.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2(7):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