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与全视野:中国区域史研究的价值取向
2014-02-05高福顺
中共党史研究 2014年9期
高福顺
近年来,随着中国史学研究的新进展,区域史越来越受到史学界重视,当代史学家热衷于将中国历史从空间上分解为更为细小的研究单位,对单位内的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实证性与理论性研究,其勃兴主要得益于中国传统地方史研究的长足进步和西方区域史理论方法的介入。在本土与外来因素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区域史研究展现出既有脱离传统地方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窠臼,又有别于西方区域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定位。区域史的最大特征就在于空间所具有的重要地位。空间在多大程度上制约和如何制约人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空间如何与人类互动,又如何在时间的流动过程中完成这一互动模式以及互动内容的不断转化与变迁,正是区域史研究的魅力所在。区域史研究的关键因素是实证研究,通过琐碎问题考据或研究结论的集合来寻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的内在规律,寻求相互间的因果关系,难免会出现碎片化现象。但这种碎片化研究使以往不被史学家关注的细微问题得到研究,使史学界能够有条件实现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推动整体史研究的实现。因此,中国区域史研究的碎片化趋势不可避免,且是区域史研究的方向所在。在此进程中,无论是区域史的碎片化研究,还是总体 (整体)史观制约下的区域史研究,欲达成切合历史实际的本质性和规律性认识,都必须作全视野和长时段的考察,以获得更长远的学术意义。总的来看,趋异与趋同是区域史研究的基本模式,碎片化是区域史研究的必然趋势,全视野是区域史研究的客观要求。考量区域史研究的价值取向应成为史学界继续予以关注和思考的论题。 (吴志军摘自《史学集刊》2014年第3期,全文约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