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与中国革命”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02-05杨汉卿
杨汉卿
(本文作者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广州 510623)
2014年6月11日至12日,在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黄埔军校研究中心、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国共关系研究专业委员会、广东中共党史学会、广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等8家单位联合主办的“黄埔军校与中国革命”学术研讨会在黄埔军校创办地广州举行。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玉妹,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出席会议并讲话。李玉妹充分肯定了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系统地总结了黄埔军校创办后值得汲取和总结的历史经验。李忠杰论述了黄埔军校研究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对进一步加强黄埔军校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
民革广东省委、台盟广东省委、广东省台办、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省台联、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黄埔区委的领导,黄埔军校师生亲属代表,以及来自北京、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福建、甘肃、浙江、新疆、四川、广东等12个省市区的论文作者共10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及“馆藏黄埔军校文物特展活动”。
来自中央和地方不同省区的16位学者作了大会交流发言。学者们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对黄埔军校的历史进行了探究,并就一些重要问题作出中肯的论断,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黄埔军校与中共的关系。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结晶,是国共两党建军实践的开端。有学者指出,它是孙中山先生总结吸取以往革命多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在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肩负拯救民族危亡和反帝反封建伟大使命的军事政治学校。有学者指出,有人认为黄埔军校是国民党的军校,与中共关系不大,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事实上,中共党人相当深入地介入了黄埔建校、建军各种工作。黄埔军校为中共公开走上历史舞台提供了良好契机。有学者认为,一大批中共党人参加东征和北伐,提升了中共党人的威信,促进了中共的组织大发展。有学者认为,黄埔军校是中共党人最初探索革命武装的开始。一大批中共党人在黄埔军校经受了锻炼,增长了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干。有学者认为,就中共来说,学习军事、开展军事斗争在某种程度上也与黄埔军校有密切的关系。中共在后来的军事建设、军队建设、武装斗争、创建军事院校过程中,也研究和汲取了黄埔军校的经验。
第二,关于黄埔军校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
黄埔军校的创办及其早期发展,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建议和帮助是分不开的。有学者认为,苏联、共产国际给了黄埔军校以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量的支援。孙中山的联俄意向与苏联的援华方略经过长久磨合,奠定了黄埔建校、建军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有学者认为,苏联建军经验、苏联顾问、苏联教官的影响是黄埔军校办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黄埔军校深受苏联红军的影响,无论是编制体制还是军事教育训练,都深深地打上了苏军的烙印。共产国际委派来华担任孙中山政治顾问的鲍罗廷首次为黄埔军校引入苏联红军建校模式和制度资源。有学者指出,苏联顾问卡拉卓夫(政治顾问)、白列贝列夫 (步兵顾问)、贝斯查斯特诺夫 (炮兵顾问)、互林及雅阔夫列夫(工兵顾问)等,针对黄埔军校军事教育时间较短的特点,重新编订典、范、令及四大教程,亲自对军事教官进行示范教育,使学生能在较短期间掌握实战技术。这充分诠释和体现了孙中山“以俄为师”指令的落实。有学者指出,黄埔军校借鉴苏联红军的模式和经验,在1924年至1927年间在黄埔校军、党军、国民革命军中创建“党军体制”,迈出了组建中国新式革命军队的新步伐。
第三,关于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作用。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培养革命军队的新型学校。有学者认为,黄埔军校是从一开始就为了革命的目的培养革命人才、尤其是军事人才而创办的正规学校。有学者认为,黄埔军校是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校”。从军校筹办、成立,到发展壮大,均保持浓厚的“政治气味”,充分体现了国共两党的意愿和目的。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的两大阵营输送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有学者指出,国民党军队的最高指挥机关基本上是由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组成的,出任兵团司令以上高级将官的有100多人。有学者指出,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以及解放军的军事将领中,担任正军职以上领导职务的黄埔师生超过了40人,而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政府部长、副部长以及地方党政要职的则达数百人。有学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经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有16位曾经在黄埔军校学习或工作过。黄埔军校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在国民革命、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抗战时期,黄埔师生几乎一致地发挥了特殊作用,率领部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有学者指出,尽管黄埔出身的将士经历了不同的道路,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黄埔同学有着“同根生”的情谊,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关于黄埔军校的办学特色。
黄埔军校从创办开始,就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内容和办学方式。有学者认为,黄埔军校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实行严格的党代表制度及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不仅在校学习,而且直接参加了大革命的斗争,这是黄埔军校首创的办学特色。有学者认为,以党代表制和设立政治部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工作制度的建立,不仅加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而且也为后来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思想政治教育是黄埔军校教学的一大特色。有学者认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办校宗旨,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以反帝反封建、培养革命人生观、进行革命的纪律教育、实行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兼容并包为主要内容。在形式上采用了营造革命校园氛围,以政治课为基本教育形式,政治演讲会、政治讨论会为主要课外教育形式,课外活动中融汇思想政治教育,出版进步刊物等。在方法上注重军事与政治并重、情感与纪律相结合,使得早期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好地达到了孙中山所期望的目标。
黄埔军校的办学特色对中共创办军事院校有较为深刻的影响。毛泽东曾对黄埔军校这样评价:“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有学者指出,延安抗大与黄埔军校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抗大教育对黄埔军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关于黄埔军校的人物研究。
黄埔军校群英荟萃。学者研究的有黄埔军校师生,也有与之相关联的人物,如孙中山、陈独秀、鲍罗廷、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廖仲恺等。有学者认为,孙中山从“运动军队”,到“联合军阀反对军阀”,再转变为“黄埔建军”,最终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由国民党直接统领军队,建立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为军事权威的有效控制奠定了基石。有学者认为,廖仲恺是黄埔军校最艰苦的开拓者、政治方向的奠基者。有学者认为,陈独秀在促进国民党联俄联共中推动黄埔建校建军,并以批评与建议来影响黄埔建校建军以至国民革命运动。
黄埔人物之间存在较多的关联性。有学者指出,毛泽东赞成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军队政治工作,周恩来支持毛泽东主持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有学者认为,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创办之初有不解之缘。毛泽东是国民党中央的“笔杆子”,蒋介石则是国民党中央的“枪杆子”,他们共事于国民党中央,可从一个侧面观察毛、蒋两人的关系以及中共与国民党右派的斗争。
还有学者对湖南、陕甘宁、四川、湘鄂西、鄂豫皖、浙江等黄埔军校群体人物进行了区域性专题研究,集中展示这些英雄群体在推进中国革命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六,关于“黄埔精神”的研究。
“黄埔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奋图强的体现,至今仍是振兴中华的精神力量。学者们普遍认为,黄埔军校培育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有学者将“黄埔精神”概括为“弘扬立志救国救民、统一全国的爱国精神;弘扬革命理想信念、斗志旺盛的奋斗精神;弘扬国共真诚合作、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弘扬英勇无畏杀敌、敢于献身的牺牲精神”。有学者将“黄埔精神”概括为“坚持革命,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爱国革命”。还有学者将黄埔精神概括为:“统一意志、亲爱精诚、救国救民、勇于牺牲”。有学者认为,黄埔军校养成了“精诚、团结、爱国、爱百姓、不怕死、不要钱、严守军纪”的作风和精神。
有学者认为,诞生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精神”,它的基本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当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不断继承和弘扬“黄埔精神”。“黄埔精神”实质是以爱国为核心的精神力量,是维护和捍卫祖国完整统一的坚强信念。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弘扬“黄埔精神”,促进两岸的交流合作,推动海峡两岸团结繁荣,共同发展进步。
第七,关于黄埔军校分校的研究。
随着时代的需要,黄埔军校在一些地方建立了分校。有学者认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中央”的军事院校,有众多党政要人参与,其规模之宏大不亚于黄埔本校。江西瑞金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鲜为人知。有学者指出,三分校是一所以教育训练军校正期学生为主,召集补训部队中下级干部为辅的正军级建制学校,为抗日战争输送了宝贵的军事人才。有学者研究了秘密成立的“中共中央直属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总支部”,认为,总支部从1928年秋成立到1929年夏被破坏前后仅十个月时间,但是它在中共党史和黄埔军校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第八,关于黄埔军校其他问题的研究。
有学者对黄埔军校创办初期的武器来源、军械状况进行分析,认为,苏俄援助的军械,使得黄埔军校在军械种类、数量和装备水平上跃居各军事单位的前列,也是其创建赫赫战功所不容否认的重要因素。有学者研究了《广州民国日报》在宣传黄埔、影响社会方面的作用,指出该报从校舍筹建、军费开支、军校枪械、校务动态、招生考试、军校人事、总理莅临等方面对黄埔军校筹建前后作了详尽的记录和大量的报道,从中可窥见军校创建时的诸多细节。有学者研究了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出版的《潮潮》周刊第1期至第11期,分析了《潮潮》出版的背景、目的、内容以及宣传导向等问题。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在广州留下的史迹甚少有人提及,有学者依据当时的期刊、官报的记载,辅以地图,搜罗散落在各处的有关会址的记录,进行仔细的梳理、采择、辨析,重建了该会会址的变迁过程,即从小市街88号—大沙头—广州河南士敏土厂内—南堤肇庆会馆—南堤二马路。有学者认为,黄埔老人的口述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面抗战后的军校历史研究。有学者认为,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同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产物,各具特色。两者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同时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研讨会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学者们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黄埔军校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加强黄埔军校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加强黄埔军校师生和在各地的分校研究,扩大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的影响,推动海峡两岸的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