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东南日报》对南京保卫战的报道*
2014-02-05何扬鸣
何扬鸣 何 莹
(本文作者 何扬鸣,浙江大学新闻系副教授 杭州 310028;何莹,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人员 北京 100860)
南京保卫战是继淞沪会战后,中日两国在正面战场上进行的又一次大战役,同时也被称作中国军史上最艰难的一次战役。南京保卫战的失败,直接导致了首都的沦陷和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南京保卫战前后,受日本侵略军摧残和战争影响,中国的新闻事业遭受了严重打击,因此,对南京保卫战的相关报道只有《申报》《大公报》 《东南日报》等几家新闻媒体。其中,《申报》和《大公报》的相关报道不仅不够系统,总量也不多。而只有《东南日报》的相关报道比较详细,不仅系统,而且其报道数量也超过了其他报刊的总和。
《东南日报》是浙江省的第一大报,也是民国时期大陆东南地区的著名大报,创刊于1927年,受浙江省政府领导。自其创刊后,在其新闻报道中,就一直比较注重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国强权,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其中,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又是重中之重。通过梳理和分析《东南日报》对南京保卫战的报道和评述,将有助于加强对新闻传媒构建南京保卫战历史的研究。
一、关于日军攻击南京的报道
南京保卫战是南京大屠杀的前奏。日军之所以在占领南京后丧失人性,沦为野兽,一个重要原因是日军在会攻南京时,受到了中国军队的坚决抵抗,故而进行野兽般的报复,以粉碎中国国民的抗战意志。因此,要梳理和研究《东南日报》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和评述,就需要先梳理和研究《东南日报》对南京保卫战的报道和评述。
(一)对日军空袭南京的报道
美国记者戴维·岁尔加米尼在其《日本天皇的阴谋》一书中揭露:“攻占南京是在东京皇宫中最深处的密室里策划的,旨在迫蒋下台。”他还进一步确定:“南京洗劫的可怕部署始于1937年8月15日”。①〔美〕戴维·岁尔加米尼著,张震久等译:《日本天皇的阴谋》(上),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0页。8月15日,“痛心地感到几乎成了不得不举起铁锤逼迫支那当局反省”②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页。的松井石根受命担任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受宠若惊,向首相近卫文麿表示:“别无他法,只有拿下南京,打垮蒋介石政权,这就是我必须完成的使命。”③〔美〕戴维·岁尔加米尼著,张震久等译:《日本天皇的阴谋》(上),第54页。次日,松井石根又在日记中写道:“我军应该以迅速进攻南京为目的,向中支那派遣必要兵力 (约五个师团),必须一举推翻南京政府。”④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第23页。
还是在8月15日,近卫文麿内阁发表声明,声称“为惩罚支那军的暴戾,促使南京政府的反省,从今开始采取断然措施”,并立即对华发动全面战争。同日,日本海军航空队对南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连续不断的空袭。这表明,日军在扩大侵华战争时,便把南京作为打击的重点对象。日机对南京的空袭远远早于南京保卫战的开始,并一直持续到南京保卫战的结束为止,这也是后来南京大屠杀的序幕。所以,严格说来,《东南日报》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最初始于对日军空袭南京的报道。
日军8月15日对南京的空袭没有捞到便宜,两次空袭共有7架飞机被击落。8月16日,《东南日报》刊发“本报十五日南京电”:“敌机三架今日午后二时许,袭击首都,经我空军及防空部队奋勇击退,四时后复来敌机七架,先机枪扫射,继向明故宫等处投弹,我防空部队再予射击,当场击落敌机一架,死机师四人,另六架击落郊外,我无损失。”⑤《中日展开空中大战,京沪浙赣均有接触,敌机两袭首都开枪掷弹,我军奋勇迎战击落四架》,《东南日报》1937年8月16日。在同一条标题下,还刊登了另外两则来自中央社的长篇消息。
之后,日机仍频繁袭击南京。《东南日报》相关的消息有《敌机袭京汉杭,被我拦杀三架,飞汉杭掷弹被开炮轰退,灯火管制良好敌失目标》《敌机夜袭首都,被我击落二架,袭甬投弹我方并无损失》 《敌机又图袭京,被我迎头痛击,余杭硖石今晨发现怪机》《我空军飞镇江,拦击袭京敌机,敌机仓皇北遁图窥徐州,石湖荡投弹路轨略受损》《四十六敌机袭京,经我拦杀受重创,京镇上空昨有空中大战,击落敌机七架俘获五人》《成队敌机二次袭京,又被我军击落七架》《敌机轰炸苏沪,三次窜犯京粤,在京郊上空发生遭遇战,我枪炮齐发击毁一敌机》《敌机二百余架轰击京沪杭要邑》《敌机肆虐广西,疯狂轰炸死伤平民数百,首都苏浙等处均遭袭击》《敌机犯京受创,被击落两架》《敌机又犯京,半途在常州肆虐》《敌机两度袭京,被我击落四架》《敌机昨再度犯京,炸广九粤汉两路》 《敌机六架袭南京,在滁兴与我遭遇战》等多篇。
10月25日以后,日军对南京的空袭,已属于日军会攻南京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攻破中国军队的防守,日军加强了对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空袭。同时,由于淞沪会战的结束,日军也能够集中力量对南京进行空袭。因此,此后日军对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空袭强度和密度都要超过以往,给平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伤亡。同样,随着中国空军飞机日益被消耗,《东南日报》的报道和传播开始变得沉重。
(二)对日军会攻南京的报道
日军占领上海后,即开始进攻中国首都南京。1937年10月25日,日军以8个师团及其他特种部队,分3路,沿着京沪铁路、京杭公路,并绕行高淳、芜湖一线,向南京猛扑过去。为此,《东南日报》报道:“敌军对大南京之进犯,刻已判明为三路,一为自句容北,绕至汤水镇北九华山之背面,沿小路而攻我麒麟门,此路全部约有两个联队。二为自句容正南二十二公里之天王寺,沿石子路攻我光华门东南十二公里之淳化镇,此路约有三联队及一机械化兵团,似为敌之主力,进犯甚猛,昨曾以大批飞机轮流轰炸,助其攻势……敌进攻之第三路线,为自溧水北击,人数亦约两联队左右。”①《敌分兵三路进犯首都,一部被包围聚歼,淳化镇南敌我在相持中,敌进路已被我分头阻住》,《东南日报》1937年12月8日。
南京保卫战中的中国军队,是从淞沪战场上撤退下来的部队,编制残缺,且没有整休过,补充的多是没有战场经验的新兵。在通往南京的各处,他们对气势嚣张、战斗力强大的日军进行了堵截,但均被后者突破防线。从12月5日起,中日军队双方在南京外围发生激战。中国军队抵抗不利,日军于8日全线突破南京外围防线,完成了对南京的最后包围。12月8日,松井石根下令向南京空投《劝降书》,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一面要求中国军队投降,一面继续对南京附近的防御阵地进行攻击。此后,《东南日报》这方面的消息有:《我坚守第一线阵地,京东南展开恶战,敌犯淳化牛首山伤亡极众,双方争夺复兴桥战况激烈》《郞溪失陷敌窜宣城,图犯芜湖威胁南京,吴兴近郊昨仍有激战,正面侧面我均占优势》《敌军不绝于途,向各路增援,大批枪械毒弹运前线,敌兵伤亡已达二千余》《京高桥门昨晨不守,敌犯光华门通济门,经我猛烈堵截敌略向后退,城厢内外遭敌机反复轰炸》等。比如,12月9日,《东南日报》报道:“(中央八日南京电)今晨有二千余敌兵战车七八辆,向秣陵北五公里之杜庄前进,我某团开至堵击,战况甚激,督战之营长及固守该地之连排长,皆受伤。该庄附近之锡山,被敌占领。但周庄仍在我手。敌对该处,似在必得,已有二千余援兵开到秣关西五公里之淳化镇。与方山间之上楚室,五日晨失守,邻里我军猛烈反攻,已于八时许克复。”②《我坚守第一线阵地,京东南展开恶战,敌犯淳化牛首山伤亡极众,双方争夺复兴桥战况激烈》,《东南日报》1937年12月9日。
12月11日,《东南日报》报道:“(路透十日上海电)日军今日由坦克车及机械化部队前导,在大批飞机及大炮轰炸掩护之下,沿环旧日之城垣前进,拟击破中国守军守踞之地,进入南京城。日军目前虽占优势,但华军在唐生智将军指挥之下,已予日军极坚强之抵抗。日军在紫金山放置轻气球两枚,华军虽拟设法击落,但无效。全城终日炮声震天,盖华军已从事轰毁其重要军略要点也。”③《在飞机大炮掩护下,敌沿城垣犯南京,我奋勇予敌极坚强抵抗,全城终日炮声震动天地》,《东南日报》1937年12月11日。12月12日,《东南日报》报道:“(路透十一日上海电)南京之命运如何,不久即可揭晓。华军现正在日军三面猛攻枪林弹雨中,作保卫南京之最后奋斗。据今晨日方报告,日军虽以猛烈炮火及多数飞机,反复轰炸交通线及军队集中处,而华军仍能坚守原阵地云。昨夜华军殊死御敌,极为奋勇,路上血迹殷然可睹云。”④《敌分三面猛犯南京,冲入光华门被歼,雨花台紫金山附近激战,我军奋勇杀敌士气极旺,南京命运即可揭晓》,《东南日报》1937年12月12日。
南京沦陷后,惨无人寰的大屠杀随即发生。但是,由于讯息不通,南京以外的人们无法知道,甚至无法想象。而《东南日报》一直非常关注南京保卫战的结果,并根据中央社发布的消息,持续刊登有关守卫南京部队的消息:12月14日,《东南日报》报道:“(中央十三日下午九时镇江急电)敌军自月初占据句容后,即分兵数路,向南京东南近郊猛犯。本月五日起,京郊战事之激烈,视淞沪之役,有过之无不及。敌藉飞机大炮狂暴之掩护,及坦克车与机械化部队之冲击,我军抵死防御,奋勇无前,虽迭予暴敌以巨大之打击,终以敌机滥施轰炸,我阵地大部被毁,仍以血肉之躯,与无情之炮火相抗,其牺牲之大,可以想见,如大校场栖霞山雨花台及和平门等处之剧烈战斗,敌我死伤枕藉,其数直难究诘。十一日,敌军一部冲入光华门,被我包围歼灭,是役来犯之敌,仅十余人生还。其后敌更集中炮火,轰击城垣,飞机投弹,终日不绝。十二日夜敌军再度侵入城内,激烈之巷战,自此开始。我唐司令长官,督率守城部队,以必死之心,与敌作殊死战。同时我空军亦协同作战,战事呈极度紧张之状态。迄十三日午,城内外仍在混战中。闻我最高军事当局,以政府西移,南京在政治军事上已失其重要性,为避免无谓之牺牲,已令唐司令长官即日率部退出南京,驻守新阵地继续抗战。”①《我军昨退出南京,驻守新阵地抗战》,《东南日报》1937年12月14日。
(三)报道日机滥炸无辜,毁灭文明
从日军首次空袭南京,到南京被日军占领,日机对南京共进行了数十次空袭,总共出动了1000架次以上。尤其是在南京攻防战处于最激烈的阶段,日机对南京的轰炸也进一步升级。日军空袭南京有着政治和军事的双重目的,都是为了摧毁中国人的抗战斗志和抗战力量。但是,在重要区域,中方往往有防空力量的保卫,加之中方空军的拦截,日机一般难以得逞 (尤其是前期)。因而,日机往往把打击和报复的对象转为任何非军事目标,给南京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伤亡。《东南日报》在这方面有很多的报道。
9月21日以后,日军扩大对南京的空袭规模。9月26日,《东南日报》报道了日军96架飞机在前一天对南京空袭的情况。这次轰炸中,南京损失重大。报道称:“(中央二十五日南京电)……敌机二十五日迭次轰炸,除上述首都电厂、中央社总社及中央广播电台外,尚有卫生署。中央医院附近一带、四牌楼卫生事务所分所、广东医院等慈善性质之机关,至商店民房被毁者,有中山汽车行、三条巷、江东门、建康路、门东、边营一带房屋多所。其死伤人数,卫生事务分所死一人,伤五人;广东医院死三人,伤六人;江东门死六人,伤十余人;三条巷死十余人,伤二十余人;边营死八人,伤十余人。其详细数目,因时晏尚不及查明。敌机今日投弹总数,当在二百枚以上,所轰炸者,多为文化卫生各机关与民宅,被炸死及炸伤者,俱为平民。敌军残酷野蛮之兽性,完全暴露,其蔑视人道与违反国际公法,实为全世界人类之公敌云……”②《敌机九十六架五次袭京,逞残暴兽性疯狂轰炸,经我空军截击摧毁敌机五架,掷弹逾二百枚死伤俱为平民,所毁皆系文化慈善卫生机关,蔑视人道违反国际公法》,《东南日报》1937年9月26日。这条消息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9月26日,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正与人赴临安天目山禅源寺,检查正在进行的学校撤离工作, “在途购得《东南日报》一份,知倭机九十余只于昨分五次入京轰炸,计毁下关电厂、中央广播电台等,惟死人不多,而前日武汉则贫民窟死二、三百人。上午半倭机曾来杭州,在西湖环绕数匝,放射机关枪,不知是何用意也”③《竺可桢日记 (1936—1942)》,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7页。。这一时期,竺可桢一直通过《东南日报》来了解中日战争的状况,以及日军空袭南京的情况,并在其日记中多有记叙。
10月25日以后,日军对南京的空袭,虽然仍是过去空袭的连续,但是已属于日军会攻南京的重要部分,其强度和力度大大超过以前。比如,12月6日,日军3次空袭南京,南京附近的淳化镇几成焦土。12月7日,《东南日报》报道:“大批敌机,今整日飞抵南京东南十五公里之淳化镇,前后七八次,每次均有二十余架之多。晚间六七时,天色已黑,尚有三架不断轰炸,共投弹约三百余枚,镇内民房,殆成一片瓦砾,平民死伤,粗计不下二百人,实为近二三星期来敌机轰炸我无防御村镇及残杀非战斗员之最大规模者。”④《敌机三度袭京,淳化镇几成焦土》, 《东南日报》1937年12月7日。12月8日上午9点30分到11点30分,日军先后出动了90架飞机,对南京进行了第120次猛烈的轰炸, 《东南日报》对此也进行了报道⑤参见《南京昨遭猛烈空袭》, 《东南日报》1937年12月8日。。南京虽然尚未沦陷,但南京人民已经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东南日报》中的此类报道也变得越来越触目惊心了。
日机滥炸无辜、毁灭文明的野蛮行径,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为此,日方一再强词诡辩。比如,日方声称,日机轰炸文化机关,是因为这些文化机关为中方军事单位所用。为此,《东南日报》专门刊登了中央社稿件予以驳斥:“中日战事勃发以来,敌机违反国际公约,轰炸我文化机关及非战斗人员之种种非法事实,早为世界文明各国所不齿,乃日方最近以严遭国际舆论谴责之故,竟企图诿卸责任,而强词诡辩。闻昨日同盟通讯,竟诡称敌机轰炸我文化机关,系由于我方将学校改作兵营之用云云,诚不知究何所据而云然。例如中央大学与中山大学当被炸时,均正在筹备开课,何来用作兵营之事实,不宁唯是,该两地距战线甚远,自又毫无改作兵营之必要。其他被炸之文化机关,情形亦复相似。总之,日方此种强词夺理之荒谬宣传,盖无非欲淆乱国际听视,企图逃避国际间对日之责难耳。”①《敌机滥施轰炸,不齿人类,诡称我文化机关改兵营,强词夺理难逃国际责难》,《东南日报》1937年10月22日。
二、关于国际社会反应的报道
南京城内和周边地区,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外国使领馆、机构、企业,以及历史形成的军事实体。然而,日本在没有公开向中国宣战的情况下,不顾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公然对南京进行了野蛮攻击,并时常袭击外国人员和财产。这一切必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而广泛的反响。一般来说,在中国新闻媒体上,很难看到或听到完整报道。然而,《东南日报》对这些反应的记载却是十分详细和系统的。
(一)对日军讹诈外人的报道
淞沪会战时,中日两军呈胶着状态,双方牺牲巨大。而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也因中、苏两国飞行员的英勇抗击而屡遭失败。为此,日军决定扩大空袭规模,并威胁外国人离开南京。1937年9月19日,日本驻沪总领事将日本第三舰队司令官警告侨居南京及其附近之各国官民于21日正午以前全部退出南京之通告,面交驻沪的美国总领事高斯,请其转交美国大使馆,通知在南京之美侨,并请美国大使馆代为通知南京其他外国大使馆及公使馆查照。②《敌非法警告外侨撤退,扬言今午起残酷袭京,我具决心纵成灰烬亦不屈,英苏德法使馆拒无理要求,独美使馆人员退出我首都》,《东南日报》1937年9月21日。
对于日方非法且无理的照会,中方多次表示了严正立场。9月24日,蒋介石在南京接见外国新闻记者,就日机轰炸南京发表谈话。蒋介石说:“中国首都之被轰炸,于中国军事局面,并不发生影响,但将使中国之民众以及全世界之人民,更充分了解日本之野蛮,日本之侵略一日不止,中国之抵抗亦一日不停。”蒋介石还说,日军企图毁灭江阴方面之防御工具,俾日本军舰得上溯长江,轰击南京,故派飞机前往轰炸,但结果江阴方面之防御工事,屹然未动,不论此次战争将延长至何限度,中国已有无限制抵抗之能力,因中国实一威力无穷财力无尽之国家也,日本海岸封锁,或将给与他国极大打击,但于中国则影响极微。③《蒋委员长对各国记者表示,我抗战能力强大无限,中国威力无穷财力无尽,敌蔑视人道绝不能持久,对各国袖手表示惊异》,《东南日报》1937年9月25日。
9月21日,天气阴雨,日机没有空袭南京。9月22日,日军两次共出动70余架驱逐机、轰炸机袭击南京。9月23日,《东南日报》作了报道并刊发了题为《日寇轰炸南京》的社论和题为《日寇蓄意侮辱各国驻京使节》的述评。社论称:“自日寇扬言大举袭京并非法警告外侨撤退后,英苏法德意各国使节,均一致峻拒无理要求,照常在京办公;美使詹森虽因一纸恫吓,一度离京,然此仅可视为该使个人未深加考虑之举动,而未足代表美政府之整个意向,观于赫尔昨向东京提出之抗议,措辞强硬,即可了然。吾人对友邦当局及使节此种拒斥非理严守立场之精神,至感钦慰!而对于日寇轰炸首都之疯狂举动,则更不能不揭破其穷窘无聊之伎俩,自掘坟墓之趋势,唤起国人之注意。”④《日寇轰炸南京》,《东南日报》1937年9月23日。
9月25日,日军空袭南京再次受挫,5架飞机被击落。日军却把原因推卸到外国使馆上,打算再次要求外国机构撤离南京。10月1日,《东南日报》报道:“(中央三十日南京电)据外人方面消息,敌机二十五日在京被我高射炮轰落五架后,敌当夜在沪扬言,其受创原因,全系顾虑各使馆之安全,致不能自由发挥势力,以图掩饰其失败,并谓敌方拟于最近再度通告各国大使及外侨离京。”⑤《敌机窜扰浙粤,轰击宁绍等处,两次袭黄埔被击落一架,敌机袭京受创掩饰失败,扬言再促各使外侨离京》,《东南日报》1937年10月1日。
需要指出的是,日军不仅宣传威胁外国人,而且付诸行动,《东南日报》关于这方面的消息有《敌机袭京时,图轰炸法领馆,院内掷下一弹幸无损失,并在法舰附近乱投五弹》《日扬言必要时,续炸我城市,不顾国联会之谴责,在日内瓦狂妄发言》《敌机师不可理喻,扫射英空军官,车顶覆英国旗视若无睹,经我一再救护始免于难》《意武官德职员等又遭敌机袭击,肆意轰炸非战斗员暴行,于此又获一强有力证据》等。德国、意大利与日本关系良好,后来又结成轴心国,但在10月19日仍然受到日机袭击,可见日军的疯狂和丧失理智。10月21日,《东南日报》报道:“(中央十九日南京电)意国大使馆武官利经齐,偕金陵汽车公司德籍职员费汀霍夫、德籍医生赫尔斯堡公子,暨国际联欢社经理魏某,十九日晨六时,乘汽车二辆,由沪驶京。九时许行抵苏州附近,发现敌机三架,追踪而至,旋即掷弹数枚,并低飞以机枪向汽车扫射,幸利等先已趋避田间,得以脱险。于此又获一强有力之证据,而国际人士对敌方此种非法举动,当益加唾弃也。”①《意武官德职员等又遭敌机袭击,肆意轰炸非战斗员暴行,于此又获一强有力证据》,《东南日报》1937年10月21日。从这些消息中可见日军的骄横狂妄。他们没有基本道德准则,藐视国际公法,而其占领南京后进行的烧杀抢掠,是先前恶行的自然延续。
(二)对欧美各国反应的报道
9月19日,各国驻南京使馆接到日军扩大对南京轰炸和要求外人离开南京的通告后,曾开会讨论。苏联及英国大使馆人员决定继续留在南京。法、德、意大使馆则暂不移动,须俟转告本国接到训令后,再行决定。只有美国大使则决定照办,并于9月20日晚登上美国在长江上的炮艇吕宋号,驶往长江上游之下三山地方。《东南日报》的相关报道为:“此间美大使馆于昨日深夜通知各国大使馆,谓日本要求目下驻南京之各国外交人员及侨民,在星期二正午之前,撤离首都区域,盖此时日本海军飞机将向此城行其大规模突袭也。据悉驻沪日总领于星期日访美总领,乎提节略,请为转致南京美大使馆,节略中称,日本海军飞机将于星期二日作更大规模之轰炸 (以最猛烈轰炸的方法,尽可能的速战决战,轰炸中国主力军事根据地的南京,藉使战事得以早日结束)。日本节略内声请美大使馆转告其他大使馆及公使馆,此事昨夜业已照办,现美国外交人员,刻正静候华盛顿训令,至是否将应日本之请,撤离首都一节,尚在不可知之数。其他各国当局,因时值深夜,未能有所表示,又日方提出节略,不但请求全体外侨撤退,并请求各国兵舰移至南京上游至少十二浬外江面。依美联社记者观察,大部外侨,形将撤退。”②《敌非法警告外侨撤退,扬言今午起残酷袭京,我具决心纵成灰烬亦不屈,英苏德法使馆拒无理要求,独美使馆人员寻出我首都》,《东南日报》1937年9月21日。
日方非法而又无理的照会,在南京外交界引起极大震动。《东南日报》报道说:“按诸国际公法,在未正式宣战以前,日本实无权要求外国外交人员自其驻在国之首都撤退,而外国使领亦无接受此项无理要求之义务。事实上敌人犯我以来,对于在华外侨生命财产之安全,初未加以任何考虑,如英大使许阁森之被狙击,美旗舰奥古斯达之被炸,以及杨树浦等地之破坏,皆为明证。”③《敌非法警告外侨撤退,扬言今午起残酷袭京,我具决心纵成灰烬亦不屈,英苏德法使馆拒无理要求,独美使馆人员寻出我首都》,《东南日报》1937年9月21日。对于日军的通牒,在南京的某外国观察家认为:“日本此种举动,恐尚含有较为险恶之作用,初非一种表面浅显之好意劝告而已。且日本一方面派遣大批第一流外交家及政客,游说列强,阐明日本侵华之立场,以期获得国际之同情;一方面则又藉此种狡黠恫吓手段,试探各国之反响,其轰炸南京,固属一事,第恐各国于不知不觉之中,接受其指示,即不啻予外交方面入手之途径也”。④《敌机大举轰炸后,各国视线咸集南京,国际舆论一致抨击,美再向日激烈抗议》,《东南日报》1937年9月24日。因此,大部分外国领使馆对日方通牒不予理睬,表示将继续留在南京工作。《东南日报》对此的相关报道有:《英法意使馆人员在京照常办公,外传迁至军舰说绝不确,除英使外各使均将返京》《顾请国联制止暴行,英美法向日提出抗议,英对日关系将作最后决定,美使詹森昨返驻京内使馆》《苏德意先后表示,反对敌机轰炸南京,保留损害赔偿要求权,日外务省称已发训令》《美大使署人员,无再离京意,前次移居吕宋号舰,詹森谈愿自负其责》《日机继炸南京,英复提质问,克莱琪访广田提节略》《美抗议轰炸南京,日复文已送达,内容赫尔正在研究中》《美国务院发表宣言,谴责暴日违约侵华,英政府向美探合作程度,法允赞助任何国际行动,我外部今日将有所表示》《日老羞成怒,向美大攻击》《驻日英使抗议日机袭击英车,前晚双方曾交换意见,料亦不外乎道歉而已》 《日机击毙英兵案,将直接交涉,关系过大不能就地解决,英军司令已向政府报告,日总领向德道歉》《英向日提出严重抗议》《美向日皇迳提抗议,东京震动犹图卸责》等。
为维护国际公法,欧美列强坚决反对日军对南京的空袭,特别是反对其扩大对南京的空袭规模,并对日军的行动作了一些牵制。但其中大多数是说的多,付诸的行动少,这就无法阻止日军空袭的升级。《东南日报》对欧美各国的态度和立场是“爱恨交加”,或者说是既有所期待,又抱怨不迭,说出了许多中央政府不便说又想说的话。
(三)报道和传播国际社会的反应
日本对中国的全面野蛮侵略,既破坏了世界和平,也严重损害了欧美各国在中国的利益。欧美各国对此表示反对,而且逐步升级。然而,欧美各国的实际表现又十分矛盾,一面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一面又与日本保持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对日本侵犯其在中国的利益,也作了种种妥协和退让,使中国朝野一次次地失望。《东南日报》为此也十分难过,报道说:“抗战以来,吾人日以诛寇讨贼之文字,藉与读者相见,秉董狐之笔,挥鲁阳之戈,凡所以痛惩日本军阀者,殆亦无不附丽于一种国际正义人道之公感,冀有以唤起寰宇圆颅方趾者之同情。然而事与愿违,彼忽冷忽热之国际同情,既未必可靠,而国人举数月来所先后仰望于日内瓦、普鲁塞尔,乃至伦敦、华盛顿以及莫斯科者,一切乃均如仙山楼阁,缥渺虚无中也!”①《英美果愤怒欤?》,《东南日报》1937年12月23日。
日军对华战争的扩大和对南京的野蛮攻击,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几乎一致的反对和声讨。在欧美各国政府态度晦涩和暧昧的情况下,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声援,尤为孤军浴血奋战且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政府和人民所需要和珍惜。这一切,《东南日报》均有比较详细的报道。这些报道包括了《伦敦市民向日使示威,英共产党秘书主张援我抗敌》《敌机在华滥行轰炸后,英反日运动蓬勃而起,南澳首邑决抵制日货,世界和平会同情我国》《英各工会行将示威,表示抗议日机暴行》《美民众大规模举行集体抵制日货运动,呈请政府履行公约义务》《美反战民众示威向日使领馆警告》《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拒绝阻止排日运动,对旅日印侨之请求,表示决不阻止正义》《英伦大公司倡抵制日货,将停止给日煤油》《印缅人民抗议暴行,决联合抵制日货,与日断绝一切经济关系,同情我国为御侮而抗战》《比京学生,向日使示威,抗议日在华暴行》《墨总工会通令抵制日货,日赴意说客过美,纽约民众大示威》《国际工联会倡导抵制日货,各国纷纷响应,年会吁请各国分会在财政上,援助我被日轰炸最烈各城市》《德人同情我抗战》《苏格兰各界举行反日示威运动,工党极端派领袖斥日侵华,各大学生募款救助我大学》《世界和平会议,商抵制日货,美总工会亦将真正抵制》《美联邦工会长,请抵制日货,美各处举行反日示威,华府某街当众毁日货》等。
很明显,与政府相比,西方各国人民少有顾虑,他们不唱高调,从实际出发,做出各种工作来表示对日本侵略的反对和对中国人民抗战事业的支持。《东南日报》曾对此发表4篇文章进行反映,包括《可敬之友邦人士》 《敬谢英码头工人》 《欢迎世界学生代表》和《感谢世界友人》。其中,《可敬之友邦人士》一篇中说道:“芦沟桥事件发生以来,我们除一面以武力抵抗侵略外,一面并力求外交的胜利。只是国际环境,向极复杂,我们原不多存奢望,仅要求各国对暴日能实施经济制裁已足。不料即使此种最低限度的要求,也还在各国圆活的外交家的面前,得不到确实的答复。四个月来国际形势,已渐渐使我们失望,谁知这种合理的国际援助,不实现于善讲道理的外交家,却已成功在粗鲁的工人之手。如今日所载利物浦工会拒卸日货,挪威船工拒开日本两事,都予我们以一大兴奋。深觉国际间的正义,并未死亡,外交前途,尚可乐观。自家是一弱国,又数十年卜卜泄沓,不知振作,打不过人家是活该,何敢对各文明国外交当局多所苛责,只是觉得友邦的工人,有此远识,乃愈觉其可佩服而已!”①《可敬之友邦人士》,《东南日报》1937年12月6日。
《东南日报》建构国际社会反应的历史记忆,是有意义的,表明中国人民虽然有种种缺点和弱点,但却是一个善良的民族,也是一个感恩的民族。更重要的是,《东南日报》在建构这一历史记忆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南京保卫战和大屠杀期间,也会起到鼓励人民士气的作用。它表明:中国虽然身处困境,缺乏西方强国的仗义的、实质性的支持,但是他们的人民没有抛弃中国,终有一天,不敢漠视人民意识的政府会改变他们的决策,伸张正义。
三、关于南京保卫战报道的影响
《东南日报》对南京保卫战的报道,发挥了舆论的影响力,表彰了中国军队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发出了尽全力保卫中国首都的呼吁。更可贵的是,《东南日报》以其一贯的社会责任感,对南京保卫战的得失、对中国抗战的前途进行了检讨和反思,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对中国军队英勇表现的赞扬和传播
南京保卫战是抗战前期中国军民进行的一场可歌可泣的民族自卫战。国内外的新闻媒体自然要进行大力度的报道和传播。可是,当时中国新闻媒体所集中的东部地区先后沦陷,中国人主持的报刊几乎全部被迫停刊,或者尚在向后方艰难迁移的路上。所以,大部分人们较少在媒体上看到南京保卫战的细节和全景。但《东南日报》一直没有停顿过对南京保卫战的详细报道,是报道最为完整的一家。通过《东南日报》上的这些报道,可以完整地看到南京保卫战的震撼全景和惨烈细节。限于篇幅,仅举一例。
1937年12月8日,日军在南京以南的淳化镇牛首山、以东的汤山及空山、以西的复兴桥等地,向中国守军发起全面猛烈的进攻,双方恶战终天,死伤累累。《东南日报》对这些地点的恶战有较为详细的报道。淳化镇一带的战斗最为惊天动地,2000多名日军步兵和骑兵,在30多辆坦克装甲车以及飞机的配合下,向中国军队阵地发动了3次总攻, “先是上午六时左右,敌主力千余名,开始攻我淳化左翼下王墅,同时敌机二十余架,对所有该地村舍树木,依次轰炸。我在下王墅至方山一带阵地,投弹五六十枚。下午二时许,敌复以坦克车十辆,猛冲下王墅,较前尤烈,而敌七生的五之重炮,更不断集中射击。傍晚敌复向右翼之宋部猛攻,威胁我侧背,其势与上午略同,而炮弹较更密。我军某部及工事阵地,前仆后继,坚不放松,所有士兵,咸抱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尤以守军为甚 (即勇武善战之某师)卒能毙敌五六百名,夺获多量战利品。而我连长以上,亦伤亡十四名,旅长一受重伤,士兵伤亡二百七十余,迄至夜深,仍与敌相持于下王墅一带。至于秣陵关方面,昨竟日激战,阵地已转至京南十五公里之牛首山。敌自晨至晚,以陆空军联合武力,向我进迫,我居高临下,以手榴弹及钢心弹阻截敌机械化部队。某师一营,死守山前高地,为敌射击之的,牺牲殆尽,另一营立即挺至原来之前进阵地,继续夺战。敌飞机二三十架,在殷巷镇与高井巷镇之投弹,终日末息,营长阵亡两员,伤一员,团长轻重伤各一,士兵死伤数百,同时敌亦死伤三百余人,遗坦克车五辆”;汤山及空山一带,千余日军窜入,“昨晚经我某一团,在汤山东麓孟塘镇将敌截断后,原可一举将之歼灭,只以联络未周,敌又自孟塘东北方进得大量援军,与我自北开到之某师一部,发生激战”;复兴桥等地一带,敌与我互争两侧高地,“战况之烈,为守卫南京第一线开始后所未见,敌我死伤均甚重大,确实数目,刻尚无法调查,我方已有营长受伤。该方之敌,显图直迫南京近郊,使我长江龙潭方面,不攻自破。然我对该方陆续增援,决不能使敌轻易得逞”。①《我坚守第一线阵地,京东南展开恶战,敌犯淳化牛首山伤亡极众,双方争夺复兴桥战况激烈》,《东南日报》1937年12月9日。
以往论著在论述南京保卫战时,总是轻描淡写地作些粗线条的论述,并以负面笔调来对南京保卫战中的中国军队作出叙述和评价。事实上,南京保卫战中的中国军队前仆后继,浴血奋斗,也谱写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正是靠这种精神,才粉碎了日本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梦想。有关南京保卫战中这些事迹的报道,在《东南日报》中比比皆是,有待学界挖掘和梳理。
(二)对保卫南京的呼吁和坚持
当时,南京是中国首都,其政治意义及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日本方面不顾一切地倾力进攻南京,中国方面也不顾诸多不利因素而毅然进行保卫战。
自日军空袭南京后,《东南日报》就一直在各种新闻报道和评论中呼吁要保卫首都南京。在前期,《东南日报》比较乐观,报道和评论的调子比较自信。到了后期,随着战争形势日趋不利,《东南日报》虽然立场坚定,但其报道和评论的调子转向沉重。其中,1937年11月30日的社论可为典型。
当时,日军正凶猛扑向南京,大有泰山压顶之势。而社论首先分析了形势的严重性,指出:“自淞沪沦陷,苏嘉不守,而寇氛深入,人心震危。江南之苏松常,浙西之嘉湖二属,均东南富庶之区,亦文物蔚盛之地,而今则虏骑蹂躏几遍,损失之重,殊堪惋叹!现敌寇得意忘形之余,正分兵三路威胁南京:一循京杭国道进犯,一沿京沪直迫南京正面,一则以海空联合力量犯我江阴要塞及长江封锁线,企图长驱进入内江,连日长兴方面战事激烈,而敌军主力,则在江阴无锡线”;中国大陆东战场之主要决战,“不久即将展开于虎踞龙蟠之紫金山下”。②《保卫首都》,《东南日报》1937年11月30日。
日军致力于攻占南京,意在政治上打击中国,在精神上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社论接着分析了日军的这一目的,指出:“尝论日寇对华北华中之战略,各有其主要不同之意义,华北为日寇所绝对欲得而甘心者,而华中则威胁我当局之政略的意味居多,故前者重在土地争夺战,而后者重在外交威胁战。明夫外交威胁之意义,可知敌军占领淞沪后,其第二步必向首都进攻,以冀遂其威胁屈我之目的;而在首都未经占领以前,日方认为战略上未达其预定之计划,自必拒绝国际间一切善意公正之和平调解,硬干蛮干主义,此为日寇一向得意之杰作。”③《保卫首都》,《东南日报》1937年11月30日。因此,为支撑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东南日报》认为南京必须保卫住,指出:“国府迁渝,为当局准备抗战到底之最大决心表示,并非可解释作当局已有准备放弃南京之意向。就数月抗战情形言之,我每失一寸土地,均必令付出巨大代价,使其得不偿失,然后完成我消耗之战略。南京为我国首都,国府今虽移驻重庆,而南京首都之地位依然存在。一国之首都,对内为政府威信之中心,对外尤国际观瞻之所系,故首都万不可失!失首都之意义,大于失上海,失上海犹可博国际之同情,失首都将自堕国际之地位。国人于此,要可坚信政府必以最大决心保卫首都……国府迁渝,既为适应战况统一全局所必要,则此举足以加强首都保卫战之力量,殆尤可想见矣”。④《保卫首都》,《东南日报》1937年11月30日。12月13日,南京沦陷的当天,《东南日报》仍呼吁以全力保卫南京,指出: “英报昨评中日战,谓我军尊荣,尚有赖于守卫南京光荣的牺牲。敌军昨夜播音,虽称南京城内已炮烟弹雨世界,但对我忠勇将士的坚强抵抗,亦不讳敬言。南京必须死守,国际视听和国内人心,均系于此一战”;“西班牙首都玛德里 (即马德里——引者注),迄今仍未陷落,固守已逾一载;我们必须效法西班牙政府军的雄风,以全力保卫我们伟大的南京!”⑤《以全力保卫南京!》,《东南日报》1937年12月13日。次日,《东南日报》的社论指出:“失败尽管失败,至少我们也要敌人费上相当的代价;无论如何,不使他们白得我们一寸土地,和一部分主权,这本是我们预定的计划。现在抗战工作,刚正开始,若小小败退,立起恐慌,固然大背我们抗战的初衷,也未免显出我们太没有坚忍心;同时影响抗战,增加危机,岂是我国族的前途之福?”①《以持久奋斗博最后胜利》,《东南日报》1937年11月14日。
然而,毕竟敌强我弱,要确保南京不陷敌手,也很难做到。对此,《东南日报》也作了些客观分析。11月30日,《东南日报》的社论指出:“首都万一而失,我亦决心在光荣壮烈之首都保卫战中,挽回国际之同情,提高国际之地位,同时,亦使敌人欲得首都,必须付以莫大之代价。”②《保卫首都》,《东南日报》1937年11月30日。12月14日,《东南日报》的社论指出:“举国朝野,其益矢沉毅不拔之精神,为团结救亡之努力,任重道远,生死以之,其万勿因一时之小衂,而灰心短气,徒洒新亭之涕泪也与?”③《南京沦陷》,《东南日报》1937年12月14日。
(三)对中方战略战术的检讨和反思
南京保卫战期间,《东南日报》处境艰难,每天只发行两个版面。在这种情况下,它仍然每天坚持对南京保卫战的详细报道,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贵和难得的。而且,《东南日报》在坚持报道战事的同时,也对南京保卫战以及中国抗战以来战略战术的得失,进行了检讨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当时,西方新闻媒体一直在对南京保卫战和中国抗战以来的战略战术进行评论。抗战爆发后及南京保卫战期间,西方新闻记者十分活跃,每天在前线向全世界发出大量的新闻报道。同时,西方新闻记者也时常在其新闻报道中,对中日双方战略战术的优劣和长短,进行对比评论。对于中国方面在战略战术上的一系列严重失误,西方新闻记者经常在新闻报道中进行直率而尖锐的批评,并感到痛惜。
当然,关于这些战略战术得失, 《东南日报》不可能像西方新闻记者那样,对政府当局进行大胆的、赤裸裸的批评,但是它的许多批评建议还是相当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这些相关报道包括:《以持久奋斗博最后胜利》《战局开展中国人应努力之点》 《为战局进一解》《夸大与自馁》《从失败中学教训》《南京陷落后之战局》《失败中的收获》《武力与民众结合起来》《今后制胜的战略》《一切求诸己》《纠正三种观点》 《关于发挥游击战略几项根本建议》《如何使军事政治打成一片?》《抗战新阶段中各方应有之认识》等。
12月9日,《东南日报》发表社论,指出:“自从芦沟桥事变至今,瞬忽五个月了,这五个月的抗战,在形式上不幸遭逢了一时沉痛的挫折,然而精神上我们却获得了无数珍贵的教训,这教训将引导中国走上最后凯旋成功的途径。只要我们不讳言失败,从失败中学取教训,继续抗战到底,那么,目前一时的挫折,倒变成终局胜利的必由之路。”④《从失败中学教训》,《东南日报》1937年12月9日。这篇社论分4天连续刊登,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检讨,总结了诸多的教训。
社论首先从政治上对当时战局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政治上所见的缺陷,这可说是一切缺陷的总根源。有人说:目前战局不利,不是军事的失败,而是政治的失败,这真是一针见血之语”。社论列举出“眼前所见的政治病象”,包括了政治机构的欠灵、行政效率的迟滞、公务人员的泄沓犹昔、贪污风气的所在多有、地方土劣的遇事把持、民众组织的不健全、汉奸的充斥、城乡壮丁的逃亡、少数伤兵溃兵的滋扰、战区难民的缺陷救济、各地失业的日增等问题,并痛心地说:“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政治抗战的失败!全国军事早动员了,而政治动员落后太远,也可说简直还未动员,这样,怎能不使军事抗战有跛行单调而难支持之苦”;“全国从政者均不能辞其咎”。⑤《从失败中学教训》,《东南日报》1937年12月9日。
其次,社论从军事上对当时战局进行了分析,认为当时军事方面有许多缺陷,“这所谓缺陷,并不是指武器的不如对方。武器在整个战争决胜上,并非占绝对重要地位,不能说武器较逊的,就打不过较强的敌人;而同时,正因为武器的较逊,我们更要发挥其他军事行动上和战略上的特长,以困恼敌人而出奇制胜。”社论还认为,中国方面在军事上表现有3个缺陷,也即在战略上有3方面“失着”:防御战没有攻击战的配合、阵地战没有游击战的配合、消耗战没有焦土战的配合。①《从失败中学教训》,《东南日报》1937年12月9日。
至于阵地战为什么需要游击战配合的问题,社论认为:弱小民族对帝国主义的抗战,尤其在以本国领土为战场时,最好是利用交通、地形、人民、情报、侦察等各种优良活动的条件,充分发挥游击战的奇妙战术,而避免和敌人作阵地战的死拼。因为死拼是不合算的,敌人飞机大炮的威力,正愁无处发泄,只有游击战才能克服敌人的长处,而阵地战却正落在敌人的圈套内了;“这里,不是说全然不要阵地战,阵地在坚守许多重要据点和军事要塞,是必要的,但缺乏游击战的配合,必然会感觉单调而无法出奇制胜……而充分采取运动战略,将多数军队沿线散开,随时对敌作绕袭、奇袭、包围、突击,截断其后路,断绝其资源,一面广大组织民众,协助抗战,并根绝汉奸来源,这样,敌军虽欲前进,恐怕也不能不有所顾虑罢!”②《从失败中学教训》,《东南日报》1937年12月9日。应该说,《东南日报》社论的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