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

2014-02-05文/曾

中国出版 2014年13期
关键词:综合性纸质学术期刊

文/曾 新

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学术内容的提供者。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肩负着传播优秀学术成果和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担当着引领学术潮流、回应重大现实问题、时代问题的社会责任。在这个海量信息的时代,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依据自己对学术研究性质、方法、内容的整体把握,依据自己从事学术出版的专业经验和办刊理念,秉持自己作为学术期刊的历史重任和社会责任,对海量学术信息和学术论文进行筛选、甄别、整理、加工,供给读者经选择后的学术内容,并通过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辑制度充分保证其所承载学术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思想性和可读性。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所具有的这种学术权威性、严谨性和内容可读性是其他新媒体无法替代的。“传统的纸质期刊并不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消亡。与数字期刊相比,纸质期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纸质期刊更具有公信力,更符合人们长期以来的阅读习惯,并且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1]

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价值在于其内容价值而不是媒体价值,学术内容的优劣是决定刊物命运的关键。数字技术永远只是手段,是为内容服务的工具。可以说,在数字化时代,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容。未来传媒业的竞争也不会只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内容和品牌的竞争。内容永远居于传播的核心地位。面对众多学术期刊的竞争和数字化时代发出的挑战,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做好内容、办出高辨识度的学术品牌。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术内容。

虽然数字技术只是手段和工具,新媒体主要发挥着终端接收的作用,数字技术应用对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的革命性改变不容忽视。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要顺应时代发展,在坚持做好内容的同时努力向新技术领域渗透和延伸,尽快实现刊物从线下向线上的转型。数字技术的合理应用对于扩大纸质学术期刊的传播力,以及实现内容增值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一、以学术为本位,坚守学术期刊的学术本色

身处新时期,学术期刊要能抵制各种利益和华丽技术手段的诱惑。学术期刊的根本任务是传承、展示优秀学术成果和推动学术发展,学术性是学术期刊不同与其他期刊的根本特征。学术期刊在学术界有多大的影响,学术期刊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术进步,是决定学术期刊发展空间有多大的决定性因素。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发展策略要始终围绕学术性展开,只有这样,学术期刊才不会被各种“时髦”“猎奇”以及功利思想牵着鼻子走。做到以学术为本位,要求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严格审稿制度,把好稿件的学术质量关,始终把稿件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放在第一位,做到以学术质量取文,不刊发低水平的学术稿件。严把学术质量关是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做到以学术为本位,要求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不断提高整个刊物的学术水平,不断组织和编发更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学术水平的提升是高校综合性学术刊物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做到以学术为本位,要求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倡导学术正气、端正学风中作出表率,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做到以学术为本位,要求学术期刊关注重大基础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站在时代制高点上,追踪国内外学术发展前沿,充分展示中国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承担起引领学术潮流的责任,推动中国学术繁荣发展。

二、做好内容创新,提升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国内6000多种学术期刊的学术市场,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要做精内容,将其综合性特征与专业性有机结合起来,变综合性的劣势为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在办刊过程中结合社会和时代发展不断创新。

1.依托有特色的学术资源,设立特色栏目

与专业性学术期刊学科集中的优势相比,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覆盖多门学科,栏目多以一级学科来命名,往往给读者一种大、全、散、弱的感觉,从事专门学科研究的学者更多选择专业性学术期刊来阅读。

设立特色栏目。为了既保持刊物的综合性特点又吸引更多的学者来阅读,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可充分挖掘期刊身边的特色化、个性化学术资源来设立特色栏目,这样做不仅可以保障刊物在与其他学术期刊竞争中保持相对优势,还可以为刊物的栏目发展提供长期而稳定的优质稿源,从而有效地保证栏目的学术质量,并促使栏目发展呈现精细化、特色化特点。一是依托高校优势学术资源设立特色栏目。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术资源,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在设立特色栏目时要和这些资源紧密联系起来。例如,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20世纪90年代设立了“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特色栏目,之所以设立这个特色栏目是因为华中师范大学拥有一支优秀的从事中国农村研究的团队,这支团队在全国农村研究领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支领军式的研究团队。依托这样的学术资源,该栏目从20世纪90年代设立至今,刊发了许多优秀的学术论文,为我国农村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配合农村村民自治试点建设,以“农村村民自治研究”专栏为平台,连续推出《论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民主选举规则在村落场域的演绎》等高质量研究成果,受到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再如,2000年以来,《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2006年)、《农村林权制度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比较》(2009年)、《城镇化的“中国问题”及其解决之道》(2011年)等多篇论文一经刊出,就被权威文摘期刊《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同时转载,有力地推动了栏目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不仅如此,该栏目所刊发的学术论文多次被相关政策部门所采纳,做到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有效结合,如《农村义务教育均等化:现状与改革》(2008年)一文刊出就被国家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采纳。2004年以来更在栏目设计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栏目每期都以专题形式策划并组织刊发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学术论文,在大幅提高栏目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为刊物整体学术水平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设立与高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特色栏目。高校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是高校依据自身定位、性质和特色拟定的。在实现这些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高校通常会调动全校各方面的力量促成这些目标的实现。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应积极参与到促进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媒体平台,积极设立与高校发展相关的特色栏目,通过展示高校最新科研成果的方式支持高校新兴学科建设。这样不仅能推动高校发展目标更快实现,也能为刊物赢得更多学校学术资源的支持,促进刊物学术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并最终实现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和高校发展的双赢。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文科在全国高校中享有较好的声誉,与山东大学举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文史哲》创办是分不开的。[2]在办刊过程中,《文史哲》不断反映山东大学人文科学教学和科研的最新成果,推动了山东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挖掘地域特色,设立与促进地域发展相呼应的特色栏目。我国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地地域特色鲜明。身处不同地域的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应充分挖掘本地地理、文化、社会风俗、经济乃至政治等方面的特色,设立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栏目。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展示地域特色研究上具有优势。因为地域特色研究不局限于一门学科,历史学、文化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都是地域特色研究的支撑学科。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汇集多门学科的学术研究资源,能为地域特色研究提供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也能充分展示地域特色研究在各学科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如通过挖掘地域特色,策划学术论文选题,设立反映当地地域特色的特色栏目,这样做既有利于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建立学术特色,也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若能在实践中将理论研究与地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综合性学术期刊《社会科学战线》根据其所在地吉林的地域特点,挖掘其地方传统文化和经济特色,陆续开设了“东北历史与文化”“东北经济”“东北现代化进程研究”等栏目,这些特色栏目所刊发的多篇文章被转载并引起学术界关注,同时对宣传东北地方文化,对促进其地域性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出专题栏目

时代和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要有敏锐的学术眼光,根据学术发展的新动态和新趋势,在学术研究热点焦点形成之前,积极组织稿件,提前策划专题栏目。这样做不仅能促进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在栏目设置和学术内容上的不断创新,也能发挥其推动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例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作为辛亥革命起源地,辛亥革命学术研究的重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2010年就着手策划推出纪念辛亥革命的特色栏目,积极组织国内知名辛亥革命研究学者撰写文章,并于2011年成功推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题栏目。栏目推出之际正值各大新闻报刊和社会活动聚焦辛亥革命之时,该专题栏目恰逢其时地推出,从学术上补充和完善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和对当下的重要启迪,栏目推出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3.突出问题意识,强调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为现实服务

学术期刊关注什么样的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内容建构上要突出问题意识,追踪社会和学术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回应重大时代问题。当今的现实问题有其时代特殊性。当今时代,现实问题很少能被单纯归属于某个学科方向或是某个学科领域,问题显现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常常要求在学术研究中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多维度解读,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跨学科研究是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这个问题过于宽泛和复杂,以至于不可能在单一学科框架下讨论,因此要吸收不同学科的视角,综合不同学科的观点,建立更为全面的理解和认知。”[3]现实问题的复杂性特点反映在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内容策划上,就是要强调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来讨论现实问题、时代问题。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之前一直被批评内容过于庞杂,现在来看,其内容覆盖多学科学术研究的特点恰恰能适应当今社会和学术发展的复杂性特点。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要充分利用自身涉及多学科学术研究的特点,通过多学科视角来讨论现实问题,打通学科壁垒,变综合性的劣势为优势,“以问题为中心来整合学科,而不应以学科为平台切割问题”,[4]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4.策划和组织学术争鸣,促进学术繁荣

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要密切关注学术动向,适时提炼或选择一些学术界和社会共同关心的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策划和组织不同学术观点间的切磋和讨论,推动学术“百家争鸣”,促进学术发展的繁荣。学术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持不同观点的更多,影响也会更大。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和问题,聚合持不同视角和不同观点的学术文章,积极展开学术争鸣。只有这样学术刊物才算是办得有生气,才算真正推动学术发展的繁荣。例如,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文史哲》一直坚持学术上互相商榷、自由探讨的学风,积极开展各种学术问题的讨论,并鼓励被批评者进行答辩,各种意见都可以发表,从不压制任何一家一派。“《文史哲》60年来所享有的声誉和声名,可以说主要得自于它所发起和推动的一场又一场学术论战和重大讨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史哲》就以‘预’学术潮流为己任,不断发掘新选题,展开大规模争鸣,从50年代史学领域的‘五朵金花’大讨论和著名的‘《红楼梦》研究’大讨论……再到近几年所发起的‘疑古与释古’‘中国古代社会形态问题’等大讨论,无不在学术界激起巨大的反响。”[5]

通过对重大问题的学术争鸣,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也在表达着自己的学术立场和观点,引导更多的学者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和关注,扩大了刊物的学术影响力。

5.策划和组织学术会议,引领学术潮流

针对重大社会问题、学术问题,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办会人身份召集相关领域学者、专家举办各种规模和形式的学术会议,如座谈会、研讨会、大型学术会议等。这是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积极介入学术发展的重要体现。利用这样的机会,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不仅可以以会议主办者的身份直接推动重大问题的学术讨论,而且还可以在学术话题的选择上占有主动权,并在学术成果的展示上占有主动权,从而实现学术期刊引领学术潮流的社会责任。2006年,《社会科学战线》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召开了“多媒体传播下的史学大众化问题研讨会”,邀请了多位知名专家与会,并组织了学术讨论。会后,编辑部约请部分参会学者和史学理论专家、新闻传播学专家撰写了7篇文章,相继在2006年和2007年以“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栏目刊发了7篇文章。“这7篇文章,不但对以中央电视台开办《百家讲坛》引起整个社会通俗史学热的现象作出了解读,而且对史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写作范式也作了深入讨论,是近年来对社会文化现象系统作出学术视角回应的一个典范,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6]

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通过主办、合办学术会议,担当起了学术研究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角色,不仅能扩大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还能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

三、以开放姿态拥抱新技术,加快实现纸质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

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价值是其内容价值,做好内容是根本,即便是在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内容创新,但我们不能因此低估新技术给纸质学术期刊带来的冲击力,也不能低估运用新技术能给纸质学术期刊带来的传播力和活力。“人类以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创造和发明了网络技术,而网络技术则以自己的无处不显、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强悍威力,正在和已经极为深刻地改变着、影响着甚至颠覆者人类社会既往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当代人类社会已经越来越融入网络技术之中,而网络技术也越来越渗入人类社会的一切和全部。”[7]有专家认为,我国6000多种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普遍偏低,引用率非常低,均值都在1以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适应和利用数字技术的传播手段。特别是我国传统社科学术期刊多年来传播渠道狭窄,覆盖面不够广泛,被引用机会少。[8]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要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不断调整自己,拥抱新技术,尽快进行数字化改革。

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必须数字化,但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不能草率,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要符合学术发展的特点。数字化手段或新媒体应用再广泛,都只是工具和手段,优质学术内容才是读者最根本的需求,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不能因新技术的使用而降低了学术内容的品质,或因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的形式化、内容空洞化、内容更新慢等问题影响纸质学术期刊的品牌声誉。

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不是另起炉灶完全脱离纸质刊物的独立发展,也不是简单将纸质学术期刊的内容照搬到数字化平台上,而是将纸质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纸质学术期刊的品牌优势和学术资源,为读者提供各种学术服务,其目的是将纸质学术期刊的学术品牌做大做强,同时尝试为纸质学术期刊内容创造新价值,带动纸质学术期刊继续发展,提升其学术传播力。

在纸质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的内容设计上,要突出读者意识。要从读者的需求出发,利用自己的学术资源,不仅为读者提供数字化的学术内容,也为读者提供一些个性化、有特色的学术“产品”,如特色数据库,特别制作的围绕某个选题的学术资料汇编等。这些“产品”是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利用自身的内容资源、数字技术和网络特点等为读者提供的特色学术信息,其目的一是满足读者个性化学术需求,二是为刊物的学术资源创造出新的价值。

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平台内容建设可以借鉴现有数字期刊的发展形式[9]:利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超链接功能和即时性,建立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并力求向读者提供更宽泛的相关学术信息。利用音视频数字化技术发展,让读者获得丰富的多媒体阅读体验。利用社交化阅读平台的开发,以人而不是学术内容为连接纽带,通过人际传播带动学术期刊内容社交和内容传播。如读者、作者、编辑的异地即时互动,就学术内容、编辑手段和方式以及选题等进行交流和评估等,都是促进纸质学术期刊的质量提升和传播力提升的方式。

在纸质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的技术设计上,要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技术设计上要使读者在获取信息时既简单又快捷,让读者通过最简单的操作就能读到学术内容,而决不能让繁杂的阅读程序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不能让缓慢的下载速度令读者放弃阅读。

在数字化时代,即便纸质学术期刊会消亡,其所拥有的学术特色和学术品牌也不会马上消亡,当务之急是尽快实现数字化转型,使得线下的学术品牌能在线上继续并且更好地发挥它的学术传播力和影响力。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应根据自己内容特点和技术特点构建有特色、有品质的数字化平台。

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挑战,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要寻求生存和发展,要继续自己传播学术和引领学术发展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就要认清自己的内容价值,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努力追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注释:

[1]高翔.齐心协力,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J].江淮论坛,2011(6)

[2]周广璜,李扬眉编.继绝开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2

[3]刘小宝,刘仲林.跨学科研究前沿理论动态:学术背景和理论焦点[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4]高校学报存数量多经营亏等弊病亟待突围[EB/OL].http://news.163.com/11/0519/04/74D2685T00014AED.html

[5]走一条不为时风所动的厚重办刊之路[J].文史哲,2011(6)

[6]马克,刘信君.《社会科学战线》发展历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79

[7]实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工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3-12

[8]尹韵公.当前网络发展的新特点[J].新闻与写作,2013(1)

[9]汤雪梅.数字期刊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J].出版广角,2013(8)

猜你喜欢

综合性纸质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国外舰载直升机助降与牵引装备综合性能对比分析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