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菏泽)牡丹文化与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02-05刘洪强
刘洪强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国(菏泽)牡丹文化与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洪强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国(菏泽)牡丹文化与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60余篇,与会专家就牡丹与各体文学的关系、牡丹与文学史以及其他古代文学文化问题进行了研讨。这是一次关于牡丹文化与古代文学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
牡丹文化;古代文学;学术研讨
春风送暖,百花盛开的四月二十六日,中国(菏泽)牡丹文化与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菏泽市牡丹区顺利召开。这次会议,由山东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与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主办,菏泽市中华文化促进会承办。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山东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乔延春主席、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王志民会长、山东省社科联李海萍副主席等领导同志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另外,参会的还有王连儒、杜贵晨、李雁、李剑锋、宫晓卫、徐玉如、廖群等学会副会长。
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60余篇,来自全国10个省市、40多个高校及研究机构近90名专家对“牡丹文化与古代文学”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论。这是一次研究牡丹文化的高端论坛,规模大、层次高,也是关于牡丹文化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
与会专家就牡丹与各体文学的关系、牡丹与文学史以及其他古代文学文化问题进行了研讨。归纳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牡丹与各体文学的关系是本次研讨会重点、热点
专家就牡丹与子弟书、诗歌、辞赋、小说、戏曲、散曲等各种文体的关系发表意见,重点考察了牡丹在这些文体中的意象、象征以及流变。其中,有通史性古代牡丹赋与小说的梳理,有对断代如唐宋诗词牡丹的分析,也有对单个作家如白居易诗歌的牡丹分析等。
王立、刘芳芳《牡丹意象与满族说唱文学子弟书》以子弟书中的牡丹意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子弟书系统中牡丹意象类别与分布,并着重解析了蒲松龄的牡丹情节及满族子弟书《葛巾传》的偏重女性性别倾向。“子弟书基本承继了汉文化中牡丹意象的女性性别象征意味及其象征隐喻倾向;突出了牡丹意象之于男女情爱表现的尤其跨越人仙(鬼、妖)之恋的特长;较为浓郁地体现出清代中晚期‘盛世不再’的感伤思潮,尤其是困于‘八旗生计’的满族下层民众萧索悲凉的情怀。”
(一)探讨诗歌中牡丹意象的论文数量最多
这类论文可约略分两类:一类是对某个时期(朝代)牡丹诗歌的梳理;一类是对某个作家牡丹作品的个案分析。杜贵晨《全唐牡丹诗概观——全唐诗题含‘牡丹’作品计量分析》采用当下流行的e考据手段,对全唐诗进行检索分析,以令人信服的数字得出全唐诗中牡丹独尊的地位、全唐牡丹诗创作的分期及特点;并评选出全唐牡丹诗四大家——刘禹锡、元稹、白居易及孙鲂,四名家——李正封、李山甫、罗隐及卢肇。
宋文翠《唐代牡丹诗的审美文化解读》指出牡丹以其“国色天香”的形式美及内在的气质美博得唐人的青睐与推崇,进而揭櫫唐牡丹诗审美文化意蕴对当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启示。
赵红卫《唐咏牡丹诗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考察了二百四十余首牡丹诗,从唐咏牡丹诗中得出唐重牡丹风气、士子的人生意趣、牡丹富贵象征意蕴,还有唐人对尚牡丹风气中过度欢娱的反思、寺院牡丹——佛教与世俗的完美结合,都展现了唐朝的文化精神。
苗菁《宋诗与牡丹》分析指出宋代咏牡丹的诗歌中展现了宋代人们欣赏牡丹时的三种主要心态——赞牡丹、伤牡丹、贬牡丹。
洪树华《论宋代诗词中的牡丹情结及其文化蕴涵》对宋代诗人词家所涉及的牡丹品种、别名、产地等做了细致的梳理,顺理成章地得出宋代诗词中的文化意蕴。
张金环《“乱离时逐繁华事,贫贱人看富贵花”——论明清之际咏花诗中的“牡丹”意象与士人心态》认为明清之际诗歌中的“牡丹”意象普遍具有沉痛的时代烙印,“牡丹”被赋予了“故国”的象征意蕴,唤醒诗人国破家亡、繁华易逝的痛楚与悲伤;“牡丹”还能使诗人重温旧梦,暂时忘怀现实痛苦,成为诗人“借以娱目肆志”的灵魂遁逃之所。
杨俊生《帝王写牡丹诗》《古代名士咏牡丹》对帝王与名士所作有关重要牡丹诗词做了文献梳理,还收集了刘秀、李白有关牡丹传说故事。
对某个作家牡丹作品的个案分析也有一些。陈才智《唯有牡丹真国色,诗豪吟咏妙风神——白居易咏牡丹诗谫论》中提出白居易格外青睐作为大唐国色的牡丹。他咏牡丹的路数主要有直咏牡丹、借花抒情、意在讽喻等三个方面。诗中的牡丹意象,不仅呈现着诗人对牡丹的咏赞,也寄托着诗人特殊的人生感慨和社会思考。
李艳、周晴《论白居易咏牡丹诗歌的创作及其文化价值》介绍了白居易咏牡丹诗歌的创作情况,剖释了白氏咏牡丹诗歌的创作特点,阐明了白居易咏牡丹诗歌的价值。
刘家忠《试论丁耀亢牡丹诗歌的文献价值》介绍了丁耀亢的牡丹情节及其创作牡丹诗的情况,也从牡丹诗中窥探了诗人心态的变化,并从丁耀亢牡丹诗中确定了丁氏生平中的部分时间节点,纠正了当下不确的说法,分析了丁耀亢诗中的“绿牡丹”意象。
吴有祥《工笔彩绘,妙喻传神——卢肇〈牡丹〉诗赏析》一文,从晚唐诗人卢肇的《牡丹》诗入手,分析其意境、笔法、结构、用笔等,以及如何全面细致地刻画并歌咏牡丹,且生动传达出牡丹的风姿仪态和神韵气质。
朱仰东《明初宗藩作家朱有燉与牡丹文学发展》写明初朱有燉在杂剧、散曲及诗歌中都有关牡丹的描写。朱有燉对牡丹形象的刻画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同类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王冬梅、潘守皎《明朝落尽无蜂蝶 冷暖人情我最知——王禹偁的花之缘》对牡丹诗歌亦有小量涉及。
关于研究历代牡丹赋的论文数量也不少。李剑锋《中国古代牡丹赋小史》按照时间顺序对唐前(二篇)、唐(二篇)、宋(七篇)、元(一篇)、明(六篇)、清(十篇)等几个时段的牡丹赋分成两类进行了梳理。其中,一类是富贵牡丹赋,以高调颂赞为主;一类是清丽牡丹赋,以抒情言志为主。
此外,还有三位作者对唐宋之际的赋作展开分析论述。张勇《花性·仕途·国运——唐宋〈牡丹赋〉的“赋家之心”与“赋家之迹”》以唐代舒元舆《牡丹赋》、李德裕《牡丹赋》、宋代宋祁《上苑牡丹赋》、蔡襄《季秋牡丹赋》为对象,指出这四赋既有写牡丹外貌风情的赋家之心,也有用心灵去拥抱牡丹的赋家之迹,达到了两者的较好结合,同时显现出唐宋赋作微妙的时代差别。
常昭《妙笔画牡丹 赋写壶中天——唐宋赋中的牡丹》先谈了歌咏牡丹的诗、词、文、赋等文体,剖析了部分唐、宋牡丹赋,并说明在表现花王牡丹的富丽堂皇与娇艳无双的极致方面,赋这种文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颜健《唐代两篇〈牡丹赋〉简析》以唐代名臣舒元舆与名相李德裕《牡丹赋》入手,剖释两赋的创作背景、创作主旨及语言风格。
(二)关于牡丹与小说的关系的论文也比较多
这类论文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单个作家作品的个案分析。刘卫英、雷会生《牡丹意象与民国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从还珠楼主对名花牡丹的审美营构、牡丹文化心理积淀的审美表现以及牡丹叙事的民族文化来源三方面来解析还珠楼主小说的牡丹意象。
何红梅《清代〈红楼梦〉评点论“牡丹”与“宝钗”》分析了小说为什么用牡丹比拟薛宝钗,主要原因有“与本人身分贴切”“以其为世人甚爱也”“艳福为众人所不能及”等,关于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也有四种重要理解。总之,宝钗与牡丹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丰富的。
刘相雨《薛宝钗·牡丹·杨贵妃》,根据薛宝钗与杨贵妃都曾经被人比作牡丹,推论认为二人一定有许多相似之处。作者认为,在《红楼梦》中薛宝钗是“艳冠群芳”的牡丹,林黛玉是“风露清愁”的芙蓉,牡丹与芙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品格。
王光福《从牡丹〈记〉〈谱〉到文学精灵——〈聊斋志异·葛巾〉之葛巾、玉版考原》从宋代欧阳修之《洛阳牡丹记》等五种植物学意义上的牡丹学专著到蒲松龄小说中的牡丹精灵,从学术到艺术,牡丹经历了一个高妙的发酵提炼过程。
丁修振《〈聊斋志异·香玉〉探微》探究了《香玉》小说素材的来源。该文通过发掘文献得出小说中香玉被道士闭置山中,其实是暗寓吕洞宾与白牡丹的故事,把香玉塑造为崂山的白色牡丹也是历史传统,蒲松龄亦有所借鉴。
另一类是关于牡丹的小说宏观探讨。王守亮《略论古代小说中的牡丹意象》对唐前、唐代、宋代及明清小说中的牡丹意象加以描述分析,并具体分析了各个时代小说中牡丹不同的特征。如明清小说中的牡丹是才子佳人恋情的桥梁、受炮遭贬的花中仙子、大观园中的富贵女儿花、花妖而具人情的葛巾和香玉等。
刘洪强《中国古代牡丹小说述略》梳理了从唐代到清代较有影响的牡丹小说,认为唐代牡丹小说蔚为大观,宋代紧承唐代余绪又发扬光大,明代牡丹小说较为低落,但是已经发展到与男女爱情有关,清代牡丹小说复起,数量较多,尤其是类型多样,出现牡丹化为女子与男子恋爱的情节。
周文业《中国古代小说五大名著中的牡丹》对《三国演义》等五大名著有关牡丹的描写进行了查询、统计、分析和研究。用精确的数字说明牡丹描写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演变,也看出了中国古代小说随着时代演变的发展过程。
魏红梅《论古代小说中的牡丹形象及其文化意蕴》分析了《灌园叟晚逢仙女》等与牡丹有关的小说,认为其共同特点是牡丹形象被融入了牡丹本身的自然属性、被赋予神异性、被置于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之中,彰显出浓郁的人情味和积极的正能量等。
(三)其他
戏曲与牡丹的关系方面,有王前程《牡丹意象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的塑造》认为杜丽娘资质如牡丹、命运如牡丹、深情如牡丹,显现了浓厚的牡丹文化元素。汤显祖在构思和塑造杜丽娘美丽而情深的形象过程中,无疑从传统的牡丹文化、牡丹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养分。
姜维枫《“独占春日”与“他春归怎占的先”——试论〈牡丹赋〉与〈牡丹亭〉中的牡丹形象的文化意蕴》首先辨析了“独占春日”与“他春归怎占的先”之词汇学层面的含义,接着探究舒元舆《牡丹赋》、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牡丹形象与文化意蕴,最后得出牡丹(杜丽娘)形象的文化生成不仅源于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也源自汤显祖个体思想文化的生成。
刘英波《明代“咏牡丹”散曲的文化心态解读》是唯一一篇探讨散曲与牡丹的论文。通过对明代“咏牡丹”散曲的考察,得出这些“咏牡丹”的作者有四种心态——雍容华贵、欢庆享乐;赏玩、游乐、闲适;感物伤怀、消极无奈;慕史、逞才、自娱等,进而探究了这些心态形成的原因。当然,朱仰东的论文对散曲也有所涉猎。
此外,古今、宋培宪的《牡丹文学琐议》,对牡丹有关的诗歌、戏曲、小说都有论述,着重介绍了清代小说《镜花缘》《绿牡丹》《聊斋志异》中的牡丹、唐宋时的牡丹诗、明代朱有燉的牡丹剧等。
二、牡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朱丽霞《文化事件“黄牡丹状元”的文学史意义》以崇祯13年初夏,广东名士黎遂球在扬州夺得“黄牡丹状元”为切入点,提示此次事件在文学史上的深刻含义及原因。黎遂球在抗清中殉国的壮举其精神力量一直在鼓舞后世;由于扬州独特的文化位置与地理位置,黄牡丹诗会的影响向全国辐射。
盛志梅《略考牡丹与文化、文学之渊源》分析从上古到唐代人们对牡丹的认识,到后来牡丹成为国花,承载了文化与文学的记忆,从此成为具有花品人格的象征物。唐之后,牡丹渐渐成为文学叙事的载体,尤其是小说叙事。
冷卫国《牡丹杂录》对文学史上关于牡丹的一些问题提出疑问,并考察“第一篇牡丹赋”等相关文献。
张弦生《一部传承、弘扬牡丹文化的翔实文献——喜读王宗堂先生汇编、译注的〈牡丹谱〉》对王宗堂《牡丹谱》(中州古籍出版社)作了评介。《牡丹谱》对北宋以来的牡丹谱按时序作一番简要梳理,并选择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牡丹谱进行校勘、注译和点评,是提升牡丹学的学术研究、承传、弘扬、推进牡丹文化之力作。
王连儒《汉魏六朝典籍中的牡丹与芍药》一文,从《诗经》《子虚赋》一直到江淹《别赋》,深刻发掘了牡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三、牡丹与文化的关系
廖群《“赠之以芍药”:牡丹意象性爱意味探源》一文指出,《诗经·溱洧》“赠之以芍药”当为赠牡丹,牡丹由此被赋予性爱意味。其后《洛神赋图》中的牡丹,唐诗宋词元曲用“牡丹花开”言欢会、相思,都是一脉相承,《牡丹亭》中杜丽娘春梦发生的“牡丹亭畔”也是这一意象的特别呈现。
刘铭《中国牡丹饮食文化浅探》分析了人民喜爱食用牡丹的原因在于它的药用和保健价值、丰富的营养价值、文人士大夫的引导和提倡,以及牡丹的文化象征意义等。
刘燕平、王玉国《探析中国牡丹人文思想中衍生的多重性文化》一文从牡丹的历史文化沿革与传承发展、牡丹孕育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民俗象征、牡丹文化多重性内涵及价值探究等三方面来揭示牡丹民俗事项的多重性内涵。
齐慧源《关于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软环境建设的思考》分析了菏泽市牡丹文化节旅游环境的现状,提出关于菏泽文化节旅游软环境建设的策略,希望促进菏泽牡丹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于牡丹的国花地位问题,张贵宾《荣膺国花唯有牡丹》从国花评选应具备的条件、牡丹的自然属性及历史文化积淀,从而推论出牡丹已经成为国人心目中的国花。
李保光在《牡丹四题》中对国花的评选、牡丹文化、菏泽牡丹源于金山、中国牡丹发展的三次飞跃等四个命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和分析。
除了与牡丹有关的话题,与会者还对古代文学的其他问题作了探讨,兹不赘述。
最后会议决定,将对参会论文的优秀作品进行结集出版,以飨更多的牡丹文化爱好者阅读与赏鉴。
(责任编辑:李志红)
China (Heze) Peony Culture and Ancient Literature Symposium receives more than 60 papers, in which the experts conduct a semina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ny and literature of different styles, between peony and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between peony and other ancient cultural issues. This is a showcase of the latest academic achievements about peony culture and ancient literature.
peony culture; ancient literature; academic symposium
2014-05-11
刘洪强(1974-),男,山东新泰人,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I206.2
A
(2014)03-0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