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2014-02-05梁丽华
梁丽华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梁丽华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高职生“软技能”是一种相对隐性的职业素质与能力,既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也包含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最基本的职业能力,普适性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加强“软技能”培养,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内涵提升,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职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机制创新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产教深度融合为特色,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保障,达到培养出高素质高级技能性人才的目标。
高职生;“软技能”;培养机制
0 引 言
中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从量的扩张发展到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重专业、重技能,存在忽视人文教育,忽视对于支撑技术和专业技能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教育,忽视沟通、交流、团队合作意识等社会能力教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内涵提升的一大瓶颈。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能力等“软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有效推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在阐述“软技能”内涵和培养意义的基础上,就高职院校“软技能”培养机制创新提出建议。
1 加强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的意义
“软技能”(Soft skills),也被称为非技术技能(Non-technical skills)或者非认知能力(Non-cognitive Abilities),是相对于专业硬技能而言的。高职生“软技能”是一种相对隐性的职业素质与能力,既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也包含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这些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最基本的职业能力,是一种可以迁移的素质与能力,普适性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而高职生的硬技能是指一种显性的职业素质与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术。
加强高职生“软技能”培养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内涵提升,充分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软技能”教育把相对隐性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通用能力的提升。通过加强高职生人文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社会实践的锻炼,升华其人格,提升其素质。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高职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促进高职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这也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第二,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教育中过于狭窄的技能教育的改造具有指导意义。“软技能”培养强调适应社会经济技术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强“软技能”培养,将有效改变过去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推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第三,有利于高职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快地融入团队中。硬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软技能”。现代产业转型与升级使得新技术层出不穷,加强“软技能”培养能够增强专业技能对于新技术的适应度。要在团队化的工作方式下创造业绩,拥有知识技能远远不够,员工具有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软技能”对于团队业绩的提升极为重要。
2 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机制的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中,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对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将培养“软技能”作为提高高职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手段,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机制创新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产教深度融合为特色,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保障,达到培养出高素质高级技能性人才的目标。
2.1 课堂教学机制的创新
2.1.1 提高“软技能”教育课程比重,开设素质教育开放课程
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现状看,属于“软技能”教育的课程存在三个方面不足:一是开设的“软技能”教育课程,有高度的相似性,特色课程不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英语、计算机等,是各高职院校共有的有必修课程。有特色的必修课很少。二是应用性为主是课程的主要特点,人文性、普适性课程比重较低。只有个别学校根据行业特色,分别开设了人文素质、安全教育、商务礼仪、心理健康等课程,但所占的比例极小。三是选修课比例偏低,影响学生选课的自主性。调查显示,浙江省11所高职院校选修课总学分在课程总学分的比例,大多数在13 %到20 %之间。可见,大部分的高职学生自主选择特长课程的空间较小。而“软技能”教育的理念在于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特点来选择相应的科目。因此,为了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必须对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积极的改革与完善。我们知道,“软技能”教育的重视程度主要由修读的学分比例反应出来,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加大“软技能”教育课程的份量。从目前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看,“软技能”教育课程的学分应该达到修读总学分的1/3以上。要加强“软技能”教育课程的开发,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注重学生的创新力、观察力、判断力的提高。同时,要提倡在校网站开设素质教育开放课程,提拱高质量的免费学习资源,如文化素质教育类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满足教师和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免费使用优秀教育资源的需要。
2.1.2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建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文化
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定要适应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就业方向。由于高职发展历史的原因和认识的局限,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常常陷入狭隘。“智育”常常被狭隘化为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如何强化学生独立判断能力的训练,如何提高批判和反思意识,如何拓展跨文化和跨学科视野,如何提高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等,方法不多,关注不够。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的约束之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难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现象。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面对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现状,极有可能面临就业难和转岗难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根据这一要求,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积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做到学思结合。从适应社会需求,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出发,应主要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从而促进学生“软技能”的提升。通常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教学法等。尤其是灵活有效地运用以上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能力,逐步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2.2 产教深度融合机制的创新
2.2.1 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手段,提升学生“软技能”
深化校企合作,是完善“软技能”培养产教深度合作机制的有效途径。第一,“软技能”的培养应该结合硬技能的培养来展开。“软技能”可以通过训练和实践进行强化和提高。一般的课程都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来强化“软技能”培养。因此,需要结合硬技能培养,以情境化“软技能”训练代替单向说教。第二,高职学生的“软技能”培养应尽可能突出职业的特点,融进更多行业特色。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办学理念,以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应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要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软技能”。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要积极开展横向技术合作与技术攻关。发挥高职院校科研优势,结合企事业单位实际,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密切程度。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学生的合作机制。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导向培养学生。鼓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践。在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时,应坚持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通过实践,着力塑造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高素质的学生。
2.2.2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软技能”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高职院校都建有一些与“软技能”相关的实训室,但多数是分散的,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提高管理效能的角度,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分类建设、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高职院校可通过整合原有资源、新建薄弱专业的方式,建立起全校各专业共享的“软技能”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设立不同的实训中心。如:外语技能实训中心、艺术实训中心、职业迁移能力实训中心等。确保实训基地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职业认证等功能于一体。
2.3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的创新
2.3.1 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健全全员育人的队伍保障
人才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育人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教职员工是学校育人的主体。按照工作的职责分工,可以将育人队伍分为: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各院校专任教师总数快速增长,教师学历结构大幅改善,教师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但仍然存在“双师”素质教师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职称评审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不一致,有特色的科研缺少,社会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可通过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外德育辅导员,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起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师可通过带着教学改革问题深入企业一线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素材,提高实践能力,进而提升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行政管理队伍同样是决定院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重要力量。必须高度重视行政管理工作,努力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管理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使教工党员在教学团队中起到骨干作用,在人才培养和品牌学生培养中发挥指导作用。高水平、高素质的后勤服务队伍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能力,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因此,要积极探索高职后勤工作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途径,努力提升后勤队伍的服务质量。只有三支队伍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各级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员、后勤人员等多个层次各司其职、立体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格局。
2.3.2 建立学生“软技能”培养手册,完善过程管理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考核手册,以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管理。考虑到专业硬技能和“软技能”培养是一个整体,可将考核手册分为专业硬技能和“软技能”两大模块。专业硬技能模块,应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情况、学生参加或者组织了哪些专业学习项目、在专业实践环节担任何种角色、顶岗实习表现怎样、专业技能比赛、专业技能证书等情况一一记录。“软技能”模块包括活动竞赛、社会服务、学习研究三大方面,将学生在各学期“软技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表现、参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学生会团总支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活动项目、参与学术报告讲座等过程都应进行记录。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专业特色,明确各个分项相应的考评标准,同时建立有效跟踪体系,动态化监控人才培养整个过程。考核手册通过显性课程过程化、隐性课程显性化、团学工作项目化,将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管理监控,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将学生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3 结 语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要求加快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职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出现技工荒、民工荒的同时,一些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结构性失业也成为一种常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断改变办学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而“软技能”的培养正是契合了这一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对高职院校“软技能”培养机制进行创新。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机制、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达到培养出高素质高级技能性人才的目标。
[1]梁丽华.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内涵及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72-73.
[2]梁丽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社科纵横,2012,(12):67-68.
[3]梁丽华.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92-94.
[4]梁丽华.高职院校“软技能”教育显性课程现状调查与构建[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58-61.
[5]陈均土.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63-68.
Study on Innovation of Soft Skills Training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LIANG Li-hua
(Zhejiang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Hangzhou 311112, China)
Soft skill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 is a kind of invisibl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bility, which includes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quality, culture quality,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the most fundamental vocational ability abstracted from all of vocational activities, while universality is the basic feature applied to all of vocations. It is benefit for upp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for optimizing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 for fully raising the ability of employment and business creation. For the aim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nd high-skilled talent, soft skills should be cultivated by the means of reform of class teaching, deeply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teaching, nurture student all staff, all process and all around.
high vocational student; soft skills; training mechanism
2014-09-06
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浙江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13JDZJ02YB)
梁丽华(1965-),女,浙江天台人,教授,法学硕士,E-mail: llh652@163.com。
G711
A ?
10.3969/j.issn.1671-234X.2014.04.016
1671-234X(2014)04-00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