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
2014-02-05晏含
□晏含
(保定日报社,河北 保定 071051)
人文关怀的起点:对当事者的尊重
每一起灾难的发生,都会有受到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当事人。受灾群众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遭受灾难后的生活状况和悲痛心理,都牵扯着读者的心。灾难报道始终关注的,应该是灾难中的“人”,应该坚持以人为主体,重点报道受灾群众。灾难报道应该是“见人又见事”的报道,让灾难群众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关注他们的生命和存在,关注他们灾后的生活状况和家园建设,关注他们相互救助的可贵行为,关注他们生活的勇气和精神。面对痛苦场面,记者要将心比心,把自己的感受与灾难幸存者、受害者家属的感受融为一起,适时站在受灾当事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不会有“局外人”的感觉,采访和交流才会有情感基础。
有些记者在采访当事者时,往往忽略了人文关怀。比如,某矿难发生后,记者一赶到现场,就急于找新闻线索,从刚刚经历了惨痛的惊险的矿难幸存者或是矿难遇害者那里,挖取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他们明知道幸存者当时很痛苦,却还要逼问他们,希望从他们口中得出矿难的具体情况。有些记者为采访到独家新闻,或是为抓取生动的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瞬间场面,往往不顾灾难当事者及其家属的悲痛心情,一直追到遇难矿工家中,拍摄他们悲痛欲绝的场景,然后抓紧时间去抢发新闻稿。在挖掘新闻资源时,首先要善待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生命,给予弱者更多的关注和同情,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在灾难事件的采访中,尽量不要采访老人和孩子,老人和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都很脆弱。其实,不直接接触当事者也可以扩大新闻源,可以通过与当事者有关的人士、灾区的负责人或是报料热线来获取新闻线索。在造成惨重人员伤亡的灾难中,受难者家属及救护人员都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时候,媒体尤其要注意体现人文关怀。
隐私权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但有些记者没有征得遇难者家属的同意,就在报道中详细写出了死者的家庭住址,而且对死者以及其父母姓名都一一披露,并没有采用化名报道人物,明显有违于新闻道德。这种做法,只是为满足受众的知晓欲和好奇心,来吸引更多的读者,完全没有考虑到当事者的心理感受。每个人的姓名、住址、年龄等属于公民的隐私,只有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媒体才可以适当在新闻报道中涉及个人隐私。否则,报道个人隐私就会使受灾当事者再次受到伤害,也暴露出新闻媒体对当事者人文关怀的缺失。
人文关怀的桥梁:记者的社会责任与新闻报道的统一
记者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记者这一职业是守护社会良心底线的崇高职业,这实际上是对传媒和新闻记者的道德伦理要求。一个冷漠的记者是无法体现人文关怀的,记者更要靠心灵来完成新闻报道。记者作为新闻报道者,是传播文明、公平、公正信息的报道者,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报道者。如果他给社会传播的是歧视、不公平和对生命的无视,蔑视生命的存在,缺乏对人的关注,这种传播思想和传播理念对社会是一种危害,对公众是一种毒害。
新闻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担负起社会责任——记者按照新闻五要素来做灾难报道,已经成为灾难报道的一种普遍现象,他们认为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报道出来就已经完成报道任务,完全没有考虑一种人性的传达,没有尊重灾难中的人的价值、人的生命,这是一种冷漠新闻的写作模式。如果只是停留在对灾难的客观描述上,则无法将救灾抗灾的全部情况呈现给受众,这种传播效果也就远离了传播的本来目的。
其实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强调关注社会现实。灾难报道中应体现出人情味,始终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体现人的抗争和人的精神,维护人的利益,始终贯彻人文关怀。
在报道细节中体现人文关怀
标题制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在这个“厚题薄文”的时代,标题的作用已经被强化,制作标题要把握好分寸和力度。可以说新闻传播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依靠标题,以受众接受的方式充分体现。
但是有些媒体在灾难报道中没有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心理,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上一味的追求刺激性,寻求眼球效应。如一条关于交通事故的报道,其标题是《京福高速黄河大桥昨演惊魂剧(引)大货车冲出护栏悬半空(主)》,这条标题的引题和副题都在突出事故灾难的刺激性,“演惊魂剧”给这篇新闻报道涂上了戏剧化色彩,编辑记者在制作标题时完全忽视人文精神,只是考虑标题如何制作才能吸引受众阅读新闻。
图片选取上体现人文关怀——世界著名的新闻照片《博帕尔的灾难》([印]帕布劳·巴塞洛缪摄)和《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美]迈克·韦尔斯摄)为例,这两幅报道灾难新闻的照片都没有正面地、详细地反映灾难,只是选取灾难中最有象征性的一角来展示灾难,新颖独到,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前者选择了掩埋中毒致死孩子的瞬间,突出地表现了受害儿童那双圆睁着受到致命伤害的眼睛,象征着他死不瞑目;微微嚅动的嘴唇似乎还残留着他临终时的呻吟与控诉。后者的画面是白皙宽厚手掌与一只类似鸡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相握的特写镜头,用干枯瘦小的手掌来象征乌干达干旱的恶果。这样的摄影图片给人的感觉很真实,耐人寻味,而且有思想深度,能打动受众,给受众留下深深的印象,让受众牵肠挂肚,久久不能忘怀。
每个时期都不可能杜绝灾害的发生,因而它是一个永恒的题材。我们在灾难报道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受灾当事者,尊重受众,做到记者新闻报道的职责与社会责任相统一,贯彻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如果能在以上几个方面加以改进,我们的灾难报道将更加完善,人文色彩也会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