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报道以形象化求“软、活、新”

2014-02-05刘力华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11期
关键词:形象化经济

□刘力华

(许昌晨报,河南 许昌 461000)

经济报道,一直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让经济报道“活”起来,使其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同时又具有服务性、贴近性,具有更强的亲和力,成为实现经济报道创新的有效途径。

经济报道难,难在其专业性、综合性、工作性上,而它的这些特性又决定了经济报道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在一些旧有的呆板模式束缚下,许多经济报道与工作总结无异,有的更成为数字和概念的堆砌。往往记者下了很大功夫,读者却并不领情,“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而反观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这些报道往往注意寻找恰当的形象化切入点,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抽象的事理具象化、宏观的事物微观化,创新了新闻表达方式,从而令经济报道更软、更活、更新,可资借鉴。

形象思维拓宽思路

以形象化思维“向导”,引领读者进入深邃的理性世界,符合人的认识规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面对海量信息,读者的阅读水平日益提高。他们不仅期待得到大量真实、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同时也希望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享受,拥有深刻而独到的理性阅读体验。这也是纸媒与网络媒体竞争的撒手锏之一。形象是美的载体,呆板可憎、缺乏形象性的新闻作品,其宣传、鼓动、舆论引导等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注定成为媒体竞争的被淘汰对象。

形象化,其实一直是合格的新闻作品努力追求的境界,与民生贴近的经济报道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实现经济报道的形象化并不容易。这是因为经济报道要求对新闻主题和新闻事实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观察和表现。经济报道自身的抽象性、综合性、非事件性特点决定了它形象化的难度。经济报道要实现形象化,需要从业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日常经济报道中,记者可在深入发掘经济事件、经济现象,掌握第一手材料后,自发地从认知上实现“现象——理性——形象”的过程,并最终在新闻作品中体现出来。2013年国庆期间,《许昌晨报》的经济口记者在了解到节日期间各大商场竞争惨烈的现象后,结合本市三国故都的历史典故,以三国故事魏、蜀、吴三足鼎立做比喻,多版面联动,精心策划,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组织报道了各大商场包括商业龙头、巨头及中小商场超市“秋点兵”的壮观态势,并对这一经济现象做了深入的剖析。各商家运用不同营销策略,在我市整个经济发展稳定前行的大背景下,各有“斩获”。策划以小见大,反映出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脉络。妙喻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受到读者欢迎及肯定。反观这组较成功的经济报道组织策划,前提是记者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宏观把握,在此基础上,以“三国故事”为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形象化的比喻,有助于读者对经济形势的理解。形象是认识的“向导”,由此引出了报道对经济态势准确而深刻的理性分析。

以人为本找“故事”

寻找重大经济报道的形象视角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记者善于发现、肯于挖掘,总会有最佳的“这一个”出现在你的面前。在新的经济大背景下,经济新闻的服务对象更加多元化。如今,从事经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关心经济新闻的人群也在不断扩大。经营者要随时掌握市场的需求,股民要关心股市的走向,购房者要打探楼市动向,市民要获取理财信息,下岗、失业职工要了解就业政策,农民要知晓农产品的销路等等。以人为本,帮助百姓解疑释惑,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

经济生活是丰富多彩、充满故事性乃至戏剧性的。只有真正深入下去,找出最能揭示经济内在规律的“故事”,并生动形象地讲出来,才能真正引起读者兴趣,使读者在有趣的阅读中引发思考并从中得到启示。在一组成就报道中,《许昌晨报》没有局囿于常规报道中罗列的政策、数字,而是多版联动,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吃(从红薯干到炸薯条)、住(从大杂院到小区别墅)、游(从逛公园到游天下)、购物(从想像到享受)等的变迁入手,作了“从——到——”的系列报道。这些变迁均是通过一个个普通市民的亲身经历反映出来,正是通过对这些小故事的真实再现,折射出市民经济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规律是普遍共通的,但人的经济活动是千姿百态的。在具体的报道实践中,记者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捕捉人的活动、人的故事;从另一方面说,只有写出人的个性、人的活动、人的感情,才能让读者看到活生生的事实,有感同身受的亲切感、亲和力,从而有较强的可读性。经济报道既见经济又见人,对记者的采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经济报道中把人的活动凸显出来乃至把人的形象树立起来,必须深入到经济活动的具体细节之中,并尽可能深入到人的情感深处,这尤其需要下功夫。

深入生活“挖”新闻

采写经济新闻,记者往往喜欢到发展快、效益好的地方去,认为这些地方才是出新闻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报道才有指导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先进地方的探索、经验固然有示范作用,但记者不能因此束缚了自己的新闻视野。先进总是少数,有些先进还有其它地方不可比的特殊环境和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普通地方挖出的新闻,可能更有普遍的贴近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那些看上去平平淡淡的地方,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是记者是否能“沉下去”,是否能发现并深入挖掘。

《许昌晨报》最近新推出了“跟着记者逛菜场”栏目,该栏目每周一期,要求记者深入市区各大菜市场,直击“菜价”及“菜篮子”。原以为会很枯燥呆板的栏目,却令人耳目一新,《袖珍冬瓜、乳黄瓜、圣女果、樱桃萝卜、奶油南瓜……菜市场上的“小不点”,大受市民欢迎(引题)“袖珍蔬菜”背后隐藏生活中的经济学(主题)》、《近期全国各地生姜价格都在走高,市区超市每公斤最高都卖到26元了(引题)生姜比肉还贵,大妈包饺子都舍不得买了(主题)》等一批有泥土气息的经济类稿件不仅令版面鲜活起来,而且可读可看,以经济视角关注政策措施的变化并加以解读和诠释,受到读者的热捧。

不久前编辑部曾接到一个群众来电,反映房价问题。当时编辑并没在意,因为相比之下,本市与周边一些地区相比,价格并不算高。反馈到记者那里,记者怀揣问题,直接到各房地产公司售楼部采访了一次,接触了数十名售楼人员及一些消费者,一些新的问题由此浮出水面。记者发现一方面我市房价在稳步攀升,另一方面开发商多把目光集中于开发精品住宅。于是记者以“亲历”形式,采写了《揣十万元,到楼市走一遭》的报道,形象地以家常话叙平常事,对近期我市楼市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稿件见报后,读者反映报道及时,不少开发商也表示深受启发。

日常经济报道中,到基层及一线到平凡生活中扑下身子采访,应特别注重两点:一是寻找重大经济报道的形象视角必须依“理”而行。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只有识繁,才能就简。这就在客观上对记者的理论政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指导性,不仅要转变采访作风,在深挖素材上下功夫,还要改进文风在写作艺术上下功夫。内容独特新奇的报道,才能吸引读者;而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经济报道,如果写得无特色、无起伏、无文采,读者必将很难读下去。所以在写经济报道时,尤其要换位思考:假如我是读者,我希望从这篇东西中获得什么信息,它又会不会引起我的兴趣让我津津有味地读下去?这,应该是记者长期努力的方向所在。要想把经济报道做得鲜活,必须研究经济报道的功能,深入生活一线,加强新闻的服务性与实用性功能,让报道形象鲜活起来,从而增强亲和力,实现与读者的零距离。

猜你喜欢

形象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数形特征显本质 直观形象化难点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学诗2
分享经济是个啥
浅析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运用
拥抱新经济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