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工演进与市场扩展:“义乌研究”二十年与新起点
——兼评《义乌试点》

2014-02-05白小虎

治理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小商品义乌试点

□ 白小虎

分工演进与市场扩展:“义乌研究”二十年与新起点
——兼评《义乌试点》

□ 白小虎

“义乌研究”二十年持续关注市场的起源、扩张与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分工演进是市场扩展的内生动力,专业市场规范的集中交易提高了交易效率,提高了国际贸易便利化程度,是“市场采购贸易”成为完全分工的条件。“义乌试点”研究今后要探索贸易规范化的制度建设。

义乌小商品市场;义乌试点;分工演进;贸易便利化;贸易规范化

浙江省特级专家陆立军教授与杨志文、郑小碧合著的《义乌试点》一书,在国务院于2011年3月批准的“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以下简称“义乌试点”)实施三周年之际,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阅读本书后,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不仅要持续跟踪研究对象,关键要及时从理论上把握事物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并且力求贴近一线实践者的需求,《义乌试点》一书可谓是重大现实问题深度理论研究的一个典范。

一、“义乌研究”二十年回顾

义乌由于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而闻名于世。义乌小商品市场因其“无中生有、无奇不有、点石成金”,使得义乌的发展充满神秘色彩,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学术界、经济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陆立军教授所带领的多批学术团队自1993年起持续研究义乌已过二十年,曾先后出版了义乌研究“三部曲”即《市场义乌》(2003年)①参见陆立军、白小虎、王祖强:《市场义乌——从“鸡毛换糖”到国际商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义乌商圈》(2006年)②参见陆立军等:《义乌商圈》,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和《义乌模式》(2008年)③参见陆立军、王祖强、杨志文:《义乌模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期间还在诸多重要期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而刚出版的《义乌试点》则是“三部曲”之后的第四部专著。四部著作都以义乌作为共同的研究对象,为读者解释义乌谜一般的发展之路,内部有一以贯之的脉络把四部著作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不断拓展和深挖的认识过程。

上述四部专著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即“义乌现象”,每部专著又各有其侧重点。义乌是一座建立在市场之上的城市,市场是义乌的命根子。不可否认,是专业市场成就了义乌这个县级市的特殊地位,专业市场的起源、发展、前景等,一直是“义乌研究”的重点。《市场义乌》要回答市场的起源与形成,《义乌商圈》要回答市场如何扩张成长,同时也是在试图突破“专业市场消亡”的命题,《义乌模式》是将专业市场的作用,从产业和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全领域。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义乌就是专业市场,专业市场就是义乌,专业市场如果发展停滞,义乌的前途就会终结。专业市场的历史命运,取决于它必须在发展中不断创新,这既是专业市场摆脱“消亡宿命”的途径,也是义乌摆脱历史宿命的途径。《义乌试点》展示给读者当下的义乌、义乌市场还在勇于自我否定,避免陷入路径依赖的锁定之中。

“义乌研究”是接地气的研究,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尝试运用新的分析概念。《市场义乌》的首要任务是解释义乌市场、义乌区域经济发展道路的形成,展示义乌独特的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图景。《义乌商圈》聚焦于义乌市场和产业的扩张,触及了义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义乌商圈”本身也是一个建立在跨区域分工网络扩张、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等学术问题基础上的分析性概念。《义乌模式》跳出义乌市场中心论比较单一的认知角度,从和谐社会的整体发展的角度,展示义乌“由市场带动、由政府推动”的县域科学发展的模式。《义乌试点》再次回归义乌区域经济的动力源泉和发展平台,聚焦于“新型市场采购贸易”的构建与“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由此带动的小商品市场和小商品贸易的转型升级。《义乌试点》所叩问的正是在互联网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义乌这棵小商品市场的“老树”能否以及如何开出新花并延续自身生命避免历史终结?这也许是所有与义乌有关的人必须思考的终极问题。

“义乌研究”始终贯穿着一个清晰而统一的解释脉络。义乌的市场如何?义乌的区域经济如何?义乌的社会发展如何?对于研究者而言,需要把这三个研究对象进一步分解、抽象,转化成以一定的理论逻辑来阐明的学术问题。义乌研究的视角,既是区域经济的研究,也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史研究,在一个什么样的理论平台上能把经济学的分析语言和历史学的描述融合在一起,既不单纯是一个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的研究,又不单纯是历史过程的描述。

义乌的发展之路,无论今后有多少种可能的轨道,都无法更改义乌的历史起点。“义乌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偶然,它有其历史必然性。在“义乌研究”的理论框架中,义乌的历史既有源头,又是在不断演进的,我们找到了一个独到的切入点,那就是劳动分工的演进。这一理论逻辑奠定了义乌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品位。义乌市场的源头是“鸡毛换糖”的商业传统,义乌的老百姓在农业社会里赋予了这种传统一种更为独特的外在形式。《市场义乌》展示了“鸡毛换糖”的交换传统向市场经济转变中的劳动分工演进,从而奠定了义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这主要体现为劳动分工的抽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以及经济史的总体框架。①②参见白小虎:《交换专业化与组织化的理论与历史考证——以义乌的“鸡毛换糖”、“敲糖帮”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义乌商圈》解释了义乌专业市场的扩张成长,劳动分工的跨区域演进及其制度、经济组织的条件,构成了“义乌商圈”这一“网络状非圈层结构”。③参见陆立军、杨海军:《市场拓展、报酬递增与区域分工——以“义乌商圈”为例的分析》,《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上述分析逻辑,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与跨区域产业集群互动促进的现实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④参见陆立军:《基于演化动力学的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以“义乌商圈”为例》,《经济学家》,2011年第2期。《义乌试点》一书,比起前几部有更大的进步,作者把劳动分工的超边际分析应用于“市场采购贸易”以及新型嵌入式外贸结构的研究之中,这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这是因为,如果缺少了理论基础这一环节,“义乌试点”也许只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总结层面。

二、《义乌试点》的创新之处

“义乌试点”内容繁多、关系复杂,它的涉及面上至国务院各部委,下至义乌市场经营户和本外地义乌人,试点的政策法规专业性极强,涉及面很广,试点政策出自于政策设计部门,落实于主管部门,其效果最终由千千万万商家和百姓的实际利益来体现。因此,要想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剖析千头万绪的“义乌试点”,如果没有“庖丁解牛”般的功夫将“义乌试点”的整体观熟稔于心,就很难将“义乌试点”的总体研究与试点成果的局部分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本书的谋篇布局,从一个侧面引导读者逐步加深对“义乌试点”的认识。本书共分三篇:第一篇交代了“义乌试点”的背景和内容,专门为“义乌试点”中核心的“国际贸易方式的演变”构建了理论模型。第二篇抓住了“义乌试点”的核心内容是“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作者对“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详尽阐述了“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成效,突出国家赋予义乌探索“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第三篇突出了新型专业市场和“义乌试点”的内在联系,使“义乌试点”的研究落到实处。作为核心内容的上述三篇,构成了从“理论基础”、“核心内容”到“直接结果”的内部逻辑,切合了作者对“义乌试点”实施头三年开展综合考察和理论反思的初衷。

“义乌试点”是一个由具体的改革目标、制度和政策、决策实施单位等组成区域综合改革体系,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国家级试点任务,“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是改革突破口(本书第一、第二篇),它与“义乌试点”的直接结果——新型专业市场(本书第三篇)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在新型外贸方式、新型专业市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四位一体综合改革中,新型外贸方式牵一发而动全身。本书为什么要突出“义乌试点”直接结果,新型专业市场的意义何在?本书第三篇以严格的经济学分析来解释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协同演化的机理,论证了新型专业市场的发展方向。“义乌试点”成功之日,也是义乌实现由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向“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转变成功之时。新型贸易方式与新型专业市场是相辅相成,离开了义乌在市场转型升级方面的巨大投入和努力,新型贸易方式将难以解开市场主体和监管主体之间的矛盾,也会使义乌向“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转型的努力半途而废。“义乌试点”为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创造了一个制度和政策的特区,以“义乌试点”的实施为契机,抓住机遇,在进出口监管、货币结算、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有所突破,将传统专业市场打造成新型国际贸易的大平台。因此,新型专业市场也不失为评估“义乌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成效的一个直接结果。

本书研究的“义乌试点”,在兼顾现实问题研究出对策的要求同时,对义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也有较大的贡献。从理论上对“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这一“义乌试点”的核心与关键进行深入剖析,使“义乌试点”的理论基础难以撼动。探讨了国际贸易方式与内生比较优势、交易效率、劳动分工结构的关系,揭示了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机制与路径。构建了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数学模型,运用了超边际分析方法;构建了实体市场与电子商务融合演进的数学模型,运用了演化博弈均衡的分析方法,从两种业态的演化博弈的角度研究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的互动融合,分析了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融合的条件与方式。从而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给出了“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演化、新型专业市场发展的理论解释和对策思路。

三、《义乌试点》是“义乌研究”的新起点

重大现实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如何真正发挥出关注现实、理论阐述、建言献策的功能?义乌研究系列成果是很好的典范。面对国外发达国家的许多著名专业市场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消亡,“专业市场消亡论”一度困惑人心的情况,“义乌研究”课题组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在义乌、绍兴等地面向市场经营户、采购商、工业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行业协会等开展了5次大规模问卷调查,累计发放回收问卷近7万份,构建了包含700多万条数据的庞大信息库;并到全国20多个城市的50余个专业市场进行实地调研访谈。对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制度、市场体系、市场机制重要组成部分的专业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剖析,提出了建设线上线下相融发展、市场结构多态化、交易手段电子化、服务功能复合化的新型专业市场的思路及相应的对策建议,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和义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所采纳。专业市场发展商、管理者,可以从《义乌试点》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对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呈现出来的新趋势、新型业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义乌试点》为省级、国家更高层面的决策者及时评估综合改革试点的推进情况、发展动向,为评估“试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未来趋势提供有力的参考。对于理论研究者而言,《义乌试点》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抽象了、概括了“义乌试点”的核心任务的理论基础,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三大核心问题,诸如市场与产业的互动机制、实体市场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专业市场如何提高渠道控制力等问题,这些学术问题代表了当前研究新型国际贸易方式、新型专业市场的最新成果,颇有启发。

诚如本书作者的坦言,“义乌试点”才刚刚破题,未来还有更多的问题有待发掘和研究。例如,“义乌试点”确立了“四个新型”:新型市场主体、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专业市场、新型城市化道路,本书第三篇主要将新型专业市场这一义乌试点的直接结果作为研究重点。新型专业市场当然是贸易方式转型的“火车头”,但是新型市场主体、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期待“义乌试点”实现更多的制度和体制创新,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局部性成果,有待于在今后把“义乌试点”作为义乌区域经济发展全面转型的“火车头”来综合研究。

“义乌试点”当前任务是构建“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受到现有制度和体制的严重束缚,需要突破一些制度体制的框框,这本来就是改革试点的初衷。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一种误解,“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仅仅要求现行制度去适应小商品贸易,同时也要求小商品贸易本身要纳入正规的制度与监管体系。这就要求专业市场的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规范制度互相适应,双向改进。这反映在对专业市场的研究中,不能仅仅从专业市场交易渠道的高效率来认识小商品贸易,“市场采购”新型外贸方式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专业市场的效率需求。以专业市场的产业组织形式开展“市场采购”贸易,从理论上来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完全分工结构,但是潜在的监管问题也同样涉及到交易效率,毕竟一个对质量、品牌、知识产权、外汇交易等缺少有效监管的贸易终究是难以持续成长的。交易在规范化并内生于产业组织,沃尔玛和阿里巴巴(淘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产业组织,沃尔玛以纵向一体化的采购、物流、销售来兼顾高效与规范的冲突,阿里巴巴以高度整合的交易平台来解决买卖双方、第三方物流之间高效与规范的冲突。一言以蔽之,“义乌试点”的研究既要关注“试点”在贸易便利化方向上的努力,也不能偏废小商品国际贸易的规范化,下一步应关注规范化的国际贸易如何从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向地方政府和小商品贸易商向产业组织内化的探索。□

(责任编辑:石洪斌)

F129.3

A

1007-9092(2014)03-0071-04

2014-04-20

白小虎,浙江省委党校教授,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与发展、浙江区域经济、义乌研究。

猜你喜欢

小商品义乌试点
义乌展
中国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另一面
浙江义乌: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用心触摸时代发展的脉搏——《全球最大小商品城何以三十年兴盛不衰》采写体会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金华风物志
试点改革 越艰难越坚持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
国家级医改试点医院举步维艰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