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柑橘黄龙病病情消长动态与立体式防效探讨

2014-02-05陈学万汪恩国王永才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病树木虱涌泉

陈学万,汪恩国,王永才

(1.浙江省临海市涌泉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 临海 317021;2.临海市植物保护站,浙江 临海 317000;3.临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 临海 317000)

柑橘黄龙病病情消长动态与立体式防效探讨

陈学万1,汪恩国2,王永才3

(1.浙江省临海市涌泉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 临海 317021;2.临海市植物保护站,浙江 临海 317000;3.临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 临海 317000)

通过对涌泉镇2004-2012年全镇柑橘黄龙病全面普查,结果表明,无核蜜橘柑橘黄龙病病菌感染至显症潜伏期可达1年以上,其年度扩散消长呈单峰型曲线变化规律。坚持每年 “一挖两治”(挖除病树阻断菌源,加强种苗接穗管治及柑橘木虱防治阻断菌链)和 “三防五关”(春季清园和严防从病区采入接穗高接换种,夏季进行夏梢柑橘木虱防治,秋冬季进行秋梢柑橘木虱防治和彻底查挖病树,狠抓种苗检疫关、治虫防病关、疫情普查关、病树挖除关和健身控病关)立体式防控,其防控效果可达87%~93%,从而保障柑橘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柑橘;柑橘黄龙病;年度消长;立体式防控;防控效果

涌泉镇地处临海灵江下游北域,镇域面积99.5 km2,下辖39个行政村,5.1万人口,为浙江省重要柑橘产区,全镇柑橘种植面积2 194 hm2,涌泉蜜桔以无核蜜橘著称省内外,遍布全镇90%的耕地及低坡山地,年产量65 000余t,产值1.5亿元。柑橘黄龙病(Liberobacter asiaticum)是柑橘全株系统性发生的毁灭性检疫病害,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柑橘带菌种苗、带菌接穗或病树或带菌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的传入而形成初次菌源,然后在柑橘树新梢抽发初期通过传染介体柑橘木虱进行大面积侵染扩散流行。果园之间、病树与健树之间主要靠带菌柑橘木虱传播流行;远距离主要靠带菌苗木和接穗以及病树传播入侵[1-6]。涌泉镇2004年首次监测发现柑橘黄龙病入侵,全镇柑橘产业发展潜存黄龙病极大威胁。为此,全镇坚持以责任防控为主线,建立镇、村、社防控指挥体系,创新 “一挖两治”和 “三防五关”立体式防控模式,完善群防群控新机制。坚持近10年防控,全镇柑橘黄龙病达到基本持续扑灭目标,保障优势柑橘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现将涌泉镇柑橘黄龙病发生动态与防控效果报道如下。

l 材料与方法

1.1 柑橘种植情况

涌泉镇柑橘种植分布34个行政村,占全镇总村数87%;种植农户12 000户,占全镇总户数85%;常年种植柑橘面积 2 194 hm2,包括山地、低丘缓坡等,户均种植面积近2 000 m2。主要为无核密橘,其中宫川为主栽品种,创建柑橘专业合作社35家,全面推广品质化弱势栽培管理,全镇99%以上为精细管理橘园。

1.2 柑橘黄龙病监测普查

应用2004-2012年柑橘黄龙病疫情普查资料,坚持每年在10-11月柑橘黄龙病 “红鼻子果、黄梢”发病显症期组织普查,以村为单位进行全境式普查,对每个果园采取逐株排查方式进行详查,记录发病株数。

1.3 柑橘黄龙病发病统计

柑橘黄龙病发病统计主要以全村果园株发病率、全镇果园株发病率统计。全村果园株发病率/%=∑全村果园病株数/(∑全村果园面积×平均种植密度) ×100;全镇果园株发病率/%=(∑各村果园病株数/∑全镇果园总株数) ×100。

柑橘黄龙病是全株性侵染病害,其病菌入侵后显症潜伏期长达6~18个月[7],故年度防控效果以首次查见病树后的第2年发病率作为初始病情进行计算。其计算方法为:

式中:EF为防控效果;T0为初始年份发病率;T为年度防控发病率。

1.4 数据处理

调查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原始调查数据不作任何转换。

2 结果与分析

2.1 柑橘黄龙病分布与年度消长动态

通过2005年普查表明,全镇33个柑橘栽培村有32村查见病株,总病株数1 531株,总病株率0.078% (0.003%~0.461%),其中零星发病有西翁、西洋、三村、前坊、沙渚、管岙、外岙、联谊、沙巷、泾东、巷弄、店头、戎旗、西岙14个村,平均病株率0.026% (0.050%~0.089%),其果园面积占45%;轻发的为西岙、塘头、岩园、前塘、西管岙、横山前、联合新村、湾里店、前大岙、东岙10个村,平均病株率0.069% (0.050%~0.089%),其果园面积占35%;发病偏重为西庄、泾西、梅岘、小炉头、炉头、后泾、前里、横路8个村,平均病株率0.256% (0.115%~0.461%),其果园面积占20%。针对柑橘黄龙病入侵扩散与菌源和媒介柑橘木虱关系,集成推广应用普查病树挖除、种苗和接穗管治、柑橘木虱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控技术。图1显示,涌泉柑橘黄龙病自2004年入侵以来,2005年渐入高峰,2006年迅速下降, 2007-2012年处持续控制状态,表明柑橘黄龙病是可防可控的。

图1 临海涌泉柑橘黄龙病2004-2012年发生动态

2.2 柑橘黄龙病立体式防控与控制效果

自2004年监测发现柑橘黄龙病入侵以来, 2005年开始制作推广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模式图,并以CD科教片全面宣传推广,创新 “一挖两治”(及时挖除病树阻断菌源,强化种苗和接穗管治及柑橘木虱防治阻断菌链)和 “三防五关” (春防:春季清园和严控从病区采入接穗高接换种;夏防:夏梢柑橘木虱防治;秋冬防:秋梢柑橘木虱防治和病树彻底查挖,狠抓种苗检疫关、治虫防病关、疫情普查关、病树挖除关和健身控病关)立体式防控模式。围绕 “一挖两治”和 “三防五关”,每年坚持以责任防控为主线,建立镇、村、社防控指挥体系,完善群防群控新机制,保障防控措施全面落实,促进柑橘黄龙病持续有效防控。由表1可知,通过2004-2012年普查结果,表明涌泉柑橘黄龙病立体式防控效果可达85%以上,其中2012年达93.44%;只要坚持防控,柑橘黄龙病就会得到彻底有效控制。

表1 涌泉柑橘黄龙病2006-2012年防控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柑橘黄龙病入侵扩散呈单峰型曲线变化

通过2005年普查结果,全镇33个柑橘种植村有32个村查见病株,柑橘黄龙病入侵后病情分布面广泛,表明涌泉柑橘黄龙病是以媒介昆虫柑橘木虱携菌传染入侵所致。柑橘黄龙病是全株性侵染发生为害,自感染出现病果后逐渐整树枯死。通过2004-2012年持续监测结果,2004年首次发现, 2005年发病达到高峰,2006年开始回落,2007年处低位徘徊,并持续到2012年。这种变化表明,无核蜜橘柑橘黄龙病病菌感染至显症潜伏期可达1年以上,其年度扩散消长呈单峰型曲线变化,只要坚持防控到位,柑橘黄龙病是可防可控的。

3.2 坚持 “一挖两治”和 “三防五关”立体式防控

2005年以来,坚持每年挖除病树阻断菌源,加强种苗 (接穗)管治及柑橘木虱防治阻断菌链;坚持春防春季清园和严控从病区采入接穗高接换种,夏防夏梢柑橘木虱防治,秋冬防秋梢柑橘木虱防治和病树彻底查挖[8],加强橘园精细管理,坚持一关抓一关,狠抓种苗检疫关、治虫防病关、疫情普查关、病树挖除关和健身控病关的立体式防控,可保持防控效果87%~93%,从而保障柑橘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恩国,李达林.柑橘黄龙病疫情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4):278-282.

[2] 范国成,刘波,吴如健,等.中国柑橘黄龙病研究30年[J].福建农业学报,2009(2):183-190.

[3] 余继华,汪恩国.柑橘黄龙病入侵与疫情扩散模型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387-391.

[4] 余继华,汪恩国.柑橘黄龙病发生危害与防治指标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9,21(4):370-374.

[5] 余继华,汪恩国,张敏荣,等.早熟柑橘黄龙病流行与产量损失关系研究 [J].植物保护,2011,37(4):126-129.

[6] 孟幼青.浙江省柑橘黄龙病发生现状和原因分析 [J].浙江柑橘,2005(3):25-27.

[7] 谢钟琛,李健,施清,等.福建省柑橘黄龙病危害及其流行规律研究 [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1):3888-3897.

[8] 邓明学.以控制木虱为重点的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J].植物保护,2006(6):21-25.

(责任编辑:张瑞麟)

S 436.66

:A

:0528-9017(2014)04-0533-03

文献著录格式:陈学万,汪恩国,王永才.柑橘黄龙病病情消长动态与立体式防效探讨 [J].浙江农业科学,2014(4):533-535.

2014-01-05

陈学万 (1956-),男,浙江临海人,助理农艺师,从事基层农业技术试验与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病树木虱涌泉
烟草对柑橘木虱的诱杀效果研究
张涌泉《<金瓶梅>词语校释》手稿
矿物油乳剂对柑橘木虱定殖行为的影响
绝望与觉悟的隐喻
病树前头万木春
柑桔衰退病对脐橙生长和结果情况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橘殇
涌泉村(组诗)
亚洲柑橘木虱带菌率的周年变化动态
柑橘黄龙病媒介木虱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