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同台化

2014-02-04余树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同台统一学术期刊

余树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510640 广州五山华南理工大学17号出版大楼,E-mail:shhyu@scut.edu.cn

我国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林立,重复建设、技术壁垒、无序竞争、片面发展等问题严重。尤其是以代理期刊数字出版为主的大型期刊数字平台,将完整的期刊出版流程分割为内容生产和数字出版两个部分,期刊各自为政,关系松散,组织协调能力极低。期刊数字化,这一原本可能对传统期刊出版体制产生重大影响的变革,其作用和意义被严重低估。鉴此,本文提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同台化的主张,希望通过改革,消除数字化发展的误区,促进学术期刊集约化、集团化、规范化、主体化发展,为学术期刊体制机制创新寻求一条数字化通道。

1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存在的问题

1.1 重复建设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大体上采取两种途径,一是借用大型集成化数字期刊平台实现数字出版,如同方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及龙源期刊等,有些期刊社同时加入几个期刊数据库;二是期刊社或行业出版集团自办网站实现数字出版。由于自办网站的受众面小,一些期刊同时又参与集成化数字期刊平台,进行数字化多重出版。很显然,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重复建设、期刊数字化多重出版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比较突出。李苗(2008)认为,这些数字期刊网站“基本框架结构相似,内容各有交错,但程序互不兼容,缺乏共享性,参加者普遍感觉重复建设严重”[1]。

1.2 技术壁垒

设置技术壁垒,是目前国内各期刊数据库进行平台自我保护的手段之一。这也足以体现我国数字期刊平台走的是一种缺乏宏观战略的、低水平的发展路线。由于数字出版平台技术标准混乱,资源共享困难,给用户二次搜索乃至进一步的链接造成了障碍。汪新红等人(2009)认为,“标准化是数字出版平台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标准化数字出版平台是一个知识服务平台,要求有普适性,其标准包括数字出版物标准、技术标准与知识服务等系列标准”[2]。国外非常重视技术标准的统一,如ISIWeb of Knowledge、OCIC FirstSearch等数字平台系统,其标准化程度就比较高,不同来源的期刊和文献均采用统一的标准,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方便读者进行一站式检索,大大提高了的检索速度和科研效率[3]。

1.3 无序竞争

多元数字出版平台的无序竞争,表现为各平台开发商采取各种手段展开对机构用户的追逐,而忽略对个人用户市场的开发和对个人用户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对内容资源的争夺,导致一些著名的同类学术期刊分属于不同的数字出版平台,给用户查阅带来很大的困难。周海英(2008)认为“数字出版产业内部的竞争将加剧,数字内容资源越来越成为出版社的一种重要资产,优质内容资源的争夺成为内部各主体竞争的关键”[4]。有序的竞争应该是能够促进出版质量、出版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而这种无序竞争则只能导致数字出版平台的分化,导致出版技术混乱、数字服务水平低下。

1.4 片面发展

在我国,各大数字出版平台业务片面发展,她们以代理数字出版及查询等相关业务为主,平台各自为政、互不支持,数字平台与入网期刊之间,以及平台与平台之间关系松散,各类期刊之间整合、协调功能缺乏,期刊数字化的作用、意义被严重低估,发展路线出现严重扭曲,这一原本可能对传统期刊出版流程、形式、乃至组织方式和管理机制产生重大影响的变革,除了在较低的水平上代理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外,对传统学术期刊业务流程和管理机制却影响甚微,难以产生任何积极的触动,对于传统学术期刊组织也难以进行高层次的、适应数字化发展要求的整合和重组。相反,部分自建网站实施数字化的期刊社,还加重了期刊运作和管理的成本。

在国外,大型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已不单单是一个代理出版的概念,而已经开始向全面发展转型。这些平台对入网期刊能够进行组织上的整合,平台多数已经实现集团化运作,在职能上,平台已突破渠道经营的单一发展模式,向内容生产延伸,向多种服务推进,成为一个从内容生产到出版服务全流程的操作系统。如Elsevier就构筑了从作者投稿、内容生产、出版服务全流程的系统解决方案[5]。

2 数字出版平台的讨论和分析

2.1 讨论

一些专家主张各期刊社在参与集约化数字期刊出版平台的同时,应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个性化数字出版平台。李亚青(2009)建议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数字化学术平台建设的模式,认为“高校学报非常有必要在集群建设模式的学术期刊群数字化平台基础上,结合自身个性化的需求,建设一个新的既结合实际又系统的架构”[6]。戴庆瑄(2010)认为,万方、CNKI和维普等数字化期刊在时效上几乎是与纸质期刊同步或滞后于纸刊,在内容上是纸刊的翻版。各学术期刊社想自主增加或者改变信息内容、栏目设计均受到限制,数字化快捷、新颖、交互性强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因此,他建议,学术期刊社或编辑部应从单纯为集约化数字期刊出版平台提供期刊拷贝的简单合作方式中解脱出来,初期可以与技术平台商合作数字出版,成长期和成熟期,应联合开发,整合资源,建设自己的特色资源数据库或数字出版平台[7]。

另有一些学者、专家主张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出版平台。

安德鲁·杜克指出:“当今出版商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内容集合在一个统一的、可持续使用的平台上,然后再进行多渠道的传播和发行”[8]。张建蓉(2011)认为,“有必要构建中国学术期刊统一的数字化出版平台:第一,有利于全面而系统地实现中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第二,便于与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网络接轨;第三,有效摒除重复建设之弊;第四,利于用户浏览与链接期刊文献;第五,有利于编制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统一编排规范”[9]。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明亮(2011)说,“没有一个具有有效内容质量管理和集成化、规范化、高效率的海量知识信息加工和服务平台,人们无法从离散、无序的信息海洋中去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学习知识,更谈不上图书情报等信息服务部门对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保存、管理和深入的挖掘,为各种特殊的研究、决策和应用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报和知识服务”[10]。

而在如何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出版平台问题上,专家学者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周海英(2008)认为“传统出版社与数字出版机构、IT企业合作开发并组建统一的数字化内容资源出版发行平台,形成立体化出版资源,成为一种可行的模式”[4]。张建蓉(2011)设想的中国学术期刊统一管理平台,则是“以中国学术期刊群体的公共网站面貌出现,在对流行的编辑部管理系统、中国学术期刊网、期刊计量和评价体系综合改造、重组的基础上,通过统一投稿入口和管理入口实现稿件分流、编辑和出版”[11]。彭绍明(2012)主张采取云出版方式,实现统一数字化出版平台和编辑部自主数字出版的结合,他推崇中国知网的云出版+云数图构架,认为在这种框架下,各期刊出版单位或编辑部可以自主编辑、出版、经营、定价、结算。“使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系统的期刊出版单位真正融到自主数字出版流程中,转变为期刊数字出版的主体”[12]。王明亮(2011)认为,中国知网推出的云出版构架,就是一个支持各出版单位自主出版经营的平台,我国“数字出版要做大做强,必须由各出版单位主导自己的数字出版业务。只有让懂内容、懂需求、懂市场、懂服务的出版人直接运作数字出版,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10]。

2.2 分析

2.2.1 误区:各期刊独立发展数字出版平台

提倡在数字期刊集成出版平台之外,各期刊独立发展自己的个性化数字出版平台,应该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一大误区。个性化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最大的问题是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同,因为它增加了读者、作者搜索的困难,即使有了云搜索手段,这种搜索也是不经济的,而且还会遇到各种加密、注册、付费的门槛。另外,个性化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也遇到资金、技术和人力的瓶颈,目前学术期刊体制改革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在搞活编辑部体制的基础上,降低编辑部运行成本,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独立发展数字出版平台,对于办刊经费已不堪重负的学术期刊编辑部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2.2.2 局限:依赖技术形成的统一平台难以形成组织力

采取云技术手段,将众多集成化数字平台桥接在一起,形成统一投稿入口和管理入口的所谓数字出版统一平台,技术上已不是困难的事情。这种平台,比之现在分散、割裂、技术不统一、窗口不一致、管理不协调的集成化数字平台来说,应该是一个进步。但是,这种平台依靠技术形成的统一性,对入网期刊的组织整合、协调是无能为力的,尤其不能够进行高层次的、适应数字化发展要求的整合和重组,对于根本解决传统学术期刊的体制问题未必起到积极的作用。从根本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将学术期刊按照数字化发展要求进行整合和重组,并且把这种整合和重组的重担压在集成化数字平台(集团)身上,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新设想,这一点目前尚未进入决策者的视野,而目前的集成化数字平台散乱无力,也难以受此重任。

2.2.3 过渡:数字期刊云出版平台是一个过渡性而非普适性方案

数字期刊云出版平台的核心理念,是提倡学术期刊机构依托期刊集成平台(中国知网)的技术和市场,做自己的数字出版平台,解决数字期刊平台分散发展、技术不统一、市场分割、读者和作者搜索困难的问题。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经费困难的学术期刊单位来说,参与这种数字期刊云平台建设,也同样遭遇到资金、技术和人力的制约。另外,如果机构意在通过云出版平台获取期刊发行和广告等其他收益,则需要设置个性化收费门槛,而集成化数字期刊平台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一站式、无障碍查阅。试想,在这个平台内,读者如果遇到无数个收费门槛,这个平台还有人光顾吗?事实上,绝大多数学术期刊编辑部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合理的、透明的数字出版利润分配方式,改变数字集成出版平台在分配上过于强势的局面,而不一定是要争得自主建设个性化数字出版平台的权力,因为自主建设数字出版平台很可能是得不偿失的。不过,数字期刊云出版平台应该是一个过渡性方案。学术期刊社借用云出版平台做自己的数字出版平台,是从过去数字出版网站分散建设向数字集成出版平台集中建设的过渡;同时,数字期刊云平台将各种分散的、致力于开发个性化网站的学术期刊社汇聚在一个平台上,为下一步分散的数字集成出版平台,向统一的、同台化的数字集成出版平台过渡做了组织上的准备,减少了学术期刊数字集成出版同台化改革的障碍。

2.2.4 出路: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同台化改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同台化是根本的出路。推行同台化改革有助于促进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集约化、集团化、规范化、主体化。

(1)同台化将促进期刊数字出版的集约化。同台化使期刊在同一个数字出版平台征稿、审稿、编辑、出版和展开相关增值服务,作者、读者、编者、平台商(如数字期刊集团)和增值服务商(如广告商)等,在同一个数字出版平台活动及发生联系,因而,有利于平台形成数字化编辑出版全流程服务,形成纸质出版与网络出版集约化、规模化的运作系统,这些系统涵盖读者检索阅读、征稿审稿、编辑排版、学术文献创新检测、学术文献和期刊评价、平台增值服务等全方位、多视角发展的子系统,形成读者同台阅读、作者同台投稿、专家同台审稿、编者同台编排、评者同台评议、平台商同台管理的一站式、集约化体系。

(2)同台化将促进期刊数字出版的集团化。同台化趋势将促进期刊数字出版的集团化,而集团化又成为同台化最终实现和完善的条件。一个成熟、完善的同台化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具有一种很强的组织力、整合力、凝聚力。所有入网期刊社或编辑部,都将经过同台化平台的整合、重组,成为数字出版平台或集团的内部成员或被托管者、战略合作伙伴。平台内部分工明确、集约运作、集中核算、各显特色。学术期刊机构专业做好期刊策划、组稿、编稿,平台技术、市场开发机构则专业做好集约化征稿、审稿、排版、出版渠道开发和市场经营,并采取内部公平、透明的分配方式。

(3)同台化将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规范化。规范化是数字期刊出版同台化的基础,而同台化又将进一步推进期刊出版的规范化,从而使平台成为一个与国际惯例一致、技术统一、市场统一、管理统一的有机整体。同台化有利于实现从作者投稿,到编审、排版、出版、检索以及相关服务的规范化,有利于国家制定和推行统一的期刊出版法规,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并实现学术期刊国际化,也有利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按照统一的标准接受社会的监督。

(4)同台化将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主体化。在期刊数字出版同台化条件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主体化将成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体现在数字期刊在办刊思维、体制机制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等方面将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同台化的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也将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出版权的大型数字期刊实体。这个实体既能作为出版服务平台,协助各学术期刊社实现数字出版,自身也能够自主组织期刊的内容生产,策划、编辑出版具有原创性的、纯数字化的学术产品,成为具有自主版权的期刊知识元数据库。

3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同台化的路径

3.1 政府主导

学术期刊及其数字出版资源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系列。公共服务应该由政府来主导,而不是由市场来主导。在市场化发达的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于学术期刊及其数字出版也大多采取扶持、乃至直接投入的做法。在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KI)建设方面,发达国家走的就是国家建设的路[10]。英国第一代、第二代网络数字期刊研究项目(BLEND计划、Quartet计划)均由英国国家图书馆资助;美国制定《因特网免税法案》扶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其最早的电子期刊试验是在1976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主持的;欧盟、法国等为数字出版提供大量资金支持或信贷扶持等[13]。我国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走的是市场化的路,虽然调动了市场资源,且这种服务比欧美国家提供的公益性服务时效性更强,但是,这种方式伴随的问题也比较多,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同台化问题、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公益性服务问题等,如果任由数字出版平台在市场化条件下自由组合、淘汰,最终形成同台化,这个过程可能非常漫长,甚至难以实现。

如果将学术期刊体制改革与数字出版联系起来考虑,就不能任由市场自由演变,而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加快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同台化或集团化进程。在发展规划方面,应该将《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总库》,列入NKI即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建设中,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其扶持的范围中;在投资方面,《总库》也就是总平台的建设,应由国家牵头投资建设,并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国家占相对控股的地位;在策略上,不必另起炉灶,可以在整合现有平台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股份制改造,组建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集团,并通过集团化来推进平台的同台化;在服务方式上,应该主要以公益性服务为主,在学术期刊数字阅读方面采取开放式、免费式,在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增值服务方面,采取市场化经营的方式。

3.2 集团战略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同台化,只有在学术期刊集团化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学术期刊在数字出版的框架下进行组织上的整合、重组,实施学术期刊集团化发展战略,已经得到各方面的共识。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建议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推动科技期刊集团化、数字化、国际化建设[8]。卓宏认为,期刊集团化已是历史的必然。美国的期刊集团有500多个,西方大期刊集团拥有几十甚至几百种刊物,德国一个贝塔司曼集团的年营业收入就达200亿欧元[14]。而我国期刊集团发展严重不足,9000多种期刊分散在5000多家杂志社,平均每家杂志社仅运作1.6种杂志,刊物最多的期刊社拥有12种刊物,最大期刊社年营业收入只有1亿多人民币[14],纸质刊物发行仅几百份的比比皆是,不仅无利可图,且多数处于亏本运营的态势。可以说,我国目前没有一家数字期刊出版平台,有能力兼并、收购其他平台或机构,而成为同台化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集团企业。一些局域性的、依托行政系统组建的数字出版集团,并不利于进行全国性数字学术期刊的整合,不利于突破条、块分割的期刊经营体制,实现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同台化。

实施学术期刊集团化发展战略,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甚至需要政府的直接参与和资金投入。在突破学术期刊部门所有制、单位所有制的体制局限,对现有平台和入网期刊进行整合、重组、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集团,通过集团规划,建设同台化的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总平台。

3.3 期刊整合

对现有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和入网传统学术期刊进行整合、重组、股份制改造,是形成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集团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同台化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总平台建设的组织基础。平台整合应以一家实力比较雄厚的数字期刊平台为基础。本文建议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牵头,以中国知网数字期刊出版平台为基础,会同维普资讯、万方数据等大型期刊数据库,组建股份制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集团,并对入网期刊展开全方位整合和重组。

在期刊集团的框架下,对入网传统学术期刊的整合完全可以与学术期刊编辑部转企改制的改革联系起来,统筹设计、分类推进。按照期刊社或编辑部的不同类型,整合大体可以采取三种形式:

(1)股权整合,即实行整体股份制改造。大多数传统期刊社或编辑部原则上都应该采取这种方式。传统期刊社或编辑部以版权、实物或资金入股,人员、资产、期刊刊号一并进入集团,在管理上与原有行政主管或主办单位脱离,原有行政主管或主办单位依据所占股权比例,享有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2)管理整合。由于各种缘由,一部分未实行整体股份制改造的传统期刊社或编辑部,可由集团进行管理整合,即采取托管经营模式,编辑部仍隶属于原主管或主办单位,原主管或主办单位依然承担编辑部人员和编辑部运作的全部或部分经费,但期刊业务及经营管理权,已通过委托管理的方式整合集中到了集团,集团对期刊编排业务及经营管理有高度的统筹管理权,原主管或主办单位依据托管协议获取一定的利益。

(3)业务整合。对于具有较强出版实力的期刊社或出版集团,以及部分具有较强学科支撑的高校学报,可以选择业务上战略合作的模式,由集团进行集约化业务整合。除进一步完善以内容生产交换集团的数字出版服务外,在集约化组稿审稿、编辑排版、数字优先出版等业务、以及增值业务方面,服从于集团的统一整合,以提高数字期刊出版同台化运作的效益。

3.4 统一规范

期刊统一规范包括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和期刊数据库建设技术标准的统一两大方面。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这两个方面均存在标准或规范不统一的问题。

统一规范是数字期刊出版同台化实现的一个路径,原因首先在于标准或规范的统一应该超前于行业行为(包括技术行为与组织行为)的统一。国家《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新闻出版行业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要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新闻出版规律并与国际接轨的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体系”[15]。这种统一的、标准化的体系一旦建立和严格实行,对于规范、统一学术期刊和期刊数据库的技术行为与组织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有利于推进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和期刊数据库建设规范,为推进数字期刊出版同台化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其次,标准或规范的统一可以引领行业行为的统一。规范的、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对于统一学术期刊和期刊数据库的技术行为与组织行为具有一定的引领、导向作用,有利于促进学术期刊和期刊数据库的横向联合和实现数字期刊资源共享,而且,由于资源整合需求的提升,学术期刊和期刊数据库机构整合、兼并、重组的需求也将顺理成章地浮现出来。

统一期刊规范也是数字期刊出版同台化后需要不断完善的任务,因为,在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同台化条件下,传统学术期刊编排与数字出版规范的统一,才能真正作为数字出版平台或期刊集团的议事日程,才能更广泛、更深入的推进与完善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和期刊数据库建设技术标准的统一,才能真正建立起与国际标准看齐、与国外先进标准媲美的、适合市场经济要求和我国数字期刊出版规律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标准化体系。

总而言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同台化改革,将放大期刊数字化的意义和作用,促进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集约化、集团化、规范化、主体化建设,推动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流程和管理机制的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应该将这一改革与学术期刊编辑部转企改制的改革联系起来,统筹设计、分类推进,促使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1 李苗.学术期刊类网络工具书出版的现状与前景—以“中国知网”为例分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264-265

2 汪新红,彭绍明.数字出版平台及其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2):204-213

3 陈朋.ISlWeb of Knowledge集成检索平台评析.图书馆杂志,2004,23(9):55-59

4 周海英.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竞争状况分析.中国出版,2008,(7):46-49

5 本刊讯.Elsevier发布针对学术用户的软件Collexis:将16个机构的研究人员联系起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11):44

6 李亚青.从学术期刊群数字化平台构建看高校学报数字化平台建设.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6):1084-1086

7 戴庆瑄.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的蓝海战略.广西社会科学,2010,(11):145-147

8 楠梅.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大力推动科技期刊集团化建设和数字化进程.新疆新闻出版,2011,(6):14

9 张建蓉.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中心网站构建探讨(一):必要性与意义.科技与出版,2011,(11):11-15

10 王明亮.云出版构架下的自主出版业态及其赢利模式.中国图书商报,2011-08-30

11 张建蓉.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中心网站构建探讨(二):内涵、流程与功能.科技与出版,2011,(12):87-89

12 彭绍明.云出版:数字出版发展的整体方案.出版发行研究,2012,(2):10-13

13 李红.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刍议.图书情报工作,2009,(8):145-149

14 卓宏.我国加速报刊改革推进期刊集团化建设[EB/OL].(2009-09-29)[2010-10-01].http://www.1a3.cn/cnnews/cmgg/ 200909/9249.html

15 国家新闻出版署署.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02-02-02)[2012-11-0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 61892.htm

猜你喜欢

同台统一学术期刊
“田秀才”“农创客”同台竞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统一数量再比较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神仙眷侣”同台授课20载
歌舞同台,方能温暖如春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