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题材童书走出去对策
2014-02-04孙振涛
文/孙振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力量作为一种软实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生成和国家安全。传统文化题材童书出版,因为其目标受众的特殊性,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宏大框架之下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传统文化题材童书出版,如果能够在国际版权输出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将极大提升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及影响力,从而增强国外青少年对于中国文化的黏性,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一、传统文化题材童书走出去的话语逻辑
在传统文化题材童书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求同存异、交融沟通,在坚持传播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完成对传统文化的转译,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与壁垒,从而构建中西文化良性的对话空间。只有这样,传统文化题材童书走出去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走出去的步子才能迈得更为自信稳健。
在传统文化题材童书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童书出版的内容选择
在传统文化题材童书的出版过程中,题材的筛选是一个最基础的考量。尤其考虑到走出去这一更为直接的目标,更需要对出版物的内容精细筛选。传统文化题材童书出版,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中国文化独特气质、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文化符号来进行国际文化传播。因为在童书出版走出去的背景之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在全球化的文化传播语境中,必须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民族性意韵,才能在多元文化的“间性”对话中,确立自身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同时,还必须介入受众的考量维度,将定位准确界定在童书之上,所选内容必须是儿童能够理解接受并喜闻乐见的,这样才能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2.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在传统文化题材童书出版走出去过程中,必须完成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现代转换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因为传统文化的语言载体是文言文,多艰深晦涩、诘拗难懂,且不说是国外儿童,即使国内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受众,在面对某些文言典籍时都存在很大的阅读障碍。所以,对于传统文化题材的童书出版,必须做到基本的文言转换,把晦涩的文言文转换为明白通晓的现代话语,考虑到受众是国外少年儿童,这种转换还需要尽可能做到简单易懂、生活化,以保证国外读者能够有效接受。另一方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多是经史子集,是一种以教化、德化为主的文化,往往严肃刻板,对于少年儿童的接受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少年儿童更倾向活泼生动、幽默有趣的阅读体验。所以,在传统文化题材童书的出版过程中,要完成这种文化风格的现代转换,多研究国外少年儿童的阅读倾向,在童书出版过程中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风格的现代化编辑处理。
3.中西文化的交融会通
在传统文化题材童书出版走出去过程中,还必须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中西会通,实现多元文化间的视界融合。因为环境、种族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根本性差异。中华文化重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则更为倾向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清末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对此曾有精彩论述,在他看来,“中国重待人,而西人重存我”“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西人隆民”等。[1]这种中西文化差异,如果不能够较为理想地完成视界融合,势必将极大削弱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在传统文化题材童书走出去过程中,在童书的编辑出版上,需要找到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交合点,构建一个双方文化可以沟通交流的价值平台,消除文化间的抵触成分,强化彼此的对话空间。只有这样,传统文化题材童书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走出去的目的,否则即使勉强走出去了,如果国外读者未能够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完成阅读理解,那么其传播效果仍然值得商榷。
二、版权输出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鉴于多层面因素的掣肘,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童书的版权输出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这一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总体来看,童书的版权输出仍然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传统文化题材童书走出去,需要在充分正视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从而实现版权输出的跨越式发展。
1.市场繁荣下的版权输出困境
近些年来,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纸媒文化呈现急剧下滑的整体态势,图书出版市场亦然,多年来增长乏力,面临发展困境。然而在纸媒的整体困顿之下,少儿图书却给人以希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逆势上扬之态。据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全国共出版少年儿童读物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40.38%,总印数增长26.52%,总印张增长33.49%。[2]2014年年初开卷公司发布的《2013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3年少儿类图书市场表现依然活跃,是码洋比重上升最高的一类,销售实现了6.65%的年度增长率,继续在增长速度方面超过其他细分类,无论是实体书店渠道还是网上书店渠道,少儿类图书都是最畅销类型。[3]2014年1~4月少儿类图书市场更是保持了12.07%的高速增长,占整体市场的比重增长到17.14%。[4]在少儿图书中,传统文化题材童书图书品种较为丰富,约占到整体少儿类图书码洋的10%。
然而,在如此庞大的出版规模之下,真正能够走出去、实现版权输出的品种却寥寥无几。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原社长海飞曾表示,中国少儿图书缺乏自己的国际品牌,既走不出国门,又难以与世界精品抗衡。改革开放以来,少儿读物引进多、输出少,贸易逆差一度达到48 ∶1。[4]虽然近年来已经有了非常可观的改善,但总体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据《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的有关报道,现阶段很多版权输出仅停留在内地和我国港台地区的交流层面,真正进入国际英文出版主流的微乎其微,版权输出的品种范围也并不宽广,少数能够获得海外出版企业青睐的品种也限于郑渊洁、杨红樱、秦文君等知名儿童作家的经典作品,传统文化题材童书能够走出去的更是屈指可数。[5]
2.版权输出困境的原因分析
造成传统文化题材童书走出去困境的原因很多,比如因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整体影响力的偏弱,造成国外读者对中国了解甚少;童书出版格局不甚理想,童书精品缺乏、童书出版品牌影响力不强;对儿童文学的长期忽略导致专业创作者、研究者的流失等。但这些因素都属于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童书出版构成间接影响,笔者认为真正制约传统文化题材童书走出去的关键因素体现在童书内部,体现在童书的编辑出版理念之上,其主要有两个方面。
传统文化题材童书出版中共享价值理念的缺失问题。所谓共享价值理念,是指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价值理念交集,为彼此文化间所共同尊崇的价值理念。这些基本价值理念包括以人为本、真、善、美等,只有在这样一个具有基本认同的共享价值平台之上的传播和对话才具有沟通性和效用性,否则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从传播学上来讲,只有能够被受众接受的传播才是有效传播。传媒学者尹鸿曾指出,所谓文化产品的传播力的根本在于一种文化有没有灵魂的东西能够影响他人。最好的文化传播,一定是我们在满足被接受者的需求。传统文化题材童书恰恰是在这个价值观上出了问题,绝大部分该类童书并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没有能够与时俱进地根据当下国外少年儿童的心理、消费、阅读倾向性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完成对传统文化的转译,没有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视界融合,依然固守传统文化题材自身的本来价值形态,传播效力自然大打折扣,版权输出的困境也在所难免。
传统文化题材童书出版中形式与风格的现代转换问题。据一位资深出版人对传统文化题材童书的多年观察,早期传统文化题材童书,一般是纯文字版,存在段落过长、部头较大等弊端,版式中规中矩,毫无新意。后来,一些出版社对此做了改进,开始出现拼音插图版、双色拼音版等形式,有的出版社开始尝试漫画式,但在排版上依然遵循的是传统的著述体例,翻译白话、加拼音、标点原文等,并未能够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仍然给人以刻板生硬之感。[6]直至目前,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传统文化题材童书仍以文言文格式出版,成年人尚且阅读不畅,更遑论国外儿童少年。同时,传统文化题材童书还存在严重的说教气息,在姿态上高高在上,不能给人以亲近之感。传统文化题材童书走出去,无论是故事内容层面,还是表达形式层面,都需要因时而变,找到一条将传统文化精髓通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新鲜样态进行传播的合理途径。
三、传统文化题材童书出版三策
随着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一个国家的实力已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文化因素将在21世纪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与传播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国所必不可少的支撑。中国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注重增强文化的竞争力与渗透力。而童书出版,由于其受众的特殊性,在文化传播的效用性层面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题材童书出版走出去面临的困境,亟须针对性地予以突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
鉴于传统文化题材童书版权输出的现状及其成因,为了达到更好的输出效果,传统文化题材童书的编辑出版需要秉持以下3点。
1.“和而不同”的总体原则
“和而不同”意指传统文化题材童书出版要本着“中和”的原则,完成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双重扬弃,做到古今转换、中西会通。“和”倡导的是对话交融,是一种在古今转换、中西会通中的圆融变通,以能够消除阅读障碍,增强传统文化题材童书的传播效果;而“不同”则标示一种对文化特质、文化精髓的坚持,坚持传播中国风味、中国气派和中国美感,坚持把最能够代表传统文化精髓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文化元素传播出去。对于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弃置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坚持站在现代视角完成对传统文化题材的筛选,坚持把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文化精髓进行现代转译,如“和合”思想、“中庸”之道、“仁爱”哲学等,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念不只在古代具有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珍贵的启迪意义。同时,传统文化题材图书出版需要充分尊重海外文化,在出版中合理汲取其文化要素,以增强版权输出的亲和性;然而,这种尊重又不能走向一种全盘西化的极端,要坚守民族性本色。本着“中和”的原则,传统文化题材童书出版需要有机消融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抵牾之处,求同存异,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去伪存真,合二为一,搭建出一个双方能够有效沟通的共享价值平台。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与西方文化中的“博爱”、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天人合一”与西方文化中对自然的尊重等理念,存在着天然的异曲同工之意,选择此类主题进行编辑处理,便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经过“和”之处理,传统文化题材图书出版自然也就体现出“不同”来,与传统文化自身相比,它因为介入了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的维度而体现出不同;与版权输出国文化相比,它又因为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坚守而体现出差异。
2.儿童视角的回归与强化
在遵循“和而不同”出版原则的同时,传统文化题材童书出版还必须完成对儿童视角的回归与强化。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曾对国内童书出版中儿童视角的缺失提出批评,认为国内童书复杂、说教,缺乏在天真、单纯的故事中展现深刻主题的能力。而反观国外童书出版,国外编辑往往注重孩子怎么想,总是以孩子的视角来编书。国外童书中的童趣、想象力、游戏性、幽默感,都值得国内童书创作者和出版人认真研究并有效介入出版实践。[7]以美国凯迪克大奖绘本《大卫,不可以》为例,从大人的视角看,这个故事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只是讲了一个整天捣乱的坏小子的故事,大卫被画得也很令人不快,他长着土豆脑袋,露着凶巴巴的尖牙,脸上还挂着歪歪的坏笑,但是如果换成儿童的角度来看,他一下子就变得饱满生动起来。著名儿童文学家彭懿对这本书评价道,每一个孩子也许都会喜欢上《大卫,不可以》,喜欢上这个天真无邪、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小男孩,因为那让他们觉得又开心又释怀!世界上又有哪个孩子不渴望像大卫一样随心所欲地游戏呢?传统文化题材童书出版,缺少的就是这种儿童视角,这种从孩子的视野来观察和描绘世界的诗意。传统文化题材童书出版意欲走出去,必须完成对儿童视角的回归与强化。
3.新颖现代的形式更新
传统文化题材童书走出去,还必须更新表现形式,摒弃以往较为生硬的古板样态,以具有现代气息的新颖活泼的形式来完成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将传统题材与版权输出国的阅读习惯有机结合,有的放矢地进行量身定做。在这方面,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在开拓西方主流社会版权市场上的探索具有示范意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为海外图书市场专门打造了“绘本中国故事”系列图书,该系列图书制作精美,图文并茂,在绘画上采取了“中西结合”的绘画风格。该套丛书出版前,出版社就集结全国一流的插图画家设计出了多种风格的绘图版式供海外出版商参考选择,并根据海外客户的意见进行了多次改进。最终该套丛书在绘图风格上既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同时兼容了西方的现代绘画技法,中西结合,使海外读者尽快产生认同,又能得到新颖别样的阅读体验。同时,该套丛书对所选故事的主题进行了现代式处理。所选故事主题在保留该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之内涵的同时,又融入了西方的和现代的视野观照,剔除了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强化了故事主题的当下性和现代性,使古代故事焕发出了现代意蕴。该套丛书经过如此形式更新之后,效果非常理想。“绘本中国故事”推出以后,受到多家欧美出版商关注,并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童书出版走出去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在传统文化题材童书出版中一定不能忽视出版形式上的更新,要多采取更容易被海外读者接受的新颖现代的表达形式,尽量避免刻板生硬的“原教旨主义”处理方式,这样才能有效消除阅读障碍,提升传统文化题材童书版权输出的竞争能力。
四、结语
基于目前传统文化题材童书的版权输出现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国内出版人去开拓。但是,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国内各大出版机构在童书版权输出方面的经验积累,如何根据国外受众阅读特点进行设计,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国外孩子所熟悉的阅读情境和兴趣点之中,我们的出版人越来越具有职业自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题材童书能够走出国门,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注释:
[1]严复.论世变之亟[A].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晴至民国卷[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64
[2]2012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7-26
[3]2013年度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R].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4:3
[4][7]荣智慧.走出去,中国童书的文化使命[N].文艺报,2012-03-14
[5]林执.青少童书出版10大趋势[N].中国图书商报,2013-05-31
[6]张玲.传统文化升温童书缘何借势不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