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全方位多层次组稿探析
——《科技导报》组稿实践

2014-02-04吴晓丽陈广仁史永超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导报科技期刊学术

■吴晓丽 陈广仁 苏 青 史永超

1)《科技导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100081,E-mail:wuxiaoli@cast.org.cn2)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100081,E-mail:suqing@cast.org.cn

学术质量是科期刊生存的根本,刊发优秀论文是期刊发展的关键。如果没有优秀稿源,期刊的发展空间将受到制约,期刊质量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近年来,由于受到科研评价方法的引导,国内优秀稿源外流现象非常突出,形成了“大多数一流稿件投向国外期刊,二流稿件投向国内少许一流期刊,三流稿件投给国内大批科技期刊”的不利局面。在这种情形下,留在国内出版的少数优秀科研论文作为稀缺资源,成为各个科技期刊争抢的目标。对于没有“SCI收录期刊”、“EI收录期刊”、“核心期刊”等光环笼罩的大批科技期刊,更是面临缺少优秀稿源、难以提升质量的困境:许多科技期刊的编辑疲于应对大量水平一般的自由来稿,在有限的稿源中选择刊登;由于缺乏优秀稿源,无法有效提升期刊质量,从而吸引不到优秀稿源。如此下去,极可能陷入恶行循环,必然阻碍期刊的发展,甚至威胁到期刊的生存。因此,科技期刊必须直面挑战,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1,2],以策划组稿为工作重心,争取步入优稿优刊的良性轨道。

目前编辑界已逐步认识到约稿对提升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性,对科技期刊选题策划、组稿约稿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3-6]。但实践中较为重视单篇论文、会议论文的组约,对长期、持续、有效地组稿重视不够;研究中视角、层次比较单一,组稿经验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集成性的认识。近年来,《科技导报》在提升论文质量、创设特色栏目、强化网络传播、树立期刊品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7-10],并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各种机会策划组稿,使《科技导报》的学术质量获得大幅度提升,在同类期刊中赢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本文结合《科技导报》的办刊特色及策划组稿的实践,探讨科技期刊全方位多层次的策划组稿方式方法,系统总结科技期刊组稿约稿的经验及理论,尝试提供具有可借鉴性、可操作性的认识,以期为提升期刊办刊水平提供参考。

1 瞄准重大科技项目、重要科研单位和权威科学家常抓不懈集中组稿

1.1 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经过反复论证、多级评审筛选后确立的,这些研究是当前急需解决并有发展前景的热点、焦点课题,在本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引领性[11]。由这些项目产生的科研成果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创新价值,论文发表后可以获得较高的引用次数,有利于提高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

2006年以来,《科技导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查阅并获取各类重大项目和课题的信息,有重点地筛选一些选题,将其列为组稿的重点。随后,相关学科编辑做好定向跟踪这些项目优秀成果的工作,积极与课题负责人、学术骨干等联系沟通,坚持不懈地约稿、组稿,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报道出来。经过积极结识专家并长期不断联系,有作者愿意把某一基金课题的系列论文投给《科技导报》,以表示对约稿组稿工作的认可与支持,期刊由此获得了研究相对纵深的系列文章,增强了办刊的主动性,强化了期刊的特色。例如,2011年《科技导报》刊发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钟赣生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505300,2011CB505306)资助的第1篇论文以来,编辑部密切关注该团队的研究动态,笔者主动与钟赣生教授保持沟通与协调,获得了一系列相对纵深研究的文章,2011-2013年共刊发受该计划资助的“中药配伍理论研究”的系列文章9篇,截至2014年7月底,该系列文章3年时间总被引频次为33,总下载次数达1200。又如,《科技导报》2009-2013年共刊发中南大学教授李夕兵团队受到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的“岩石动力学”系列文章11篇,由此吸引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大学中南大学成为《科技导报》的主力作者机构。

1.2 跟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学术动态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都是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重大关键的科技问题,开展前沿、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是国家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的问题都是学科发展中的热点和焦点,代表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12]。因此,深入这些重点实验室,拜访实验室的学科带头人及一线科研人员,抓住学科重点方向,同他们保持密切联系,也是组约到优秀稿件的有效而可行的渠道。

例如,2009年《科技导报》学科编辑利用参加“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的时机,顺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拜访了学术带头人朱茂炎研究员,同他一起交流了实验室和期刊发展的状况,了解其科研进展情况。编辑借瓮安生物群化石属性判定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契机,邀请朱茂炎研究员撰写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组约到的1篇综述文章、1篇研究论文刊发时均被遴选为《科技导报》封面文章。

1.3 锁定权威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科技期刊要彻底解决稿件质量问题,需要一大批国内外的权威科学家支持。权威科学家的研究课题和方向总是受到极大关注,因为他们的学术影响力和高瞻远瞩的观点会对学科的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同时,他们还是许多项目的评审专家,对同领域其他学者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很多科技期刊都认识到向权威科学家组稿的重要性,他们的稿件自然成为国内科技期刊争夺的战略高地。

近年来《科技导报》积极向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获得者、千人计划等人才约稿。例如,《科技导报》持续跟踪“智能控制与社会计算”领域的发展动态,密切关注智能控制方面的国际知名学者、该领域的早期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领导的课题组,及时向王飞跃研究员约稿,其科研成果陆续在《科技导报》发表。再如,《科技导报》持续跟踪“数字矿山”、“遥感-岩石力学交叉领域”的研究进展,密切关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3S与沉陷工程研究所所长、东北大学测绘遥感与数字矿山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985首席教授(数字减灾)吴立新领导的课题组,由他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论文陆续在《科技导报》发表16篇,截至2014年7月底,吴立新教授发表在《科技导报》的文章总被引频次为202,总下载次数达4132。

2 聚焦公众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社会热点事件和公众话题强力组稿

2.1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迅即组稿

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科技期刊,尤其是综合性科技期刊,在面对公共突发事件事情必须有所作为,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科技期刊针对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组稿,出版特刊或专刊,对重大突发事件蕴含的科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跟踪捕捉,从而使得出版的特刊或专刊不但具有一般专题策划的可行性、实践性意义,而且具有社会性和新闻性,有利于科技期刊承担社会责任、延伸品牌效应[8]。

《科技导报》针对国内重大社会突发事件,及时组织出版了“汶川地震特刊”、“北京奥运”、“芦山地震特刊”等特刊或专题。例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科技导报》停止了正在制作的即将交付印刷的第10期,在第一时间集结所有的编辑、记者组稿、采访,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汶川地震特刊”的策划和制作中,在《科技导报》第10期刊登了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顒撰写的“以地震科技工作者的眼光审视汶川大地震”卷首语文章,发表了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教授史保平,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研究员邓明德的采访专稿,组约了陈运泰、吴立新、王飞跃、马未宇等提供的“汶川特大地震的震级和断层长度”、“地震监测预报的误区分析与工作建议”、“万维社会媒体在防灾应急中的作用”、“汶川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与云异常现象”、“汶川地震前的NCEP异常现象”5篇汶川地震研究快报。“学术聚焦”、“书评”、“科技工作者建议”等栏目也围绕汶川地震进行组稿,并于5月25日提前出刊,及时解答了公众关心的科学问题,促进读者了解地震科学、防震减灾的研究进展,对消除公众的误解和议论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13]。《科技导报》“汶川地震特刊”出版后,发行5万册,受到科技界的赞誉、媒体的关注和公众的欢迎。刘少华等[14]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年第2期发表的“汶川地震后我国科技期刊的快速反应——从2008年5-10月载文数据看我国地学及综合类科技期刊的表现”一文中指出:“《科技导报》在此次突发灾害报道中,全力以赴,行动敏捷,走在全国科技期刊汶川地震报道和快速反应的前列……与国际大刊相比,这次大灾后的重要文章首发报道是在中国期刊上,如《科技导报》、《国际地震动态》及《山地学报》等刊”。

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发生后,《科技导报》仅用7天时间,高质量、高效率组织出版“芦山地震特刊”,刊登来自地震灾区一线的6篇芦山地震专题论文及5篇地震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同时在“科技事件”、“科技风云”、“科技工作大家谈”、“科技纵横捭阖”、“书评”、“图书推介”、“读者之声”、“学术动态”等栏目刊登了有关芦山地震的相关科学评论和重大科技新闻,受到中国科协主要领导的肯定[15]。

2.2 重大的社会热点事件形成后及时组稿

由于社会影响较大的国内外重大事件能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这些热点事件往往成为各类媒体追逐的社会热点,成为选题策划的重要内容。科技期刊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热点事件都能成为科技期刊选题策划的内容。但是对于一个重大的社会热点事件,只要能注入科技元素,把握好出版时机,就能成为科技期刊的选题[16]。

例如,2007年,针对从太空能否用肉眼看到长城当时这一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科技导报》在第4期、第16期先后刊载了“进一步剖析‘从太空看长城’的争论”、“用军事理论分析‘航天员从地球低轨道上裸眼看到过长城’的事实”2篇学术论文,为这一社会公众特别关注的问题提供了科学解答。2篇文章均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并被大量引用[17]。

再如,2008年1月,针对当时社会重点关注的“华南虎照片”真假难辨事件,《科技导报》及时向测量光学专家、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于起峰约稿,在2008年第1期刊登该课题组撰写的“‘华南虎’照片的摄像测量研究”论文。该文采用摄像测量方法对“华南虎”照片的真伪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照片中的“华南虎”为平面虎,且与年画中的老虎相似度接近100%的研究结论,率先通过科学研究成果判定“华南虎”照片事件为造假。该文发表后被新闻媒体广为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陕西省政府在总结“华南虎照片事件”教训时专门提到:“当国防科技大学几位教授(在《科技导报》上)发表论文,用定量分析得出‘华南虎照’是平面虎,且和年画虎由0.99相似时,(我们)却错过了这个最好的(纠错)时机”[17]。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志新对此予以高度评价,他在给《科技导报》来信中专门指出:“利用科学方法进行鉴定,是解决‘华南虎事件’的关键,因此,发表这篇论文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作为中国科协学术会刊,《科技导报》承担着为中国科学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传递科学界声音、引导中国科学健康发展的重任。而从《科技导报》近年的发展来看,他确实也发挥了这种作用”[17]。

2.3 重要的社会公众话题产生后跟进组稿

优秀科技期刊,尤其是综合性科技期刊的选题既要有比较纯粹的学术论题,也应在社会性与学术性的交汇处,重要的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方面,策划选题,真正将社会问题学术化、学术问题社会化。所以在重要的社会公众话题产生后,科技期刊可根据自身的性质,从中找到适当的切入点,跟进报道,深度解读,对公众关注的问题进行解惑报道,对科技发展动向进行跟踪捕捉,揭示问题背后深刻的科学道理,承担起科技期刊应尽的社会职责。《科技导报》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例如,2009年4月墨西哥发生人感染H1N1疫情,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聚焦到动物源性流感病毒上。动物流感病毒是否已具备引起人类疫情爆发的能力?新的一场大的人流感疫情是否就要爆发?“猪流感”为什么更名为“新型甲(H1N1)型流感”?读者急需得到这些问题的权威解答。在2009年5月13日出版的《科技导报》第9期发表了分子流行病学专家、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高福等撰写的“动物源性流感病毒与人流感流行”综述文章,以及本刊记者对高福教授的专访文章。这些文章对历史上人流感疫情爆发情况、动物流感病毒感染人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人流感疫情发生同动物流感病毒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及时回答了公众关心的许多问题,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好评。《新华文摘》2009年第14期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17]。

3 依托科协系统资源优势精心策划、主动出击组稿

3.1 依托中国科协年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平台

由于《科技导报》的主办、主管单位中国科协在科学界具有独立客观的特殊地位,因此《科技导报》可以代表中国科协针对重大科技事件发出声音,从而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科协每年都要资助一批优秀的学术交流项目。作为中国科协的会刊,组稿工作势必要紧紧围绕中国科协开展的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进行。

目前中国科协主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搭建了中国科协年会为龙头,以中国科技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全国博士生年会等为骨干的高端、前沿、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平台。因此,近年来《科技导报》主动发挥中国科协的优势,利用中国科协搭建的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与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把握科研动态,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此,会后本刊邀请相关专家根据会议报告内容,整理撰写成综述或评述文章;还通过其他栏目如“学术聚焦”、“科学共同体要闻”、“科技工作大家谈”等栏目报道会议内容。这些措施都拓展稿源,也是做好组稿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中国科协为帮助萌芽时期尚未获得学术共同体主流认可的学术思想、理论观点、学术灵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特设立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项目。《科技导报》积极参加该沙龙活动,并跟踪沙龙研讨的成果,将沙龙研讨的成果集中刊发在《科技导报》“学术聚焦”栏目,成为《新华文摘》等权威学术期刊重点关注的栏目,“‘国家健康’的内涵及其评估”、“从修订《科技进步法》谈科技领域的焦点”等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3.2 发挥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专家资源

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具有联系广泛,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优势,拥有宝贵的专家资源等优势。目前,中国科协主管的全国学会共200个,其中中国科协团体会员有181个,包括理科学会42个、工科学会68个、农科学会15个、医科学会25个、科普和交叉学科学会31个。《科技导报》充分发挥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的专家资源和专业优势,积极主动开展组稿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近年来《科技导报》主动联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利用学会的专家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学术交流平台,组约到多篇复合材料领域的文章,已出版两期专题文章。

4 培育科技期刊学术品牌拓宽组稿渠道

科技期刊学术品牌主要指满足科学共同体要求和需求、更易被作者和读者识别以及认同的质量水平、个性品位、风格特色、地位形象,代表着科技期刊与科技工作者间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交流园地、学术认证、价值期待、评价标准、契约形式、服务方式。科技期刊根植于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从期刊中获益的时间有多长,期刊服务科学共同体的时间就有多长,而科学共同体通过从期刊中获益反过来又提升了期刊品牌的价值[8]。科技期刊应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通过树立学术品牌意识、培育品牌项目,培养自己潜在的客户——即读者和作者,拓宽组稿渠道,以打造优质期刊。《科技导报》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思考和主动探索。

4.1 培育“《科技导报》学术沙龙”学术品牌拓展组稿渠道

为搭建高层次的科技交流平台,深入探讨科技热点问题,促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基础科学发展,并出版高水平专题、专辑,《科技导报》自2005年起,创办了“《科技导报》学术沙龙”交流平台,至今已成功举办19期,100多位专家做大会学术报告,近千人与会交流。《科技导报》围绕相应主题组织出版18期专题期刊,发表专题文章90余篇。承办单位有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清华大学等。“《科技导报》学术沙龙”经过多年的培育,逐渐形成了选题新颖、成果显著,参会人员面广数多、讨论积极活跃、活动集中紧凑等鲜明特点。针对每期学术沙龙,《科技导报》出版专刊,“本刊专稿”、“研究论文”、“综述文章”、“封面文章”、“卷首语”、“书评”、“图书推介”等栏目也围绕沙龙组稿,以便全面、准确地反映学术沙龙的研讨成果。

4.2 设立“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计划”培育潜在作者

《科技导报》的作者和读者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而潜在人群是广大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他们将成为未来科研战线的主力军。为支持基础学科在读博士生积极开展科学创新,帮助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迈上科研新台阶,吸引广大博士生关注并支持《科技导报》发展,《科技导报》于2008年8月创设“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计划”,扶持品学皆优的博士研究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截至2013年,该计划已分5期,资助50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已在《科技导报》发表49篇优秀科研论文,其中15篇被选为封面论文。该计划获得博士生、博士生导师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例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龚一鸣即特意来信赞扬:“您们重视人才培养和扶持的举措值得赞赏和钦佩!她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资助金额。这是我所知道的以杂志的名义、对最高学历层次人才所采取的四两拨千斤的有益举措。立意崇高,创意新颖,达意妥帖。一定会带来重大的教育、人才、科技和社会效益!”早期受到该计划资助的博士生,现有多人成长为单位的学术骨干,并继续支持《科技导报》的发展。

5 挖掘科技期刊自身潜力提高组稿效率

5.1 发挥编委作用

科技期刊的编委都是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一流专家,他们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如果调动和发挥好期刊编委的积极性,不仅能向期刊提供高水平的稿件,还能对刊物未来的发展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因此,《科技导报》非常重视发动编委参与组稿策划。《科技导报》新一届编委会进一步明确了编委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每位编委每年为《科技导报》“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推荐一篇学术论文,审核一篇学术论文”。近年来,有近50位编委为《科技导报》撰写文章或推荐文章或承担审稿任务,有17位编委被评为《科技导报》优秀编委。针对各位编委工作繁忙,难以定期召开全体编委工作会议的现实,2009年5月,《科技导报》开始实行主编工作会议制度,每次邀请部分编委参会,由主编主持,主要审定近期刊载内容和近期的组稿出版计划,并落实撰稿人和稿件完成时间,并给予较高的稿酬。另外,考虑到有些编委特别繁忙,《科技导报》主动利用各种机会去拜访编委,向他们汇报期刊出版工作,使编委能及时、深入地了解期刊的现状,这为《科技导报》依靠编委进行有效的选题策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科技导报》邀请编委新疆医科大学教授哈木拉提、清华大学教授唐劲天、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邓甲昊、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伟、海军装备研究院研究员汪玉等组稿,分别刊发了“维吾尔医学理论”、“热疗技术”、“微小型武器系统信息技术”、“非线性动力学研究”、“舰艇抗冲击”等选题的系列文章。

为了弥补编委力量的不足,2014年,《科技导报》开始实行客座编委组稿制度。通过各种渠道,根据选题方向,联系、邀请该领域的“211”以上高校(含海外高校)或省部级以上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工作,具有正高职称,承担了国家或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要科研项目,且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学家,作为该选题方向的客座编委,帮助组织高水平专题文章。例如,《科技导报》通过参加第16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分会场“环境污染及职业暴露与人类肿瘤学术研讨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承办),认识到最近肿瘤防治研究进展迅速,而我国肿瘤防治工作形势依然很严峻,在与各位参会专家沟通交流后,邀请到分会场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作为客座编委,帮助组织一期“临床肿瘤学进展”专题。该专题拟由1篇卷首语(孙燕院士撰写,题目为“中国肿瘤防治进入新时代”),10篇综述性文章等组成。该专题正在组织中,近期将会出版。

5.2 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科技期刊学科编辑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走进科研一线,与参会学者面对面的交流,可高效地进行策划组稿。策划组稿中注意从会前精心准备和策划、会中认真宣传和有效沟通以及会后及时“跟踪”3个方面进行,做到有的放矢[12,18]。这样,参会期间编辑人员可以通过会议平台开展各种工作。这些年,《科技导报》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围绕重点方向、热点问题,积极派学科编辑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会会议,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稿,提高组稿效率。

《科技导报》在参加学术会议之前,都尽量与会议主办方充分沟通联系,了解会议规模、会议形式、会议日程、特邀报告、能否帮助将相关宣传资料纳入会议资料袋,能否提供展台等信息,以便更准确地确定宣传资料的内容、数量、发放形式等工作。会议召开前,还要与主编或编委等商量物色拟在会议上准备约稿的专家,特别要对特邀报告的专家进行重点约稿。会议召开之前,首先通过电子邮件给拟约稿专家发送主编签名的约稿函,以让专家了解期刊,有所准备。会议期间再主动找机会与约稿专家交流想法,介绍期刊的大概情况,主动争取相关专家的稿件,并了解他们对期刊的一些看法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等信息。会后及时“跟踪”专家,对答应约稿的专家,需要发送正式约稿函(一般通过电子邮件形式),且在交稿时间节点前提前提醒作者,经常跟进稿件进度,以确保按期交稿。对于暂时还没计划投稿的专家(包括已答应约稿的专家),会后一定要与之保持密切联系,加深他们对期刊的印象,经常与他们交流相关科研进展,通报办刊状况,不断听取他们对刊物的意见和要求,逢年过节或者他们科研取得重大突破时,通过贺卡或贺信等形式问候或祝贺他们,同时编辑部开展学术活动也邀请他们参加,这样,若一旦有合适的稿件,他们可能会优先考虑投稿到本刊,最终持续不断地争取到优秀稿源。例如,《科技导报》参加第八届全国新堆与研究堆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国环境与生态水力学学术讨论会,第11届国际电除尘会议等,并做主题为“创办一流学术期刊,服务科研一线人员”等相关学术报告或宣传期刊的报告,集中组稿,会后分别出版了相关的会议专题“新堆与研究堆”、“河流健康与生态水力学”、“电除尘技术”,受到参会者和组委会的一致好评,也切实提高了《科技导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3 提高服务质量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科技期刊要想吸引更多高水平的稿件,编辑要以服务的心态来面对高水平论文的拥有者——科学家群体,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切实提高服务的意识和质量。

《科技导报》通过缩短出版周期,扩大刊载容量,健全论文的评审机制,缩短评审周期,特别是建立对优秀论文的快速评审渠道,以抢占文章首发权。在纸版印刷的同时,还通过网站、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按需定向定时向作者和读者推送电子版。节假日和一些纪念日通过多种形式向专家和作者致以问候和感谢等。优秀的论文还通过美国科学促进会旗下的EurekAlert平台,向全球科技媒体记者和公众提供新闻和信息来源。文章刊发后,责任编辑跟踪论文的下载量和引用量,并及时通知作者,这不仅便于作者及时掌握文章的刊后状态及受关注的程度,还可增进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交流,为以后进一步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4 培育、挖掘优秀作者资源,面向科研一线主力组稿

高质量的稿源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保证。只有优秀的作者,才能写出高质量的稿件,才能保证科技期刊的质量和竞争力。作者投给期刊的是不仅仅是稿件,更多的是对期刊的信任和寄托。编辑一定要热情、耐心、细致地处理作者提出的问题,以求尽快与作者建立广泛的相互信任、支持的关系。尤其是要把经常向本刊投稿,并且稿件质量较高的作者,以及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热心期刊事业的科研人员纳入优秀作者库,分学科、分级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在编辑部自拟选题的情况下,准确快速地找到适宜的作者,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到他们后续研究的优秀资源,并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跟踪他们的科研进展情况,向他们有计划组稿、约稿。例如,《科技导报》2014年5/6期成功策划并刊出的“生物质纳米纤丝化纤维素与气凝胶”专题,最早起源于笔者责编的一篇关于“新型材料创生”的文章被选定为2013年第15期封面文章。该文主要是关于纳米纤丝化纤维素的研制。当时笔者认识到该领域的研究对于促进中国新兴纳米材料发展及相关学科协同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后笔者密切关注该团队的工作进展,积极与该文第一作者卢芸博士研究生联系,进而联系上该团队的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最终策划召开一期《科技导报》学术沙龙,并依靠李坚院士成功组约到高质量研究论文13篇、“卷首语”文章1篇、“读者之声”文章2篇。

6 结论

策划组稿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编辑综合工作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最能体现编辑的工作价值。《科技导报》经过多年的组稿实践,编辑与专家、作者进行了良好沟通,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组稿渠道,刊发的文章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刊物在科技界的影响不断加强。

本文结合《科技导报》策划组稿的实践,建议应根据刊物的定位和实际情况,重视和加强策划组稿工作,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种资源,发挥编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拓展科技期刊全方位多层次的策划组稿方式方法,为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1 陈广仁,苏青.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科技导报,2008,26(19):102-103

2 陈广仁,苏青.科技期刊应重视落实科学发展观.大众科技报,2009-01-06

3 曹启花.基于SCI文献统计分析制订组稿策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109-1113

4 黄蓓华.专题策划:提升科技期刊品牌的重要途径——以《绿色建筑》系列专题策划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745-747

5 曾桂芳,周传敬,刘淑萍,赵波,王蕾,任英慧,贾桂荣.强化选题组稿打造精品期刊.编辑学报,2009,21(5):442-443

6 陈宏宇,郝丽芳,武文.科技期刊编辑如何抓住科技新闻热点快速组织优秀稿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928-930

7 吴晓丽,陈广仁,苏青等.2006-2010年《科技导报》载文计量学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88-792

8 吴晓丽,陈广仁,严佳君等.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及延伸经营——《科技导报》办刊实践探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99-104

9 吴晓丽,陈广仁,苏青.科技期刊创办图书评介栏目探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524-527

10 刘静,陈广仁,苏青等.利用博客窗口提升期刊影响.编辑学报,2009,21(2):136-138

11 王海霞,王进萍.浅谈科技期刊约稿途径——以《物理》为例.科技视界,2013(33):4141-415

12 王静,冯学赞,马宝珍.提高科技期刊约稿质量和成功率的途径与方法.编辑学报,2013,25(6):553-555

13 苏青,陈广仁.汶川地震,不屈中国.科技导报,2008,26(10):8

14 刘少华,杨美芳,陈辉等.汶川地震后我国科技期刊的快速反应——从2008年5~10月载文数据看我国地学及综合类科技期刊的表现.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2):194-203

15 秦政,陈广仁.强震再袭四川科技支撑救援.科技导报,2013,31(12):15-27

16 付国彬.科技期刊选题策划的社会热点切入式.编辑学报,2009,21(3):198-200

1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0).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8 廖光勇,李春,沈颖等.借助学会会议提高科技期刊办刊水平.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189-1192

猜你喜欢

导报科技期刊学术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2020年《证券市场导报》选题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