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机构代码与商品条码在电子商务追溯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2014-02-04陈晓蓉毛远庆

质量与标准化 2014年5期
关键词:条码代码电子商务

文/李 宁 陈晓蓉 毛远庆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工业、农业、商贸流通、金融、旅游和城乡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得到拓展。但是,作为市场自身难以解决的基础性问题,标准缺失、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信息传递不畅、缺乏可信交易环境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瓶颈。我国的电子商务在完成了“放水养鱼”的培育期后,迎来了“规范完善”的发展期,需要利用综合标准化手段,建立电子商务综合标准体系,发挥两码在电子商务追溯体系等特色领域的积极作用。

一、两码在电子商务追溯体系中的作用分析

在各种不同类别的电子商务活动中,两码对电子商务企业的存续和发展均密切相关,都涉及电商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

1.组织机构代码兼具标识性和有效性

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是通过国家、省、市、县4级,2600多个办证点的网络系统为基础,采集形成实时动态的全国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采集每一个合法登记的组织机构32项基本信息,并且通过年检管理,使组织机构代码成为一个动态记录企业发展的数据准确、可靠性强的数据源。目前,全国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已经超过2500万条。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电信管理条例》规定,开展经营性网站必须是依法设立的公司。因此,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前,需获得组织机构代码。企业的中文域名作为电子商务开展的重要标识属性和网络实名规范的要求,应与组织机构代码建立对应关系,从而为电商实名认证、建立网络与虚拟世界管理规则的统一提供制度基础。这就是标识性作用。

组织机构代码的有效性作用,贯穿于电商经营行为的各个阶段:在产品信息服务阶段,电商可将其作为法定名称的必要组成部分,向网上购物者确认商品信息的真实性,为电子交易的后续各环节提供完整信息;在合同协议阶段,电子合同应提供其组织机构代码并通过代码的索引功能链接该制造商或服务提供商的基础信息,作为展示给合同各方以及作为合同标的的交易商品和服务的属性标识;在合同实施阶段,交易的市场主体和领域可通过结合组织机构代码提高交易安全性与管理效益。比如:电子签名与CA认证,可以通过中央数据库在线实时地验证使用者身份的真实有效性。在合同交割和物流中,组织机构代码作为标的物的所有权主体的基础属性信息及其代码是现代物流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2.商品条码具有全球统一标准的溯源作用

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即商品条码系列标准)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全球通用的、标准化的商务语言。它是为实现对商品信息的全球唯一标识而设计的,是实现快速、准确采集数据的有效手段,真正解决了企业对数据的准确、及时传送和有效收集的问题,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也是连接上下游环节中数据传递的纽带,是全球统一的产品“身份证”。目前我国商品条码数据注册量已超过2200万条。

采用以商品条码为核心的国际统一物品编码标识系统,发挥一维条码、二维条码和射频等为载体的国际统一的物品编码标识系统的作用,建立重点产品从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的信息共享机制,建成集数据共享、数据交换和数据统计分析为一体的信息体系,采取以信息采集与自动识别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与工作化结合为支撑的“机器换人”等措施,进而实现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商品条码可精确关联产品质检报告、监督抽查、企业档案等信息,利用移动商务平台,方便查询质量信息、企业信息等,可以快速精准定位问题产品,实现问题产品的有效召回,还可以有效提升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的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二、两码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应用现状

1.两码被纳入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

国家发布的电子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围绕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环节,鼓励制定物品编码、电子单证、信息交换、业务流程等电子商务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电子商务国家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面向电子商务不同业务形态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电子商务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和推广应用。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也对建设质量诚信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如: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搭建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以物品编码管理为溯源手段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推动行业质量信用建设等。因此,两码已被作为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

2.两码在电商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组织机构代码已经在税务税收征管、银行信贷登记、海关电子口岸、住建部公积金征缴、法院案件执行、检察院案件侦查、公安部车辆管理、统计局经济普查、财政部国库预算管理、环保部污染源普查、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监管等38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国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工程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国家已开始建设基于组织机构代码数据的网络实名认证平台,通过组织机构代码进行实名认证已在网络微博领域广泛应用。近期,国家还提出要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包括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充分发挥组织机构代码的实名认证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有3000多万种商品、100多万家商超、95%以上的快速消费品使用了商品条码,已和阿里巴巴、百度、敦煌网、我查查等著名电子商务平台有信息共享、信息交换等合作,商品条码已开始服务于电子商务的商品管理、网店管理、物流管理、信息共享交换、分析比对等环节。现有条码数据库作为开放式网络信息平台,向广大用户提供了产品信息查询和数据比对服务。该网站日查询量超过50万次,移动终端查询量达到300万次/天,并且建立了消费者监督、投诉渠道,为判断产品质量和打击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提供了参考依据。

3.两码为追溯产品质量信用发挥积极作用

我国目前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还并不完善,信用、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仍是制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三大核心瓶颈。由于电子商务具有远程性、记录的可更改性、主体的复杂性等自身特征,信用问题更是关键所在。信用环境已成为妨碍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目前电子商务随着手机的普及、3G网络发展而发展迅速,借助移动终端、互联网等进行产品查询、交易的需求越来越多,移动电子商务过程中的产品信用查询、防伪查询等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在国际上,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已开发了采用现有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系统),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跟踪与追溯食品,如:饮料、牛肉产品、水产品、葡萄酒、水果和蔬菜,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也在多个省(如新疆和田薄皮核桃、红柳大芸、安迪河甜瓜,四川雅安茶叶)利用两码提取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供应链环节的溯源要素,评估产品的质量信息,给消费者提供清晰、明确的质量追溯及相关认证评估信息,引导消费者了解、购买质量认证齐全且有效的产品。

4.两码应用为企业带来明显效益

电子商务的不可见性决定了交易风险要比线下面对面交易来得更加突出,基于组织机构代码的信用体系建设可以最大可能地规避交易主体因虚假造成的交易风险,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效益。物品编码在发达国家早已得到广泛应用。美国服装协会1988年的统计显示,美国服装行业当年损失250亿美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服装制造业和零售业间的信息脱节,客户因买不到自己满意的服装而离开商店。为了减少损失,共享信息资源,美国服装制造公司、面料生产公司与著名零售企业Wal-Mart合作,建立了供应链快速反应系统,其中商品条码与物流单元条码被列入重要的信息处理技术。此外,几家大型服装企业也在所有服装产品上采用了商品条码标识,建立了条码定单处理系统,保证了订单处理的准确性、及时性。这使得生产制造公司次年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定货量上升了27%,年发货量提高了17%。由此,精细销售、精细制造和供应链管理在美国得到蓬勃发展。目前,除了美国以外,欧洲各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的服装企业在服装产品上也在积极应用商品条码。

三、两码在电子商务追溯体系中的应用探索

根据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目前存的问题和需求,应积极发挥两码的作用,推进电子商务追溯体系的发展。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电商实名认证

利用组织机构代码的唯一性和真实性,促进电子商务平台对电商进行实名认证管理,规范管理交易主体,从源头上确保交易诚信与信息安全。同时也促进电商企业自我认证自我申明,形成电子商务市场的诚信氛围。

2.电子商务产品管理与溯源

通过商品条码对线上产品的规范管理,将商品条码贯穿在整个出厂、销售、配送过程中,使电子商务线上线下数据无缝对接,降低整个供应链成本,同时通过条码这一纽带,建立问题产品的溯源与召回渠道。

3.电子商务产品物流配送

以全球统一的物品编码体系为核心,以条码和射频标签(RFID) 为信息载体,建立以信息标准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物流配送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其中对物流配送的商品采用物流条码(和/或RFID) 标识;对物流配送点及目的地采用全球位置码;对物流配送承运商采用服务关系代码(条码) 标识。同时建立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上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实时查询平台,为物流配送各相关方开放信息查询服务。

4.电子商务产品质量追溯

基于国际编码标准与二维码技术,以商品条码数据为核心,整合组织机构代码数据、企业产品质量信用数据库、标准数据库、检测数据等现有资源,建设面向移动终端查询及互动的开放式质量追溯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全民监督。

“两码”作为信息标准化的有效手段,应大力应用于电子商务领域,推动电子商务高效、规范发展。

猜你喜欢

条码代码电子商务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热线互动
浅析影响商品条码质量的主要因素
日杂商品条码质量现状研究
创世代码
创世代码
创世代码
创世代码
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