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赤选教授《温病知要》手稿述略

2014-02-04张晓红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医学院讲义温病

张晓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006

刘赤选教授《温病知要》手稿述略

张晓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006

广州中医药大学已故教授、广东省名老中医、著名温病学专家刘赤选,于1965年著成《温病知要》一书,未能公开出版发行,手稿收藏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更全面了解刘赤选的温病学成就,本文对《温病知要》一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揭示,并对该书的主要学术思想与创见进行分析,供当代温病学者参考。

刘赤选;《温病知要》;手稿;温病学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3.015

《温病知要》为广东省名老中医刘赤选教授撰写的温病学专著,成书于1965年。由于本书没有公开出版发行,一直未为世人所识,实为学界憾事。其手稿保存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对其内容进行简要揭示,供学人研究探讨。

1 作者生平

刘赤选(1897-1979年),广东顺德县人,中医学家。自幼习医,1920年开始执业中医[1]。热心中医人才的培养,自20世纪20年代起,便投身于中医教育事业,民国期间,先后任教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香港华南国医学院、广东汉兴中医学校等校。1952年,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目的是培养中医师资及卫生干部,刘赤选任教于该校。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筹建,主要师资即由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转入,刘赤选与梁翰芬、梁乃津、黄耀燊、罗元恺、邓铁涛、赵思兢等一批著名中医教育家共同加入草创中的广州中医学院。刘赤选担任伤寒温病教研组主任,后又担任教务处副处长、学院顾问等职,为广州中医学院的创校先贤之一。1978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并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刘赤选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工作60余年,学验俱精,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地区均享有盛誉[1]。以擅长温病著称,个人著述多为应教学实践所需编撰的教材。1927年,与时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的陈任枚合编《温病学讲义》,该书分三篇,第一篇为“原理”部分,由陈任枚执笔,第二、三篇为“治疗”部分,由刘赤选执笔,该书被公认为当时全国中医学校教材讲义编纂质量最佳者之一[2]。据当时中央国医馆人士透露:“中央(国医馆)有些人对广东医专教材,最注意是《温病学讲义》,并拟试探其版权。”可见此书已引起各方的重视[3]。上世纪30年代,任教于香港华南国医学院期间,为该校编撰《温病学讲义》,1959年,以该讲义为蓝本,广州中医学院伤寒温病教研组重新编写了《温病学讲义》。刘赤选对伤寒亦有一定造诣,在广东汉兴中医学校任教时,曾编撰《伤寒》讲义,1962年,又编写了《教学临证实用伤寒论》一书,作为广州中医学院的教材,油印本内部发行。广东伤寒、温病名家不少,但像刘赤选这样在两科都有系统理论著述的名家并不多见。刘赤选亦是一位中医临床大家。1979年,广州中医学院成立专门小组,对刘赤选临床医案进行整理,选医案医话52例,编成《刘赤选医案医话》一书,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集中反映了刘赤选的临床成就。

2 《温病知要》手稿概况

《温病知要》手稿共482页,装订为4册,约13万字。书于广州中医学院绿格稿纸,钢笔书写,正文书写流畅,但通篇笔迹不一,应不只一人誊抄,偶有修改痕记,可判定为誊清稿本。扉页署书名及“广东顺德刘赤选编述,1965年3月20日”字样。正文前有刘汝琛序(刘汝琛时任广州中医学院党委书记),作于1965年4月20日,序中云:“为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自然科学上,必须提倡不同的学派和不同的学术见解,自由探讨,自由发展。我们以为出版这本书,对于中医温病学的发展、传授和学习,对于继承和发挥祖国医学,以便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是有益处的。是为之序。”可见该书原拟出版,该书著成后第二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未及出版可能是由于政治环境因素。

3 《温病知要》主要内容

全书分四部分:绪言、第一篇“诊治概要”、第二篇“辨症施治”及附篇“瘟疫症治”。以下分述各篇主要内容。

绪言部分包括温病之名义、温病之历史、温病之性质、温病之传变、温病之分类、温病之兼夹、伤寒与温病区别、中风与风温区别、寒湿与湿热区别、凉燥与燥热区别、温病与瘟疫区别等章节。考正温病之名义,及其类型与兼夹;并探讨温病与伤寒、中风、寒湿、凉燥、瘟疫的区别;又叙述温病发展过程之历史,使读者能从流溯源,择要参考。

第一篇“诊治概要”将温病致病原因和病变机理、脉证特征、治疗原则作专题论述,共分九章。第一章探讨温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第二章为辨证纲领,论述卫、气、营、血的概念、关系及所属脏腑的症状;第三章为辨证分类,将温病分为温热、燥热、湿温、风温四种类型;第四章为辨四夹症,论述夹食滞症、夹痰水症、夹气郁症、夹血瘀症四类兼夹;第五章为舌诊法;第六章为目齿诊法;第七章为辨癍疹、白□(pei);第八章为脉诊法;第九章为治法概论,分述解表法、清气法、分消法、通下法、清营法、凉血法、开窍法、息风法、滋阴法。

第二篇“辨症施治”以卫、气、营、血为纲,并结合所属脏腑进行辨证论治。提出“若温邪由口鼻感受,则卫病泛发于表体之证不甚显著,而偏重在于肺家见证(口、鼻、咽喉、气管、肺叶等,谓之肺家)。”故第一章为辨卫病、肺病症治。提出“病在气分,外感之邪,由肺下行三焦,或由表体内传胸腹,俱以胃为中心”,故第二章为辨气病、三焦、胸腹、胃肠症治。认为“热入营分之病,不外蒸腾营液,与闭塞脉络,侵犯心神三个方面”,故第三章为辨营分、心神症治。因“温邪侵入血分,容易伤及心、肾、肝、脾脏气”,故第四章为辨血分、脾、肝、肾之症治。各章先列症治提纲及治疗法则,下仿《伤寒论》以条文形式辨证论治,对症立法,列方及方解。

附篇“瘟疫症治”,第一节“瘟疫概念”分述瘟疫的名称、病因、主症及预防,阐明瘟疫的病因、病机、斑点候、治法与温病之异同处。第二节“辨症施治”列辨燥热疫2条,辨风温疫(大头瘟)1条,辨温热疫1条,辨鼠疫症1条。

4 《温病知要》的主要学术思想与创见

4.1 卫气营血辨证

刘赤选推崇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温病辨证理论,认为“叶氏特立卫气营血为辨证纲领,概括脏腑经络常、变、险、坏,单纯复杂等病情,系统分明,有条不紊,且其理论结合实际,对临症治病大有帮助。”其中“常、变、险、坏”为刘赤选教授归纳脏腑经络四种状态。他从第一部著作《温病学讲义》到《温病知要》,均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根据患者的主要证候判别在卫、在气、在营、在血,分辩温病之新感或伏邪[4]。第一篇“诊治概要”中“辨症纲领”一章,阐明卫气营血的概念、关系及其所属脏腑的症状。而第二篇“辨症施治”,通篇以卫气营血为纲,以温病不同类型及兼夹为目,以病统证,对证拟方,条分缕析,纲举目张,达到“庶使临床之际,最低限度亦可按图索骥”的目的。更有特色的是,“辨症施治”各章将卫气营血病证与相关脏腑病证并论,使读者能加深了解对卫气营血与相关脏腑的了解。

4.2 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刘赤选既精温病,又于伤寒有一定造诣,有别只持一说者。在绪言部分“温病之历史”一节,他作出这样的结论:“学习中医精研《伤寒论》经典著作之余,不能宥于仲景成法而固步自封,忽视后来之发展,但于钻通温病学说之后,又不能忘记其源出于伤寒,妄自抹煞古人成法。”他宗《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指出伤寒二字是外感之总称,所以,学习温病必须从刺热、评热病论、热论及热病等篇经文学起,钻通《伤寒论》,将其治疗热病的理法与治伤寒对照,“同中识异,异中识同,方不至茫无头绪,顾此失彼”[4]。

4.3 温病的传变

刘赤选认为温病与伤寒同为外感客邪,全身传变之病,“当不能越出六经范围之外,而必见六经病变之形症,但又不从六经次序而递传。”提出“温病无论在阴经或阳经,始终不离热症,故不随六经变病,约而言之,伤寒有变症,也有变病,温病有变症,而无变病,因此两者之传变不同,故不能泥守六经,以即是温病传变之规律。”赞同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及其所属脏腑为温病传变之道路之说法。

刘赤选对吴鞠通的三焦传变学说颇多非议,提出“他的三焦,不是《内经》之三焦,内容空洞无物,没有生理作用,强将六经及脏腑经络、卫气营血等全身病变所反映出来之证候,归纳于此,而不能作出病理解释”。认为吴氏学说有三个谬误:①三焦在六经范围之内,仅属少阳一部分,为半表半里之部位,今反说其统括六经病症,倒目为纲,不符传变之事实,其误一也;②《内经》之十二经是指经脉,属于人身的生活机体。《伤寒论》之六经,是指经气,为全身各个机体之主动,两者虽有密切关系,而本质各自不同,吴氏混为一体,造成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温病传手经不传足经,划分手足经为二道,令伤寒与温病分道而驰,其误二也;③吴氏云:“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胃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刘赤选则指出:“(温病)亦有由皮毛侵入者,初起仅见卫分病变,其症状发热恶寒、头痛、脉浮,而未有咳嗽胸闷等上焦症,吴氏归纳在上焦,是不合逻辑的;肝脏原居胸胁膈中,将其病症归纳在下焦,改经从己,现无依据,引起现代医学之非议,此皆牵强附会之故,其误三也。”观点十分鲜明。

4.4 温病的分类

刘赤选将前人的温病分类原则归纳为三种:因病因分类,从证候分类,按发病之时候分类。认为以时令分类容易发生舛误,如春温与风温,暑温与湿温,病因证候各有异同,而前二者,同为春季之病,后二者,同为夏季之病,有名实不符之弊。指出温病分类应以病因和证候为依据。分析了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对于温病分类的重复与混乱之处:指出温热与暑温,同为单纯之热毒,本无区分;风温与冬温,俱因兼感风邪,划分两类,不免雷同。湿温乃湿热交蒸之病,可为主病名,使之与湿热、暑湿归为一类;秋燥有凉燥与热燥之分,凉燥属于风寒范围,热燥乃属温病;寒湿本属阴邪,不应编入温病之内;余为温疫瘟毒,与温病同源异流。从而将温病分类简化为温热、风温、燥热、湿温四类。

4.5 温病之兼夹

刘赤选所提温病兼夹概念,兼是兼感其他病邪,夹是夹杂其他病因。在与陈任枚合编的《温病学讲义》中,由陈任枚执笔的“原理”部分已提出温病的兼夹:五兼有寒、风、暑、湿、燥;四夹有痰水、食滞、气郁、血瘀。在《温病知要》中关于兼夹的论述更为具体深入,对陈任枚的五兼亦有所扬弃。刘赤选认为清代温病学家戴麟郊于《广瘟疫论》中提出的五兼十夹之说,辨论颇详,但审择尚未简当,对于病因与证候之界论,又含浑不清,故加以去取归纳。认为戴氏之五兼所指的风、寒、暑、疟、痢中,疟与痢为温病常见之症,而非兼病;暑与温同为热邪,温而兼暑,反见累赘;温病由伤寒变出,应说寒病兼热,而非温病兼寒;唯独认可温而兼风之说,而又指出湿与燥同为六淫邪气,而戴氏却舍而不兼,是一大缺陷。提出“夫兼者,兼感四时之主气,除寒邪外,风、湿、燥俱可言兼”,从而形成上述温病的四种类型:温热、风温、燥热、湿温。对戴氏十夹之痰水、食、郁、血、肾虚、脾虚、亡血、疝气、心胃痛、哮喘,认为十者可去其六,概括为四夹:痰水、食滞、气郁、血瘀,此四夹证被后来多个版本的全国统一温病教材收录。

5 小结

《温病知要》一书,是刘赤选积40余年中医教学与临床经验而成,反映了刘赤选温病学术之精华。因取“简明精要,易于掌握之义,故名之为《温病知要》”(刘汝琛序)。该书切合临床实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温病辨证指南。惜因未能付梓,除其部分同事、弟子得见外,未能被学界所识,亟需加以整理与研究,为当代温病学研究提供参考。

[1]熊曼琪.刘赤选[J].中国医药学报,1989,4(4):70.

[2]刘小斌.岭南名医陈任枚温病学术思想探讨[J].新中医, 2001,33(2):8-9.

[3]许大辉.叶天士式的中医教育家:刘赤选教授[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5,2(1):1-3.

[4]陆乃器.刘赤选温病学术梗概:为悼念刘赤选老师而作[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5,2(1):7-10.

A Brief Summary of Professor Liu Chixuan’ Academic Manuscript Essentials of Febrile Disease

Zhang Xiaohong
(Library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Liu Chixuan is a distinguished veteran TCM doctor in Guangzhou Province and was a professor of doctrine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 completed his academic work Essentials of Febrile Disease in 1965, but this work has not been published yet. The manuscript is preserved in Library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Professor Liu Chixuan’s academic contributions in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made a brief summary about this book, and analyzed the main academic thoughts and creative ideas in the book, 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scholars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

Liu Chixuan; Essentials of Febrile Disease; manuscript; doctrine of febrile disease

张晓红,馆员;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中医文献学。E-mail: dwaft@gzucm.edu.cn

2014-03-12,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中医学院讲义温病
陈岱孙补充讲义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陈岱孙补充讲义
温病教学中应用“以纲带目”教学法的探讨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温病条辨》脉诊探蕴
一名老委员的五年提案和一批中医学院的更名历程——访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教授
云南中医学院临床技能综合模拟实验教学中心简介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