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与中医

2014-02-04崔蒙,李海燕,胡雪琴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医学中医药意象

意象与中医

意象和中医同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的思维层面和指导实践的理、法、方、药上都带有深刻的“意象”烙印。中医药信息学继承了中医学的思维特点和理论基础,并创新性地运用数据和信息研究中医意象世界。

意象;中医;意象世界

意象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而哲学的土壤孕育了中医学。意象就如同人体中的血液,伴随着中医一起生长、成熟和完善。

1 意象

“意象”一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①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②中国古代文论的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意象”在中国由来已久,《周易》的卦象就是一种表意的工具,这个“意”是天意,也即人的主观意图。天意为什么要用卦象来表述呢?《周易•系辞上》中是这样解释的:“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所谓天意幽深精微,用取类比像的手法才能加以深刻领会和传达。实际上确立了中国传统审美“以象明意”,偏重“意象”的思路。“立象尽意”也就成为意象说的导源。在哲学概念里,“意”即为一个经人脑思考加工的过程,它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演绎、推理、判断和总结,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象”是所有物体表现于外的征象。

“意象”起源于哲学,昌盛于美学。魏晋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意象”与审美熔铸在一起,开创了中国古典美学意象理论。后来演绎和发展出来的中国传统美学一直以“意象”为标准看待世界,认为我们的世界不仅是物理的世界,而且是有生命的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与自然界融合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清代叶燮在《原诗》中对意象做了更深一步的探讨,他认为“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墨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诗之至处……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即逻辑思维不贯穿于意象中,而意象介于可说和不可说之间,带有鲜明的个体性和主体性。另外意象是知觉、体验式的艺术至境[1]。西方的意象说则是在20世纪初才伴随着诗歌运动的产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2 “意象”对中医学的影响和意义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母体,因此无论是中医学的思维层面,还是在指导实践的理、法、方、药及辨证论治上都带有深刻的“意象”烙印。

2.1 中医思维中的意象特色

意象思维是从整体的、宏观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多维度观察,以感悟的方式,辨证地掌握事物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内在联系和运动方式,以求整体与部分达到有机的融合和互动,形成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抽象性结论。纵观中国传统医学的思维方式,可以看出有几个意象性特色:

首先,中医的意象性思维主要表现在注重从整体上认知研究对象并感悟其本质和内在联系,强调从现象世界的动态变化过程总结出动态的辩证的客观规律,进而指导诊疗实践。中医的诊疗过程,实际上是主体采集客体的本体论信息后,加入主体的经验和理论进而形成认识论信息[2],基于这些认识论信息进行的诊疗过程。构建中医药知识体系的信息基本上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产生的认识论信息。它忽略了对事物细节、部分的观察,而是基于医者的体悟,采集表现于患者体外的全方位信息,结合患者所处的时间、空间,即季节、环境、生活习惯等,全面地、整体地把握人体生命运行规律及所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和病态。这同西医重视精密观察、严格逻辑推理的理性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西医倚重于外部仪器检查结果,对研究对象进行从整体到部分、到更微小部分的还原研究,这也就是中医同西医最大的不同之处。

其次,中医的思维具有非常强烈的动态和辩证的特色。它认为天地万物分为阴、阳,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部分,所谓“万物应太极”,而阳中又包含有阴,阴中又包含有阳。各个事物、各个太极又组成为一个新层次的太极,层层推演,以至于无穷,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立体体系,犹如宏观、中观、微观的宇宙到粒子的体系一般。它具有生命的物理的运动观和意象性思维方式,通常采取比类取象和体悟的方法,对事物进行整体的把握。如中医用五行取类比象代表五脏,五行之间为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同时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循序相成,相克制约,构成一个完整而紧密的生命环形。同时阴阳圆融变动,互相包容,效法宇宙体系的运动不息,层层演化,达到一种运动中的平衡。因此中医是将世界看作一个“天人合一”的有机的运动整体。

第三,中医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特点。直观指人的感受器官在与事物的直接接触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的反映形式。它不经过中间环节,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生动的反映”[3]。中医学对采集的生命和疾病的信息直接生动有余、准确深刻不足的特点,正是这一思维方式作用的结果。在生理上,以五脏之气血概括五脏功能,如肺主呼吸之气,是强调肺有主司呼吸运动的生理作用;脾主血,是指脾负责运送血液灌溉滋养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病理上,中医注重运用医者的直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经验(历代医家理论)来体悟认知对象,获得研究对象的定性信息而非准确量化信息,比如描述症状,“翕翕发热”、“蒸蒸发热”、“淅淅恶风”、“啬啬恶寒”等均有发热、恶风、恶寒的意思,非准确量化信息。

第四,中医从认识上是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以时间统摄空间。时间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之始终之顺序性,因此中医无论是在养生保健还是疾病治疗上,偏重于将人体的生理、病理视作依时间发展的自然流程。而西医是以空间为主,时间为辅,以空间统摄时间。空间以定位为主,因此西医偏重于将人体分割为局部实体研究。

空间显示为“体”,时间显示为“象”。“体”指形体、形质。“象”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动态表现。因此中医为“象”科学,西医为“体”科学。中医以“象”为认识层面的思维,着眼于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现象,将重心放在自然的时间过程,因而必须主要依靠意象思维和综合方法,以抽象方法为辅助,视整体决定局部,在主客互动中寻找事物的规律。意象思维不排斥对形体的考察,但以对“象”的认识统摄和提带对“体”的认识。西医以“体”为认识层面的思维,注重对形体的把握,偏重空间和相对静止,主要依靠分析方法、抽象方法,将对象分为现象和本质、个别和一般,将事物整体归结为局部构成以分析,把复杂性还原为简单性[4]。因此就人体而言,西医的人就是指本身的整体,是“形而下”的整体;而中医的人是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中自然生存着的整体的人,是“形而上”的整体,其整体意义更为广泛。

2.2 中医理论中的意象性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出“意象不是外界物理对象的机械复制,而是对其总体结构特征的主动把握”[5]。中医的藏象理论就具有明显的意象特色。“藏”为人体内脏,“象”即为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如“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素问•注释汇粹》)。

藏象学说虽以人体组织形态解剖为基础,但重用不重体,重意不重形,即重点不在这些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上,而是在其功能作用上。中医学的脏腑位置与实际人体结构位置并不吻合,如“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刺禁》),但正如《素问•五藏生成》中所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中医正是通过对五脏之“象”的目察、类推和意识,将人体脏腑形体官窍等构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再用脏腑藏精、精化为气、气分阴阳、阴阳二气动静协调的理论,建立起一个以脏腑机能为主的广泛联系的生命系统。

中医的整体观尤其重视脏腑之间功能的联系。如脾肺之间并无经络连属,但“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脾将饮食精微物质运化上输至肺,从功能上实现了土生金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脏腑之间通过气血津液的运行以及经络的传输,联系成一个功能上相互为用、代谢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有机运动整体。而中医学借助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象思维和原理,将其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通过观察而获得的大量感性资料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2.3 中医药信息学与中医意象世界

中医药信息学作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继承了中医学的思维特色和理论特点,并创新性地运用数据和信息等研究构建一个统一意识的中医意象世界。所谓意象世界,是通过人的认识将客观世界折射出来的意识形态世界。它以人的主观意念、想象、经验和认识为准绳。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其领悟出的意象世界就有可能不同。而中医意象世界则是基于中医药信息,借助计算机技术,运用数据、信息、知识等在IT空间研究建立出一个可全方位直观的、有逻辑性的中医整体“认识”的展现。

2.3.1 中医药信息是意象世界的基本要素 中医信息,是在中医实践过程中,主体感知在开放环境中对客体变化过程中内外关系整合生成的综合状态后,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其变化及变化方式进行认识,获得包含经验在内的认识论信息。这种认识论信息不如本体论信息量大,但优势在于全面,能够整体考虑患者自身的各种因素,包括心理因素(七情)、生活习惯(饮食起居)、体质因素(痰湿、瘀血等体质)等,以及患者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如气候因素(寒热燥湿)、地理因素等。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季节气候相适应,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表示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人体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如春夏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腠理开汗多;而秋冬季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其次脉象也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不同。另外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

人体的生命运动还与昼夜晨昏的变化相适应。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体也是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到了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死亡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研究表明,五脏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时间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春夏季节急性心肌梗塞多发生在子时至巳时,而秋冬季,该病的发作多在午时至亥时。此外,根据观察,人的脉搏、体温、耗氧量、二氧化碳释放量、激素分泌等,都具有24小时的节律变化。

根据中医运气学说,气候有十二年和六十年的周期性变化,因而人体的发病也受其影响。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十二年或六十年的变化规律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11年或12年)有关。太阳黑子的活动会使太阳光辐射产生周期性变化,并强烈干扰地磁,改变气候,从而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

地域的差异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因此每个地区有其特有的地方病,甚至不同地区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有很大的差别。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就对此有所认识,在《素问》中就这个问题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同样,中药信息也是认识论信息。在认识中药药性的过程中,在观察中药表面特征的同时,医者用“尝百草”的方式体验中药的物理特性,用药物的具体形态、生长趋势、生长环境和时间,以及在医疗实践中体验到的中药疗效等方面,认识中药的性味归经以及主治功效,最终形成中药的知识体系。如《本草纲目》云:“丝瓜老者,经络贯串,房革连属,故能同人脉络脏腑,而祛风解毒,消肿化痰,祛痛杀虫及治诸血病也。”是根据药物的形状来推求其临床功效。又如《汤液本草•用药法象》云:“温凉寒热,四气是也,皆象于天。”古代医家认为寒、热、温、凉四气为中药四气,而中药禀受于天之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取象不同,则药性有别。

中医药信息是构成中医意象世界的基础,也是中医意象世界的唯一存在的主体。这种以体验信息为要素,将中医药理论知识体系如脏腑体系、经络体系,以及天地人的三位一体整体还原出来的意识世界,就是中医意象世界。在意象世界中,中医学通过体验信息发现失衡与不和谐(证候),通过调节(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创造平衡与和谐(疗效);而这种在意象世界中发生和变化的事物仅仅是体验信息;同样在意象世界中,中药学通过观察、品尝和感悟(体验)发现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通过人体状态的改变,发现药物相互作用(配伍)形成的方剂所具有的增效减毒整体功效,这些发现都是体验信息在意象世界中呈现的真实。

中医意象世界游离于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之外,类似于卡尔•波普尔提出的区别于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观念世界。中医药信息学正努力建设和完善这个统一的意象世界,这种统一的意识形态也可以避免以往个人领悟的意象世界的个体性、片面性和单维度模式。

2.3.2 中医临床疗效也属于意象世界 中医药信息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平衡与和谐”,在意象世界中,同样实现了“客体”本身的“主体化”,即认识活动双方都具有主体性,这对认识中医的知识,特别是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医看来,人的健康标准是阴阳平衡,所谓“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问•调经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的平衡失调,则人体由生理状态转为病理状态。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阴阳平衡失调,治疗的原则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即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医学对于疾病的治疗,在于纠正失“中和”的无序状态,使其达到“中和”有序。中医学理论中的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辨证论治思想、生命观、发病观、对病和“证”的治疗等,无一不是以达到中和平衡为准。

中医与西医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大相径庭。西医是以各种物理检查指标达到正常标准认为是人体恢复健康状态;而在中医学看来,无论生理状态还是病理状态,人体自身能够达到平衡或相对平衡就是最好的状态,比如“带瘤生存”。同时人与自然界不是分裂而是和谐的,这种平衡与和谐就是中医学所追求的境界,是人的本然状态。在中国哲学和中国医学之中,真就是自然,这个自然,不是我们一般说的自然界,而是存在的本来面貌。这个自然,这个存在的本来面貌在中医学中就是人体的平衡及其与所处环境的和谐。

中医意象世界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也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的超越,同时它又是复归,通过体验信息,回复自然(真实),正是在这个意象世界中,中医学构建了一个充满人体平衡及其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使人体的心身达到了最佳的健康状态。

[1]孙慧霞.意象释义[J].艺海,2009(7):69.

[2]崔蒙,谢琪,李海燕,等.中医药信息学的内涵及原理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5):638-642.

[3]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49.

[4]杨友发,洪流.对中医学重时间致思取向及其意象思维的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1):15-17.

[5]赵光武.思维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279.

崔蒙,李海燕,胡雪琴,贾李蓉,杨硕*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Imager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i Meng, Li Haiyan, Hu Xueqin, Jia Lirong, Yang Shuo*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Imager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both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TCM thinking level, principles, treatment, prescriptions and medicine to guide clinical practice all have been imprinted by "Imagery" mark profoundly. TCM Informatics inherits the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TCM, and innovatively uses data and information to research the world of TCM imagery.

imagery; TCM; world of TCM imagery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3.00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201207001-21)

崔蒙,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药信息学。E-mail: cm@mail.cintcm.ac.cn

*通讯作者:杨硕,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药信息学。E-mail: y1y6y3@139.com

2014-03-07,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中医学中医药意象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意象、形神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