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经济圈研究的创新力作
——简评《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圈的演进》
2014-02-04葛立成
葛立成
集聚经济圈研究的创新力作
——简评《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圈的演进》
葛立成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通过对产业集群的分析,揭示了特定产业的竞争力往往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从空间维度来看,这些特定产业竞争力通常内生于一国“中心-外围”经济结构的“中心”,即集聚大量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集聚经济圈。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言,这种产业集聚经济圈的构建,显然意义重大;但更重要的是:理论上能合理解释吗?发展中有客观规律吗?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将不仅有助于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提升,而且也有益于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创新。
浙江工业大学胡晨光副教授所著《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圈的演进》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根植于中国经济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按照“要素优势-政府推动-内生集聚-集聚演化”的逻辑,对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进程中的动力、效应、演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总结了实践经验,构建了反映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动力、效应与演化规律的理论体系。该项研究成果有视野、有思考,有观点、有材料,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是近年区域经济学与产业集聚理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精品力作。
该书的主要特点,一是视角新颖。作者基于对集聚经济圈及其要素优势在国家竞争战略中重要作用的认识,选择从集聚经济圈整体及其要素优势视角去考察集聚经济圈中心-外围式产业集聚的动力、效应与演进特征。这与现有文献的研究视角有很大不同,可以更全面地把握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规律性,避免已有研究的视域局限。
二是研究规范。作者对于所使用的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区域要素优势等核心概念,进行了严格而清晰的界定,从“中心-外围”的“中心”、产业关联与产业集聚的测度、“异质性”要素禀赋的分工优势等方面,阐明了这些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全书逻辑严密,研究紧紧围绕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圈演进的关系,构建了分析框架,并依次从产业集聚的源动力、产业集聚的外部动力、产业集聚的地区发展效应、产业集聚的点轴增长与产业趋同、集群产业的扩散与转型、产业集聚次区域空间的产业演化等六个方面,探索了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演进规律。
三是创新性强。主要体现在:通过行为人的“动机-行为-反馈”模式分析,提出“逆嵌入性”范畴,并将“嵌入性”、“逆嵌入性”范畴与要素禀赋异质性优势相结合,令人信服地提出了“双重分工”的分析框架,论述了要素禀赋异质性优势构成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源动力的理论。
通过不平衡发展战略、产业与贸易政策、市场制度建设与公共投资4个维度的分析,创新性地提出研究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外部动力的“有为政府”分析框架。
通过借鉴新古典理论,提出垄断竞争增长的新增长分析框架,通过产业的集聚竞争解构了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市场竞争三类集聚效应,提出和论证了产业集聚地区索洛剩余是市场竞争程度函数的假说,认为产业集聚过程未必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通过对集聚经济圈要素优势及其在要素基础上的分工优势和政府干预的多维分析,解构了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点轴增长与产业趋同的内在机理,为分析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点轴增长与产业趋同提供了“要素-分工-政府”的多维分析框架。
通过引入多元化集群产业竞争与种群竞争模型的分析,揭示了集聚经济圈多种群集群产业由协调发展到扩散转型的内在驱动机制和转型路径、转型条件。并提出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演化和多元化集群产业的集聚竞争,是促进集聚经济圈低层次集群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向外扩散与集群产业结构转型主要原因的理论观点。
通过修正区位商统计方法,提出“区位商-产业部门增长率”主导产业的判断法,并基于此提出和论证了集聚经济圈次区域主导产业倒U型演进假说、主导产业集聚论和主导产业在次区域之间按“雁行状态”转移的产业升级理论。
四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该书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作者围绕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动力、效应与演化问题,以中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例,研究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集聚经济圈发展实践中,政府干预所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并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路和对策。这些研究不仅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破解集聚经济圈发展中的难题提供思路,而且也可以为当前我国、特别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对策。该书为国家社科基金的后期资助项目,前期成果10余篇论文已分别发表于《管理世界》、《经济学家》、《学术月刊》、《统计研究》和《国际贸易问题》等知名期刊。
作者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