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标准化十谈之四标准化的社会经济宗旨——试论综合标准化的效益评估

2014-02-04沈治平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考量效益标准化

沈治平

1.重视基于社会经济宗旨的标准分类

除了标准文献管理有统一的分类方法之外,我们大都习惯于如下划分:

——按制定主体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

——按对象属性划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

——按约束力划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按信息载体划分为:标准文件和标准样品等。

这些划分对标准的研究和管理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未能将不同标准的本质特征加以区分。通常标准的本质特征是由标准的制定宗旨所规定的。标准制定者基于不同的目的,所定标准便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并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按制定标准的宗旨对标准进行划分,有利于按特定的目的制定好每一个标准,并充分发挥标准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对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我国学者李春田有详尽的论述[1]。

ISO将标准分为产品标准与过程标准。

国外有学者基于形成过程将标准分为:正式标准和事实标准。由此又延伸为联盟标准、协会标准等。

德国学者克努特·布林特(Knut Blind)按经济影响将标准划分为:兼容性与接口标准、最低限度质量和安全标准、品种简化标准、信息和测试标准。同时指出有些标准履行复合功能,完全归入一个类别是不太可能的[2]。

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第五版)》增加了按制定标准的宗旨对标准进行划分的内容,并将其列为标准分类的首要划分依据:“公共”标准,简称“公标准”;“自有”标准,简称“私标准”[3]。

在工业发达国家,两类不同标准会有区分,企业更看重维护自己的企业标准,仅供自身产业链相关者使用不会混为一谈。在我国以前没有这种区分概念,好像不成熟的标准只能是企业标准,成熟些的即可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利益主体是国家、是全民。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弄清这种分类的意义非常重要。为什么有些地方政府要重奖国家标准起草单位?有的企业表示,若给予第一起草单位名分,可以提供高额赞助。从中可以看到什么呢?标准的公共性质隐含着利益集团的私利。公标私做,公私兼顾。我们的政策机制该如何界定并加以规范引导呢?

2.市场经济下标准化的效益考量

一项标准到底是否有用,是否值得花本钱下功夫耗费人力物力去制定它,完全取决于代表公众利益的各个相关方对它的总体要求及各方利益博弈后相对平衡的结果[4]。

由社会宗旨与经济影响出发的标准分类可知,兼容性标准、质量标准、品种简化标准以及信息标准等不同类别的标准作用是不同的,但都关联经济性。标准中技术指标的自变往往会带来经济性因变。有用的标准应该有经济性考量。所谓“垃圾标准”,即无任何经济性可言的标准。既包含标准文本不会有真正的需求,也没有实质的使用价值。

标准的作用在于应用,标准化的宗旨在于服务。关注标准化投入的人,会有一些疑虑与困惑。有些标准难以找到其立项的宗旨,有的仅仅试图用其产品样本目录,通过公共标准平台达到广告宣传效应。为什么看来很重要的项目难以得到资助,有些项目意义不大,但资助不少。一方面,缺乏标准化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现有机制也确有提升的空间。标准做成什么样是好,现有状态是好的吗?很难说哪个环节的标准从业人员违规操作,存在就有合理性。对一个运作部门来说,争取经费似乎是硬道理,而成果效益很难核算。综合标准化无论出发点还是结果评判,都必须更注重效益考量。

我们不断地大量地制定标准,到底每个标准起了什么作用?标准制修订者及经费投放者都应认真考量。花钱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升实际业务水平。标准化对社会要出效益,由效益引导投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支撑与保证标准化机构业务良性循环。

市场经济下,当我们对某一社会需求投入时,必定会遇到该投入什么方向,投入多大力度的问题。除了国家政策社会效益考量,经济效益考量不可避免而且随着方法的成熟必定愈加重视。投入要有收效,才能可持续发展。用通俗的话语表达,即使是把钱砸在水里,也该看到浪花。如果看不到效果,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如何投入?方向、方法、力度、机制是否该做适当调整?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原院长王忠敏指出:从各级政府投入的资金,到全国上下建立的行政机构、管理组织、研究院所和专业从事标准化工作的庞大群体,中国绝对堪称世界之首。和标准化的目的和目标相比,中国标准化界还存在着许多思想上和工作上的误区。不顾及标准是否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只是为了追求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给予的经费支持,就想尽各种名目申报标准项目,制造毫无用处的“垃圾”标准;有些机构部门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在标准数量上大做文章;还有的以转化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为名,将原有标准拆分为若干份标准,以此申请国家标准补助费等[5]。最为典型的是有关化学试剂的国家标准,ISO只制定了3个,而在我国却有197个,大部分都是等效和非等效采用ISO这3个标准的[6]。

出现类似问题既有人的价值观问题,也有如何评判标准的性质作用以及适用性,标准如何把握的问题。但是又都可以归结到体制机制社会治理上来。如何形成自觉追求标准化效益成果,就看我们能否建立好的机制。综合标准化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提升解决落后混乱的标准秩序。前提当然必须是货真价实的,而不是徒有其表。就事论事从标准化技术层面来说,经济效益的评估考量机制建立就不可或缺。

对标准化经济效益考量,可以帮助我们对投入方向与力度提供参考。标准的经济效益评估方法有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国标GB/T 3533.1《标准化经济效果评价》着眼于单个标准评价。2009年修订发布了第1部分:原则和计算方法[7],后续两个部分未见推出。尤其是第3部分:确定标准制定和实施费用的方法,确实有需求但如何体现科学性合理性也许不易定夺。ISO提供的方法论2.0[8]属于中观的评估方法,它可以带给我们一种思路。据笔者观察,这种方法还有待完善,要比较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专业准确的有说服力的数据,还有一段路要走。

我们知道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制药行业,药物试验采用对照组比对的方法,比较用试验真药组与用安慰剂假药组差异数据,可以得出试验药物效用数据。在广告业,也有采用基本条件相仿的不同地区,投入与不投入广告对照,投入不同渠道不同资金力度与销售量关系对照考量。ISO也提倡对标准效益考量采用对照比较的办法。但是,考量标准的效益,难度可能更大,牵涉的因素更多。我们说移动通讯3G,4G可以带动几千亿产值,那么其标准所占权重如何估量呢?这都有待我们加强意识、潜心研究。

微观层面,有时并不需要高深的方法,有些标准可以用很直观简洁的方法得到效益。笔者做过一个国家标准,用于一艘船舶产品,物耗节约10万元,一家企业年度降低成本效益400万元,采购物量有据可查。但是许多标准难以计量单一标准效益,比如名词术语标准如何评估效益?但我们可以在综合标准化的分类模块中,考量出模块效益来。模块中植入太多的无用标准或对效益无直接作用的标准,确实对提高模块效用无益。如果经费发放方式改革,以使用价值评估发放标准价值成本经费,标准数量上求多也就无利可图,追求标准模块使用价值兴许会带来标准流通价值,产生多赢的正能量。

一些社会效益不用经济数据表达,却是影响深远的。比如,空气中有害物颗粒PM2.5值,过去国内没有认识,难以取得共识。如今中央政府提出治理环境,应该不会有人再怀疑大气污染PM2.5值是故弄玄虚了。这就给效益评估带来极大便利,雾霾影响人体健康,能够明显下降就是实实在在的效益,效益评估从共识中来,既要有数据服人,也要有对不同量纲数据的真正理解。

若干年后,绿色航运相较当下,能效提高30%,大气与水域排放降低30%,这是什么概念?包括对船员及全人类健康的影响,效益巨大功德无量。这样的综合标准化物有所值,值得去做。而进展到相应程度,相信能够拿出令人信服的效益数据来。

综合标准化以目标为导向,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必定会有效益,尤其是基于企业行为的标准化。没有效益,凭何投入?真正的问题是标准立项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升行业水准,还是其他。出发点不同,效果当然就异化了。也可以说,综合标准化就是解决问题有效益考量的标准化活动。其实对象选题的确定就已经建立在效益预评估基础上了,成功的选题事半功倍。没有效益的预期,就没必要轻易上马。我们所指当然一定是能解决问题的,不是包装标签成的综合标准化。

3.综合标准化-投入就该有产出

我们撇开其他因素来研究问题,至少还应有个投入产出的关系不能忘记。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应忘记投入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资源、环境的代价,技术、管理的付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等等。将这些因素作为分母,而将换来的所得作为分子,即投入产出比[9]。也有认作使用价值/价值比[10]。

虽然投入与产出的核算技术一时无法完善,但是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标准化效益评估必将引起愈加关注。市场化深入推进,起码在观念上拨动了标准化宗旨,标准化效益两根弦。

人之常情,谁都希望运作无偿资金,尤其是观念中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充分利用公共资源集中分配的特点,何乐而不为?如同现行体制机制下科研项目通过自行购买方式取得项目效果评审意见,被审查者导向结果可控,而无须真正面对市场,经受市场考验。

在有些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某些标准项目评估称有1∶10以上的投入产出比的投资效益,希望上级能认清形势果断出手予以经费支持。如若这般,真是可喜可贺。

当今的中国应该不缺钱,缺少的是寻找到效益高并能做成的项目。如果你真有1︰10以上的投入产出项目,又需要资金投入。那么有人愿意提供资金,三年后加一倍偿还,还有9倍收益归你,你能做吗?为什么?

在我国标准化活动主要在全民所有制境况下展开,谁都认为得益者是全民,是国家,理所当然应由政府财政资金出资,这是其一。其二,现实中如果挑出1/2标准废止(复审结果显示约一半不适用),不会影响多大实际业务,或者说无法按ISO方法论2.0测试出影响度,说明确实很多标准作用有限,敏感度很低。计划经济政府包办的模式使得我国标准化的市场意识薄弱,经济敏感性迟钝。同世界其他国家比起来,也许中国政府(包括各级地方政府)用于标准化方面的财政支出并不算少,却是投入多产出少,有的甚至是只投入没产出[11]。你愿意投资标准化,可能给不了你期望的资金回报,因为很多项目收益确实难以有所称的保证。此情此景下,通过综合标准化的方法追逐标准化收益,应该是可以尝试的选择。

标准综合体是由为解决目标问题必须的标准所组成,无关目标或自娱自乐的标准拒之门外。其二,检验最终成果看实际业务绩效提升,不着眼于标准个数,不看文本篇幅。无论是标准综合体组合还是每个个体标准都会经受反复拷问:编制这项标准解决什么问题?谁需要这个标准?技术指标是否合理先进?利益相关方是否了解、参与、认同?这样也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无用标准减到最少。综合标准化是否成功,不看标准编制数量,看对实际业务的效果: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最终效益如何?剥去包装要有真货干货,经得起效益评估考核。

要有好的运行,就得有好的机制。管理体制经费投放方式的改进不可或缺,如何精确定位利益主体,谁得利谁出资,缩短出资人与得利主体的距离。出资人关注实施效果,得益主体对投入有话语权,投入收益一体化,避免两张皮,也许可以改善标准化宗旨的异化。

4.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转型,以及中央主导的社会经济深化改革,标准化活动必定重新审视其社会经济宗旨。

综合标准化以解决重大问题为目的,以追求社会经济效益为宗旨。在为求得既定目标的综合标准化活动中,对一个具有一定体量的综合标准模块,成果效益考量的理念应该贯穿始终,投入就该有产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宗旨,取得真正摸得着的成果效益。

[1]李春田.标准分类理论研究新进展及其意义[J].中国标准导报,2012(1).

[2](德)克努特.布林德.标准经济学——理论,证据与政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9.

[3]李春田.标准化概论(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

[4]王忠敏.标准的用途[J].中国标准化,2012(6).

[5]王忠敏.标准的灵魂在于“化”[J].中国标准化,2012(8).

[6]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11:280.

[7]GB/T 3533.1—2009 标准化经济效果评价-原则和计算方法[S].

[8]ISO.Economic benefits of standards ISO Methodology 2.0[M].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9.

[9]王忠敏.中国标准化的历史地位及未来[J].中国标准化,2003(12).

[10]王忠敏.论标准的价值[J].中国标准化,2003(9).

[11]王忠敏.标准的数量是否越多越好[J].中国标准化,2012(5).

猜你喜欢

考量效益标准化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标准化简述
子女抚养权归属如何考量?司法案例为您解答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一场情与理的考量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