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名胜古迹

2014-02-03佚名

老来乐 2014年12期
关键词:建筑

佚名

故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北京城中部,南接天安门,北依景山。占地72万平方米。原有房舍9999间半,现存8707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永乐十八年建成(1420)。明清时称紫禁城,1925年改称故宫。明清两朝屡次重修、改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其建筑布局依"面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对称谨严,主次分明,体现了至高无上的皇家风范。城前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城内分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在前,中轴线上有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左有文华殿,右有武英殿。内廷在后,中轴线上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左有东六宫及外东路,右有西六宫及外西路。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墙高10米,四角各立形制奇特的三层檐十字脊四面歇山四面抱厦角楼。外绕52米宽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四面各开一门,东门称东华门,西门称西华门,北门称神武门,南面正门称午门,门楼东西两翼为两面出廊的两阙,俗称雁翅楼。进午门,金水河上并列5座汉白玉石桥,称内金水桥(以区别于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中间主桥只有皇帝才能通行。过桥至太和门,为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的殿宇式宫门,两侧有昭德门、贞度门。太和门北面对太和殿,体仁、弘义二阁分立左右,殿前广场极为开阔,约3万多平方米。太和殿是外朝主殿,俗称金銮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与其后的中和殿、保和殿共同组成一组工字形的建筑群。大殿位于高达8.13米的汉白玉石砌台基上,面阔11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是紫禁城中最壮观、最宏丽、等级最高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堂。殿内金砖铺墁,陈设奢华,雕梁画栋,无不极尽富丽堂皇。明、清两朝在这里举行大朝会和大典,两朝有24位皇帝在此登基。太和殿后为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前小憩、接受内阁礼部及内侍执事人员朝拜的地方。保和殿位于中和殿后,两殿均为明代遗构,保和殿采用"减柱造",殿内宽敞开阔,是举行殿试和宴会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分列文华殿、武英殿,均为由殿堂、门、配殿和廊庑组成的长方形院落。文华殿明朝曾为太子讲读之所,嘉靖以后改为皇帝举行经筵的场所,著名的《四库全书》原收藏于殿后的文渊阁中。武英殿是皇帝在宫中斋戒和召见大臣的地方。三大殿后为内廷区,主要有中轴线上的后三宫,两侧的东西六宫、外东路、外西路及后部的御花园。后三宫依次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建于2.5米高的白石台基上,组成工字形建筑,四面有廊庑围绕,正门为乾清门。乾清、坤宁二宫是内廷的正殿、正寝,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帝后起居场所。交泰殿是举行授皇后册、宝和皇后诞辰礼的场所。后三宫两侧有东西六宫,是后妃们的寝宫。东六宫为钟粹宫、承乾宫、景仁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东六宫之南为斋宫和毓庆宫,斋宫为皇帝在宫中斋戒时的寝宫。西六宫为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西六宫之南为养心殿,是雍正以后清帝议政的主要场所。外东路为宁寿宫,整组建筑仿三大殿及后三宫的规制而建,是高宗弘历作太上皇时居住之处。分前后两部分,"前朝"部分有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皇极门对面有精美绝伦的琉璃九龙壁。后廷部分分三路,中路五重是弘历起居的地方,东路为看戏、读书之处,西路是花园,俗称乾隆花园。园中叠石筑楼,富于变化,不落俗套。外西路主要是慈宁宫,宫前有慈宁花园,园中亭台错落,花木扶疏,风景幽美。后三宫之北为御花园,明代称后苑。园中主要建筑有钦安殿、万春亭、千秋亭、绛雪轩、浮碧亭、藻堂、养性斋、澄瑞亭、延晖阁等20余座大小建筑,东西对称,结构精巧,穿插布置假山花木水池盆景,五色石子铺砌的甬道曲折蜿蜒,图案丰富。园中古柏参天,竹影扶疏,既清幽秀丽,又不失宫殿气魄。故宫不仅以其规模宏大、格局谨严的建筑著称,同时还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自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以来,至今已收藏各类珍贵文物上百万件,开辟了若干专题陈列,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太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安门东侧。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之所。占地近14万平方米。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嘉靖二十四年(1545)重建,明、清多次重修。1924年改为和平公园,1951年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庙坐北朝南,围墙两重,外垣正面辟正门,门前建石桥。内垣正门为戟门,门前有单孔白石桥5座,桥南左为神库,右为神厨。进戟门至前殿,为太庙正殿,面阔11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汉白玉石砌须弥座台基,分三层,俱围以汉白玉护栏,前出宽阔月台,台前御路,殿内金砖墁地。正殿是祭祀先祖列帝之处,东配殿祀配享王公,西配殿祀配享功臣。前殿之后为中殿,面阔9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为清代供奉历代帝后神位之处,两厢配殿贮存祭器。后殿又称祧庙,是供奉清代远祖神位之所,殿前有墙与中殿相隔,自成院落。太庙西垣共有3座门,分别通天安门、端门、午门,以方便皇帝由紫禁城出入太庙。太庙虽历经修葺,仍大部分保持了明代的建筑法式,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其历史和艺术价值极为珍贵。

天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崇文区永定门大街东侧。总面积273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增建圜丘坛、皇穹宇,改称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之地。清乾隆年间进行大规模改、扩建,基本形成今日的面貌。天坛由圜丘、祈谷两坛组成,有坛墙两重,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外坛墙周长6553米,南北墙距1657米,东西墙距1703米,原西墙有门两座:北为祈谷坛门,南为圜丘坛门。内坛墙南北距1283米,东西距1025米,周长4152米,面积130万平方米。坛内有东西向隔墙连接内坛东西墙,将圜丘、祈谷两坛隔开,隔墙中有门相通。南部为圜丘坛,是祭天时设祭场的地方,又称祭台、祭天台或拜天台。台分三层,每层四面出陛各九级,上层台面中央是一块圆形中心石,外辅扇面形石块九圈,最内一圈9块,每向外一圈递增9块,中下层亦如此。坛面四周栏板数和台阶级数,也都是9和9的倍数。圜丘坛外围墙两重,内墙圆形,外墙方形,红墙蓝瓦,四面各辟棂星门。圜丘坛北为皇穹宇,为放置圜丘祭祀神牌之处。单檐蓝琉璃瓦圆攒尖鎏金宝顶,汉白玉石台基,殿高19.2米,直径15.6米,东西各有配殿5间,周围有圆形围墙环绕,墙面平整光滑,声波可由墙壁传递,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从皇穹宇北出成贞门是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甬道,称神道或丹陛桥,直至祈谷坛。祈谷坛位于天坛北半部,大门称祈年门,门北为坛,坛圆形,分三层,每层各出八陛,每层坛面周围都有石护栏。上层坛面正中建祈年殿,琉璃筒瓦三重檐圆攒尖鎏金宝顶,殿高38米,直径32.72米,上层檐匾额书"祈年殿"。殿内有楠木柱28根,环转排立,当中4根"龙井柱"高达19.2米,直径1.2米。殿内设雕龙宝座,是祭祀时放神牌的地方。祈年殿之北还有皇乾殿,是祈谷坛奉祀神位的供奉所。坛东门外有神库、神厨、宰牲亭及长廊等附属建筑。在内坛西天门内还有斋宫,为皇帝斋戒之处。外坛西墙内有神乐署,是乐舞排练之所,俗称天坛道院。天坛的建筑设计有着严格的思想要求,其主要建筑圜丘坛、祈年殿、皇穹宇的平面都作圆形,圜丘坛面的石块数目用古代象征尊贵的数字9及9的倍数,主体建筑屋面都覆以蓝色琉璃瓦以象征青天,使祭礼达到神圣而崇高的效果。在布局上也摆脱了传统以轴线对称为主的格局:内坛建于外坛南北中轴线以东,而祈谷、圜丘两坛连线又位于内坛中轴线偏东,这样就使得两坛连线至外坛西墙之间距离拉长至近200米,使得从西门进坛时,顿觉视野开阔,气势宏伟。1949年后多次维修,今已辟为天坛公园,其宏大而独特的建筑艺术,在中外游客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猜你喜欢

建筑
建筑学园(4)
建筑学园(3)
建筑学园(2)
建筑学园(1)
建筑速写系列
让人脑洞大开的建筑
建筑与数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