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资源型产业的演进及启示
2014-02-03江书剑聂元昆
江书剑,聂元昆
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资源发现、开发和利用史。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是一个资源大省,资源型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很大一部分,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烟草、生物、旅游、矿产及电力五大支柱性产业来拉动。可以说,云南省经济有着极强的资源性特征。但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等一系列依赖资源储量带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问题频显,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发展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云南省资源型产业演进基本模式
1999年到2007年,云南省资源型产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保持着32.06%的增长速度,资源型产业产值在云南省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其核心地位不可动摇。但是,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资源型产业最终都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产业结构不协调、社会问题突出等问题[1]。因此,云南省这个资源大省实施资源型产业转型已迫在眉睫。在过去的十年中,云南省在大量吸取国内外资源型产业转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针对资源型产业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1 对资源型产业进行技术创新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斯·熊彼特1912年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思想与概念。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出现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社会不断地通过创新来实现新组合。对于资源型产业来说,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发展资源采选和加工的新技术来实现的。获取方式为对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亦或是自主研发(R&D)。
图1 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注:数据来自《云南统计年鉴》,下同。
云南省资源型产业自创立之初便定下了粗放型增长的主基调,产品附加值与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均处于非常低的水平。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通过资源来带动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云南省资源型产业在吸收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创新的同时,不断增加对企业R&D经费的投入,以期实现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图1)[2]。
以钢铁行业为例,云南省钢铁行业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步骤来逐步实现钢铁行业的技术创新:第一,钢材产品逐步高档化。自主开发的400兆帕及以上高性能抗震钢筋、耐酸钢、管道钢、特种异型钢及不锈钢复合材等多种高技术含量钢材品种已初具规模;第二,在进行产品高端化的过程中,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自2005年以来,云南省共淘汰生铁558万吨、粗钢191万吨、轧钢188万吨等落后装备产能。其他资源型产业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创新,如有色金属工业全部淘汰国家明令规定的落后装置,新技术装备达到先进水平。骨干矿山实现“数字化矿山”的建设目标。铜、铝、锌及锡等冶炼设备技术继续保持国内国际先进水平;铜、铝加工技术装备达到高精度、连续化、节能和环保水平。
1.2 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把传统的通过消耗资源来促进增长的线性经济转变为利用生态资源的循环性来发展的经济[3]。它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具有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特点。循环经济的宗旨是为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与环境代价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力求把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云南省资源型产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基本忽略产业发展对于环境的破坏效应,同时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4]。如今,这种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的需求。云南省着力推进资源型产业演进,构建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前提下的新型资源型产业。
1.2.1 通过优化工艺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云南省资源型产业在演进过程中,统筹考虑淘汰落后、技术创新、装备升级和节能减排。通过引进消化与自主研发两条途径,在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差距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废弃物的排放量与单位产品能耗。图2显示的为1991年至2010年间主要年份能源利用的效率指标。从图2中可以发现,自1991年起,单位产值的能耗大体呈现逐年下降态势。
下面以有色金属加工业为例来加以具体说明。
在“十一五”期间,有色金属加工业累计淘汰电解铝1.5万吨、铜冶炼7.44万吨、铅冶炼7万吨、锌冶炼0.8万吨等落后装备产能。有色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8.43吨标煤/万元下降到7.28吨标煤/万元,下降了13.6%。又通过技术创新,加大有色金属工业与化工等其他行业的技术耦合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及节能减排水平。
图2 云南省资源型产业单位产值能耗
1.2.2 通过延伸产业链来变废为宝
云南省逐步强化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延伸,此举可促使企业摆脱对于主导产品的严重依赖,避免整个区域陷入“资源陷阱”;同时,还可以提高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形成特有的竞争优势[5]。图3显示,云南省历年工业废弃物处置量大体呈上升态势。
图3 云南省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量
云南省建材工业在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工业废弃物可为新型建材产业发展提供廉价的生产原料。据统计,全省磷(硫)石膏已累计堆存1亿吨以上,每年还将产生2 000万吨的新增量。磷(硫)石膏资源化利用不仅对天然石膏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且为新型建材产品生产提供了廉价的原料。黄磷渣、电石渣、钢渣、有色金属冶炼渣等废弃物,不仅自身可以作为新型建材产品生产的原料,而且也可作为水泥、混凝土生产的替代原料或掺合料使用。
1.3 组建产业集群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用产业集群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包括一批对竞争起到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云南省在构建资源型产业集群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方法为,在一个地区选定核心企业,再通过兼并重组构建产业集群网络。以钢铁行业为例,云南省大力推动区域内或跨区域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形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技术装备优势、产品多元化、企业规模化的区域性钢铁产业集群。其中,以楚雄州现有钢铁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积极实施淘汰现有落后产能和调整退出不利于城市规划和企业发展的相关产能,在禄丰金山高起点建设适度规模的钢铁生产基地,全面提高其工艺技术、装备及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水平,实现优化,提升发展的目标;以玉溪市现有骨干钢铁企业为主体实施兼并联合重组,鼓励组建区域性钢铁产业集群;以曲靖市现有骨干钢铁企业为主体实施兼并联合重组,鼓励联合保山、文山等相关州市钢铁企业组建跨区域钢铁产业集群;以昆明市现有骨干钢铁企业为主体,对昆明市除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公司以外的现有钢铁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鼓励组建区域性钢铁产业集群。通过以上兼并重组,全省基本形成五家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能和产量均达到全省总量的90%以上。并以这五家大型钢铁集团为核心,打造出钢铁产业集群网络体系。
1.4 构建产学研模式
1985年,国家将产学研合作模式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针对资源型产业转型,转型企业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这座桥梁,将企业转型与大学的科研力量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期快速地帮助转型企业寻找到合适的突破点。
云南省高校众多,且由于云南省资源丰裕,在资源开发研究领域有很强的科研力量,同时,各相关企业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开发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
以磷石膏资源化利用为例。长期以来,云南省依托磷矿资源等比较优势,快速发展磷化工产业,产生了大量的副产物——磷石膏。堆存磷石膏需要投入较大的渣场建设资金和运行管理费用,同时还存在着环保、安全等潜在风险。针对如何合理利用磷石膏,云南省组建了云天化集团磷石膏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并且联合云南省高校与国内外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研究机构,通过改良盐碱土壤、生产长效复合肥及其他肥料,磷石膏生产硫酸钾,回收磷石膏中的钙硫资源等方法,大大提高了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率。
2 云南省资源型产业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云南省资源型产业一直遵循老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过度依赖资源的产业发展模式,积累的结构化、社会化问题颇多,若要进行完全意义上的产业演进,还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2.1 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问题
迈克尔·波特在他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是这样界定新兴产业的,“新兴产业指通过一些因素产生的那些新形成的产业,这些因素包括技术创新、相对成本关系的变动、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或其他经济及社会方面的变化,致使某种新产品或某项新服务得以市场化。”[6]由于一个地区资源储量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资源型产业必将走向衰亡[7]。故而,资源型产业演进的最终目标必将是依托资源型产业所带来的市场空间去发展具有高产业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行业以及其他对资源型产业依附较小的新兴产业,从而减少甚至摆脱工业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
云南省由于地处西南边陲,远离高新技术中心,再加上长期形成对资源的路径依赖,除资源型产业以外的其他第二产业组成部分一直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加大对新兴产业培育力度的实质就是为了摆脱对原有资源的依赖,更新产业模式,实行最彻底的产业转型。从统计数据上看(表1),云南省的高技术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还非常低,仍需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力度。
表1 云南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对比
注:数据来源于《云南省统计年鉴》。
2.2 转型中的补偿机制问题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是资源型产业顺利转型的重要保证,是在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过程中对相关企业或个人所进行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8]。
云南省资源型产业采取的掠夺式开采,对矿区甚至整个区域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成为阻碍产业转型的一个客观因素。此外,产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人为地造成了大量劳动力闲置,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实施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保证产业转型的顺利进行。
2.2.1 资源型企业退出补偿
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资源型企业退出原领域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在资源型产业转型过程中,技术创新会淘汰掉一大批落后产能。因此,有必要对资源型企业进行退出补偿[9]。政府可以设立专项援助基金予以支持,其中包含给予优惠贷款、收购报废设备等方式;还可以由同行业的受益者来提供补偿,以免退出者的退出行为受到限制。
2.2.2 资源型产业转型生态环境治理补偿
云南省拥有众多的矿山,对土地的破坏存在于矿产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这些采矿作业对土地均有很大的破坏性,在世界范围内,已有3 000平方公里土地因采矿而被破坏。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是涉及行政管理、市场手段等众多方向的总体安排,即通过对矿山生态进行恢复治理,力求解决日益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
2.2.3 资源型产业转型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资源型产业转型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套全新的、对资源依赖程度低的、高产业附加值的产业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涉及到土地的征用。建立一个合适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的运用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资源型产业转型的成功与否。
总的来说,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是与资源型产业转型成功与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涉及到产业转型的各个方面,必须要综合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面的要素来通盘考虑。
2.3 闲置劳动力安置问题
从总体上看,云南省闲置劳动力资源的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自然资源的枯竭而造成的资源型企业减员;与资源型产业相关联企业的失业人员;城市发展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所带来的新增劳动力的失业。而且,对于一个资源型产业密集的地区,人才结构单一,资源型产业人员再就业非常困难,处理不恰当,将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故政府在进行资源型产业转型时,应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谨防资源型产业转型对产区的冲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降低闲置劳动力给资源型产业转型带来的风险。
2.3.1 再就业培训
各国的资源型产业转型经验表明,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解决产业转型过程中人员安置问题的关键。资源型产区的从业人员一般从事简单劳动,文化层次不高且技能单一,很难胜任新兴产业的工作。而产业结构调整及企业重组引发的失业问题,主要是一种结构性失业,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对闲置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使得失业者通过培训能胜任新的职位,职业培训因此成为了资源型产业转型过程中解决失业人员问题的关键所在。
2.3.2 创造就业岗位
资源型产业转型过程中,采用产业延伸的转型模式,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的产业群,对于失业人员来说,此类企业与资源型产业的相关性使得他们比较容易上岗。另外,还可以发展中小型企业与替代产业,从而增强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2.3.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技术简单、从业人员容易上手、就业的容量大等特点,这些行业的从业门槛低,非常适合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另外,云南省应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更灵活地实现再就业。表2为主要年份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年末就业人数,从表中不难看出,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增速迅猛,对云南省资源型产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闲置劳动力起到了很好的安置作用。
表2 主要年份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年末就业人数/万人
注:数据来源于《2011年云南省统计年鉴》。
3 云南省资源型产业演进展望
总的来说,资源型产业转型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长期性的历史任务,因此,必须制定详细的规划,力求通过产业转型补偿机制提供演进基础,通过产学研合作提供演进方向,通过技术创新提供演进动力,最终将云南省资源型产业带出资源陷阱,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云南省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云南省资源型产业转型属于主动转型,选择的余地比较大。从国内外的资源型产业演进经验来看,资源型产业演进的基本思路为:首先对现有资源型产业进行优化改造,努力降低单位产能消耗与对环境的污染,并对产业链进行延伸,然后依托原来的资源型产业建立相应的接续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继续发展完全不依赖资源的替代产业,最终完成整个资源型产业转型。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未来的资源型产业转型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云南省仍然要坚持对已有的传统资源型产业的改造,因为这些传统资源型产业存在时间长,很多特征不适应当下的经济发展环境。再者由于数量巨大,这些资源型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因此,对于此类传统资源型产业必须构建产业集群,实施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努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2)打造特色产业。云南省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但是,现阶段呈现的情况却是由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的各地区旅游资源的富集度不均一,发展不均衡。在未来,应大力开发旅游产业潜力,发展昭通、保山、怒江、普洱、临沧等城市为新的旅游增长极,从而带动旅游产业乃至整个云南省经济的增长。
(3)发展新兴产业。资源型产业转型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不依赖资源的新兴产业,因此,云南省应逐步将目光转向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云南省应抓住面向东南亚国家的桥头堡战略的契机,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入驻云南,从而带动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1]朱德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3-120
[2]张伟.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R&D效率研究:基于DEA的分析[J].当代财经,2012(8):94-105
[3]张伟.基于循环经济上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8(4):29-31
[4]王彤,金海龙.资源型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博弈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6(7):7-8
[5]汪戎,郑逢波,张强.转变资源型产业发展方式的路径探索:2012年中国“资源型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J].管理世界,2012(5):152-156
[6]徐斌,刘晶.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1(S7):83
[7]于志明,孙宋芝.资源型产业城市发展规律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2006(3):64-67
[8]王建志.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研究[D].沈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0:21-25
[9]龙如银.资源外部性与矿业城市补偿机制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5(3):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