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对策分析
2014-02-03董素玲
文/董素玲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1.供应链的定义
供应链就是通过计划、采购、存储、分销、服务等这样一些活动而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种衔接,从而使企业能满足内外部顾客的需求。
2.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根据中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3.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供应、生产计划、物流和需求。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以互联网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是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现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
二、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
研究数据显示,国内零售企业中有89.6%的企业不理解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80.6%的企业根本没有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实施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的还不到20%。
(2)零售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程度较低
①大的零售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数量少,如沃尔玛、家乐福、世纪联华等少数企业开始重视供应链管理。
②大企业的物流发展水平较低。
③企业的物流发展水平低还表现在物流费用与销售额的比率上。
④大多数零售企业的货物跟踪系统还不完善,导致物流信息时效性不高、信息定位不准确,使外界得不到相应的物流信息,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较差
中国仓储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45.3%的企业面临物流成本过高的压力。另一项研究表明,我国的货物在仓库中储存时间是20天左右。大型零售企业补货时间为一周左右,但沃尔玛却能做到一天之内。
2.零售企业供应链中常见的问题
(1)在对供应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所做的零售企业调查数据显示,多数企业不理解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含义,仅有不到20%的企业具有供应链管理部门,但他们所理解的供应链管理即物流管理,主要负责产品的采购、仓储、运输、装卸搬运等,而不具有统一协调整个供应链所有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能力。
(2)没有建立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零售市场竞争激烈,销售利润趋于下降,从而导致零售企业不断地向供应商压价,把供应商的让利作为赢利的一种渠道;供应商则隐藏自己的实际成本,以各种理由和手段变相提价作为反击。双方在价格上进行博弈,无法建立起相互信任依赖的关系。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对供货商的供货准时情况反映良好,大约44.8%的零售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时间在一年至两年,供应结构趋于稳定。但两者之间尚未建立起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仍处于利益对立状态。
(3)物流系统重复低效
在零售行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很少,大多数是供应商自主送货,零售商向消费者送货,供应商和零售商同时有大量库存。调查显示,85.1%的零售企业自备运输工具,94.0%的零售企业自备仓库,很少利用第三方物流,各企业内部都进行了相对高效的物流管理,而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建设却是重复低效的。在库存管理上,只有3.0%的企业尝试供应链管理库存,因此导致32.8%的零售企业库存周转天数在20天以内,73.1%的零售企业反映其产品有缺货现象。调查发现,产品出现缺货的原因不在于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跟不上,而是由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信息不畅,既造成库存积压,又使客户不能及时拿到货物。
(4)支撑技术应用不足
供应链系统连接多个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渠道分销商及用户,随着需求和供应的变动而变化,因此要求整个系统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与可变性,需要技术、处理程序及组织结构变化的正确结合,还需要高水平的完整信息在供应链上流动。目前许多企业都在使用ERP软件作为其决策的工具和管理日常工作流程。但是由于ERP项目涉及业务流程重组和结构重组,加上其在计划功能方面的不足,因而难以对现实的供应链提供支持。另外,由于ERP系统主要针对企业内部的整合缺乏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功能,即当供应链上的产品、市场和顾客变动时,组织随之调整的能力存在一定风险。最后,货物的信息跟踪技术应用不足,客户不能及时了解货物相关信息。
(5)信息系统落后,信息共享程度低
零售企业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物流设施设备,使得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计算机辅助运输线路设计和车辆调度计划等现代科技手段及RFID、EDI、GIS、GPS等先进信息技术得不到充分应用,企业的商品信息标准化工作也相当滞后。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调查统计,在条形码的使用方面,61.2%的零售企业在零售终端对全部商品使用条形码技术;在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的使用方面,62.7%的零售企业间有企业内部局域网,但利用度却不够。只有38.8%的企业在网上公布商品信息,多数企业仅限于用电子邮件传递业务相关信息,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电子数据交换。有些企业已经建立起公司的互联网站和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彼此的不信任,信息严重不透明,所以很难实现及时、无缝的信息共享,也没能很好地整合信息资源。
(6)物流基础装备落后
首先,物流装备(如:仓库货架、进出库设备、运输设备、装卸机械等)的功能单一,无法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且工作效率低。其次,通讯设备及线路、传真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缺乏,跟不上电子商务物流的要求。再次,运输体系的道路不畅通,没有连贯的门到门运输连接手段,物料搬运设备、装卸机械的自动化程度低。存量大并且具有高层货架体系的仓库没有建立,巷道堆垛机、条码技术、集装箱技术等还没有完全应用在物流程序中。另外,在货物运输中常出现重复运输、过远运输、迂回运输、空驶等现象,既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又增加了营运费用。
三、零售业供应链管理发展对策
1.提高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
传统的企业管理主要侧重通过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人员素质的提高、分工的细化来取得成本优势、质量优势。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在自身核心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加强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的协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加强信息共享。零售企业在进行管理模式和观念转变过程中,必须统一认识、分步实施、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在企业内部宣传供应链管理思想,介绍国外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和行业领头企业的管理思想,为变革奠定好思想基础。
2.加强与供应商的协作,建立战略联盟
供应链的形成与稳定是供应链管理的第一步。传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成员之间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供应链上的各方均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这种利益是通过各自竞争、信息闭塞、资源重复利用等为代价获取的。这种方式在短时期内可以取得成功,但从长期来看,是不能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对零售企业来说,为了保障供应链的稳定和紧密、加强协作及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就要科学合理地选择供应商,建立共同的利益分享机制,确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不断深化,最终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和长期化。
3.增强企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利用网上数据传送及订货、互联网与物流配送中心、上游供应商共享商品的库存和销售信息。零售企业应结合经济发展走势、产业布局以及交通等特点,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物资集散通道、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及物流功能设施的综合配套,尽快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线点结合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4.构建企业与供应商的信息网络设施
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构建与供应商的信息网络设施:EXTRANETS、网站。前者是一个公司的企业系统软件的扩展,可通过因特网将信息传到另一个公司或用户。但它有两个局限:培训的复杂性和公司的规模能力。目前可行的是运用网站,建立一个中心站点,这里有所有互相联接的信息。供应商单独进入标准网页,就可以浏览供应链成员计算机系统中储存的数据库内容,新的伙伴加入只需与该网站链接就行。这样零售商与供应商就可以共享需求信息、存货情况、产能计划、生产进度、销售计划、需求预测、装运进度等。
5.提高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多变的需求,零售企业关注于如何从不确定需求的分析中获取信息,如何通过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来创造价值等。零售企业要与供应商共享需求信息、存货情况、促销计划、需求预测等信息,并实现企业间信息的快速传递,这就要求零售企业应该尽可能加大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引进先进的电子信息支持技术,建立企业IT信息网络系统,努力提高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增强企业快速沟通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6.重视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目前,零售行业缺乏懂得供应链操作技术性人才及供应链管理的领导性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企业应举办或参加供应链管理的高级经理培训班及论坛,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获得供应链管理相关知识,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协调能力;第二,对现有的管理人员实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培训,倡导大家积极学习和运用供应链管理指导自己的工作;第三,要大胆引进国外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第四,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在高校的管理专业开设供应链管理课程并培养企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1]徐杰.供应链管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82~285
[2]刘伟.供应链管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216~223
[3]百度文库
[4]赵莹莹.我国零售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国知网.2011,S(1):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