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组织演化动力源研究综述

2014-02-03

中国科技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异质性消费者制度

赵 卓

(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320)

1 技术创新是根本性动力源

创新理论开创者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把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引入新生产函数,创新能够不断地破坏产业的旧结构进而创造新结构,这种“创造性破坏”过程借用生物学隐喻则称为“产业突变”[1]。企业为了获得垄断地位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成功的技术创新使企业长期生产成本降低形成规模报酬递增机制,促使企业改变边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形成竞争优势的创新企业逐渐取代未创新企业,改变了产业组织结构。

具有代表性的A-U模型说明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动态过程。Abernathy和Utterback认为许多产业的创新活动与产业生命周期高度相关,企业创新活动分成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2]。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以根本性的产品创新与新的中小企业成功进入为主要特征;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市场需求开始增长,企业创新重点发生变化,表现为产品创新逐渐向过程创新转移;当产业进入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后,市场需求稳定,企业的过程创新和渐进性产品创新得到更大的重视。Adner和Levinthal诠释了技术创新对产业演化的作用,用异质性门槛来说明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关联性[3]。异质性门槛包括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综合权衡对产品性能的最低要求(性能门槛)和消费者意愿为商品支付的最高保留价格(净效用门槛)。在性能门槛和净效用门槛的约束下,产品创新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达到消费者的性能门槛要求,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超额利润,企业则会在成本约束下努力提高其产品性能。而过程创新取决于消费者的净效用门槛要求,对产品性能影响不大,在原有工艺技术革新、改进和提升过程中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现代演化经济学的代表者Nelson和Winter认为,产业组织演化不是新古典所描述的“理性选择”决定,而是沿着“惯例”进行[4]。企业技术创新不是“市场自然选择”或者“理性选择”的活动,而是体现为学习惯例特征,是一种搜寻技术的惯例,这种惯例行为体现在企业研发活动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相对刚性特征。技术创新是从研发活动到新产品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各种构成要素与部门互动的复杂系统,大学、研究机构、军队、金融部门都被证实对技术创新具有推动作用。技术创新对产业组织演化的作用表现在信息的保留与传递、提供产业内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在多样性之间进行选择。

产业创新是由单个企业或多个联合企业的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创新,或它们的组合创新扩散成整个产业的共同创新过程。特定层次结构的技术与制度是构成产业创新体系的两个关键因素,也是产业系统演化的根本推动力。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创新和产业激进式变迁的根本诱因和动力。技术创新能给企业提供新的进入产业机会,提高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也可能导致未成功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被淘汰出局。所以,技术创新是产业组织演化最具显著性的推动力量。

2 市场需求是选择性拉动力源

需求的异质性是产业组织演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需求异质性取决于:①消费者收入水平越高对产品的购买能力越强,企业提供的产品档次越多,需求异质性就越大,进而诱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②由于消费者具有偏好差异和认知差异,在新产品投放市场初期阶段,尽管新产品性能优于旧产品性能,消费者也不能快速形成对新产品的需求,新产品不能完全取代旧产品,市场上新旧产品共存,需求的差异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弱化。

异质性需求诱发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新技术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市场以及市场细分,消费者学习效应引致市场需求变化和产业边界变化。学者们通过对IT、计算机、设备工具制造和制药等产业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消费者偏好异质性导致新市场的出现,进而决定新技术取代旧技术,使得产业从低级演化到高级,说明了需求和产业组织演化的特殊阶段是相关的。Adner和Levinthal对异质需求、技术创新、产业组织演化三者关系进行了模拟测算,得出与经典的A-U模型所表述结论基本相同[3]。Malerba从产业生命周期内不同技术更替视角来说明需求异质性与产业演化关系,认为各个阶段的不同主导技术及其更替过程构成了产业生命周期[5]。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市场集中度是逐渐增强的,但由于新技术引入及主导技术更替而使产业不断演化。虽然新技术具有市场潜力,但由于在位企业已经具有成熟的旧技术和稳定的市场需求,一般而言,在位企业不会冒风险采用新技术,此时,新进入的企业可以采用具有风险性的新技术,但新企业不会与在位企业在同一利基市场上进行竞争,而是选择在位企业没有顾及的利基市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新进入的企业凭借新技术和发展的利基市场逐渐参与到行业竞争中,并慢慢获得竞争优势地位。Malerba还利用数据验证体验型消费者和偏好多样性对产业演化的影响:体验型消费者占全部消费者比重越大,采用新技术的企业获得市场份额越大;消费者偏好越具有多样性,与在位企业不存在竞争关系的利基市场越容易形成,随着新产品逐步被消费者所接受与认可,新产品的利基市场逐渐扩大并使在位企业开始重视,进而产生改进旧技术或采用新技术的要求。正是体验型消费者和偏好多样性及其形成的利基市场,才有新企业采用新技术参与市场竞争的可能性。

关于市场需求对产业组织演化的影响,学者们不仅强调需求的异质性,还考察了需求条件和需求约束的作用。Metcalfe认为除收入约束能影响消费者需求以外,作为稀缺资源的时间因素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消费者在收入和时间的双重约束下,机票价格下降和飞行时间缩短使得航空运输需求旺盛,比铁路运输业更具有竞争力[6]。Bergin和Bernhardt考察跨时期的具有随机特征的各种需求下的产业动态变化,分析未来需求变化影响企业退出决策进而决定产业边界[7]。如Antonelli所说,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动因,导致原有产业体系的分化,即旧产业的衰退和新产业的出现,产业组织演化得以不断持续[8]。

3 产业供给是异质性推动力源

异质性在企业的技术知识、学习能力和市场适应性中广泛存在,使得企业在各种约束下做出不同的市场行为。异质性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企业与环境的互动使得产业整体表现为周期性演化过程。

学习是企业增强自身的适应性以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更新其知识和惯例的过程。竞争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为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必须主动不断地向其他个体学习来获取经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产业内主体的“有限理性”很难做出最优选择,因此学习就是必要的。学习结果是新技术、新知识和新制度的涌现,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企业采用新技术的时间和效果,最终增加了产业系统演化的多样性。从创新与学习的关系来看,创新被认为是学习过程的结果。学习可分为模仿学习和创新学习两种类型,前者是企业为了降低不确定性,对产业内其他企业的一种学习策略,后者是企业为了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探索。因此,学习而引致的创新既是创造性毁灭,又是适应性创新。

从企业数目变化对产业演进阶段进行判定的是生命周期理论。在产业发展早期,成功的进入者推出新产品并开始成长,达到一定规模时,他们开始从事工艺过程研发以降低成本,成本的降低导致低效率企业被迫退出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进入者比在位者有成本递增的劣势,进入日趋减少,产品多样化程度也随之降低。到了产业成熟期,市场集中度逐渐上升,企业数量增长率出现下降并选择主导创新技术,当企业绝对数量和创新潜力下降时,代表着成熟阶段结束。该理论能较好地解释汽车、轮胎、电视和青霉素等多种类型产业的演变规律。

关于异质性供给对产业组织演化的推动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Yamamura认为在产业生命周期初始阶段存在企业大量进入和技术简单模仿,到了成熟阶段后,企业进行技术再创新和模仿,无效的和效率低的企业退出行业[9]。Randon和Naimzada认为学习具有外溢性特征,即使学习是个随机的变量,也能够驱使无效率或者低效率的企业退出行业[10]。Asma Raies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实力不足,技术创新体现在引进技术为主导,而不是像发达国家体现在研发上[11]。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内学习能力强的企业拥有优越的技术,保持技术领先地位,逐渐扩大与学习能力弱企业的技术差距,强化了产业内企业的异质性。

4 制度环境是适应性动力源

环境具有变异性和不确定性,演化理论关于演化过程的解释是围绕着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展开的。源于生物隐喻的演化经济学强调了产业与环境互动在产业组织演化过程中作用。

产业系统内的企业会与环境及环境中的其他个体不断地交往与互动。企业能够依照环境的变化和其他企业的行为不断调整自身行为规则,以适应环境和产业组织。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分为主动适应与被动适应两种情况。前者是指企业通过主动学习和技术创新,产生正反馈机制,使得产业演化表现为激进式特征;后者具有惰性特点,通过负反馈机制增强了产业系统的稳定性,使得产业演化表现为渐进式特征。产业内的企业是异质性和多样性的,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得以成长,否则被淘汰而退出产业。产业与环境的协同演化过程,是通过产业的学习机制、环境的选择机制以及产业与环境的互动机制来实现的。

有着路径依赖的产业嵌入其所处的环境当中,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与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都与资源稀缺的环境密不可分,产业与环境互动适应程度影响产业演化方向和速度。环境中对产业组织演化的影响主要通过制度和政策来实现,它们是环境选择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适应性动力源。Nelson把技术分为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前者是生产中每一种分工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技术,后者是产业组织和市场体制[12],认为社会技术会推动物质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物质技术直接作用于产业内的微观主体及其环境,成为产业组织演化的根本性驱动力。Nelson证明了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对产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制度可概括为一般社会规则的制度环境和特定组织形式的制度安排,无论哪种形式的制度,都为产业发展带来了规则、载体和保障。

产业政策是国家对产业发展的直接干预,它影响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技术的累积,直接影响产业组织演化进程。Lewin、Long和Carroll建立了产业与环境的互动演化模型,认为产业内的企业行为、产业、政府政策和制度之间相互影响[13]。Tan认为处于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战略与环境是高度相关的[14]。Suhomlinova认为企业战略要与产业环境高度适应,否则战略不能发挥应有作用[15]。Petkov认为政府的不同中小企业补贴政策对产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16]。Kale和Little认为知识产权政策对印度制药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17]。

5 产业组织演化是要素协同的动态函数

系统内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演化关系具有“协同”特征,存在适应性的反馈机制能够实现协同效果。产业是一个由企业构成的有机整体,异质性的企业被他们自己的学习能力、部门知识和制度所影响,同时不确定的环境变化又制约或激励了产业发展。产业组织演化就是一个关于特定技术知识、市场需求、产业供给和制度环境的动态函数,是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技术与制度协同演化的逻辑表现在,技术是制度变迁的推动力,技术进步较制度变迁更为迅速,而制度进步则能使技术得以更充分地发挥。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协同演化关系促进企业不断地提高适应性以面对变化的外部环境,从而引导着产业系统的演化进程。良好的产权、专利、金融等制度环境能确保企业获得创新收益,从而加大创新的动力,引起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变化。有效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能够提高产业内企业主体所面临的潜在竞争威胁,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Nelson分析组织与环境协同演化的现象,强调建立协同演化模型以更好地解释经济演化动力的必要性[12]。Pelikan建立了技术与制度协同演化模型来阐释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18]: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需要制度来协调,而制度组织成本的降低也依赖于新技术的有效性;制度对技术创新能产生激励效果,制度框架下的部门自由程度影响技术创新的进程,技术创新成功与否以及技术扩散速度都取决于制度的作用力。Murmann建立五个合成染料生产国的产业组织演化模型,关注于协同演化因素的互为因果关系、正反馈效应和路径依赖等几个方面,认为技术差异和制度环境差异是推动产业演化的关键动力[19]。Villafranca建立技术、制度和市场的产业竞争力协同演化模型,分析其相互关系及其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动态机制和路径[20]。Wonjoon和Jeong对全球动态随机存储器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21],认为在产业发展初期,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产业演化作用显著,当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后,稳定的市场需求则成为拉动产业组织演化的主要力量。

6 结论

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表明了产业组织演化动力源是多方面的:①技术创新能够不断地破坏产业的旧结构进而创造新结构,它提供了制度创新和产业激进式变迁的诱因和动力,是产业组织演化的根本性动力;②需求作为市场信号能为产业内的个体提供信息和反馈,诱发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新技术的出现创造了新的细分市场以及消费者相互学习导致原有产业体系分化,异质性的市场需求是产业组织演化的选择性驱动力;③企业具有异质性和有限理性特征,无法做出与环境相适应的企业退出产业,使得产业系统内在位企业数量不断变化,技术创新和学习带来的企业异质性是产业组织演化的异质性驱动力;④环境具有变异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必须依照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企业对环境的主动适应产生正反馈机制推动产业激进式变迁,被动适应产生负反馈机制推动产业渐进式变迁,企业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的正负反馈效应是产业组织演化的适应性驱动力;⑤产业系统在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时,组成产业系统的个体企业为获得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采取适应性行为,产业组织演化是一个关于特定技术知识、市场需求、产业供给和制度环境的动态函数,是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协同演化的结果。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Abernathy,Utterback,Patterns of innovation in technology[J].Technology Review,1987,(7):40-47.

[3]Adner R,Lewinthal D,Dem and heterogeneity and technology and technology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01,(47):611-628.

[4]理查德·R·纳尔逊,悉尼·G·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Franco Malerba,Richard Nelson,Luigi Orsenigo,Sidney Winter.Demand,innovation,and the dynamics of market structure:The role of experimental users and diverse preference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7,(17):371-399.

[6]Metcalfe S.Consumption,preferences,and the evolutionary agenda[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1,(11):37-58.

[7]James Bergin,Dan Bernhardt.Industry dynamics with stochastic demand[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39):41-68.

[8]Antonelli C.The digital divide:Understanding the economics of new in 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global economy[J].Information Economics Policy,2003,(15):173-199

[9]Eiji Yamamura,Tetsushi Sonobe,Keijiro Otsuka.Time path in innovation,imitation,and growth:the case of the motorcycle industry in postwar Japan[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5,(15):169-186.

[10]Emanuela Randon,Ahmad Naimzada.Dynamics of the non linear learning curve with spillovers in a differentiated oligopoly:effects on industry structure[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6,(17):95-106.

[11]Asma Raies.Technical Chan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Dynamic Model of Adoption,learning and Industry Evolution[J].The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2005,(5):208-216.

[12]Nelson R.on the uneven evolution of hum an know how[J].Research Policy,2003,(32):909-992.

[13]Lewin A Y,Long C P,Carroll T N.The coevolution of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9,(10):535-542.

[14]Tan J,Tan D.Environment strategy coevolution and coalign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41-157.

[15]Suhomlinova O.Toward a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oevolu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43):1537-1558.

[16]Vladimir P Petkov.Infant Firm Subsidization in Industries with Dynamic Stucture[M].J Ind Compet Trade,2007.

[17]Dinar kale,Steve little.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The Evolution of R&D Capabilities and Learning Processes in the India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07,(5):589-609.

[18]Pelikan R.Bringing institutions into evolutionary economics:Another view with links to changes in physical and social technologie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3,(13):237-258.

[19]Murmann J P.Knowled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Co-evolution of Firms,Technology,and National Institution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0]Francisco Fatas-Villafranca,Julio Sanchez-Choliz,Gloria Jarne.Modeling the co-evolution of national industries and institution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7,(17):65-108.

[21]Wonjoon Kim,Jeong-Dong Lee.Measur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push and demand-pull in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the case of the global dram market[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2009,(1):83-108.

猜你喜欢

异质性消费者制度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知识付费消费者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