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和谐人格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2014-02-03李建良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格结构弗洛伊德伦理

□李建良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 3436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质上说,美丽中国就是一种和谐之美,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状态。要实现上述三种和谐,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与上述三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在人类行为中稳定的发挥作用的人格对人的行为模式则又起着基础性作用。本文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视角,认为要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必须培育亲社会人格,使人修身律己,仁爱包容,真正以和谐人格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一、弗洛伊德人格观概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位名人之一。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1]P61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原动力;超我的职责是监督、控制主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自我控制,他的言行则会很现实;当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所占有时,他将成为一个严以律己、道德高尚的人。

本我是生物要素。它是指潜意识中与肉体最接近、最直接反映肉体需要的力量。它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也是个体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都是以本我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个体最为原始的、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它只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本我没有时间、地点和条件的概念,也不知道逻辑,并且还不受道德、法律等约束,它只要求充分满足自己的愿望。本我遵循享乐原则,即致力于减低压力、避免痛苦及获取快乐。

自我是心理要素。它是个体意识到的那部分人格结构,它控制着意识及感知觉的运作。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与外界的真实世界有接触,弗洛伊德把自我形容为“行政主管”,治理、控制欲管制着人格。就如同“交通警察”一样,它负责本我、超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交通,调节本能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既要帮助个体获得本能的满足,又要使个体避免触犯社会禁忌而遭受惩罚和痛苦。自我有一部分属于潜意识,也有一部分属于意识。虽然自我与本我一样,也最关心自己;但是,自我的这种关心却必须顾及周围的环境。因此,自我能够明辨是非,按照社会的规范和习惯来约束本我的冲动。

超我则是社会要素。它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超越了自我的那种“道德化的自我”,是指导自我的“大法官”。它遵循良心原则,属于人格结构的道德部分。它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超我掌管道德规范,关心的是行为的好坏与善恶。它代表理想而非现实,它追求的不是享乐,而是完美。超我代表祖孙繁衍相传的传统价值观与社会的理想,其功能在于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的目标来取代实际的目标,以及致力于追求完美。

综上可知,个人的人格系统是非常复杂的。自我既要面对本我无止境的欲求,又要面对客观外界的现实,还要面对超我的道德约束。在整个人格系统中,自我属于中介力量,超我通过自我来控制本我,而本我又通过自我来反映欲求。本我、超我、自我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个人的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方能形成和谐的人格结构,从而形成人类亲社会行为的根本动力。人的行为取决于获得心理能量多的那一部分人格结构。如果一个人讲求德性甚于讲求享受,那么,他的主要能量就被分配到人格系统的超我之中;如果一个人非常讲究实际,那么,他的主要能量很可能被自我所控制;而如果一个人只追求满足个人利益,不顾社会公德,那么,他的主要能量一定消耗在本我之上。

二、当前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困境与人格失调视角解读

21世纪,人类在享受科技突飞猛进所带来的舒适便捷和市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财富增长的同时,也见证着科技和经济发展对人、自然和社会所造成的种种扭曲、损害、甚至威胁等现象,严重制约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以至于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浪费、伦理堕落等自然和社会问题深深的困扰着国人,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是人对生命价值的漠视现象屡禁不止。雷根指出:“一切拥有天赋价值的存在物都同等地拥有它,而不论这些存在物是不是人。”[2]P175为此,一切有生命、感觉、意识的生命主体都应该平等地享有获得尊重的权利,它决定了人不能把自然界的生物仅仅当作科研试验的“小白鼠”来任意对待。然而,历史和现实不断表明,人类为了疯狂的探求所谓的真理,竟敢把基本的科技伦理弃置一边,连人都可以随意当作他们试验的小白鼠了,如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黄金大米”事件便是一个例证。尽管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构成危害尚无定论,但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人权的保护,国际上大部分国家已对转基因食品持质疑甚至否定态度了,连粮食匮乏的南部非洲也拒绝接受转基因食品。生命伦理学规定,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进行人体试验的。而我们的某些科研人员为什么会在没征得农业部门和卫生部门许可的前提下,擅自配合国外相关科研机构对我国公民进行试验呢?一个重要的解释就是,内在的本我能量即“求真”的欲望远大于对“求善”的追求,以致超我的理性不能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督导。

二是人对社会系统的异化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商家不择手段用先进的技术来降低成本,逐取暴利。从食品造假到滥用添加剂、非法添加化学物,基本所有只要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手段都被不法商贩和黑心商家所利用,导致了一些正常的经济行为和社会活动的失信和失序。回顾近几年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地沟油事件、塑化剂事件、毒奶粉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等,都是源于产品研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掺假制假售假等丑陋行径,严重异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社会关系系统。与此同时,一些新兴技术的普及也给社会系统带来了冲击,如因互联网犯罪带有神秘莫测和隐蔽性等特征,越来越成为犯罪分子的主要的作恶形式。网络病毒、网络诈骗、网络泄密、网络水军等犯罪形式层出不穷。科技伦理的失范和个人私欲的极度膨胀是滋生上述社会乱象的根源。

三是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仅从林业资源情况看,我国森林覆盖率仅达20.36%,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生态承载能力也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口、经济发展的压力与生态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3]值得重视的是,当前生态危机不但没有出现缓和的迹象,反而正以空前严重的形势摆在我们面前。一方面人类活动对地面和地下资源的污染日益严重。一些地区的土壤和水域中的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增加。另一方面,大气污染也呈加剧和扩大的态势,如今大气污染不仅局限在京津冀地区,而且也波及到了南方地区。据中国气象局披露,雾霾天气已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全国平均雾霾天数创52年来之最。这些生态失衡和污染现象是人们向自然界过度攫取自然资源的程度超过了自然界自我修复的速度所种下的恶果,它们从根本上阻碍了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

(二)当前美丽中国建设中现实反差的人格维度分析

上述美丽中国的现实反差表面上是人类过度改造和征服自然过程中所导致的后果,根源上说还是人性自身的危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个复杂的能量系统,操纵人格三个部分运转的能叫心理能。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来自心理能,心理能在人格三个部分中的分布和转移构成了人格的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格发展的方向。心理能在人格中的分布和支配依然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当自我获得了一定的能量,本我和超我就必然失去相应的能量,即一个方面获得能量后,其他方面势必丧失能量。一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量在人格中的分布状况。

和谐人格是指构成人格整体的各个内在成分之间处于协调、平衡的统一状态,并且能够很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外界环境。[4]P131如果本我的欲求超出了客观实际所准许的界限,而自我又未能控制住本我,那么这种欲求就一定会碰钉子而无法实现。同样,如果本我的欲求违反了社会公德,而超我又未能通过自我去控制本我,或者超我本身的标准就不符合社会公德,那么这样的行为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甚至受到惩罚。为此,上述现实反差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本我欲望过度膨胀,超我力量过于弱小,从而使自我扭曲人格失调,以致自我没有足够的能量来协调本我、超我、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当下,有些人之所以热衷于不惜一切代价来满足奢侈消费的私欲,在弗洛伊德人格论看来,就在于他们都依本我行事,不遵循伦理道德规范,从而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如此一来,人类活动必将挑战人和自然的天赋价值和关系系统,最终给自身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三、以和谐人格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美国学者唐纳德·沃斯特曾指出:“对于下个世纪的世界来说,没有比人类同自然界的剩余部分的关系更为重要的了。没有什么事比改善这种关系更能影响人类幸福了”。[5]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将人格重构置于一个全新的视角,因为人格作为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它是推动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人格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实现美丽中国梦想,就必须解决人自身的人格和谐问题,这是治本之策。根据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和谐人格的构建归根结底还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协调问题。

(一)提升价值理性,调节本我欲望

生态恶化的背后反映的是人性丑恶的一面。根据弗洛伊德人格观点,人性的丑恶是由本我驱动的。本我以追求本能冲动和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为目的,它的唯一功能是及时发泄由于内部或外部刺激而引起的兴奋。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人性的贪婪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人的私欲面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理念变得苍白无力。连本应该持中性立场的科学研究人员,因丧失科技伦理的底线和物质利益的引诱,而屡屡突破道德禁区和生态伦理,与不法商人同流合污,制造了一个个骇人听闻的负面事件。为此,要扭转利益至上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必须大力提升其价值理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具备哲学思维。哲学是一种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的是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多学一点哲学,不但可以提高人的哲学素养,而且还可以拓宽视野,开阔胸襟,使人们更多地本着对历史、对人类、对自然负责的精神探索科技创新、实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益的合理合法化。其次,应在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中提升价值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和精神纽带,为此要积极探索喜闻乐见的宣教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使人修善德、怀善念、做善举。再次,人的价值理性的提升应该贯穿于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不管是普通百姓、科技工作者、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都应自觉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细微之处见爱心,在实际行动中体现自己的伦理道德水平。总之,人的价值理性是在不断更新自我意识、完善自我认知、升华自我价值,增强对人和自然本质属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二)协调各种冲突,修炼坚强自我

从自我和外部环境以及超我和本我的关系来看,自我类似于后三者的仆人。俗话说,一仆不能二主。然而自我却要同时伺候着三位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他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自我和本我、超我及外部环境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必须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即让自我拥有更坚强的能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自我一方面要受到非理性的本我的冲撞,另一方面又以表达外部世界的需要为主要职责,同时又力求与本我保持友好关系,于是,自我将本我的欲望转化到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活动上去,将本我的冲动转化为高尚的追求,被外界环境接受和认可。其次,自我在化解本我欲望与现实条件的冲突时,通常用潜意识的防御机制来掩饰本我的非理性要求以隐瞒本我和现实的冲突。同时,自我采取的每一个缓和策略都要受到超我的严厉监控。自我正是在本我非理性能量的驱动下、现实条件的限制下及超我的调控下,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各种冲突中,使自身变得日益坚强的。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只有当本我能量是自我根据超我的道德要求和现实环境许可的条件下宣泄时,人才会在人工自然和人化自然过程中,表现出健全的精神活动和亲社会的行为。为此,个体的人格说到底就是自我在上述三者的妥协和博弈中,不断从本我中吸取生存的动力,从超我中获取生存的价值,最终使人性变得愈益坚强而理性,从而达到既不抹煞人的本能要求,又使人有理智有理想的和谐人格境界。具体来说,个体在修炼自我的过程中至少应该注意协调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利益与伦理的关系。某种程度上说,人们对利益的追逐过程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但是逐利决不能以牺牲他人利益、破坏生态环境、异化社会关系为代价,而应在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许可的框架内寻求自己合理的利益和满足。实践一再表明,制度和伦理不仅不会制约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且还能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行为动机系统中普遍共存着利己和利他的动机。如何在个体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最大化地激活其利他动机,催生其亲社会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以某种程度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他人情绪的共鸣反应的发展为前提。在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心理学家最关注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和移情(Empathy)。可以说,观点采择和移情是构筑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两大基石。观点采择能力作为亲社会行为的首要认知条件,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信息对外部环境状态的理解和推断。在美丽中国语境下,观点采择就是个体在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认知评估自身的行为会对他人、自然、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抑制急功近利行为,避免个体行为给他人、自然、社会带来负面效应。移情通俗讲就是感同身受的能力,它是人类关心外在事物的火花,是催生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引擎。亲社会行为主要由移情唤起引发,移情会增强个体解除外在事物困境的动力。

(三)增强伦理意识,壮大超我能量

超我作为自我的督导,它对人类自我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引领作用。伦理观念作为超我的核心督导力量,要壮大超我能量首当其冲就是增强人的伦理观念,包括消费伦理和科研伦理等。从消费伦理的角度讲,我们必须改变向自然界无限度地索取生活资料的过度消费行为,代之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消费理念。在科研伦理方面,科研人员在评估一个研究项目的价值时,不仅要着眼于其理论目标,而且还要考虑到为了达成此目标所使用的手段的合法性,以及实施这一手段可能产生的后果。如果预测到会出现某种消极后果的风险,就应该停止这种研究。例如:医学中的人体试验,受试者(哪怕是死刑犯)的健康在试验中承受着一定的风险;化学试验排放的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科学研究是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需要受制于普遍的伦理准则与道德规范。现实社会中,有的科技工作者只注重业务水平的提高,忽略自身伦理修养的提升。这不仅仅关乎个体的伦理水准和价值观念问题,任其发展,还会动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基。为此,要通过各种传统和新兴媒体传播正确的消费伦理和科技伦理观念,形成适度消费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人们树立和增强绿色消费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美丽中国从我做起的良好风气。

总之,美丽中国,不仅要美在青山、美在绿水,而且还要美在人格。内含于每个人内心的人格根本上影响着对待他人、自然、社会的态度和互动方式。因此,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建构和谐人格。

[1]〔奥地利〕弗洛伊德.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转引自韩东屏.疑难与前沿——科技伦理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中国林业网.2011中国林业基本情况[EB/OL].http://www.forestry.gov.cn/uploadfile/main/2011 -12/file/2011-12-21 - d835a996f1c6464597e3a86914fecabb.pdf.

[4]〔奥地利〕弗洛伊德.吴光远,徐万里译.欲望决定命运[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5]〔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猜你喜欢

人格结构弗洛伊德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漫画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梦的解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