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世界格局研究述评

2014-02-03方柏华孙传斐

治理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多极多极化霸权

方柏华 孙传斐

世界格局作为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决定着国际体系的主要内容,影响着国际体系的基本性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国际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国际战略研究而言,世界格局既是确定战略目标、战略手段等主要战略过程的基本参照,也是战略实施的主要操作环境和战略评估的主要场域。因此,世界格局研究,在国际关系学界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重要话题。尤其是在中国国际政治和国际战略研究领域,其所占据的地位更为特殊。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美国、欧洲、日本的发展一时受挫、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迅速崛起,有关世界格局现状的争论又一次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形成了多种观点。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解读,提炼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六种观点,即“单极”说、“一超多强”说、“多强一超”说、“多极化格局”说、“多极格局”说和“无极说”,以反映这些年来关于当今世界格局研究的基本面貌。

一、“单极”说

“单极”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约瑟夫·奈、包道格(Douglas Paal)、约瑟夫·约费、乔舒亚·柯兰齐克(Joshua Kurlantzick)、宋伟、刘丰等。他们分别从霸权作为一种体系、霸权具有的功能和所涉及的领域、美国人以往对本国霸权变动的认识史、软实力与美国霸权的关系、金融危机对美国霸权的影响以及从综合实力整体观察美国霸权等六个不同的视角,强调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有限,美国仍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坚持当今世界格局仍是单极格局,其它大国无法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1)霸权作为一种体系的衰落具有渐进性特征且能够加以延缓:罗伯特·卡普兰指出,尽管所有人都憎恨“霸权”这个字眼,但美国仍然是个霸权,能够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全世界施加重大影响。伊拉克战争后的美国霸权也许会像印度叛乱后的英国霸权那样发生变化,将比近年来形成的模式更为温和而且克制。美国今后将建立同盟,而不是孤军奋战。美国的衰落将是一个漫长而有尊严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它有时间将责任转移给同盟国家以减轻本国负担,进一步延缓衰落的速度。有鉴于此,美国支配全球事务的时代宣告终结的观点有些夸大其辞。①Robert Kaplan,A Gentler Hegemony,The Washington Post,Oct 17,2009.

(2)霸权具有的功能和所涉及的领域:虽然霸权更替是国际政治中的一种周期现象,但其发生却往往非常艰难和缓慢。这是因为霸权凭借着其对各领域资源的掌控,往往在国际体系中具有全面的比较优势,并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美国依靠霸权带来的这些优势,能够有效地采取“霸权护持战略”;其他国家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难以获得足以与美国“霸权红利”匹敌的优势。有鉴于此,约瑟夫·奈指出,“美国衰退论”并没有切中要害。他认为,在现代社会,力量的分配会因情况而发生变化,但整个体系的根本性变化却不易发生。当今世界格局与立体的国际象棋比赛有相似之处。棋盘最上方是军事力量,美国处于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棋盘中间是经济力量,多极化已经形成了十多年时间。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是主角,其他国家也提高了地位。综合来看,其他国家的整体力量仍然不能与美国相提并论。21世纪美国的实力问题不是美国没落的问题,而是最强大的国家得不到其他国家支持也不能实现目标的问题。②[美]约瑟夫·奈:《“美国衰退论”并没有切中要害》,《参考消息》,2009年10月18日。

(3)“美国霸权衰落论”周期性出现但最终都未成为现实的历史经验:约瑟夫·约费认为,虽然每过10年在美国都会出现衰落的辩论,但美国并未衰落,它国很难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袖。上世纪50年代晚期约翰·肯尼迪的“导弹差距”;10年之后理查德·尼克松和亨利·基辛格为两极世界唱挽歌;70年代末吉米·卡特的“萎靡讲话”;80年代保罗·肯尼迪等学者的预言;90年代,衰落预言家们得以享受了一个创造性的间歇。在约费看来,布什时代结束和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有关美国衰落的预言,不过是历史上一再出现的“美国衰落论”的回归。这种说法忽视了美国所具有的危机应对能力。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等多极世界设想中的热门国家,在几十年内仍然会被国内事务牵制主要精力而无法与美国竞争;美国仍将依靠其强大的自我调适能力保持领先,比竞争对手更具有活力,甚至能以比过去远远低得多的成本塑造国际体系。③《约费认为美国并未衰落中国很难取代美成为世界领袖》,2009-10-16,http://www.cetin.net.cn/cetin2/servlet/cetin/action/HtmlDocumentAction?baseid=1&docno=399007,2013-12-05。基于历史上美国衰落论共同的命运,包道格也通过公开宣称“美国衰退论从来没有正确过”,借以表明其对美国继续维持自身霸权地位的信心。④包道格:《美国衰退论从来没有正确过》,2013 -11 -18,http://business.sohu.com/20131118/n390357090.shtml,2014 -02 -26。

(4)软实力与美国霸权关系: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软实力是美国霸权的真正基础,只要基础稳固,其霸权地位就不会发生动摇。乔舒亚·柯兰齐克指出,美国倡导的理念在全球都具有吸引力,而亚洲不行。在伊朗的反对派抗议活动中,示威者在发表声明时引以为援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甚至也不是印度。只要伊朗、缅甸或乌克兰等国的抗议者高呼的是美国总统的名字,而不是中国领导人或印度总理的名字,美国就依然是头号大国。自二战以来,美国一直是很多国家的民众所敬仰的那个国家。即便在那些最糟糕的时刻,例如“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在关塔那摩湾建造监狱并听任虐囚行为发生的那一时期,不管在哪个国家,我都很少碰到想移民中国、印度或者日本而不是美国的人。外国人也许希望在中国、印度或者印度尼西亚待上几年,去感受这些国家的活力,但很少有人打算成为中国、印度或印度尼西亚公民。也许有一天,中国、印度尼西亚或印度将吸引大量移民,他们会像今天移民美国的人那样到这些国家追寻梦想和开放性。但这种情况不会很快发生——可能在本世纪内都不会发生。①Joshua Kurlantzick,When will China lead the world?Don’t hold your breath,2010 -02 -07,http://www.boston.com/bostonglobe/ideas/articles/2010/02/07/dazzled_by_asia,2014 -03 -02.

(5)金融危机对美国霸权影响的有限性以及非负面性:宋伟认为,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美国经济有可能将变得更为强大,其单极地位在短期内仍将难以动摇。首先,无论是从综合国力、竞争力、经济恢复状况这几方面的情况来看,都得不出美国实力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衰落或者正在衰落的结论。到目前为止,美国自身的金融泡沫并未从根本上威胁到它的实体经济,其他大国和组织(包括欧洲、中国、俄罗斯和日本)受到的冲击反而可能更加严重。其次,国内政治经济制度的先进性和国家能否掌握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秩序是影响大国兴衰的两个根本要素。从国内政治经济制度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给予了美国奥巴马政府对整个体制进行较大规模修正的机会,使得美国难以改变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可能经受住阵痛而得到改良。从国际秩序的角度来看,美国奥巴马政府改变了小布什政府时期的单边主义,重视国际机制来分担负担、获取收益以及增强自己的软实力,这些都避免了历史上大国“过度负担”的问题。最后,从中长期来看,美国的经济发展拥有了良好的制度条件。这些都使得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的美国霸权可能变得更加强大,其单极地位在短期内难以动摇。②宋伟:《国际金融危机与美国的单极地位》,《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5期。

(6)从综合实力整体观察美国霸权:刘丰认为,从综合实力的角度看,当前的体系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单极体系,主要是因为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强于其后面的次等大国,不仅从经济、军事和科技等物质性权力对比上来衡量是如此,在政治影响力和软权力等社会性权力方面,其他国家也难以与其抗衡。经济数据表明,即使美国遭遇了2008-2009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其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也没有受到动摇。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出现的“美国衰落论”更多源于美国学者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认为美国实力衰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是要提醒美国决策者和民众采取措施阻止美国衰落。③刘丰:《单极体系的影响与中国的战略选择》,《欧洲研究》,2011年第2期。

二、“一超多强”说

“一超多强”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秦亚青、甄炳禧、陶坚、李长久、王缉思、朱成虎等。他们分别从国际安全与世界格局的关系、国际秩序与世界格局的关系、金融危机与世界格局的关系、一超与诸强相互关系演化等多个视角出发,提出当今世界一超多强的基本格局未变,同时也认为世界力量对比正在向多极格局过渡的基本趋势也未变。

(1)国际安全与世界格局关系:秦亚青认为,当今国际格局中一超多强基本格局未变,当今世界可以用一超三维多元来形容。三种力量的作用更加明显。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印度等力量中心的综合实力虽难与美相提并论,但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此外,在多强之中,欧盟和中国的作用有了比较明显的上升。在基本格局未变的框架下,其他力量的对比也出现了新的态势。世界力量对比向多极格局过渡的基本趋势没有变。④秦亚青:《世界格局、安全威胁与国际行为体》,《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9期。

(2)国际秩序与世界格局:陶坚认为,正是由于冷战的结束,使得美苏(俄)两个超级大国在力量结构完整性和全面性(综合实力)方面的差距得以充分显现,而这一差距在冷战时期被军事对峙所掩盖,被结盟对立所弥补。自此之后,“一超多强”定格并延续至今。其间,传统力量中心虽各有变化,新兴力量崛起势头也颇为迅猛,但“一超”与“多强”之间在力量均衡性上的差距仍大。冷战后时代乃至21世纪初的国际秩序变化,也深深地受制于此,同时又反过来固化着“一超多强”格局。从这层意义上看,21世纪国际秩序仍是20世纪国际秩序的延续。①陶坚:《观察当前国际危机与国际体系转型的几个视角》,《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4期。

(3)金融危机与世界格局关系:彭光谦认为,金融危机虽然重创美国,但其他国家遭受的打击并不比美国轻,美国“一超”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②彭光谦:《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4期。李长久也认为,危机虽然削弱了美国的金融和经济实力,但其他国家也未能幸免。反之,与其他大国比较,美国仍有较强的受压和应变能力。因此,短期内美国仍将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一超多强”格局不会发生根本变化。③李长久:《国际格局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4期。

(4)一超与诸强相互关系演化:朱成虎指出,当前的世界战略格局仍是“一超多强”的格局。虽然,当前的世界各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关系日益复杂,权力分配日益分散,我们仍很难把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简单地归结为“单极”、“两极”或“多极”中的某一类模式。两极格局解体之后,世界出现了“一超多强”的态势。事实上,这一态势已经持续了20年,而且近期内仍然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因为,在可以预见的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势国家的客观事实不可能发生根本改变。④朱成虎:《关于当前世界战略格局的几点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2期。

三、“多强一超”说

“多强一超”说的主要代表是中国学者袁鹏,他通过对“一超”和“多强”在国际社会中作用和影响的历史比较和现状分析,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格局应是“多强一超”格局,而非“一超多强”结构。

袁鹏认为,“一超多强”者,“一超”为尊,“多强”为用;“一超”多能主导国际事务,“多强”纵有掣肘之意,也难收牵制之效。而且,“多强”均将与“一超”的关系视作重中之重,处理同他国关系往往掂量美方反应。过去十多年美国所以能在中俄、欧俄、中日等大国间左右逢源、纵横捭阖,除实力与影响力如日中天,也在于美看透大国上述心思之故。而如今,“多强”与“一超”的力量对比虽未质变,但布局已然生变,国际格局已显露出“多强一超”特征。“多强一超”与“一超多强”看似简单的次序颠倒,却反映了自“9·11”(恐怖袭击)至“9·15”(华尔街海啸)以来国际政治的新现实。即美虽仍为“一超”,但实力与影响力与上世纪90年代巅峰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多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力明显上升,美国行事不得不认真考虑“多强”反应;“多强”敢于公开挑战美之霸权而令美无可奈何,俄强力应对“俄格冲突”、法德公开倡建“布雷顿森林体系Ⅱ”,均为其表现。⑤袁鹏:《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的战略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4期。

在此基础上,袁鹏进一步分析了世界格局发展方向和演变趋势。他认为,未来国际体系的变迁更进一步支撑其“多强一超”的判断。第一,美国绝对实力依然第一,相对实力则在下降,美国单极霸权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美国仍是“一超”,但已难以“独霸”。第二,两极时代短期内不会来临。尽管美国人提出、全世界炒作所谓G2,但其前提是美国当老大,中国当老二,而非将中国看作对等的一极。同时,客观上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差距仍然巨大,主观上中国也不希望出现两极局面。而其他列强更缺乏与美匹敌的综合国力。第三,多极化进程明显加速、多极化前景更加可期。G20机制化是重大标志性事件。如果说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是“一超多强”,那么未来5到10年的格局更像是“多强一超’。⑥袁鹏:《国际体系变迁与中国的战略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11期。

四、“多极化格局”说

“多极化格局”说的代表人物包括桑德施奈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钱文荣、郭宇立等、迪利普·希罗和尹承德等。他们分别从西方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制度和价值观等领域的竞争趋势、新兴力量迅速崛起和相互依存关系空前深化的现实、决定世界格局的权力要素内容和分布发生重要变化的实质、各主要大国设置大使馆数量的微观层面、新兴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国际政治主导权带来的重大影响等多个角度出发,认为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向相对均衡化发展,新世纪国际关系的多极化格局特征日益明显。当然,也有学者并不认同多极化格局。

(1)西方与新兴工业国在制度和价值观等领域竞争趋势:德国学者桑德施奈德指出,世界形势出现令西方不安的趋势,西方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已大大丧失吸引力。世界政治中新的二元性正显露最初的轮廓。西方虽然接受了全球化及复杂性日益提高的事实,但仍然在以固有的思维模式加以回应。因此,西方必须作出改变。而对崛起中的新兴工业国来说,对帝国或多极的讨论只有在多边主义看上去会更有效率时才成其为问题。这种讨论几乎是学术性的,因而没有重大意义。在它们看来,单凭军事标准计算实力的旧模式不再行之有效,世界早就是多极的。①《西方开始反思“西方”》,《人民日报》,2008年1月31日第3版。

(2)新兴力量迅速崛起和相互依存关系空前深化:钱文荣认为,2008年重大国际事件频出,一幅世界多极化的蓝图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新世纪的这个多极化格局凸现出一些与传统的多极格局很不相同的特征:第一,国际力量对比向相对均衡化发展。“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发达国家的比重则相对下降,国际力量对比正朝着相对均衡化方向发展。第二,地缘政治中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第三,相互依存关系空前深化。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多极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化。第四,力量中心多元化。国际组织迅速发展,强化了国际体系行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非政府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愈益凸显。②钱文荣:《大震荡、大变革的一年》,《和平与发展》,2009年第1期。

(3)决定世界格局的权力要素内容和分布发生重要变化:郭宇立、林芯竹、楚树龙等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权力被认为正在发生转移。在世界格局中物质力量因素仍是最基本的,但其重要性正在下降。而非物质、非力量的因素在上升,未来的世界新秩序和国际格局不可能完全建立在物质力量分布、力量对比的基础上,而会越来越建立在价值、观念、规范、制度的分布与对比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全球化、多极化、多边化、多元化基础之上。因此,国际关系格局不大可能出现“单极”或“两极”结构,其原因就是现在和未来的国际格局不再完全由力量决定,而更多地由全球化、相互依赖的总体趋势、潮流决定并受其制约,由价值、观念、制度、治理决定并受其制约。力量因素仍在,依然是基本的、重要的,但力量本身的地位作用在下降,力量越来越受到非力量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即受全球化、相互依赖、观念、价值、规范、制度的制约和限制。多极化也不再仅仅是力量分布和力量对比的多极化,而实际上是国际关系、国际事务、世界格局的多元化。既有力量分布的多极化,也有价值、观念、规范、制度的多极化、多样化,这也是世界上出现了G7、G8、G20、G70、G22、G2、G4 等那么多“G”的原因。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世界的多元化,全球化、相互依赖,人类的文明进步,导致世界舞台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百花齐放”景象,这是人类社会的民主与进步。③郭宇立、林芯竹、楚树龙:《美国、中国的发展变化与世界格局》,《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8期。

(4)从地缘政治学角度阐述了新兴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国际政治主导权的影响。卡洛斯·佩雷拉·梅莱认为,二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发生了模式上的转变,美国变成了最大的现代帝国和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但这种单极化制度生命力短暂,在21世纪之初便画上了句号。这是因为俄罗斯、一些拉美国家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这些拉美国家与中国、俄罗斯和伊朗之间的重要关系似乎也具有了战略价值,于是形成了新的多极化制度,其支柱是欧亚和南美。21世纪将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将出现若干个具有决定性的权力极。2001年,世界体系或模式分为以下4个层次:最高层——处绝对优势地位的美国;自主——欧盟和日本;反抗——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它们有能力抵制全球化介入各自的领土,或者说,这些国家拥有内部自主权,外部自主权相对有限);依赖——其他国家。但是,到2010年,世界体系由以下方式被重新定义:最高层——已经失去绝对优势的美国;自主——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反抗——印度、南非、巴西;依赖一其他国家。①[西班牙]卡洛斯·佩雷拉·梅莱:《从单边到多边》,2010-09-15,http://cd.qq.com/a/20100915/002345.htm,2013-12-18.

针对“多极化格局”的说法,也有一些学者并不认同。俄罗斯学者伊诺泽姆采夫就认为,多极化是空想,国际社会重点是应着力建设不对抗的国际机制。在当下,对“多极”世界的渴求更像是一种情绪化而非合乎逻辑的想法。多极化在历史上曾惊鸿一瞥,只是没有形成“全球规模”而已,1618一1715年的欧洲可以称为多极的。为了构筑稳定的多极化格局,欧洲经历了百年的惨烈战争。多极化世界唯一一次变为现实是在20世纪30年代,但当时的国际关系也相当混乱。因此,首先,多极化世界只是一极化体制被摧毁后出现的一种过渡格局。其次,历史上的多极化例子表明,这种体制并不牢固,它会(通过军事或是非军事手段)推动更稳定的两极化体制的形成。其三,多极化世界并非靠若干国家努力就能建成的,而是在所有大玩家都有这一需求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形成的。那种认为世界应该成为多极化的主张只能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认为它会比单极世界更优越的想法,那更是一种空想。②[俄]弗拉季斯拉夫·伊诺泽姆采夫:《多极化世界的梦想——对“权力政策”的痴迷危险且不实用》,俄罗斯《独立报》2008年9月18日,转引自《参考资料》2008年10月20日第31页。

五、“多极格局”说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学者都认为,国际关系的多极格局已开始形成,其特征将会变得更加突出。但是,对于多极格局的作用与效果,学者们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各有不同的理解。尼科诺夫、陈志敏、高祖贵、希罗等学者从金砖四国进一步发展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体系的影响、多极将确保世界进入没有霸权的竞争与合作时代、全球化、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诸多因素对国际格局产生综合的影响等角度,正面肯定多极格局,认为这将给世界带来积极的作用。

(1)金砖四国进一步发展对世界格局影响:尼科诺夫认为世界将迎来真正的多极世界,因为金砖四国在一些利益和原则方面拥有明显的共性,它们有能力一起建立新的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进而可能导致真正的多极世界出现。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是一个理想的集团:其中集合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世界观、世界问题及其解决途径。金砖四国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缩影,其活动为各方就世界问题达成一致并找到可接受的解决办法提供了契机。虽然四国没有“金砖四国”也能生存,但它们意识到,单枪匹马没有携手同行好。所以,金砖四国站稳了脚跟,随着它的发展,一个多极世界将要到来。③《俄报:“金砖四国”本是天然盟友》,《参考消息》,2009年6月21日。

(2)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体系影响:陈志敏认为,2009年也许可以被视为多极体系被确认且多极伙伴世界崭露头角的一年。持续的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多极化的发展,新上任的美国奥巴马政府则将布什政府后期的多边主义策略提升为基本外交理念之一。美国主导的20国集团取代8国集团成为处理国际经济和金融事务的主要机制。发展多伙伴关系一直是欧盟、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主张。如今,有了美国这个头号大国的加入,多伙伴世界成了多极世界里各主要行为体的共同外交方略。这意味着:多极体系由于多伙伴关系的存在而可能实现多极和平;原有的特殊伙伴关系的特殊性会有所下降,各种双边伙伴关系的合作水平会出现某种对称化的发展趋势;双边关系相对疏离的行为体将在外部压力的驱使下提升相互合作水平,防止各自在多伙伴世界中处于不利地位。④陈志敏:《新多极伙伴世界中的中欧关系》,《欧洲研究》,2010年第1期。

(3)从世界秩序的视角提出多极将确保形成没有霸权的竞争与合作的时代。希罗认为,美国、中国、欧盟、俄罗斯、印度和巴西成为全球重要参与者,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决定着全球关系的未来。美国无可匹敌的霸权时代已经过去,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这些国家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联盟,而是灵活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多极的概念正是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期间在欧洲诞生的。主要欧洲大国决心永远不允许再出现另外一个拿破仑,由此出现均势学说。这在欧洲持续了一个世纪,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终止。现在,这一学说扩展到了全球,主要大国都在彼此合作和竞争,以确保没有国家会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①[美]迪利普·希罗:《没有霸权的新世界秩序:竞争与合作》,转引自俞邃:《当今围绕世界格局问题的争议》,《当代世界》,2012年第8期。

(4)全球化、金融危机、“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诸多因素对国际格局产生综合影响:高祖贵认为,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加上全球化条件的传导、扩散和放大效应,使国际格局从力量对比到大国战略调整,再到主要战略力量彼此之间的关系,都发生重大的历史性变化。进入21世纪,美国作为“独超”,连续遭受“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的挫伤,综合国力尤其是对国际体系的主导力受到削弱。欧盟和日本分别通过加强一体化建设和自我变革保持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相对稳定。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国在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中发挥优势,增强实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世界主要战略力量的这种演变使得“一超多强”格局日益呈现出多极格局的特征。随着新兴大国继续强劲崛起和发展中经济体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远超美国,未来世界力量对比态势将进一步朝着不利于“一超”的方向发展,多极格局特征将变得更加突出。现在,认为世界多极格局逐渐形成的看法已成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②高祖贵:《后危机时代国际战略形势其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2期;高祖贵:《国际战略与安全环境发展的三大趋势》,《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

(5)巴韦雷(2008)、沃洛金(2009)、米尔扎扬等(2011)、莱奥帕尔迪(2011)等学者则从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冲突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西方主宰地位的终结将导致世界范围宗教、历史和政治等多种分歧、全球制度的缺失将导致全球性混乱、维持美国霸权现状可以维护全球稳定、多极可能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等角度认为,多极格局将会给世界带来动荡和混乱。

美国学者豪沃思认为,俄格冲突表明,单极世界结束,真正冷战后时代到来,标志着国际关系的一个新纪元开始了。这既不是回归冷战,也不是重新回到19世纪和大国平衡的传统政治。国际关系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多极格局,其中的国际舞台将由历来都是更少数的、且历来都更重要的统一体构成。它们中将有传统大国,如中国、印度,也有类似欧盟、非盟和东盟的地区性组织。③[美]乔利恩·豪沃思:《单极世界已经结束》,法国《论坛报》2008年9月9日,转引自《参考资料》2008年9月17日,第40页。

法国学者巴韦雷认为,世界将摆脱西方的统治,从而变得更加不稳定,21世纪的世界格局将更为复杂,宗教、历史和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分歧可能造成世界分裂,从而进入一个轮廓模糊、变幻不定的多极世界。随着文化和价值观冲突加剧,暴力在扩散并加剧。于是,世界出现了一种自16世纪以来未曾有过的格局,突出特点就是展现出一个十分混杂和不稳定的世界,它充满了对西方垄断人类历史和价值观的质疑。无论是民主的作用、开放的经济、还是战略,全球化都进入到未知世界。而各国、各个机构以及传统的政治手段面对危机以及全球化造成的危险都显得无能为力。④[法]尼古拉·巴韦雷:《危机使我们进入一个未知世界》,法国《费加罗报》2008年10月6日,转引自《参考资料》,2008年11月4日,第35页。

安德烈·沃洛金认为,目前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全球制度性真空,越来越多的地区性冲突和局部冲突(巴以冲突、印巴冲突、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各种内部矛盾加剧等)已成为过渡时期特有的表现,多极新秩序的形成着实不易。一些政治学家把新的世界称为“七中心”结构,指的是巴西、美国、西欧、俄罗斯、印度、中国和日本在新的全球力量布局中起主要作用,但要形成这种结构将取决于这些地缘政治力量对新世界架构的建立和发挥作用是否做好了准备。⑤[俄]安德烈·沃洛金:《世界新秩序:形成不易》,转引自《参考资料》,2009年3月31日,第18页。

俄罗斯学者格沃尔格·米尔扎扬等人认为,无论是好是坏,美国总归能够密切关注和调解世界上的所有冲突。如今美国由于内政原因放弃了世界警察的角色,但还没有他国可以替代它。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政治影响来解决如此纷杂的地区问题。世界进入了期盼已久的多极时代。美国这一全球监督者的影响在世界各地都在减弱。各种国际政治力量期盼的繁荣时期没有到来,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将进入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随着美国人的离去,世界各地出现了国内动荡,发生了争夺地区领导权的斗争。①[俄]格沃尔格·米尔扎扬等:《多极混乱》,转引自《参考资料》,2011年1月24,第35页。

意大利学者亚历山德罗·莱奥帕尔迪也指出,21世纪伊始,各国之间在20世纪末期形成的力量关系出现了失衡。尤其是新的大国作为主角出现在全球舞台上;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国崛起为西方霸权的真正威胁和替代者,但无论如何,现状中明显的不确定因素都将继续存在,而明日大国必将在新多极环境的国际关系中承受这种不确定因素之苦。②《阿媒:多极化给拉美一体化带来机遇》,2013 -04 -23,http://news.xinhuanet.com/cankao/2013 -04/23/c_132334031.htm,2014-03-01。

六、无极说

以“极”的多少作为区分世界格局的基本标志,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传统。以上五种学说无论是否使用了“极”的概念,大体上均未能超脱上述思维模式。不过,由于“极”概念和相应思维模式自身的缺陷,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世界权势分散化趋势的增强,国际政治研究中“非极化”的趋势不断发展,一些学者提出了“无极化”的世界格局主张或判断。

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美国学者尼尔·弗格森(Nail Ferguson)在著名的《外交》杂志发表《没有强权的世界》一文,从美国立场出发认为美国霸权有衰落的危险,但随之而来的并非多极格局的乌托邦,而将会出现一个重回国际无政府“黑暗年代”(A New Dark Age)梦魇的“无极化”时代。③Nail Ferguson,A world without power,Foreign Policy,2004,July/august,pp.32 -39.2008年年初,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演讲中宣称“单极世界”已经结束,多极世界业已过世,世界已经进入“相对大国时代”。这种论断与学界的“无极化”概念在基本内涵上是一致的。④《解读萨科齐的“相对大国”论》,2008-01 -24,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 -01/24/content_7480495.htm,2014 -03 -01。金融危机发生后,在一些学者看来,“无极化”正在变为现实,不过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开始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格局的这种演变趋势。比如,俄罗斯学者兹洛宾认为,世界正在成为一个无极世界,而不是多极世界。这种世界格局之下不会再有影响力超群的力量中心,超级大国不复存在,地区国家的作用得到凸显。在他看来,无极世界稳定性虽然不如单极和多极格局,并由此世界变得不可预测、风险会增加,但另一方面它比后者更加公正,因而导致重大的全球性冲突的根源会减少。⑤俄罗斯《消息报》:《世界正在走向无极世界?》,2009-06-02,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6/02/content_11475105.htm,2014-03-01。对于世界格局非极化的国际政治后果,我国学者往往持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比如,2012年中国社科院出版的国际形势黄皮书指出,当今世界格局正在进入一个没有“领导者”的时代,“碎片化”将成为其主要特征。世界格局将在权力的转移和扩散中实现过度和转型,权力从西方传统强国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到其他地区力量中心。多边外交、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将成为未来世界格局的主要特征。⑥李慎明、张宇燕主编:《国际形势黄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与“无极化”世界格局主张相关,还有一些学者从学理层面提出“非极化”的概念,更多关注世界格局迈向“极”缺失形态的动态过程及其价值。比如,刘建飞认为,把握当今世界格局发展态势,需要超越传统的多极化理论,引入“非极化”视角,并将“非极化”界定为“非极力量”增强导致大国地位相对下降的过程。⑦刘建飞、秦治来:《论世界格局“非极化”及其经济基础》,《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4期。他还进一步指出,非极化的发展动力在某种程度上要强于多极化,对世界格局发展的影响更大。⑧刘建飞:《论世界格局中的“非极化”趋势》,《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4期。

七、简 评

通过上述对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有关当今世界格局研究的大量文献解读,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当今世界格局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并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成果的具体体现就是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六大“说”——“单极”说、“一超多强”说、“多强一超”说、“多极化格局”说、“多极格局”说和“无极说”。当然,围绕着各自的立场,各方也进行了颇为激烈的学术争论,发扬了国际关系学界百花齐放的优良传统,丰富了对当今世界格局的研究和理解,提升了世界格局研究知识存量的质量,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但总体而言,目前有关当今世界格局的研究,仍存在如下主要不足:

其一,一些研究习惯于从个体主义的视角出发,以国别研究的方法来理解当前的世界格局,缺乏从国际体系的整体和全面的角度把握和理解世界格局,所以出现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既对当前世界格局的状况难以全面把握,又无法较为客观地预测世界格局的走向。

其二,一些研究仍然从近代物理学对“极”定义的传统知识框架出发,较为固执地把当今世界丰富复杂的种种变化和发展套入“极”的框架中,忽视从“中心—影响力”的角度去理解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化和蜕变。

其三,有的研究对权力内涵的理解过于简单,对权力外延的认识过于狭隘,没有充分引入这些年在权力要素研究中诸多知识增量,缺乏对权力要素的全面辩证把握。尤其是在“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已逾20年,由“观念”、“认同”、“学习”和“文化”等主要概念构成的建构主义登上国际关系理论舞台也逾20年的背景下,对权力概念的理解似乎仍停留在近代大工业时代的语境中,导致其对当今世界格局的研究简单、机械和僵化。

其四,有的研究未能足够重视第三次工业革命、全球化、互联网等一系列体系性重要因素对世界格局带来的重大影响,未能充分估计这些新生的系统性因素可能对世界格局的革命性冲击,从而在预测未来世界格局的发展及走向时,捉襟见肘,孤陋寡闻,甚至凸显井底之蛙的困境。

其五,一些研究未能客观评估金融危机对世界主要战略力量及世界格局的多重影响。一方面有些学者大大低估金融危机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夸大金融危机对美国的负面影响,低估甚至无视美国应对危机的能力,由此更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初,大谈美元霸权终结、美国霸权终结,一时使得国际关系研究与时评研究混为一谈,难以区隔学者之“严谨”与评论员之“灵巧”的不同。

猜你喜欢

多极多极化霸权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量子霸权”之谜
国际贸易格局分化及秩序研究
从导演角度谈电视文学的主题构建与多极化表达手法
从导演角度谈电视文学的主题构建与多极化表达手法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应用于舰载天线电磁兼容性分析的改进多层快速多极子算法
霸权的逻辑及其研究的兴衰
近五十年来全球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化特征与趋势
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