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需要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2014-02-03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提升依赖于科技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实践者,人成为核心要素。我国拥有庞大的研究团队,这些人承担着我国现在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重任。2011年全国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共计有R&D研究人员近402万人,软科学研究者在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2010年度,我国拥有软科学研究机构2408家,科技活动人员数8万多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数近7万人,这些科技政策研究者在我国的科技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樊春良在《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政策》一书中提到,“没有实践的科技政策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科技政策则是盲目的”,“科技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既需要探求科技发展及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又需要摸索这种规律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实现的方式,以及与社会需求结合的途径。”但是目前很多拟发表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充分重视理论基础在研究中的作用,导致很多研究成果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既没有逻辑上的严谨性,更不可能形成在实践上的指导。如在研究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中,将城市化发展与产业发展之间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颠倒。诚然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城市化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产业 (或者说是经济)发展,由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这也是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内容。虽然由于社会管理体系的不同,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促进作用的比例上会有所差异,但是其客观规律仍是我们不能否定的。只有在有充分、严谨的推理或证据可以对原有理论进行反驳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以新理论指导研究。目前的很多论文只将一些不管适用不适用的数学模型套在自己要说明的东西上面。如果一些基本理论都没有弄清楚的话,研究就没有任何可以站得住脚的地方。
作为政策制定的研究者,我们的研究工作往往会成为政策制定的基础,或多或少会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研究必须建立在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而不是为了做研究工作而盲目地做研究,为了发文章而随意地写文章。忽视了研究和发表成果的实质,研究行为和成果除了浪费社会资源和制造一堆垃圾外,没有别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