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干预策略分析

2014-02-02董秀娜翟畅

科技致富向导 2014年2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成因大学生

董秀娜 翟畅

【摘 要】近期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呈现出递增趋势,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开展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等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关键词】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成因;干预策略

今年的4月16日,复旦大学一位研究生因被同寝室的同学在饮水机里投毒而最终不治身亡。在同一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袁某因未给室友蒋某及时开门而造成口角,在冲突过程中,袁某将一把水果刀捅到蒋某胸部,致蒋某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另外,四川泸州医学院发生大学生自杀坠楼事件,南昌航空大学发生腐尸事件……本该在最美好的年纪展现青春活力的大学生,却不幸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这不仅是个人与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与国家的损失。这一桩桩惨案的发生发人深思,引发惨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心理原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极端心理,防止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课题。

1.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含义

极端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自身情感的剧烈变化或受到外界刺激的突发事件而出现的心理严重失衡状态,从而导致个体采取极端行为或措施,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严重伤害。[1]典型的极端心理危机常常表现为精神崩溃、自残、自杀或杀人等。

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外因与内因两大方面,这是因为极端心理的产生不但与其所处的复杂的外部环境(外界刺激)有关,而且还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内在承受能力有直接显著的联系。本文将从内因与外因两方面系统地阐述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2.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成因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发生也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笔者将极端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指向个体自身,而外因则指外部环境,包括家庭,学校与社会等。

2.1内因

大学生处于刚刚从学习高压状态下解放,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庇护逐渐与社会接触的尴尬时期,他们自认为处理事情的能力强,结果恰恰相反,一旦遇到棘手问题就无法处理,但“自以为是”“好面子”的心态又让他们不肯主动寻求帮助,就很容易出现极端心理,继而引发极端行为。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自身的人格缺陷

人格缺陷,是指介于人格健全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表现为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如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依赖、敏感、多疑、焦虑或对人格敌视、暴躁冲动等等[2]。拥有这些性格特征的人往往不自觉地钻牛角尖,不能看到事情积极、乐观的一面,一旦遇到压力、挫折,他们会过于看重事情的负面影响,出现极大的恐惧感与孤立感,易感心理危机。自身人格上的缺陷使大学生在遇到突发事情时易于冲动,不顾后果,往往做出极端的行为。国外精神病学家也认为,人格病态缺陷是造成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发生的内在根源之一。

2.1.2不能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尼采曾说:“人唯有找到生存的理由,才能承受任何境遇。”这个理由,就是人生的目标或是人存在的价值。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诠释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人存在的价值,往往不懂得珍惜生命,也不会主动承担生命的责任,一旦面临真正的挫折与危机,在顺境中长大的他们往往慌了神,无法摆正心态,从而流露出消极情绪。在这种消极情绪控制下,他们通常不会考虑很多,会通过极端的手段如剥夺他人或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武断解决问题。

2.1.3出现心理问题未能及时寻求帮助

部分大学生在自己面临心理困惑时,出于不愿透露隐私或害怕被别人背后议论等方面的考虑,往往对心理咨询持否定态度,他们不愿听从专业人员的指导,也不愿向父母、好友吐露心声。更有甚者认为“这些问题没什么大不了,过几天就好了。”他们压抑不良情绪、控制烦恼往往适得其反,常常是这个问题没有及时解决,下个问题又悄然而至,不甚其烦。问题和烦恼越积越多,更不易解决,最后导致“一根稻草压死一头骆驼”,只好选择“一死了之”来逃避问题。

2.2外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是大学生对外部环境(外界刺激)严重不适应的极端表现。外界环境一方面是大学生的生活背景,是大学生极端心理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又作为应激事件因素存在,成为诱发大学生极端行为的重要导火索。笔者在此将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2.2.1家庭环境的影响

(1)家族遗传与精神病。

有研究表明,家族中有三代以内的长辈有精神疾病的人,他们自杀的可能性相比普通人要高出两倍。这类人从小生活的物质条件相对较差,精神上也较少得到长辈的关爱与呵护,长期处于欲望得不到满足,生活热情不高的状态。因此遇到不顺心的事,他们找不到或者不愿意找人倾诉,对待问题不易冷静,容易偏激,很容易做出极端行为。

(2)早期心理创伤。

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如父母离异或早亡、个人生理上有严重疾病或伤残、家庭暴力、长期得不到关注等。相比普通人,這部分大学生会更加敏感,自卑,不相信别人。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也使他们很难融入社会,当遇到困难时难以向外界寻求帮助就会采取极端方法。

(3)不当的家教方式。

根据社科心理教授王极盛的研究,我国约有70%的家长使用的教育方式不正确,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和传统打骂。[3]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家族给予太多期望,他们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业而忽视人格塑造,使得大学生们智商很高而情商与“逆商”(AQ)却很低。父母习惯了包办一切,大学生离开了父母难以独立生活,心理脆弱,遇到生活、情感方面的挫折显得无所适从,很容易采取极端方式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

2.2.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最紧密,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显著。当前学校大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导致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

(1)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大学虽然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也有相关的心理咨询师,但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流于形式。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抱有偏见,遇到难题不愿意找心理咨询师进行科学咨询,而是向缺乏相关知识的朋辈求助,导致效果甚微,有的甚至会起到反效果,造成惨剧的发生。

(2)学习与就业竞争压力过大。一些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不好,而到毕业时因为没有任何优势很难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因此,处于毕业年级的大学生往往充满了迷茫与无措,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会释放压力,极有可能导致极端心理危机的出现。有研究表明,高年级的大学生相比低年级有更高的自杀率,因此,学业与就业压力过大也成为大学生突发极端行为的重要原因。

(3)人际交往的压力。与中学时代相比,大学被称为“半个社会”,大学生要处理的各种人际关系要复杂的多。一些同学可能在大学里生活得游刃有余,可有少部分同学因种种原因不善交际,人际关系紧张,交友出现障碍,陷入不合群的苦闷和烦恼之中,这些同学缺乏求助资源,如果遇到难题,就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诱发极端心理危机。

2.2.3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学家强调,不能脱离个体行为发生的外界环境来理解个体行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是影响自杀率或他杀率高低的重要因素。[4]当前社会关系复杂,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在侵蚀着当代的大学生。如现代流行的“拼爹”现象,凡此种种现象强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导致他们的社会不平衡心理和仇富心理逐渐蔓延,由此产生的极端心理危机事件也时有发生。

3.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和及时疏导、治疗是有效防止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疏导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应对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

3.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对于一个人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仅仅依靠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口头说教,更多的需要借助各种无形资源的渗透。良好优美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无形的资源,通过它可以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心灵得以净化,感情得到抚慰,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从而大大降低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高校应该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弘扬真善美,传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可以举办“半杯满――正能量”活动,引导学生看到杯子中已有的半杯水,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学会赞美对方,欣赏对方,使参与的同学体验到自信、快乐,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增强解决困难的能力和勇气。

3.2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档案,重点关注“高危人群”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学校应及时开展学生心理普查及心理档案建档工作,对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工作。其中,一些“高危人群”需要特别关注,主要包括这样的人群:第一,面临严重的危机:如严重疾病、学业就业失败、失恋、经济拮据、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第二,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情绪长期抑郁低落,性格孤僻,对周围人敌视,个性暴躁冲动的;第三,直接、间接谈论或暗示过有自杀倾向,有个人或家族精神病史的;第四,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对现实冷漠,对未来沮丧绝望,行为冲动的。学校要对筛选出的“高危人群”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与治疗,并跟踪了解他们在各阶段发生的心理变化与困惑。

3.3系统开展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

生命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重视生命是人类自身及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建立起乐观的、积极的人生观。[5]一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他自己,也属于他的家庭、整个社会,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好好地活着。死亡教育则是通过对死亡的了解,进而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和反省自己的生命,从而获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6]死亡教育虽然在中国并不多见,但在国外却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实践证明,通过开展死亡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主动承担生命的责任并运用理智的方式看待死亡。生命价值升华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更高层次。它的使命就在于让大学生肯定自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将自身与社会相结合,为社会和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得更高的成就感。面对现在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高发的现实,高校应尽快开展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公选课、专题讲座、图片展览等形式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中的真善美,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科]

【参考文献】

[1]刘超.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影響因素及干预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朱珍葶.大学生自杀现象与心理危机干预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3]袁希.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成因及预防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4]陈朝霞.大学生极端心理问题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

[5]刘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思想理论教育,2003,(8).

[6]刘晓磊,肖军.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立体应对机制的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3).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成因大学生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